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烟民吸食丝烟,原料为一半黄冈叶,一半广济叶,将烟叶加工成烟丝,配以少许香料,用烟斗烟杆等烟具吸之。后机制卷烟传人,逐渐取代丝烟,且为烟民所接受。机制卷烟,人称“纸烟”、“香烟”,始为舶来品,时称“洋烟”。清末外地商家驻团风水客带入境内,始为自吸,后为生意人交际所用,或支或包地送给当地商行老板,开始流传于民间,风气渐开。到民国初期,境内沿江集镇团风、黄州、阳逻、蕲州等地商贾、豪绅地主、教师职员追求时尚,吸食卷烟,一般烟民经济收入较低,仍吸丝烟。
旱烟简易的烟棒用竹蔸子做成,将一根铁丝烧红,刺穿竹节,在竹蔸处横向打一洞作烟斗窝。吸烟时将烟丝捏一撮,按入烟斗里,点燃吸上一两口,烟丝燃尽,轻轻地将烟斗在木门槛、椅子脚或鞋底上磕两下,除其烟灰。旱烟棒多为一般烟民所用。不同身份的人所用烟具有优次之分外,吸烟仪态亦有不同。富裕人家吸烟,有专人装烟点火和清洗烟具,“老爷们”坐在高椅上,跷着二郎腿,边吸烟边喝茶。一个小烟童蹲着或坐在小板凳上,装烟丝,轻吹“媒子”点火。穷苦人烟具随身带,长烟棒挂于背后,短烟棒斜插于腰间。休闲或劳作间隙,卸出烟棒席地而坐或蹲在地上吸上一两口了事。休闲时农人招呼熟人或朋友“吸烟”,意思是请他人坐一会聊聊天,干活时农人招呼他人“吸口烟”,意思是休息一会儿再干。
竹筒水烟一般人家有亲友上门访谈,主人让座后,将装好烟丝的旱烟棒送给客人,并为其点火,以示恭敬。冬天闲时常有多人围坐在火坑边,烘火、吸烟、聊天,烟棒则轮流使用,烘托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气氛。富裕人家烟具多,侍候的人也多,客人们只管吸。新中国成立前,黄冈(含新洲)境内有一种叫“烟担”的行当,实为行乞的“烟花子”。乡村集会,或哪家“红白”喜事,或农忙季节,做“烟担”生意的人会到场营生。他们挑着有茶水有烟棒的担子,准备有丝烟和火具,专为人提供烟棒,装烟点火,叫“喂烟”。
吸烟的人或操办“红白”喜事的主人给点小钱,有的大户人家办“红白”喜事不让“烟担”进入家门,管事的给点小钱或吃的东西打发了事。农忙的时候,“烟担”们挑着担子来到田头地角,让做农活的人吸烟喝茶,主人则给“草头”(稻谷割下后,捆成一捆),富人给一担,稍富的给一个,穷人家没有“草头”给,则给点别的东西。“烟担”靠供人吸烟维持一家生计。五十年代后,境内“烟担”消失。境内吸食丝烟习俗因卷烟传人而逐渐改变。卷烟有携带方便、吸食简单、卫生等特点,其普及之势较快。甚至有人称,“男人不吸烟,比没长胡子还难看”。到了结婚年龄,男人吸烟是成熟的表现,世俗不加非议,且有怂恿之嫌。
烟斗(袋)境内曾流行“汉烟”,也曾流行过“云烟”,“大重九人人有,阿诗玛抽点把,红塔山不敢沾”。社会交往中,“烟是介绍信”。习惯见面时先递上一支烟,有利于打开僵局联络感情。出差在外的人,想搭便车到目的地,递一支烟给司机,说几句客套话,再道来意,事易成。交往习俗中递一支烟是礼貌行为,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来客时,主人要递烟、端茶、让座。“茶没茶、烟没烟”则视为不礼貌。客走时道谢习俗用语:“多谢你的茶,多谢你的烟。多谢你的板凳坐半天。”日常交往中,男人们聚在一起吸烟聊天,谁有烟拿出来,一人一支,边吸边聊,俗称“烟酒不分家”。一包烟发完了,当众丢掉盒子可以理解;有烟不发,或独不发一人,是对他人的不尊重,甚至因一支烟而闯出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