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应急预案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舆情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关于公司及所属各部门发生任何级别的安全事故、造谣诽谤信息等危害安全稳定的各类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及其它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或论坛、博客帖子等。

(三)工作原则

二、组织机构

1.网络舆情领导机构。成立金茂担保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作为公司网络舆情应急指挥的领导机构,在公司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由副总理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公司各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引导处置的组织实施,办公室协助抓好工作落实。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三、应急程序

舆情应急,应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二步:监测舆情。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网评员要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公司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四步:会商措施。接到舆情上报后,公司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的会商措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第五步:形成通稿。较大舆情经过会商形成通稿,通稿经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或区金融监管局、公司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同意后,及时对舆情加以回复。一般网络舆情由公司领导小组审核把关。

四、分级响应

Ⅰ、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根据需要,经引导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向区委、区政府、区金融监管局请示,在区委、区政府、区金融监管局的领导下,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Ⅱ、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

Ⅲ、一般网络舆情

Ⅳ、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

五、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为引导处置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三)网络舆情应对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必要时及时组织新闻会,由引导处置领导小组领导上报区委、区政府、区金融监管局指定专人对外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二)总结评估

七、应急保障

1.通信保障。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应在全公司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队伍,公司各科室均有专人负责,确保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之间的联络畅通及时。

2.人力和技术保障。由引导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全公司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不间断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进行监控。

3.培训保障。定期组织全公司网络舆情队伍开展培训,不断提高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人员政治上的敏感性和业务上的娴熟能力。

2化销公司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

3完善化销公司网络舆情处置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政府能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网络舆情是民众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也可以说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据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民的意见越来越可以代表全体社会公众的意见,大量的民情民意聚集在网络上面,形成了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一种新通道。面对集合了多方权利诉求的网络舆情,如何提升地方政府的应对能力,达到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并积极地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目的,对于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和日益丰富的网络问政形式,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社会舆论复杂程度明显上升的新形势下,地方党委、政府在提高互联网舆情认知水平、畅通网络舆情引导主渠道等方面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一)对网络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对网络政治与网络舆情缺乏深入的理解,不看网,不懂网,不能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传播规律、网络舆情引导作用和方法,仍然用一些传统思维和办法去认识和应对网上舆情和炒作。一是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剥离,对网上发生的事情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其没有或者不会波及到现实社会,任其自由发展;二是轻视网络舆论的影响和作用,出了事情不重视,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封、堵、删、捂的方法来控制信息的传播;三是对一些突发事件和网络热点的网下实际问题解决迅速妥当后,却在网上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回应的时机、内容、方式掌握得不够好。这些现象往往导致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热点和突发事件时,失去话语权和主动权,使得原本可以在小范围快速解决的事件演变成难以掌控的大事件。

(二)网络舆情工作格局有待完善

我国互联网管理部门众多,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权限与内容交叉重复,部门之间监管边界很难厘清,存有管理的空当和重叠;加之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制度,进一步消弱了管理力度,使舆情应对工作易产生疏漏和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引导和调控工作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有序性,效率不高,成效不明显,极大地制约了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的提升,使网络舆情引导和调控工作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主流网站建设及其舆论引导力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基层宣传部门普遍存在“重传统媒体宣传轻网络媒体宣传”的现象,对网络媒体宣传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各级主流网站建设滞后,网上宣传不够主动和有力,网上正面声音不强。

从整体上看,主流新闻网站建设文化产品创新的能力普遍较低。一些地方主流新闻网站仅仅是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转载和简单堆积,形式呆板,经济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不强;部分政府网站甚至成为政府资料的档案库或新闻资讯网。部分政府网站没有能够充分体现服务理念,“政民沟通、公众咨询、反映问题”等功能形同虚设,降低了政府与民众沟通交流的有效性,致使政府网站的公信力下降,影响了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提升地方政府舆情应对能力的建议

(一)提高网络监管力度,有效预警

首先要善于倾听民意,加强舆情监测。发出声音是主张利益的基础,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同时积极倾听民间的声音,兑现社会公众的表达权,从而避免重大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舆情的实质是公众借助网络平台,维护自身利益。随着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的觉醒,参与群体逐渐扩大,信息量剧增,政府必须设立相应的信息整合机制和制度,来收集和辨别信息。面对网民群体的逐渐递增以及信息量扩大的局面,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是舆论工作的基础,也是有效预警舆论危机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处置问题

(三)准确权威信息,赢得话语权

上文提到的抚州爆炸案,事件初期当地官方采取了种种封堵的措施,比如收缴记者的相机和手机;原定26日16时召开的新闻会迟迟不召开;官方公布了犯罪嫌疑犯,却对其作案动机等未做出具体说明……等等因素致使爆炸案的负面舆情快速发酵,民间舆论场持续对事件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讨论,较大地冲击了官方的公信力。

(四)拓展官民沟通平台,平等交流

拓展官民沟通平台,提升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技巧。微博作为一个官民平等对话的平台,不应该仅仅成为民间舆论发声的地方,官方也应该充分掌握其规律,积极借助此平台,传递官方立场,引导民间舆论。

参考文献:

〔1〕王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81-82.

〔2〕朱浩.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主要路径[J].企业导报,2011(18):11-13.

〔3〕吴芸.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治社会,2011(8):175-176.

〔5〕李国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6):31-34.

(一)境外信息安全威胁已然显现

棱镜门事件折射出美国通过国内高科技公司实施全球网络空间霸权的战略图谋,为我国金融业敲响警钟。是国外对中国金融信息的窃取仅次于军事情报,我国金融业核心软硬件多为国外企业产品,使得我国金融信息系统容易被国外掌控,为行业信息安全埋下隐患。服务外包对国外厂商依赖度较高,加大了风险控制难度,敏感信息、核心技术泄密的可能性增加。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摩擦不断增多,金融改革持续推进,竞争进一步激烈,金融机构数据中心遭受境外黑客攻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例如,2013年11月29日,“中国煤炭银行”官网被黑,其官网称此次事件系日本金融财阀勾结国内金融集团所为。

(二)互联网舆情威胁不容忽视

互联网是广大网民获取信息资源、表达诉求最便捷和最有效的平台。微博客、网络社区、论坛等网络舆论平台飞速发展,成为社会舆论的发动机。网络舆论与摘要:我国金融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国内外信息安全环境深刻变化,金融机构须定期判断和分析国内外信息安全形势,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水平。本文分析了当前金融业面临的信息安全形势,并从完善信息安全组织机制、夯实信息安全基础、强化互联网风险防范等角度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关键词:金融业;信息安全;安全威胁;形势分析;应对策略传统媒体相互呼应,将迅速形成风险扩散的“蝴蝶效应”,放大信息安全风险。一旦金融机构局部的信息安全风险被网络聚焦、放大,会加大风险控制与事件处置的难度。此外,一些组织或个人出于竞争、报复或利益的目的,通过互联网关于金融机构的不实信息,营造“伪舆论”。还有一些小摩擦或小纠纷,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察觉和合理处置,引发网民围观,形成网络热点事件。这些不仅会严重影响金融机构声誉,还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不良社会影响,甚至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实力相对较小的微型金融机构可能面临倒闭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使信息安全形势更趋复杂

二、新形势下金融业信息安全应对策略

(一)完善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是保障信息安全最基础、最有效的长效机制,金融机构要基于当前信息安全形势和监管部门要求,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机制。

1.明确不同部门和岗位的信息安全职责。当前,保障信息安全已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责任,而是机构内所有部门、全体员工共同的职责。金融机构要明确业务部门、内控部门与技术部门共担信息安全风险的责任,将信息安全保障纳入到各岗位职责中,将信息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努力形成全员参与信息安全保障的局面。

2.严格信息安全责任追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信息安全问责制,把信息安全风险的防范、识别、消除纳入业绩考核范畴,使所有员工意识到信息安全责任重于天。

(二)夯实信息安全基础,提升风险防范水平

信息安全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内外部的信息安全威胁不断发生变化,信息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不断建设、持续完善的工程。金融机构应根据机构现状和内外部安全形势,科学制定机构信息安全发展规划,有重点、有层次推进机构信息安全工作,不断提升信息安全防范水平。

1.切实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工作。按照国家有关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工作,严格遵照安全等级划分标准确定机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并按相应等级具体要求,建设安全设施、建立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接受公安机关、保密部门、国家密码工作部门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监督、指导,保障信息系统安全。

2.稳步推进信息产品国产化进程。“棱镜门”事件后,信息安全国产化进程加快,金融业要牢牢把握国产化机遇期,以安全生产为底线,按照“推广成熟、扩大基本成熟、试点逐步成熟、攻关不成熟”的策略,稳步推进金融业信息技术国产化进程,逐步实现信息安全产品、关键设备、核心系统、系统等国有产品替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提高自主运维能力和水平,逐渐减少对国外企业外包服务的依赖。

3.安全管理与技术防护并重。综合使用多种安全机制,将不同安全机制的保护效果有机结合,安全管理与技术防护双管齐下,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立体防护体系。金融机构要摒弃“重技术,轻管理”的认识误区,突出安全管理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增强技术防护体系的效率和效果,弥补当前技术不能完全解决的安全缺陷,实现最佳的保护效果。

4.完善灾备体系建设和管理。灾备体系是保障金融业务连续性的重要防线,是维护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金融机构要把灾备中心建设规划提升到国家信息安全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扎实做好机构灾备中心布局规划和灾备建设工作。定期研究、评估当前灾备中心布局,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对于核心业务系统,要实现应用级备份,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可及时恢复业务运营。确保备份数据的有效性,定期对冗余备份系统、备份介质进行深度可用性验证。

5.加强人员操作行为管理,防范操作风险。从风险防范角度进一步完善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操作流程,加强操作流程管理和审查,实现人员操作事前能控制、事中可监控、事后有审计,使风险防范从“管住人”进一步发展到“管住行为”。善于运用技术手段加强对操作风险防控,达到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防范技术人员操作风险的目标,确保操作零风险。

6.提高机房设施保障水平。计算机机房是信息中心的核心部位,除承载机构的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外,还有空调、消防、防雷等保障机房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机房设施。要加强机房设施的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确保UPS供配电子系统、机房空调子系统、防雷接地子系统、设备监控子系统、机柜微环境子系统、安全消防子系统等机房设施健康运转,为机房这个“躯体”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血液”,保障作为“器官”的各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将机房设施安全放在同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同等重要地位,发现风险隐患及时整改,勿将本应发挥安全保障功能的机房设施变成风险易发区域。

7.重视应急演练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全面评估信息安全风险,建立风险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演练常态化工作机制。根据风险的等级和影响程度,合理确定单项演练、综合演练、跨部门演练、跨地域演练等不同类型演练的组合,具备应对不同类型风险的应急处置能力。依据风险的变化和应急演练效果完善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坚持在演练中锻炼队伍,持续提高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突发事件的响应处置能力。

(三)强化互联网风险防控工作

1.加强互联网舆情监测,妥善处置网络热点事件。完善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网络舆情摘报和热点专报制度,及时掌控舆情动态,尽早发现各种形式“伪舆论”,避免形成网络热点事件,影响正常的金融秩序。重视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做到未雨绸缪、预防在先。完善舆情热点事件处置机制和流程,做到反应快速、判断准确、处置合理,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协同作用,对网络舆情进行正面引导和回应,将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当前,网络已经触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网络不仅是一种工具,更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社会变革以及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利益的调整以及社会矛盾都会或多或少在高校中有所体现,这些问题也都会在网络上以一种虚拟的形态存在。一些危机事件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蔓延至网络,进而嬗变为一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不仅进一步影响事件本身的发展,还有可能引发次生危机,给事件的处置增加更多不可控和未知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内涵与特点

高校因其人群在年龄层次、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特殊性,其网络舆情危机具有主体的多元性、客体的多样性、传播的危害性等特点[1]。正因如此,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其带来的影响及后续处置的难度往往高于其他组织。

1.主体的多元性

2.客体的多样性

在高校发生的舆情危机中,呈现出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传播内容的复杂性。高校舆情主体的特殊性,导致“社会网络舆情中心点、网络舆情焦点、网络舆情集中点、网络舆情热点、网络舆情兴奋点、网络舆情波动点”[3]等都有可能发展为高校舆情危机。在这些舆情中,有的诱因在社会中,在舆情的发展过程中,从而进一步对主体产生消极的影响,致使舆情进一步无规则的发展,使舆情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断交互,彼此进一步交叉影响。

3.传播的危害性

传播渠道的多元性、共生性、交互性,以及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复杂性,使高校无法掌握也不可能掌握所有传播渠道的控制权,这就导致一旦出现网络舆情危机,网络舆情主体对客体的响应会呈现出即时性与交互性,使高校管理者无法控制,后果无法预料。

二、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存在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更新速度,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往往滞后于舆情本身的发展速度,而这也就成为网络危机发生的根源。

1.高校职能部门对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高校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来看,绝大多还未真正意识到网络对管理的革命性影响,对网络舆情而言,还停留在如何“堵”的层面,对于如何疏导,如何有效应对的意识尚未确立。这就导致在网络舆情机构建设、机制建设、建章立制方面多数停留在文件表面,而并未付诸实施。

2.高校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缺乏相应的健全机制

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应是学校的一项系统性工程,绝大多是高校建立了新闻发言人,但是却很少主动新闻,对舆情的预警、监测无完善的机制建设。事情发生后,仍然停留在“应急”层面,缺乏常态化的处置预案;对校内媒体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校级、院系级、机构级的官方媒体缺乏统一监管和联盟建设,平时分散了用户,应急时发挥不了传话筒的作用;对人员的培训和训练不够,缺乏实战经验,削弱了应急能力。

3.高校对师生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的行为引导不足

三、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建议

网络舆情是社会事件在虚拟世界中的一种传播,网络舆情危机更是民众对某一事件的一种看法和表达,正是因为网络舆情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校从管理者高度重视,采取线上线下处理相结合,教育引导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掌握科学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以备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能及时、科学、有效处理。

1.加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意识,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2.科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3.加强师生网络道德素养教育,引导网络行为自觉

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净化和优化网络环境,尽可能减少负面消息对高校师生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育引导,不断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使人人都能遵守网络基本规范,合理理性表达意见。从内容上来看,要加强师生法制化教育和网络道德素养教育,突出强调虚拟空间绝不是法外之地,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引导师生在网络表达中知法守法。从渠道建设上看,要不断建立健全高校自身网络宣传“阵地”建设,增强吸引力和“粘合度”,营造有利于高校发展的主流舆论;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高雅文化,主流文化引领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规避非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反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消解和解构。

[1]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3(3).

[2]卢宁.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心理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5).

【关键词】国有企业网络舆情管理开展实践常态化机制建立

当前,国家对于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同样也将舆论引导能力当作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其中,国有企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及保障人民群众共同利益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必须要与舆论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努力克服舆情工作的困难,将国有企业的正能量广泛传播,进而树立良好的国有企业形象。

一、现阶段国有企业网络舆情管理状况

(一)舆情意识薄弱

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舆情意识与大局意识都相对薄弱,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于经验与教训也并未进行借鉴,很难对自身舆情风险进行正确地识别,所以,舆情预警工作不到位[1]。另外,还有很多国企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不正确,通常以鸵鸟的心态来面对舆论质疑,所以,在面对突发舆情的时候很难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不会报告,也不会采取措施进行处置,最终错过最佳的解决时机。于国有企业来说,其自身的防控意识并不符合新媒体环境网络舆情的发展需求,而这在很多中央企业地区公司与其所属二级单位中表现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下属单位网络舆情就会出现逆向或者是横向传染的问题,最终引发联锁反应,对企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防控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十分落后,而且,进而央企总部或者而是大规模地方国有企业才构建了专业网络舆情管理机构。而对于央企地区公司或者是隶属省市的地方国企并不具备舆情防控机制,通常情况下,管理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但是,在基层单位,舆情管理工作始终呈真空状态。基于此,部分国企领导在舆情管理方面重视程度不高,所以,舆情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办公设备配置经费不充足,无法构建防控工作机制,而危机处置措施与应急措施仍然需要强化[2]。

(三)引导能力不理想

现阶段,国有企业在舆论引导方面的能力始终停留在纸媒体阶段,严重落后于新媒体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沉默已经成为处置网络舆情的首要选择,主要采取的就是封、堵、删、瞒等方式,最终只会导致结果不理想。有很多网络舆情事件,国有企业是需要主动发生的,但是正是因为不表达,导致其处于被表达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外界的议论会更严重,还会出现猜测,最终引发误解与对立,严重影响国企公信力。此外,很多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人员在对事件进行处置的过程中,受自身知识储备的影响,或者是准备工作不充分,都会影响舆论引导实际效果。

二、建立国有企业舆情管理常态化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创建集监测、分析、研判、预警与评估为一体的机制

第四,预警。可以合理地划分舆情,并且合理地设置具体的应对措施,如果负面信息无法达到预警级别,那么就可以作为日常的负面信息来处理。

第五,评估。在事件发生前进行评估,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评估未来事态的发展。而在事发过程中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在事发后的评估主要是为了正确地判断是是否要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二)构建危机应对机制

构建突发事件危机应对体系,可以包括以下芍郑旱谝唬构建舆情预警应对机制。应合理制定舆情分级的制度,并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不允许过分重视,或者是过分忽视,有效地规避在发生重大舆情时难以及时处置而形成危机。第二,构建突发事件危机的应对流程。其中,主要涉及到事前、事中与事后这三个方面。对于事前应对就是要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事发以后,应当针对不同阶段来修复品牌,积极展开正面地宣传,对事件进行全面总结[4]。

(三)新闻与舆论引导机制的全面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国内环境中,新媒体发展的速度不断提高,为此,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这种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下,国有企业也一定要与新媒体环境改革及发展相适应,进而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占据主动权,正确地分析网络舆情预警,采取措施应对,全面维护企业的社会形象。

[1]肖来付.网络舆情时代的企业危机应对与管理――基于“长尾理论”的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6).

[2]张爱军,雷俊强.大型国有企业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探究――以中航飞机西安飞机分公司为例[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5,33(6).

一、深入推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二)抓好基层和重点部位预案建设。各市、州、县要根据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好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推进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力争重点高校预案制定率达到100%,省内重点企业预案制定率达到80%,全面推进乡镇、街道及社区、行政村预案制定工作。重点抓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能源、运输等重点部门,大型会展、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的预案制定工作。

(三)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实行应急预案动态管理,通过应急演练和工作实践,检验预案编制的完备性、应用的可操作性和流程的合理性。研究制定应急预案管理的规定,建立预案修订制度、评审制度和备案制度,明确预案评估、动态管理、备案管理的程序和要求,提高预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二、大力推动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一)充实应急管理机构。各地、各部门要重视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各市州要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建立本级政府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级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应急管理的工作机构。各地要进一步细化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的职能划分,明确相互间的工作关系,把重点放在充实、加强和提高上,努力实现政府应急管理职责、机构、编制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二)发挥应急管理专家作用。大力推动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和咨询工作。省政府应急办和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库,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充分发挥专家的聪明才智,提高应急决策和应急处置的科学性。同时,依靠专家的力量,开展应急管理发展战略和课题研究,研究解决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技术性问题。

(三)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专兼结合、整体联动”的原则,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抓好应急骨干队伍的建设,建立与省内驻军、武警部队、预备役民兵的紧密联系,加强公安机关应急队伍建设。抓好专业队伍建设,整合省内各类应急救援力量,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抓好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部门职责、行业特点,开展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招募、训练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

三、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一)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公共安全形势的分析与研究,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抓好预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预测预警的及时性、准确性,努力把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要重点抓好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标识规范和短信平台建设。

(二)完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依据各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研究制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规程,制定工作手册。建立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针对不同的突发公共事件,建立部门之间、省市之间的联动机制,建立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三)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各地、各部门要提高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宣传的主动性,与新闻媒体建立沟通机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掌握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情况,引导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客观地报道突发公共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逐步完善应急管理工作制度

(二)建立突发公共事件评估分析制度。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行政区域、部门职责,定期汇总应急管理工作情况,从指挥决策、预防预警、抢险救援、应急保障、恢复重建、调查处理、宣传报道、工作协作等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同时,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建立重大、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档案,以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措施,改进工作。

(三)建立培训工作制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培训规划,编写培训教材,建立多元化的应急管理培训课程体系。针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编写干部读本并组织专题培训班,重点是提高应急管理意识和应急指挥水平。针对从事应急管理的专业干部,制定预案操作规程和岗位工作规范,组织开展岗位培训,重点是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培训工作质量,依托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组织考察国内外应急管理发展动态和先进经验。

五、全面夯实应急管理的基础工作

(一)组织风险隐患排查和应急资源普查工作。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排查方案,突出工作重点,开展风险调查、隐患分析工作,查找危险源。同时,做好应急资源的普查工作,对各类应急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情况进行普查,摸清家底,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和调用方案。

(二)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和教育。各地、各部门要通过预案简本、科普读本、影像资料、知识讲座、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面向社会开展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形成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教育部门要把应急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提高防护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1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1.1舆情主体的相似性

1.2舆情内容的范围偏向性

1.3传播发展速度快

2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策略

2.1建立完善校园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2.2改变传统的网络管理观念

2.3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教育

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若只靠网络过滤技术和现有管理法规难以控制网络有害信息的传播,必将导致法律实施和行政的成本的无限提高。要在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舆情水平应从大学生的内在素质提升着手,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教育,鼓励大学生响应《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的号召,从自身做起,以积极态度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大学生正义感强,是网络活跃群体,通过爱国教育、自律教育,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感,唤醒他们的社会公民意识,促使他们成为网络秩序的维护者,能改变网络舆论群体的群体素质结构,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张迈曾.传播学引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校园安全,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及时发现整改、防范化解各类影响校园安全的风险隐患,严防涉校涉生案件事故的发生,依据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刻吸取近期事故教训切实加强全省安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黑办发电〔2021〕27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通知》(教电〔2021〕179号)要求及实验中学2021年度安全管理工作的要点,我校结合实际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汇报如下:

1、校园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情况

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责任制,健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和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成立微型消防站、义务消防队、实验中学扫黑除恶、反校园欺凌、食品安全与卫生综合治理等组织机构,确保全体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稳定环境。

2、学校安防建设情况

3、校园周边治理情况

校安卫办联合辖区派出所、执法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严格落实对校园周边网吧、KTV、无证摊贩等治安、卫生乱点的治理,对校园周边等重大安全隐患认真排查,做好校内外人员互相扯皮,涉校涉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重点加强对学生之间矛盾纠纷的摸排和校园周边重点人员管控情况。

4、学校消防安全管理情况

实验中学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形成有效的消防安全监管网络和体制;落实领导干部带班检查和重要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健全学校消防工

作档案、消防安全隐患台账以及消防应急预案;落实“双重机制”及“四个一”要求,完善清单与台账,确保消防设施设备齐全有效,消防通道的畅通。

5、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情况

学校结合地区和季节特点,成立食品安全与卫生综合治理机构,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强学校食堂、商服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严格执行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度;积极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严密防范夏季食源性疾病,坚决守住校园食品安全底线,保证芊芊学子的饮食健康。

6、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情况

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到岗到人;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对于危化品的使用建立台账、建立有效的实验室准入机制和定期安全培训机制。对危化品仓库进行整改升级,加装防水防爆隔离门,实行双人双锁制;按装监控探头,升级通风换气系统,确保危化品存储的可靠性,杜绝隐患的发生。

7、防溺水落实情况

8、防校园欺凌落实情况

学校开展防范学生欺凌专题教育,聘请专家对学生进行防欺凌主题讲座,瞄准可能导致学生欺凌事件发生的苗头隐患,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强化学校及周边日常安全管理,完善学生寻求帮助的维权渠道;完善防治学生欺凌工作方案;健全完善防范学生欺凌责任机制、预防机制、考评机制、问责机制,全面提高防治工作水平。

9、防灾减灾开展情况

学校准备充足的校园防汛排涝设施设备;并且对易倒塌的校园内树木、宣传版、墙体附着物等进行加固处理;建立学校防汛应急队伍;储备充足的防汛应急物资;按要求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

10、安全隐患自查整改情况

每月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自查整改工作,记录台账,隐患整改及时到位。

〔关键词〕网络舆情;应对体系;评估指标

媒介信息已步入双向交流的Web2.0时代,直接驱动着政府社会管理方式进入网络治理时期。十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是新媒介环境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应对新时期、新媒介环境下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从而提高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调控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已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

3.3演化周期指数网络舆情的演化周期可分为4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阶段、隐退阶段。各阶段的特点对比见表1所示:

表1网络舆情演化阶段特点对比表

阶段事件致因热度网络观点

3.3.3阶段分析指标舆情透明度:舆情事件来龙去脉或基于的现实事件过程清晰程度及疑点聚焦。意见群体极性:各种群体意见是否综合汇集成一种或几种观点,观点的正面性或负面性。政府互动性:政府官方舆论的数量。舆情处置维度:网络舆情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政府每次应对舆情的观点、举措、效果评价。二次舆论形成度:事件解决后,对整个事件过程的回顾及评价的言论在网上所引发的再次热点讨论贴数及出现的新观点。

4结语本文提出了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了政府网络舆情动态调适的应对体系,基于网络舆情评估指标的建立,详尽分析了应对体系的舆情研判机理,为解决当前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方案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梅松.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4):41-46.

[2]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40.

[3]梅松.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电子政务,2011,(6):76-79.

[4]徐家良.政府评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5.

[5]张玉亮.基于发生周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J].情报科学,2012,(7):1034-1037,1043.

THE END
1.意识形态舆情应急预案意识形态舆情应急预案(共8篇) 篇1:意识形态舆情应急预案 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为加强XX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有序化解网络舆论危机,有效预防、缩小和消除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护全港航系统正常工作秩序,结合中心实际,特制订本预案。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hdaoeh.html
2.网络意识形态专题学习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把握好安全和发展、自由和秩序、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辩证关系,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使互联网这个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NzcyOTY0NA==&mid=2247496353&idx=1&sn=34d65b8c22a698bf8e8bb670cf5eaa31&chksm=fb1fc4d5d6c415dd603f65b2a959b18da9e63911e9101956a910ca474e6e18379438ef48bba1&scene=27
3.知名危机公关公司公布网络舆情危机预案跟踪报告流程:在确认危机后,舆情监测组按照规定的渠道和格式,在第一时间向危机管理领导小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舆情事件的基本情况(时间、地点、事件主体、主要内容等)、当前传播情况、初步判断的危机级别等。 2.应急响应启动 启动条件:危机管理领导小组根据报告的情况,判断危机级别,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一旦启动,各工作小组https://www.163.com/dy/article/JGNU3R6T055690S0.html
4.意识形态工作应急预案(共6篇).doc第9页共9页意识形态工作应急预案〔共6篇〕第1篇:意识形态工作应急预案平川区质监局制定网络意识形态应急预案为加强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建立,及时回应网民关切问题,有序化解网络言论危机,有效预防、缩小和消除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实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施行方法》、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31209235.html
5.怀化市中医院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五、制定意识形态和网络舆情舆情应急预案 1、成立网络舆情应急小组,及时应对网络舆情; 2、安排人员浏览红网、怀化新闻网等网站和院内微信群,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中共怀化市中医院委员会 2018年4月24日 怀化市中医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https://hhszyyy.com/index/articles/detail/id/456/menu_id/0/node_id/3/type/2.html
6.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提升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处置能力,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妥善处置涉校负面信息,最大程度地预防、减少和消除重大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着力营造有利于我校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依据有关法律http://www.hbctc.edu.cn/xxgk/info/1027/2573.htm
7.xx市农业农村局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docxxx市农业农村局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为快速妥当处置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突发网络舆情,有序引导网络舆论,有效预防、裁减和消释突发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网络媒体的才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xx市农业农村局发生职责范围内及其它相关类型突发公共事情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https://www.taodocs.com/p-847538749.html
8.网络舆情素材网络舆情图片网络舆情素材图片下载觅知网为您找到78个原创网络舆情素材图片,包括网络舆情图片,网络舆情素材,网络舆情海报,网络舆情背景,网络舆情模板源文件下载服务,包含PSD、PNG、JPG、AI、CDR等格式素材,更多关于网络舆情素材、图片、海报、背景、插画、配图、矢量、UI、PS、免抠,模板、艺术字、PPhttps://www.51miz.com/so-sucai/152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