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酒经理,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
『茅台镇宣传说,酱酒源于2000多年前的枸酱。那枸酱究竟是什么东西?』
前几天,在广州中酒展的一场晚宴上,一位经销酱酒多年的朋友当面问我:
『枸酱的「枸」,不就是枸杞的「枸」吗?茅台镇很多人为什么读作「举」酱呢?』
枸酱,因《史记》而名垂青史,因茅台酒『甘美之』之说广为酒业中人所熟知,更因近些年来酱酒崛起,中国酱酒核心产区,不仅有名叫『枸酱』的酒厂,还有以『古法酱香,源起夜郎』为品牌定位的夜郎古酒。
你可能真的误解了枸酱
关于枸酱,不少酱酒人所知与史实并不完全一致。
比如,枸酱在惜字如金的《史记》中,居然出现了3次。
在南越灭国后,司马迁在总结陈词里,再次提到『然南夷之端,见枸酱番禺』。
意思是平定南夷,『导火索』始于唐蒙当初在广州喝到枸酱。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鄱阳令唐蒙奉命出使南越。汉武帝派使者去南越,目的在于寻找解决南越割据问题的办法。
唐蒙到达南越政治中心番禺(今广州)。在宴会上,他吃到一种叫做枸酱的东西,大加称赞。
主人高兴之余,特意介绍一番,说它不是当地小吃,而是巴蜀特产,是蜀商经群柯江带到南越的。经细谈,唐蒙得知夜郎国位于南越西北这条大江的上游,沿水道可直通番禺。他想,如果绕开长沙一带,而从夜郎迂回,出其不意,可直取南越。
回到长安,唐蒙向在京的蜀商打听,进一步了解到群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夜郎有精兵十万』,可以利用。
于是,他向汉武帝建议,开辟夜郎,纳入郡县设置,修一条夜郎道,浮船群柯江,为奇袭南越开一新线。
汉武帝采纳了唐蒙的建议,封他为中郎将,作为中央特派官员到偏辟而艰苦的夜郎去开展工作。
以上是我对司马迁《西南夷列传》原文,忠实的译文和解读。
《辞海》和任乃强证明,枸酱是拐枣!
可见,枸酱是当时通过夜郎,联系蜀粤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搞清楚枸酱究竟是什么,不但对了解当时这一带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帮助,同时对了解今川黔桂粤的传统经济联系,以及今天酱酒的传承发展,也有好处。
『枸酱』的枸具体是什么东西呢?这是一个自汉代以来一直颇有争议的话题。
大约有枳椇、魔芋、狝猴桃、红籽等不同说法。较为普遍的是枳椇说。
《说文·木部》:『枸,木也:可为酱,出蜀:从木,句声。』
2000年的许慎告诉我们,『枸酱』念『jǔ(音举)酱』。
汉末刘德注《汉书》『枸酱』:『枸树如桑,其椹长二三寸,味酢。取其实以为酱,美,蜀人以为珍味。』
《辞海》:『枸,木名,即「枳梖」』『枳椇,亦称「拐枣」、「金钩子」、「鸡距子」、「椇」。属李科。』
不光《辞海》认为枸酱是拐枣,连著名民族史学家、四川大学任乃强,也在对《华阳国志》的注释中,将枸酱解释为『拐枣』所制之酱。
据《蜀枸酱入番禺考》述其酿法为:
『取拐枣捏碎,布滤去籽,纳入瓮中,布蒙其口,加厚泥密封之,如黄酒贮藏法,贮藏之。久则所含之水分透泥逸去,而外物不犯其质,渐稠浓成甘美之酱,贮时逾久逾佳,是为蜀枸酱。』
可见,『枸酱』是赤水河流域的先人,用一种名为拐枣的乔木水果制作的一种饮料。
茅台中国酒文化城原汉馆前,为此专门栽了一棵拐枣树。
枸酱(拐枣)竟然是白酒的好伴侣
拐枣,国人并不陌生,在西南、西北、华东等地均有分布。
也许是它形如鸡爪,所以并不讨喜。味道虽微甜,却难以受到受现代人的追捧。
拐枣既可生食,还可以熬糖,更可以酿酒。民间常用以浸制『拐枣酒』,能治风湿。
国内外学者对拐枣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实拐枣有显著的解酒、保肝活性、降压利尿、抗衰老、抗肿瘤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经检测,拐枣含总糖19.4%-28.3%、葡萄糖8.6%-9.2%、蛋白质3.1%-3.5%。
近年来,陆续有人开发推出拐枣酒、拐枣口服液、拐枣咀嚼片,甚至『拐枣酵母』等产品。
孙超等人发明了拐枣果酒发酵酵母的筛选方法,还申请了专利。大致做法是:
由成熟拐枣鲜果表皮酵母分离,以独特拐枣汁培养基培养容易筛选到菌种纯、污染少、周期短的优良酵母菌种。
茅台镇在制作酱香酒用高温大曲时,有加入中草药的传统,也有加入拐枣的做法——由『拐枣酵母』可知,这事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更有趣的是,这些拐枣产品与酒关系密切。比如,一种以拐枣等为原料的保健口服液,具有抑制酒精吸收、促进酒精代谢的功效。
一种在酒精度12-20度的每升米酒中浸泡蒸制的『拐枣米酒』,能有效提高睡眠质量。
一种VC拐枣解酒咀嚼片,则与海王金樽有类似功效,可用于解酒、化学性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