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新时代全党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高校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核心任务。为此,高校应增强问题意识,找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
1、理解是什么和为什么
2、解决抓什么和如何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也要看到,面对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化等新形势新挑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内容供给、理论支撑、手段改进、方式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理论储备少、内容供给缺、手段方式弱、斗争态度软等问题亟待解决。
在内容把握上,要把“两个巩固”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特别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通过持续加强理论、舆论工作,实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的化学反应。
在方式方法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存在话语标语化、内容程式化等问题,导致说服力、感召力不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知识认同转化为政治认同的环节上下功夫,从过去的说教式、传达式手段中转变过来,改空洞说教、硬性灌输为平等对话、软性渗透,双向交流、真诚沟通。特别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注重语言的亲和力贴近性,强化方法的吸引力生动性,真正使意识形态工作接地气、入人心。
在工作布局上,要注重主渠道和广覆盖并重。注重理论创新、教育引导、课堂讲授等主渠道,抓好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等工作,保证广覆盖、深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又是主要渠道,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推进教改创新,使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重要课程。在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通过隐性教育,让大家主动参与、喜欢参与,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3、落实谁来抓和抓哪里
压紧压实责任制。以责任制落实为纲,进一步明确分工,把责任扛在肩上,牢记各级党组织对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按照“党政同责”原则,各级行政负责人负重要责任;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其他班子成员抓好分管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要清醒看到意识形态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渗透性,坚持全党动手,构建大宣传格局,不断提升各单位各领域各环节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各领域、各单位、校院支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既要发挥宣传部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又要发挥学工、教师、院系、支部的主体作用,把责任落细落实到基层,落到每个支部每个党员身上,不断织密责任落实和风险防控的安全网。要着眼长效,重在抓长、常抓,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分析研判、研究报告、考核督查、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
打造人才队伍。分类指导、适度倾斜,配齐建强思政党务工作队伍。针对宣传战线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的特点,加快解决宣传队伍配备建设问题。要配齐一线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在选留、待遇、晋升、培训等方面加大力度,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态度明确、政治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和中坚力量,鼓励和支持他们站到意识形态工作前沿,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话语为师生答疑解惑,做好教育引导,真正守好高校思想文化阵地。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笔:蓝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