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留下来”“扎住根”“融于血”的两岸同胞情
10月31日,隆扬电子(昆山)股份有限公司以“云敲钟”形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成为今年昆山上市的第4家企业,也是昆山在境内上市的第7家台资企业。位于周市镇的隆扬电子,深耕昆山20余年,始终专注实业、聚焦主业、做精专业,逐步成长为新材料行业领军企业。
昆山台资故事,30多年历久弥新。
第一股台资注入昆山经济动脉始于1990年。
从机缘机遇到必定必然,过程充满激荡与破立。
今天,一城一商相知、相濡、相依。
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在昆山市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并同意建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试验区部省际联席会议制度,支持昆山在深化两岸产业合作、两岸融合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2020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昆山试验区范围扩大至昆山全市,要求昆山试验区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两岸中小企业深度合作,在两岸贸易便利、科技交流、金融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两岸人才交流合作,进一步促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近10年来,针对台企发展和台胞需求,昆山试验区已先行先试134项政策举措。
这里,项目、政策、平台和机制等不断实现新突破。
这里,氛围是留下来创业、深扎根发展、情融于血脉。
这里,已很难区分昆山本地人和来自宝岛的“新昆山人”。
10万台商台胞在这座江南古城安居乐业。
机遇共享
从“人间烟火”到“精神乐土”
金秋时节,昆山开发区慧聚广场“宝岛又一村”文旅商业街一开张就人气爆棚。
牌坊式的入口,红砖红瓦的闽台仿古建筑,长长的连廊,繁体字书写的招牌,流光溢彩的花灯,蚵仔煎、三杯鸡、卤肉饭、担仔面的香味,妈祖庙的香火……
一位逛过这条商业街的台胞说,这里有点像台北的艋舺。
慧聚广场“宝岛又一村”夜市
昆山开发区黄河路,是当地的第一条“台风街”,集聚了数十家台式餐厅。佳味鲜台湾家常小吃店,即是其中之一。老板名叫简正明,来自台北。2004年,已经退休的简正明来到昆山,和一个亲戚合伙经营餐厅。现在,这家餐厅成了简正明的“安乐窝”,他经常在这里与来自台湾以及昆山本地的朋友们喝茶聊天。
昆山城北的花园路号称“茶叶街”,街上不仅有苏州的碧螺春,浙江的白茶,还有台湾的高山茶。华品高山茶专卖店的老板郑穆璟来自台中,他将台中老家正宗的高山茶引入昆山,很受台商们的欢迎。后来,昆山人也爱上了高山茶,郑穆璟说,他开茶叶店的最初几年中,80%的客户是台商台胞,而现在,80%的客户是昆山人。
台胞们为昆山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元素,而昆山,则圆了他们的“老板梦”。
2006年4月,江苏省第一张台湾居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在昆山诞生。今年3月16日,政策再次出新,台湾居民个体工商户准许经营范围扩展至122项。两天之后,昆山颁发了江苏省首张按照国家新政审批的台湾居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凭着这张15分钟办好的执照,“台二代”陈由杰创办了一家包装公司。他说,昆山几乎所有的制造业企业都需要产品外包装,“凭这一点,我就有信心把包装生意做下去。”
昆山颁出江苏首张台湾居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陈由杰的姐夫郑佑诚也是一名新注册的台湾个体户。之前,他在台资电子企业里做了20年的销售,现在,他在黄河路附近开了一家“丸匠食堂”,主营新竹贡丸和日本拉面。郑佑诚店面的隔壁,是80后林柏宇开的机油店,来昆山之前,林柏宇曾是台北街头追求“速度与激情”的机车族,现在,他希望“以车会友”,结识本地的同好。
如今,新开张的“宝岛又一村”文旅商业街,又“批发”出了一批台湾小老板。
商业街南端有一家台式柑仔店(“柑仔店”为闽台方言,意为杂货店),是4个台湾青年和一个昆山青年共同创办的。柑仔店的合伙人之一兼设计师陈柏勋,出生在高雄,小学毕业后就来昆山读书,2013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他在昆山创办了自己的室内设计工作室。
截至目前,昆山已累计吸引500多家台湾个体工商户创业发展。
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兼新闻发言人、昆山市台协会会长、南宝树脂(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德聪说,如果按产值和利润来计算,台湾普通民众在昆山创办的小店,全加起来可能还抵不上台资大厂里的一条生产线,但是,这些小店已成为昆山人间烟火的一部分,而他们自己也和这座城市同频共振,“实际上,这是深层次的两岸融合。”
同频共振
从“爱拼会赢”到“吾心归处”
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高峰期有员工3万多人,产值达1000亿元。纬创集团全球制造总经理周泓任说,2012年开始,借助自身在电子半导体研发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基础,纬创资通开始实施“智能工厂建设与数字转型”策略,实现人力成本节省60%以上、能源消耗减少49%、仓库使用面积减少40%、物流效率提高60%。2021年,纬创资通从全球3500多家申报企业中脱颖而出,获评全球首批15家“灯塔工厂”之一。今年,纬创集团还在夏驾河科创走廊专门成立昆山纬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方案提供商,帮助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降本增效。
自2017年量产以来,友达光电(昆山)有限公司每年投入1亿元进行智能制造改造,成为苏州首家通过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级认证的企业。得益于一张将零散的人、机器和设备全部连接起来的工业互联网络,友达光电逆势增资扩产。今年2月,增加总投入18亿美元的友达光电低温多晶硅二期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是昆山外资单体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开启了友达光电冲刺投资额、产出规模“双百亿级”的新征程。
——昆山的产业转型,台企一直是顶梁柱。
许多台企在加快自身转型的同时积极打开发展新空间,加速上项目、设总部——截至今年9月底,昆山台资增资项目2617个。
昆山扬皓光电有限公司开出全国首张试点增值税专用发票
早在2008年,昆山在全国率先设立引导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建立担保贷款机制、举办专题指导讲座等,帮助台企开拓发展空间。近年来,昆山先后推出昆台融合“68条”、服务台企台胞“20条”和“28条”,打造“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
新冠疫情发生后,昆山成立助力台企台胞纾困解难工作专班,全力打通产业链复工复产堵点,帮助台企达产满产;推出“昆台融”“昆链贷”“昆贸贷”等金融产品,为中小台企提供资金保障,截至2022年10月底,“昆台融”累计发放贷款17.50亿元,惠及台企217家……
——这片土地,有吸引台商的超强“磁场”。
昆山对台商台胞的真诚和热忱,体现在很多方面:支持台资企业同等享受各项减税政策、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参与政府采购;支持台湾同胞同等参加大陆社会保险、购买商品住宅;支持台企台胞参与荣誉称号评选,15名台胞被评为省、市、县级劳模,5家台企获评省、市级工人先锋号,2家台企获市级五一劳动奖状。
昆山还连续多年举办两岸(昆山)产业合作论坛、海峡两岸(昆台)文化交流月活动、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昆山妈祖”回娘家、两岸企业家峰会青年实习就业创业研讨会、海峡两岸慢垒邀请赛、海峡两岸(昆山)马拉松比赛等交流活动,这让昆山的“台味”越来越浓。
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
如今,昆山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工业总产值的40%、利用外资的50%和进出口总额的60%,都来自于台资企业的贡献。台商台胞与当地市民携手共进,见证昆山的跨越发展,合力谱写了“爱拼才会赢”的奋斗画卷。
——“吾心归处”,是在昆台商台胞们的共同心声。
携手共进
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
30年多来,昆山一直是对台合作的创新“试验田”。今年1月1日,《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条例》生效。今年7月,《昆山推进昆台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出台,提出建设对台合作交流最佳承载地。
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实施了台资企业集团内部跨境人民币双向借款业务试点、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设立以两岸金融创新合作为主线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在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实施了综保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全球维修业务试点、线上审核跨境人民币结算电子单证业务、外债登记改革试点;
在产业合作方面,支持昆山试验区发展高端医疗装备制造产业,指导昆山试验区按照保税维修产品目录在综保区内开展“两头在外”医疗器械保税维修先行先试;
支持在昆山试验区内研发上市的I类新药,符合条件的申报参与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
作为大陆唯一国家级“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今年1月,淮安与昆山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深化台资产业合作、加快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建设、强化昆山试验区政策经验复制推广等方面深化高效合作。淮安市政府副秘书长、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指挥部总指挥石颖说,淮安认真对标昆山试验区134项政策措施,在与昆山对口部门共同研讨、与淮昆两地台商座谈交流的基础上,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符合实际、突出重点的原则,梳理出近30条可复制、可操作的政策措施。“这其中,包括进一步落实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扩大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扩大两岸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扩大金融业对台开放、拓展两岸产学研合作等诸多领域。”石颖说。
关于两岸温情、成长、嬗变、融合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昆山的舞台,三维边际持续拓展,荟萃着一幕幕大戏。
——昆山好“戏”,永不落幕!
(选题策划王乐飞高岩稿件执行朱新国占长孙高戬供图昆山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地址:南京市中山北路95号江苏议事园大厦26楼邮编:2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