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成长成才
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高校作为承载着培养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面对着新时期如何培养大学生,如何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主要的荣誉与耻辱道德评价体系,体现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要解决大学生荣辱观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帮助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其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荣辱是一对基本的道德范畴,“荣”即荣誉、光荣,“辱”即耻辱、羞耻,两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荣辱观即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和表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荣辱观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2006年3月4日,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其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起着主导和核心的作用,是其它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围绕大学生成才目标,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社会主义荣辱观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承接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通过帮助大学生深入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可以使他们能做到坚持知与行的统一、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个性培养的关键时期,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因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保障。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的德育教育发展,同时提升了对教育者的道德素质要求,有助于促进教育者对自身观念和行为的反思,进一步发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作用,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路径思考
(二)注重“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的荣辱观渗透。所谓“第一课堂”教学通常指常规课程教学,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常规的课程是思政类课,思政课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实现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第一项努力就是提升教师的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第二项努力就是要转变教学模式,必须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全面的贯穿到教学的过程中,个人提倡开展体验式教学,第三项努力是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各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念。所谓“第二课堂”教学,通常指的是课堂教学之外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第二课堂”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第二课堂”教学必须健康向上、丰富多彩,最好是能以校团委、学生处牵头、各院系为单位进行组织相较于社团自行组织将更能能促进广泛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不断的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2】本书编写组.八荣八耻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