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童年时代的精神摇篮。在这样一个客观物质与精神遗存中,我们追寻着一代文豪的足迹,品味着他的预言:“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古人说的“三味”,一般指读书而言,是狭义的。如果从广义而论,泛指人生。关于“三味”的含义,现在有一种确切的解说,为鲁迅的恩师寿镜吾先生的后代所证实,即“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这也是绍兴寿氏家族立下的一个关于传统的经典训示。
“三味书屋”对鲁迅的启蒙教育有着深远意义,让他懂得了什么是“立人之本”。布衣、菜根、诗书,三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此“三味”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之根底。“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莲蓬人》),他是在宣告人生的返朴归真以及精神的天长地久。
布衣暖
《荀子·大略》云:“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所谓布衣之道,就是心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兼济天下”。布衣精神除了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之外,又受墨家的影响,重一诺千金,乐解危济困。布衣精神还很重视操守与礼节,贫贱生杀不能去其志,抱着济世天下的理想,又不趋炎附势。布衣精神是古代平民知识分子坚守的一种信念。他们不畏于势,不惑于神,不弃尊严,孤守怀疑、叛逆、自由而旷达。
鲁迅说:“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未有天才之前》)
鲁迅非常感叹:我不愿做“名人”了,一做“名人”,“自己”就没有了。他自己一生乃布衣之士,从不谋求身外之物。他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正是这样一个于普通布衣形象中奋力发光的“中国的脊梁”,他当然无愧于“民族魂”的伟大称号。正是:布衣常著岁寒身,一缕一丝若暖春。自在平凡心存爱,长留世上诵清芬。
菜根香
《孟子·离娄上》曰:“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意思是,能把整个天下都很喜悦地归附自己看成如同草芥一样的,只有舜才是这样做的。菜根也是草根,虽然淡无而味,粗粝难食,却是美味菜蔬叶茎的根本。芸芸众生,万物有根。草木无根则枯,水流无源则竭,人无根则荒,国无根则亡。大千世事,道在有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需要厚培菜根不忘根本的光荣传统,更需要具备嚼得菜根的艰苦奋斗精神。明代洪应明用《菜根谭》作为书名,正是取“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意思。
菜根咬定立人间,大味其中意趣酣。“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奢华的享受。一生简朴的鲁迅深知“大味至淡”,他喜欢吃带泥土气味的农村食物,钟情于家乡的乌干菜与臭豆腐,从不重视燕窝、银耳、牛奶之类的高级滋补品。为了工作,他喜欢吸烟,但只吸最便宜的“品海牌”。他的穿着十分简朴,甚至冬天不穿棉裤,全然没有一点作家的派头。许广平说,他的生活习惯一直保持着学生时代的简单样子。
鲁迅说,人生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并且指出:“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北京通讯》)《野草》是先生的经典散文,他称自己是“散文式的人”,充满了一种天性与真趣。其中有一篇《过客》,写的就是自己——黑须、乱发、衣裤破旧、赤足、着破鞋、眼光阴沉、困顿倔强——“执着坚定地、不知回转地走去!”
诗书滋味长
苏轼《和董传留别》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被广为传诵,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因此,“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丰子恺先生说过,一个人格之鼎有三足,乃真、善、美也。鲁迅的“三味”犹如“三足”的鼎立,将一个大写的“人”字载入了史册。“三味”是三位一体的,缺一不可。立人为本,我们岂能忘本?回首生命的历程时,返朴归真的“三味”令人感慨万分,这区区十一字,真乃生命之彻悟也!
鲁迅立人的“三味”,是铸造一个“民族魂”的根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亦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