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6种习惯,每做一次都是在伤害心脏!劝你赶紧改掉
作者|蒋婷
编辑|汤安迪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每天平稳、规律地跳动,给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动力。
然而,生活中有不少人,伤害了心脏,还不自知。
01
伤害心脏的6件事,劝你别再做了
以下这些“伤心”的行为,你有吗?
1、暴饮暴食
首先,暴饮暴食会导致身体摄入过多的热量和脂肪,加重心脏的负担,心肌容易缺血。
长期下来,可能导致心脏功能衰退,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
其次,暴饮暴食还会引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冠心病等疾病。
2、排便太用力
排便太用力,特别是便秘时,会使胸腔内压急剧升高,心率减慢,随后血压剧降,可能导致出现心肌严重供血不足、致命性的心律失常等情况。
尤其是心脏血管不好的患者,如果持续排便太用力,可能诱发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因此,为了保护心脏健康,日常应该尽量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平时可以多喝水、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适当运动等,保持大便通畅。
3、压力过大
不良情绪会引发心理应激,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心脏负担增加。
心理应激导致的心肌损伤、心力衰竭,就是应激性心肌病,也称为心碎综合征。
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儿茶酚胺增加还可直接损伤心脏,甚至诱发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因此,大家要避免长期过度紧张和过高压力的状态,学会调整心态,放松心情。
4、起床太猛
起床太猛,血管可能处于应激状态,容易出现头晕、眼花,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有40%心肌梗死、29%心脏性猝死在早上6~10点发生。
建议睡醒后,先在床上躺一会儿,舒展舒展关节,再慢慢起床。
5、烟酒不离手
吸烟不仅伤肺,还“熏”心。
烟草烟雾中含有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痉挛和动脉粥样硬化,诱发血栓、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生。
长期吸烟还会导致心肌肥厚和心脏功能下降,增加患心力衰竭的风险。
而酒精能够直接刺激心肌,引起心律失常。
喝酒还会诱发心脑血管事件,长期酗酒会导致心肌肥厚和心脏扩大,引起酒精性心肌病和心衰。
烟酒都是明确的一级致癌物,大家一定要远离。
6、运动过猛
运动过猛反而有害健康。
运动过度,会降低身体抵抗力,不仅影响睡眠,还容易让人生病,甚至导致心源性猝死。
如果本身有心血管基础疾病,又存在过劳、焦虑状态,再过度运动,猝死风险会明显增加。
建议大家在运动时,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一旦出现不适,要立即停止运动。
尤其是中老年人,建议选择快走、游泳、太极等较为舒缓的运动。
02
心脏出现这些异常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心脏一旦“受伤”,身体会发出警报,及早发现,或能救命。
心脏病的“信号”有些写在脸上,一定要当心。
比如,嘴唇发紫、脖子变粗、眼睑出现黄色瘤、脸面不正常浮肿,手指压会出现压痕等。
除了面部“颜值”发生改变,以下这些身体变化也可能是心脏的求救信号:
1、出现心悸、心前区疼痛。
2、疲劳或失眠,很多女性患者在心脏病发作前,会突然格外疲劳或出现失眠。
3、爬一段楼梯就上气不接下气。
4、不明原因大量出汗。
5、肠胃出现问题,出现无征兆的消化不良、呕吐。
若有以上表现,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全面地诊断,防微杜渐。
03
心跳快慢影响寿命!
医生:心跳次数在这个范围最佳
生活中,有人心跳快,有人心跳慢。
这是因为不同人因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生理因素等原因,会产生一定的个体差异。
这个说法听起来玄乎,事实上,心率(正常人的每分钟心跳次数)跟预期寿命的确有一定关系!
中国医药大学教授温启邦,就曾研究过心率与寿命的关系。
他收集了约200万次的健康体检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发现:
安静状态下,健康普通人群心率应在60次/分钟左右;超过70次/分钟属于偏快,心跳每多1次,预期寿命可能缩短4个月。
这一研究证实,心率快是造成寿命缩短的重要因素。
温启邦教授解释,心跳越快,心脏运作负担越大,这可能是减寿原因之一。
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也表示,传统认为正常心率的范围为60-100次/分,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心跳处于每分钟50~80次范围内更健康。
值得提醒的是,心跳太快不好,太慢了也不行!
发现心跳明显变慢,若持续低于每分钟50次,并伴有乏力、疲劳、胸闷气短、黑蒙、晕厥等问题,一定要及时就医。
因为心跳过慢,同时伴有晕厥的人,可能伴随心脏停搏。心率显著降低,会导致心脏“泵”血不足,引发人体缺氧、缺血,极易导致猝死发生。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希望所有人都能好好爱护自己的心脏!
参考文献
【1】吴杰,陆再英,徐春芳,等.中国健康人群正常心率范围的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6):369-371.
【2】胡大一,李春岩.心脏病的报警信号[J].保健与生活,2018
【3】李辉.五个习惯会让心脏“受伤”[J].《当代老年》,2016: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