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南大未来编辑部——新记者(NJUXJZ)
1605年,世界第一份报纸诞生;民国初期,人们的信息传递主要靠报纸,中国报界进入到黄金时代,第一个报刊亭也出现在我们的视角里。听南京老一辈讲,直到四五年前,买报看报还需要排队。可今天我们眼里的报刊亭,落寞得像座城市背景墙,丝毫感觉不到可以挣扎的余力,它们面对时代发展的快速徒呼负负……..
1.
“请问儿童医院怎么走啊?”
“一直往前走,五分钟就到了。”
“每天来的十个人里有八九个都是问路的。”报刊亭内探出一个邻家小妹。
王小妹,97年的邻家妹纸,比我们还小三四岁,在家里三个孩子中排老二,每每有空都会来帮蒋妈妈看店。
我们走访了南京大学周边还存留的报刊亭,大家一致都说“他们家最赚钱”。这家报刊亭每天加上卖玩具、香烟和水等其他杂货可以赚到四五百,以前,光报刊的盈利就有四五百块,而现在报刊的利润只能占到收入里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一份报纸进价0.75,单价1.0元,也就是说毛利润只有0.25元。
因为报刊亭地处珠江路地铁站与广州路交叉点,又靠近南京儿童医院,所以每天从报刊亭经过的人流量很大。在王小妹的记忆里,四五年前,这里还有人排队买报刊。她指指报亭右边的漫画说:“卖得最好的报纸就是扬子晚报、南京日报啥的,杂志是《青年文摘》和《读者》,但是卖得最多的就是这些漫画读物了,小孩子多嘛。”对于现在这番冷清的光景,她很无奈,因为去年年底,儿童医院很多门诊室都搬到了河西,所以买报纸、杂志、漫画读物的人相比一两年前又少了很多。
“再过不了几年,南京所有的报刊亭可能将不复存在。”这是王小妹的原话。淡然,一点也感觉不到愤慨。
2.
2000年之前,南京多半还是书报摊,后来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南京陆续建设了500多家报刊亭,这些报刊亭都隶属于南京邮政下设的钟山报刊有限责任公司,那时候大家买报还需要排队等候,《南方周末》《读者》一天都可以卖出百把份,亭主一天有四五百的收入。2003年,南京街头此前随处可见的书报摊几乎没有了,而最高峰时,报刊亭将近1000个。
现在,能在地图上找到的报刊亭不过150家,这些过去成为发现世界的窗口即将消逝,因为人们已不再需要……….
3.
青岛路与汉口路的交汇处,距离南京大学大约500米的地方,有个独特的报刊亭。如果将此报刊亭放在2000年,可能它不值一提,可放在2017年,它是我们走访的所有报刊亭中报刊最全、亭年龄最长、形象气质最佳的一个。
亭子上偶尔挂满了猪笼草,旁边整齐堆放着紫甘蔗,靠近马路的道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多肉植物,最让人惊讶就是报刊亭的前面是一叠一叠厚重的报纸杂志及书本读物。因为邮局不让他们卖其他杂货,主人对我们的好奇显得很谨慎。
这是怎样的主人?能让整个报刊亭都布满报刊的老味道。
“现在三联书刊出版的《读书》卖得最好,基本上是南京大学的老师、同学买。”她自己喜欢看小说,除了看看报刊亭里的《当代文学》,网络小说《三生三生》《花千骨》也都会看。
“您觉得报刊亭以后拆除了,对你有什么影响?”
“对我有什么影响啊,我以后可能会去南京大学找一份工作做做,我们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是中国文化要走到尽头了!”
也正是出于这种“阅读习惯”的忧虑,李阿姨从经营报刊亭开始就培养自己儿子的阅读习惯,她每天会从报刊亭带些时报、《读者》还有《故事大王》等儿童文学回家,如今读到高中的儿子依然还很喜欢纸质阅读。
我们在和李阿姨交流过程中,偶遇了一位南大建筑系研三学生小张,小张在这家报刊亭一买就是三年,每天如此从不间断。有时,忘记带钱就会先拿走自己想要的报纸,隔天再来付钱。小张与李阿姨是老交情了,他喜欢体育、经济类新闻,因为觉得网上新闻可信度不高又没有深度,素来就不喜欢网上读新闻。
“这家报刊亭是我在附近所能找到最全的报刊亭。”和李阿姨一样,他同样对当代人的“阅读习惯”有较深的担忧。
“在现在大家看网络新闻都看得比较快,没有深度的阅读习惯。我认为传统媒体不需要和网络媒体比时效性,在内容上应该向深度内容挖掘。”小张一直相信,好的专业编辑目前还是传统媒体比较多,他们有更多的资源,能采到网媒够不到的内容。
香港大公报驻江苏站站长还曾在李阿姨报刊亭买过杂志,并给它拍了照,还发了朋友圈感叹了一番。
4.
随着技术与文化的快速断裂,中国“报刊亭”向“便民服务亭”转型,真正意义上的“报刊亭”还存在吗?现在,面对“曾是发现世界窗口”的即将消逝,难道除了拆除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我们查找了世界国外报刊亭改造成功的例子,认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报刊亭也同样面对困境。传统特色店店主CatarinaPortas凭借着自己成功改造“杂货铺”的经验,和一位设计师一起拟定了一份翻新和重建报刊亭的提案:淘汰的报刊亭变成了人们街头休息的场所,一份传统小吃,顺手惬意翻几页报刊杂志。报刊亭既是咖啡厅,又是休息所,更是一座代表城市形象的古建筑风格“明信片”,人们可以在这里拍照、玩耍、小憩、读书。
美国的创业者改造了传统的报刊亭,提供了一个商品和内容的链接,为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服务。除了报刊杂志,报刊亭还备有琳琅满目的小吃,洗漱用品,可以是一幅耳机,可折叠的自行车头盔,3D打印的相框。这些都可以在配套的APP中同步看到。
这些都是国外的案例,不过我们中国报刊亭的改造需要结合本土情况。
在南京这样一座历史感浓厚的城市,随处可感的民国气息亟待文化的对接(或滋养),由地下停车场改造而来的南京先锋书店已逐渐成为南京的一张精神名片,如果对报刊亭的打造也能借鉴这样的方法,和文化产业或品牌咖啡等商业的合作,南京报刊亭说不定会成为独具城市特色的的古建筑风格“明信片”,虽然不再是发现世界的唯一窗口,但仍是供你在世界行走时驻足的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