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的包容实在令人佩服。
千年大厝与百年骑楼相互作伴;数十派宗教信仰和平共存;残破的外墙,诉说着老街旺族的沧海桑田;转角换巷,深藏热闹文艺的网红园区;功夫茶馆隔壁,是精品咖啡。这就是泉州,风格总是混搭的,但细节和色调又组成一个个和谐的画面。无论是远望还是近观,都能感受到一种纵穿古今的交融与气度。
漫步西街,就像翻开泉州的历史画卷。作为泉州最早开发的街区,自唐朝时就“列屋成街”,顽强抵抗岁月后,如今是泉州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
百余米长的街道两旁,民居古厝、骑楼洋楼、寺庙教堂与道观紧密罗列,如同盛大的古建图鉴,绵延百米,震撼至极。残旧的古建筑群下是浓郁的烟火气,润饼店、花生糖店、香烛铺等,古往今来的市井与繁华,都在西街上一一讲述。
西街口上有两家饮品店:古茗,壶见,生意很是火爆。而且西街连通着许多有历史的街巷:裴巷,井亭巷,甲第巷,三朝巷,象峰巷等等,值得你静静走上半天。
西街的古朴是飘在空气中的,但这里也藏着个网红打卡地。清新的背景墙和网红文字是小西埕最大的特色。如果心有所想,可以找到西侧出口的许愿墙,虔诚地挂上自己的祈愿牌。出镜率最高的还是写有白岩松那句:“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的墙面。
钟楼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泉州汇聚了几乎所有的宗教信仰。烧高香,做礼拜,求关爷,拜妈祖,相隔不过百余米,但完全互不打扰。
佛教-开元寺
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藏经阁内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有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目前国内只有三所寺院保留戒坛:北京戒坛寺(又名戒台寺)、浙江省昭庆寺、与泉州开元寺。3月,沿着通往西塔的道路上,浅粉、玫粉两种颜色的樱花争相开放,与西塔交相辉映。
无论是否为佛教徒,都推荐到开元寺参观一番。这里作为泉州的寺庙代表、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主体大雄宝殿的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古建筑中都极为罕见。寺内的东西塔是老城区的制高点,堪称全国无双,始建于唐朝,历经风霜雪雨,明朝8级地震撼摇,屹立不倒,也是泉州的象征与名片。
府文庙外的广场分外嘈杂,但仅一墙之隔,庙内给你一方宁静。庙内集宋、元、明、清四朝代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每逢中考、高考前,许多老师、父母们会作为香客而来,买上黑色水笔,到府文庙拜拜,替莘莘学子祈求一份好运。
府文庙东侧的夫子泉茶馆是听“南音”的好地方,每晚7点开始当地老人们陆续进场,丝丝南音悠扬婉转,一般持续到晚11点左右。听戏曲是免费的,只需付茶水费即可。
关帝庙与文庙相隔不远的,是福建现存最大、终年香火旺盛的武庙“关帝庙”。泉州的商业贸易发达,商人尤其注重“信誉”二字,而关公正直的形象则是美德的代表,因此,关帝庙多为闽南地区香火最旺的寺庙的现象。庙内存有的宋明时期的诸多名家真迹也是值得一看。
曾是泉州第一教堂,由1863年英国牧师杜嘉德在泉州传教时而设置的布道所。经过百年沧桑,如今看到的教堂已是经过多次重修,结合闽南建筑特色的地标性建筑。隔壁就是新晋网红打卡地、泉州仅存的国营理发店“大上海理发厅”。
天主教-花巷天主教堂
在离开元寺不久的地方,有座粉色的哥特式建筑——花巷天主教堂。始建于1926年的教堂,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如今也逐渐成为新晋的打卡拍照地。
演员需要操控手里几十条提线来控制木偶做出各种各样复杂的动作。无论是活泼灵巧的小沙弥,还是反手舞剑的钟馗,惟妙惟肖的动作表情,都能让人意犹未尽。
如果说,用脚步丈量古城是实践派的历史学习法,那逛博物馆应该归为理论派的精细学习了。不妨走进闽台缘博物馆,在1500多件有趣的文物文献中,深入了解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之间渊源深厚的历史。入口门厅展示的蔡国强的火药爆破作品《同文同种同根生》不可错过。若是对泉州的海丝文化、闽南方言童谣、民间艺术等更感兴趣,那就走进泉州博物馆,馆内包括生动的实体闽南古早小吃店展示,闽南风味一应俱全。
以上3个博物馆均需提前在官方公众号预约,预约成功后需持身份证登记才可进入。
距离老城区10公里的蟳(xún)埔村的风景独特又别致。这个小渔村居住的多是古阿拉伯人的后裔,最吸引人的是他们用海蛎壳搭建的房子,冬暖夏凉,不积雨水。蟳埔女们中亚风格的头饰和服装也是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