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开在农村的烟酒杂货店统称为小店,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她从诞生至今所经历的从大队(村)小店、供销社两代店(代购代销店的简称)到个体工商户的演变过程。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民购买糖烟酒暨针头线脑等日用小百货,除了基层供销社外,也就是开在各大队的小店了。由于那时物资匮乏,样样东西都很奇缺,几乎买啥都要凭票:糖要糖票、烟要烟票、酒要酒票、布要布票、肉要肉票,甚至连肥皂、火柴都要票。记得在我部队驻地,买线也是需要凭票的。
那时的小店都是由大队集体开办,并不是谁想开就能开的。不仅如此,进货渠道除了当地供销社则别无分号,需要凭票供应的,皆由供销社分别按照各大队的户籍人口将票证交给大队会计,再由大队会计分发落实到户。小店的营收属大队所有,开店人不拿工资,而是由大队酌情并比照生产队的劳力按工分计酬,所以,大队会计和出纳会不定期的到小店进行盘点与核算,查看开店人是否有侵占挪用小店资金的情况。
我父母接手大队小店,大概是在1974年的冬季。此前两任都是大队干部家开的。后开的这位干部因年纪大了,做事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就找上门来问我母亲愿不愿接手。考虑到父亲身体羸弱,正好赋闲在家,开店无疑可以减轻家里的生活压力,更何况小店是由大队出资,并不需要自己出钱,这无疑是件人人都羡慕的一本万利的好事,因此,母亲就毫不犹豫地接了过来。
几年后,各大队小店都被当地供销社并购改制为代购代销店(简称两代店)。两代店代购部分农副产品、废旧物资,代销部分生产暨生活资料,这就给村民增加了极大的便利,村民们足不出村就可以将家里的禽蛋、旧书报、废铜烂铁等物资卖掉,然后,再换取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必需品。由于两代店属于供销社的商业网点,自然也由供销社出资与管理,所以,往往也会像之前那样不定期的派人到店里进行盘点与核查。记得我公社曾有人因账物不符、口无遮拦而被供销社撤换,并挨了批斗。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终于可以跟这票那票彻底说“拜拜”了,同时,国家也相继取消了对个人开店的种种限制,从此,个体工商户如雨后的春笋不断涌现。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两代店随着供销社的土崩瓦解而悉数退出了历史舞台。想继续经营的,则必须自行向工商部门申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自起炉灶重开张”,与供销社再无任何瓜葛。此后,城乡处处店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只要手中有钱,几乎什么都能买到。据我所知,我父母打理的这家两代店算是深甽区最晚转为个体工商户的。
从大队小店、供销社两代店到个体工商户的演变,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蹒跚前行的历史。透过这一侧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由贫到富、综合国力由弱到强的发展变化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必将越来越好,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