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伙在上海开咖啡馆,两年连关4家负债百万,曾逼妻子离婚 

上海街边的小店,图源自「跟俞菱逛马路」。

反复无常的疫情之下,他们已经熬了两年。港裔老人颤巍巍地拿起手机,从头开始学网上促销却被吃了霸王餐;爱好文学性格内向的湘西店主硬着头皮开通了直播,但收效甚微。对很多来自外地的店主而言,在上海多年,守护一爿小店,关乎普通人的生存,向上流动的渴望,以及和他人建立连接的温度。

35岁的吴春亮也曾是其中一个。他十几岁离家外出打拼,从流水线工人和服务员做起,很年轻就在上海有了属于自己的5家咖啡店,但两年以来又接连失去了它们,负债100多万,抑郁到差点自杀。孩子还不到两岁,房贷每月两万多,这个中年男人几乎一夜梦碎。最近,他到一家茶楼上班,刚挣上工资,更严重的一波疫情又来了。

文|罗晓兰

编辑|陶若谷

创业失败后,吴春亮已经忘了上次逛街购物是何时,也不再有多余的消费。偶尔,他推着婴儿车出去散步,但绕开附近的古北路,即使从家里步行到那儿只需五六分钟。在路边,有一家曾属于他的咖啡馆,现在被一分为二,变成了连锁咖啡和奶茶店。关店后,他再也没有进去过,即使路过,也快步离开。

这轮疫情开始后,他基本待在家里,做家务,带孩子,看电视,感觉非常无聊。4月1日浦西封控第一天,他打开窗户——天山路没有一个行人,沿街的一楼店铺都关了,百盛优客城市广场每天转12个小时的旋转门,此刻在白天停下了。封控前,他的丈母娘进了同仁医院照顾自己的父亲,现在医院有确诊病例已经封闭,老人们只能在同楼层活动,家属没办法探望,妻子每天担心。“这样的上海真是不可思议。”吴春亮感叹道。

3月底,附近百盛优客城市广场关了门。吴春亮供图。

在这座有着2500万人的城市,他曾有过5家咖啡店,都在浦西的中心城区。店铺附近是高端的商业区或写字楼,月租平均3万。菜单是中英双语,西餐摆盘讲究,常有公司在这里团建,一边喝着咖啡吃着点心,一边开会。客人在露天座位上喝下午茶,斜靠在椅背上,仰起头晒太阳。

两年来,疫情接连冲倒了他的4家店,吴春亮负债100多万。如今想来幸运的是,另一家在2019年底合约到期先关了。今年一月,他改行去送外卖,为了不遇见熟人,专门跑到离家远的区域派送。不好意思告诉家人,他每次都是晚上出去,送二三十单,回家前偷偷把装备放在车里,也从不和其他骑手搭话。没干多久,他被朋友邀请到茶楼帮忙,说是帮忙,吴春亮明白就是打工,“领份工资,毕竟在家带孩子,闲着没事干”。

茶楼位于静安区昌平路,相距两个红绿灯的一家酒吧此前就是他的咖啡店之一。有时会碰到以前的老顾客,对方一脸惊讶,问他怎么在这里,他只说“来这边上班了。”对方再探问,他觉得尴尬,简单几句说明缘由。

进入3月,茶楼的生意也不好了,同一条街的店铺大多关了门,贴上暂停营业的告知单。疫情切断了客流,整个上海都能感受到店租压力。一位在田子坊经营了14年的店主年初搬到了武康路,房租稍微低了点,但没过俩月,连路边的梧桐树上都拦了封条,更别说开店。芮欧百货四层员工流失严重,一个店主抱怨,“今天(3月22日)连帮开灯的人都没了”。

店主许海港的餐饮酒吧在浦西的虹梅路,封控前正常开门,但连着多天“一块钱都没赚到”。3月中旬禁止堂食后,外卖一单都没有,许海港只好把菜单放在门外,供顾客点餐打包,但每天最多一两个客人。

许海港将菜单摆在门外。许海港供图。

半年前,69岁的许海港刚学着开通了外卖。没有经验,也不舍得花钱刷排行榜,一个月只有六七单。辞退员工之后,酒吧变成了夫妻店,他是主厨,太太负责调酒。许海港不会操作电脑,开发票也要附近店主帮忙。

他模仿别的商家,在外卖平台上出售原价100多元的“1元套餐”,希望换取好评增加客流。顾客来了,真的只花1元,到店后不再消费,还自带饮料,许海港心里不舒服,“你们这些白吃白喝的”。但他还是微笑着,弯腰给顾客倒水,热情地和他们聊天。

客人当着面连连夸赞,回头就在平台上写了差评。回忆起这事,69岁的老人“气笑”了,操着港普自嘲:“哎呀,没办法啦,吃霸王餐,给他们倒水还不感谢。”更让他无奈的是,吃霸王餐的近百个,没有一个回头客,“永远消失了”。

在店主们的记忆中,上海还是那个热闹、洋气的魔都,即便在普通的居民区,老洋房边也搭配着法国梧桐,行人衣着讲究,随时可以走进街边的西餐厅、露天咖啡座、艺术作坊……3月25日,生活博主俞菱发布的街拍视频引起很多上海人的共鸣,“只要淮海路光明邨还有人排队,上海的生活就一切照常!”小店作为海派文化的一部分,早已融入当地生活。

在浦西的绍兴路,一个十多平米的院子是女装店主向芬芬的“会客厅”,一直免费开放,无偿提供茶水和充电。店铺开在居民区附近,盘踞十几年,一个退休的阿姨衣着时尚,每天早晨出门前都进店让向芬芬参谋她的衣服搭配,反复几次,直到满意为止。

现在这些消失了。店主们说,这次疫情的影响比2020年初更严重:两年下来,无论是消费者还是老板都疲了,“拯救小店”的悲情文字再唤不起同情,顾客兜里也没钱了。

3月31日,吴春亮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茶楼里几十斤圣女果、杨桃、木瓜和绿叶菜快速腐烂,散发出发酵的气味。停业前,他每天到店两三个小时,搞卫生,整理仓库,给金鱼换水。最近,茶楼老板告诉他,3月的工资只能象征性地发几千元。

孩子出生前,吴春亮曾设想,将自己的咖啡馆打造成知名的连锁品牌,在上海开几十家,成为家族企业,传给自己的子女。他想得很细,以后如果孩子不愿意干家务,可以叫来店里刷盘子,扫地。孩子读高中时,能在店里干兼职,学会待人接物。那时店铺生意不错,“一年净赚200多万。”

想起过去,吴春亮脑子里的画面都是美好的。这个年轻老板每天在不同的店里走走看看,偶尔在吧台后做咖啡,有拎着东西的女顾客进门,他及时上前开门;递上餐纸,和顾客闲聊,对方发现他居然是老板,所有人都面带笑容。

从陕西杨凌的农村老家到上海打拼,偶然进了一家美国品牌的咖啡馆当服务员,吴春亮的命运从那时改变。他从没喝过咖啡,英语连26个字母都不熟,但他开始逼着自己读英文报纸。店铺在偏远的外地新开门店,其他人都不去,他自告奋勇,三年后当上了店经理。此后,吴春亮在不同的咖啡店当主厨、经理、店长,很快有了自己的店铺。

那时他不到30岁,比现在瘦挺多,照片里可以看到脸上的苹果肌泛着光。每次新店开业,别人送来的果篮、花束甚至是一双皮鞋,他都拍了照片,发到朋友圈。在他看来,那是自己最好的时候,“工作时很开心”。创业阶段没遇到过什么困难,从2013年开始他每半年开一家店。很快,他在长宁区买了房子,娶了上海本地的姑娘。2020年夏天,这个33岁的男人有了孩子。

吴春亮的咖啡馆旧照。吴春亮供图。

初为人父的喜悦并未冲散疫情的阴霾。附近的外企办事处解散了,还要控制用餐人数,咖啡店很快入不敷出,每个月亏损近20万。仅仅半年里,他就失去了2家店,股东不再投钱,吴春亮手里的资金也不多——此前的盈利主要用在了开新店上,而且他刚买了房子。

但他还剩两家店:古北路店和昌平路店。有朋友劝他及时止损,关掉所有店,吴春亮不甘心。开新店每家需要投资六七十万元,有时钱不够,他还向朋友借,“都赔进去了”。白天他在店里忙,焦虑怎么赚钱,晚上起床给孩子换尿不湿、喂奶,无法休息好,心情烦躁。妻子埋怨他忙于工作,照顾家里少,夫妻俩开始吵架。

疫情以来,小店的艰难境况在上海普遍存在。据官方数字统计,在网红打卡地田子坊,2020年就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小店关闭,街中央的小玻璃房两年内撤了一半店铺。在此处开手工艺店的一位店主说,曾一个月不到10人进店,平均营业额仅是此前的10%。当年3月,“跟俞菱逛马路”的公号编辑走到上海市中心街头,一个小时内遇见了20家小店在“旺铺出租”,其中进贤路就有9家。

多家餐厅五折出售招牌菜,一家健身房两折多卖线上课程。有茶叶店老板直接转行干销售,卖黄金首饰。

过去两年多,店主们都在想办法抢救自己的小店。

借钱、受骗、分租合伙人仓皇退出,很多店主都有过相似的经历,有人自掏腰包填上店里的账,有人为此欠下好几个月的房租。一些人想改变依赖线下营业,靠人流营收的传统模式,但店租压力巨大,建国西路上的一位茶饮店老板说,“改革还在路上,而生计就在脚下。”减免店租的优惠政策在疫情之初实行了几个月,且只属于房东为国企单位的少数幸运者,往后再也赶不上了。

吴春亮曾把古北路店装修成陕西面馆,顾客还是少,半年后又转回咖啡店,仍无改善。员工一再裁减,最后每家店从6个人变成了3个。往昔的热闹不复存在,吴春亮有时搞搞卫生,闲下来时都站在门口张望,看看有没有客人来。

在众人面前,他依然维持着过去阳光的形象。那个夏天,他只发了两条朋友圈,一条是孩子的满月艺术照,他配文“人生更加美好丰富了”。另一条是上海电视台某主持人到店就餐,他激动地和对方合影。但照片里,他系着围裙,眼角泛着皱纹,微笑里透着疲惫。

2021年,疫情后的第二个夏天到来时,吴春亮仍旧没守住他仅剩的两家咖啡店。此前关闭的店铺合约没到期,交给房东的保证金拿不回来,让他损失了20多万元。他原本想转租昌平路店,但疫情下投资者都很谨慎,他断断续续谈了5家,无一人接手。

古北路店铺彻底关门的那天店里空了,冰箱、桌椅板凳送了人,让吴春亮觉得陌生而恍惚。在他的讲述里,和房东交接完毕,他加快步伐,头也不回地走了,“(留恋)没必要了”。

多年前,古北路店开业那天。吴春亮供图。

最崩溃的时候,吴春亮连着几天不回家,晚上就睡在车里,难受时躲在车里大哭。在家里,他和妻子更频繁地争吵,甚至故意找茬,逼妻子离婚,“不想拖累她”。他曾离家出走,一个人到了广东珠海,五天里,他想的最多的是如何结束生命。痛苦、自责、悔恨,他骂自己没能力还打肿脸充胖子。

如果听从朋友的建议,早早关掉所有的店,就不至于沦落到这步田地。网贷的利息越滚越多,增加到了30万,他只好向亲友借了100多万,先还了。他现在不但血本无归,还欠下难以偿还的债务。吴春亮说,在珠海的酒店里,他跨出了自杀的第一步,但内心不断挣扎:如果死了,老婆孩子怎么办,欠下的债怎么还。想到不能这样不负责任,加上有些害怕,他放弃了。

他也进过东莞的玩具厂和印刷厂当流水线工人,每天早上五六点起来上班,一直干到晚上十一点,月工资不到400元,直到偶然间闯进了上海的咖啡馆。他言语朴实,多次提起自己学历不高,认知有限。但在另一个维度上,老家的同龄人大多早早结婚,孩子都要上初中了。家里五兄妹,就他一个人在一线城市安了家。

他的最后一家咖啡馆——昌平路店现在改成了酒吧。去年7月,店铺彻底倒闭后,他仍旧不甘心,不愿直接交回房东,交着房租空等了3个月,才转给了一个朋友。

我接触的多位店主都来自外地,多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在上海打拼十多年,靠着小店逐渐买房安家,成为都市里的新中产。“放弃才是最简单的”,来自贵州的一位店主说。除了梦想,小店不仅保障了他们的生活,也承载了阶层流动的可能性。

依托着小店的方寸之地,他们在大都市慢慢扎下根。16年前,店主向芬芬和丈夫拉着个行李箱就从湘西到了上海,在这里工作、创业、安家,铺开人脉网。如今除了房贷,两夫妻还有两个不到10岁的孩子要养。店铺30平米左右,每月店租、人工和水电加起来大约要3万元。

女装店刚复工的半个月里仅接待了4位顾客,为了引流,爱好文学、性格内敛、面对镜头紧张都不是问题,向芬芬在抖音上连着直播几个小时卖货,但收效甚微。

疫情相对平稳时,她的“会客厅”也恢复过几许往日的热闹,办过几场活动。一些老顾客过来看书,吃下午茶,聊聊彼此的生活。有人曾在离婚的前夕,专门去咨询她的意见。在过去十几年里,顾客和店主之间慢慢转为朋友关系,互相解答困惑,甚至交流诗歌、哲学等。向芬芬喜欢文学,没生意时坐院子里看书写诗,也有顾客一写了诗就找她探讨。

女装店前的小院子一角。向芬芬供图。

这些顾客很照顾她,四季的衣服都在店里买,外出旅游也会带回当地特产。有重庆游客路过,因为小院免费提供茶水和充电,还被向芬芬邀请一起吃午饭,再到上海时送来了一堆火锅底料。有外地的老顾客为了方便,专门订了店铺附近的酒店。她最想留住和顾客之间的连接。

许海港准备换家小店,店面和租金砍半,或许能够再支撑一下。“筋疲力尽。”69岁的老板感叹道。他总想起过去,每到周末有很多熟悉的“老外”来店里喝酒,有人喝得兴起,老夫妻想回家休息,给他们搬张桌子放在门口,开两瓶啤酒,就走了。过春节时,一堆老外聚在店里跨年看烟花,肤色、身形各异的人,举起双手欢呼。

经营19年了,他希望这些老顾客以后回来,还能看到他的店。对很多店主来说,小店也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身处困境的同时,也在期盼昔日迷人的烟火气早日回到上海人的生活里。

今年2月,他被朋友邀请到茶楼帮忙。朋友是他的老顾客,茶楼原本生意很淡,去年4月引进了剧本杀,客流大增,周末每天的营业额有2万,2月店铺的流水有46万元。看到别人店里如流的顾客和入账,他想起自己的过去,心情复杂,一方面,他反省当初故步自封,另一方面,他又给自己找理由:咖啡馆面积小,无包间,不适合搞这样的创新。

妻子此前是他的顾客,去年他提了七八次离婚,吵得激烈时,妻子也说气话:离就离,明天就去民政局。但妻子始终没有离开,丈母娘平时帮忙带孩子,还出钱补贴小家的生活。现在,他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咿咿呀呀地学说话,跑过来抱自己,感觉到了难得的开心。

有朋友拉他一起当店铺中介,从房东手中拿到店面、办公楼租给店主或公司,赚中介费。他说自己当初每半年开一家店,太膨胀了,其实不是很赚钱,后面开的4家店,都有老顾客和朋友的投资。现在,他谨慎得多:当中介不需要成本,也不用担风险。但这轮疫情之后,新的计划又要耽搁至少几个月。

THE END
1.茶叶门店,越来越品牌化!线下实体茶叶店,又迎来一批倒闭潮!茶客茶这种变化的背后是:茶叶越来越难卖,只有相对财大气粗的茶叶品牌,才养得起线下门店了。 品牌茶叶店,越来越多 茶叶品牌,需要实体店来承载。 品牌的茶叶店,生存模式是:春茶时候,在茶山走量。平时,卖品牌茶。 包茶园,做出原料,批发给同行和经销商。一个春茶,流水几百万,春茶做下来,一年的开支,基本挣够了。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LP7BL1N05521DRF.html
2.品牌茶叶(精选十篇)事实上,很多中国茶叶企业正是通过开创新品类打造品牌的,比如,天福是一个茶庄品牌,它通过打造自己高品质铁观音茶叶店的影响力打造品牌;竹叶青开创了高级绿茶品类,借助现代营销手段,进行高端文化传播,确立了自己的品牌地位,而其论道则成为中国绿茶品类中的第一个奢侈品品牌;福建茶叶、云南茶叶在铁观音、普洱新品类的推动下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87n00lc.html
3.实体门店经营什么好呢开什么实体店好 开什么实体店好?在我国鼓励国民创业致富的大潮下,不少毕业后的大学生或者是已经工作了数年的上班族都有着开店创业的想法,但是又因为某些原因的限制,在面对风云万变的创业投资市场时,常常处于一种想开店却又不知道开什么店好的状态,就此情况小编在这分享几个目前看来前景还不错的开店项目。1、https://jiameng.baidu.com/searchContentList?query=%E5%AE%9E%E4%BD%93%E9%97%A8%E5%BA%97%E7%BB%8F%E8%90%A5%E4%BB%80%E4%B9%88%E5%A5%BD%E5%91%A2&from=search
4.中小茶叶店小型茶叶店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中小茶叶店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中小茶叶店以及小型茶叶店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三宁茶业怎么样 三宁茶业位于云南省凤庆县,创建于1998年,厂房面积38000平方米,有普洱茶、红茶、绿茶和CTC红碎茶生产线各一条,年https://www.mpegnet.cn/qtc/125861.html
5.滚动新闻[社会] 呼和浩特一茶叶店卖象牙、雪豹皮 店主被批捕 6-5 18:33 [地方] 海南启动引进中小学优秀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工程 6-5 18:33 [地方] 专家热议3D打印行业:助推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 6-5 18:32 [体育] 德国:欧冠决赛在即 柏林开放球迷广场 6-5 18:31 [财经] 西藏山南工业占比达五成 6-5 18:29 [体https://www.chinanews.com/scroll-news/2015/0605/news.shtml
6.开一家茶叶店需要哪些必备条件?可就开茶到店而言,这一观点过于简单粗暴!虽然市区中心繁华地段人流量大,但与茶叶店相匹配的目标客户群体又有多少呢?所以,一家茶叶店在选址的时候,不能一味地只考虑客流量,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多思考一下当地的茶叶消费者习惯去什么地方购物。 条件三、货源决定茶叶店的生存与盈利能力http://www.yupinchayuan.com/h-nd-111.html
7.茶叶店突然来了位“特别客人”,老板赶忙找来警察……5月14日15时许,南海区大沥镇盐步街道一茶叶店老板娘张女士(化姓)突然听到店门口有异响,走近观察发现,竟是一只尖嘴长脚、全身洁白的鸟正在拍打翅膀、来回踱步。 见其外貌美观,张女士便专门上网搜索,发现这位“访客”疑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但其似乎不能正常起飞,于是又马上拨打110报警求助。期间还为这位“访客”https://m.gmw.cn/2024-05/27/content_1303747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