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明清时期的香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经历了哪些时代变迁?
中国人吸烟史要追溯到几百年前,吸烟曾在中国人的思维里被称为滋补的佳品。在明清时期,吸烟与喝酒、品茶的地位大致是相当的,以至于对现在社会的影响也是非常深的。在近几百年来,文人墨客对吸烟情有独钟,并且经过不断地演变,成为现在的一种文化。
“携来三尺湘筠管,呼吸通宵伴咏诗。”
这是一个有烟瘾的清代文人对这一爱好的真实叙述,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出,吸烟在那个时代其实是一件很高雅的事情,就连烟具也是特别的讲究,其实在明清时代,在文人的书案上除了笔墨纸砚之外还有一件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烟枪和烟袋,正是由于这个“神物”的陪伴,这些文人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找到灵感,烟草不仅成为他们提神醒脑的圣物,也成了他们消遣寂寞的佳品。使得畅游书海的世界不觉得冷清。
在明清时代的烟民中,有位浙西词派的代表人物厉鹗,他在词的研究和创作方面很有自己的见解,这个人从小就是个烟民。这个仁兄可谓是中国最早的提倡吸烟的文人。多次拿起自己的笔墨来为烟草作词。在他的作品中他把烟写成堪比琼浆玉液的美酒,并称赞烟草是苍天赋予的“瑶草”,是圣物。他还哀叹为什么人们对烟草嗤之以鼻,因此,厉鹗多次的为烟草唱颂歌。然而,正如人所料,吸烟有害健康,乾隆十七年厉鹗在他居住的城市杭州病逝,据当时医生的诊断,此人被烟草所熏,丧失了大量的元气,以至于这个人过早的殒命。
和厉鹗同时代的另一位历史学家写了一个《淡巴菰赋》大肆宣扬烟草的诸多好处,他说道用酒来解忧,用茶来解渴,舒缓精气神的只有用烟才可以办到,在他的眼中烟草成为精神层面的必需品。事实上,在明清时期,上至豪门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吸烟都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曾经有名荷兰人不远万里来到东方古国,把当年中国人吸烟的情景完美的给画了下来。当时的文人口袋里总是带着一个小荷包,目的就是很装要吸的烟草。乾隆年间有位地方官员王士禛就主张吸烟,认为吸烟是身份的象征,是有教养的行为。康熙年间有几位大臣非常沉迷于香烟,在他们主持政事的时候,烟雾比葡萄酒具有明显的优势,成为讨论国家大事中必备佳品。
乾隆皇帝的信臣就曾经写诗赞扬烟雾弥漫,说到“九宇遍氤氲”。明清时期社会中的精英团体在这一文化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烟草也被巧妙地融入到文人墨客的笔尖之下。作为男性精英社交聚会的重要场所,青楼妓院也是吸烟者蓬勃发展的地方。在17世纪初,吸烟成为青楼机构提供的商业款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茶斗”仪式的一部分,习惯上向男性客人展示烟管,不仅要向顾客提供烟草,而且还和他们聊到深夜。名媛也和这些达官显贵一起吸烟,可谓悠哉悠哉。
在明清时期,有倡导吸烟的,也有排斥烟草的,在封建社会,科学知识的欠缺,使人们无法了解烟草与疾病之间关系,在中国儒家思想的熏陶下过于片面的把烟草看成是排遣生活的一大乐趣,基本考虑不到他的健康问题。当时社会上的有识之士虽然很早在禁烟方面不停的奔走呐喊,但是根本起不到任何波澜,大量的烟草还是源源不断的流向市场。在清朝时,社会的安定,生活的富足,达官贵人底层百姓纷纷都已经习惯了烟草带给他们的快感。其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才使得禁烟毫无概念可言。
香烟在近现代作家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香烟的普及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请客送礼,香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礼品。正如老舍先生对香烟的评价是“堕落的、现代的、中国的、传统的”的象征。可见香烟在中国文化中的存在是非常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