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教育管理学系研究生在AERA年会作报告
2024年4月,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在美国费城举行年会。教育管理学系博士研究生徐添桧、刁龙、王亚男、王晨娅、张瑛、高辛宇,硕士研究生彭泳斌、齐骥同学赴美线下参加会议并做报告。另有部分同学线上参会。以下是现场参会同学的报告摘要。
徐添桧,指导教师:李伟胜、EmmaBullock
以动态互动提高学生参与:一项来自中国的基于复杂性理论的案例研究
Improvingstudentengagementviainteractiondynamics:Acomplexitytheory-basedcasestudyfromChina
摘要
刁龙,指导教师:刘莉莉
支持还是反对?“双减”政策认同分析
SupportorOppose?Analysisofthe"DoubleReduction"PolicyRecognition
王亚男,指导教师:郅庭瑾
“工作还是生活?”高校教师工作与生活平衡感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中国的证据
王晨娅,指导教师:李伟胜
探究学校氛围与教师教学实践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ExploringthetionshipBetweenSchoolClimateandTeachers’InstructionalPractices:AModeratedMediationModel
本研究探讨了在中国教育背景下学校氛围与教师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潜在机制。借助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建立起研究分析框架,基于上海3976名教师的调查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学校氛围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教师自我效能感发挥了中介作用,而教师教龄发挥负向调节作用。这一实证结果有助于理解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发现了在中国教育背景下有助于改善教师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同时也为类似的教育背景提供了潜在的解释。
克服逆境:社会情感抗逆学生的预测因素
OvercomingAdversity:PredictiveFactorsofSociallyandEmotionallyResilientStudent
社会情感抗逆学生是指尽管面临挑战性环境,但仍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情感能力学生。本研究利用2019年SSES数据,借助Kumpfer的韧性分析框架,从个人特质、家庭动态和学校环境三方面,考察影响学生实现社会情感抗逆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发现:个人社交技能、同伴关系和积极课堂参与等对实现社会情感抗逆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发现对政府部门、教育者和家长具有重要意义,为制定有效策略以实现学生社会情感抗逆提供了实证证据。
张瑛,指导教师:张万朋
中国教育财政投入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研究
TheImpactofEducationFiscalInvestmentonIntergenerationalIncomeMobilityinChina
研究基于CFPS数据库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数据,探索中国教育财政投入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总体层面,加大教育财政投入能有效改善代际收入流动性。(2)然而,教育财政投入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存在差异。(3)这些差异可归因于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群体获得教育成果所需的成本存在差异,教育财政投入仍无法满足处境不利群体的需要。因此,本研究强调了充足性在教育财政投入政策中的关键作用,其对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减少社会不平等至关重要。
高辛宇,指导教师:万恒
教师怎样胜任项目化学习:一项模型构建的混合研究
HowTeachersCanBeCompetentforProject-basedLearningAMixed-MethodStudyonCompetenceModelforPBLTeacherinChina
本研究以“整体胜任力模型”为理论依据,通过混合研究的方法构建了项目化学习(PBL)教师的胜任力模型,探析了PBL教师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及其权重分配,包括5项一级构成要素和20项二级构成要素。实证调查的结果表明该模型对PBL教师胜任力进行了结构化、系统化的表征,能够作为测评中小学教师实施PBL的胜任力水平的工具使用。
彭泳斌
师范生选择教师教育资助项目的动机
StudentTeachers’MotivationsforChoosingTeacherEducationGrantProgram
指导教师:李廷洲
本研究对3829名公费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潜在类别分析(LCA)识别师范生选择教师教育资助项目的动机类别,以社会行动理论为基础构建分析框架解释各类动机的意义。结果表明,以“价值驱动”为主要动机的师范生(类别1,39%占比)对到欠发达地区从教持有高度热情与精神追求,其动机由情感理性所决定。以“职业期望”为主要动机的师范生(类别2,44%占比)被诸如薪酬待遇、工作稳定性、假期等教师职业特性吸引,比起政策供给更看重教师职业本身的价值意义,其动机由价值理性所决定。以“无奈妥协”为主要动机的师范生(类别3,17%占比)受到政策红利、家庭经济条件、就业压力等客观因素影响,未做好充分的职业规划,其动机由工具理性所决定。研究发现为各国优化完善教师教育资助项目的招生选拔和职前培养等工作提供了启示建议。
齐骥,指导教师:朱军文
人文社科本科生创新素养培养的特征与启示
FeaturesandInspirationfortheInnovativeQualityCultivation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Undergraduates
如何培养人文社会科学本科生的创新素养,既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难题,也是回应人文社科发展危机的关键。本研究选取美、英、德6所一流大学为案例,对其强化人文社科本科生创新素养培养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其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将契合社会需求为指向的创新素养置于培养目标核心部分,以“人文社科+商科”“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模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强化研究性学习,构建超学科平台网络作为人文社科本科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