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调研方案范例6篇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辅协同;范式建构

研究生教育事关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是适应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发展要求,培养有灵魂的卓越人才的重要保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高校研究生培养成效,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然而,从其发展现状来看,却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必须着眼于研究生群体特点、把握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独特规律,从新实践中探索新理论、建立新制度、形成新模式。其中,重要的问题在于: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否遵循“导辅协同”的基本思路、能否形成“导辅协同”的工作范式。

一、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辅协同的概念拓展

二、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重要且必要

三、导辅协同视角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构建

四、结语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石”。在新时代,推动研究生思政工作提质增效,需要立足研究生群体的特点,构建导辅协同的新范式,通过优化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刘放桐,等.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任少波,许占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建构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2):46-52.

[5]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40-46.

[6]石书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统一[J].探索,2003(3):81-83.

[7]吴春梅,陈一恒.意识形态导向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功能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22-26.

[8]冯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9-14.

[9]任敏.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7(6):332-333.

XX同志年轻、有活力,政策理论水平高,事业心和责任心强,长期从事XX等多个岗位锻炼,对组织工作有经验、有见解、有办法。相信XXX同志的到来,必将为XXX发展注入新鲜动力,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

下面,请XX同志作任职表态发言。

*********************************

下面,请党群工作部班子成员依次作表态发言。

刚才,XX同志作了很好的任职发言,有想法、有干劲,有思路、有目标,希望XX同志能够带着为民情怀,加强工作调研,抓紧熟悉XXX情况,尽快进入新的工作角色,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带领党群工作部全体干部职工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党群工作部是党工委的政治机关,集合了组织、宣传、统战、机关党委四大功能,对着市里十几个部门单位,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直以来,党群工作部干部职工吃苦耐劳、扎实肯干、乐于奉献,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取得了一个个成绩,在全区基本形成了组织有力、宣传有方、统战有为的良好局面,工作值得肯定,我代表党工委领导班子对你们表示衷心的慰问和感谢。

刚才几位部领导班子成员也做了很好的表态发言,讲政治、有活力。我相信,在XXX同志的带领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团结一致、聚力攻坚下,党群工作部的工作业绩一定能够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下面,对于党群工作部的工作,围绕一个“实”字,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要在组织工作上出“实”招。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扎实做好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精准分析研判,严格资格审查,准确把握上级要求,持续抓好群众思想工作和换届风气,不断正风肃纪,着力优化村级班子结构,统筹推进换届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保选出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村级组织带头人,确保通过换届换出新风正气、换出XXXX区的精气神。同时,要在夯实基层基础上持续发力,补短板、促提升、创特色,不断推动基层党的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在建强干部队伍上持续发力,知事识人用好干部、压担历练育好干部、宽严相济管好干部,优化打造我区干部梯队;要持续做好招才引智工作,坚持需求导向,尽快打开人才招引工作局面,着力打造人才工作品牌,坚持以事业留人,确保人才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二是要在宣传工作上办“实”事。目前最重要的是要牵头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尽快制定我区《实施方案》,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好专题学习、专题民主生活会等规定动作,确保学习活动取得实效;要切实抓好党工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的组织和实施,及时提出学习计划,切实推动中央和省市各项精神在我区精准落实;要建强意识形态主阵地,按照上级要求,及时提出我区意识形态工作要点,及时将工作情况提报党工委专题研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要不断加强区内主流媒体建设、不断提高宣传报道质量,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层面发出更多的XXX声音;要不断完善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加强舆情形势分析研判,创新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打击非法宗教和,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群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牢牢把握舆论宣传主基调;要切实打好文明创建主动仗,提前准备做好创建文明城市复审和卫生城市复审宣传等有关工作,深化文明创建和文旅融合,全面提升我区文明形象。

三是要在统战工作上查“实”情。要不断深入群众调研,查实情、办实事,坚持政治引领、广聚人心、强化团结、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要注意培养选拔党外干部;要积极推进统一战线人士建言献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要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做好网络人士统战工作、扎实做好港澳台及海外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正能量,提供坚强保障。

四是要在机关党建和群团工作上求“实”效。要抓紧抓实机关党建工作,建立健全机关党务工作者专(兼)职队伍,明确党务工作者职责。同时,将党务工作者能力提升纳入干部培训班次,结合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采取理论和现场教学等方式,组织党务工作者进行集中培训,进一步提升党务工作者业务能力;要始终把群团工作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摆在党委的工作大局之中,要继续做好工会、团委、妇联等工作,发挥广大工人、青年、妇女的作用,引导他们更好的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来,讲政治、求实效,坚持理想信念,扛起听党话跟党走的旗帜,创先争优,不断增强工会、团委、妇联的“引领、服务、联系”功能。

关键词制度变迁;建筑节能制度;现状;改进措施

1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制度变迁理论。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另一种效率更低的制度的过程称为制度变迁,其含义包含制度创新和新旧制度转换。节约社会资源,减少交易费用,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是制度的基本功能之一。诺斯将制度定义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1]。

制度变迁的主体只要能从变迁预期中获益或避免损失,就会去尝试变革制度。通过制度的再安排,实现在现有制度结构中无法实现的潜在的利润。制度变迁的模式主要有2种:一种是自下而上、受利益驱使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变迁只是在现存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作出制度创新,它是现有制度安排的变更和替代,具有渐进性、自发性、自主性的特征。另一种是由法律和政府命令引入和实行,由国家强制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具有突发性、强制性、被动性,诺斯认为多数情况下,制度变迁应采取渐进的组织演进方式[2]。

国家理论、产权理论、意识形态理论是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在信息成本、现存技术和未来不确定因素的约束下,将制度变迁与产权理论相结合,解决问题的成本最小的产权形式将是有效率的。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指出:取得潜在利润是国家给社会提供制度并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动机,即获取一种在已有的制度结构安排中可以观察到,但只有通过制度再安排或制度创新才可以得到的好处。其结论在著作《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中提出。诺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新制度经济学家中是独特的,诺思认为,意识形态的本质是指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

2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我国建筑节能制度分析

将制度变迁理论、科斯定理引入到安徽省建筑节能政策导向研究中。“科斯定理”认为:要使外部效应的问题可以通过当事人之间的自愿交易达到内部化,必须要把外部效应的影响作为一种产权明确下来,且交易费用为零。在保障资源的产权为前提的情况下,只要产权是明晰的,无论谁拥有产权,其自然趋势都是向社会最优点移动。诺思认为,在影响经济绩效、资源配置、人的行为决定等诸多因素中,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难以克服“外在性”等问题,必须把制度因素列入考察市场行为者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2.1我国建筑节能制度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兴起。1987年9月25日,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等印发“关于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的通知”。同年,《企业节约能源管理升级(定级)暂行规定》文件出台。1988年1月,对污水处理、城市热能供应、给水工程、热力、城市道路照明等领域规定节能政策,颁布了《城市建设节约能源管理实施细则》。1992年,国家计委和国家税务局规定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北方节能住宅的投资方向调节税税率为零,并颁布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条例》。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税务局于1993年3月印发了关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和节能项目等3个税目注释》的通知。

2006年财政部了《可再生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国务院通过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2007年国家住房建设部《住房建设部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实施方案》,财政部《关于的通知》,住房和城乡住房建设部《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工程验收办法》,国家发改委《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10年发改委、财政部、央行、国税总局《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

2.2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我国建筑节能制度

新制度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变迁,是一个对旧制度的改良、变革或创新的过程。技术和社会条件约束着制度变迁过程。行为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是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而由于制度变迁还涉及到成本问题,仅存在潜在利润也不一定能够促使制度变迁,除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外,制度变迁主体实施制度变迁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制度均衡能否被打破。

我国建筑业发展的生产力状况和技术水平或性质决定了我国建筑节能制度的产生与否,我国建筑业制度必须随着我国建筑业生产力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否则制度的效率必然会降低。当制度效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我国建筑业制度变迁就成为必然,我国《节能法》对节能管理、合理使用能源和鼓励节能技术进步做了规定,它的实施为中国的节能行动提供了法律保障。这一经典理论带给人们的启示在于,建筑节能制度再发展属于制度变迁的范畴,是节能制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外部环境变革所作出回应。制度变迁是一个缓慢、反复“试错”的过程,我国建筑业制度创新要经过长期“博弈”,才能确认最适合的制度,建筑业制度的“试错”和“博弈”会产生较高的成本和很大的风险,国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渐进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成本和降低风险,同时还可以把国家的强制性和当地建筑企业的能动性充分结合起来,共同为我国建筑业制度变迁而努力。

3我国建筑节能制度工作的改进措施

3.1制定新的节能经济激励政策

3.2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不断完善基于建筑市场的节能新机制

建筑节能领域需要市场与政府各司其职,在推动节能工作中,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政府应对建筑节能中存在的部分市场作用失效的情况进行适当干预和调节,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规则和监督协调2个方面。建筑节能的主体是投资商和建筑业主,国家还应该加大建筑节能宣传力度,鼓励主体主动进行节能,增加全民节能意识,引进和采用国外节能新机制,加强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监督。同时,完善我国建筑市场激励机制,遵循有效性原则设计建筑市场激励机制,保证开发商按政策规章执行能获得较好的效益。政府通过以规范制度,激励建筑节能市场的发育和成长。

4参考文献

[1]孙萍,宋琳琳.我国建筑节能政策研究述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3):8-12.

[2]伍进,章林伟.我国建筑节能法律体系探讨[J].建设科技,2005(13):62-63.

[3]陈甲斌.我国现行节能政策述评[J].中国能源,2003(3):28-30.

[4]郁聪,康艳兵.国内外节能政策的回顾及强化我国节能政策的建议[J].中国能源,2003,25(10):4-14.

本文以新农村文化建为主线,以道德重构和价值传承为基础,以建设和谐、稳定、现代的农村人文体制为目标。通过发掘儒家传统道德核心价值,扬弃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并以此传统文化价值唤醒农民内心潜在的道德意识,呈现道德理性,既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又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养,为促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重构基层道德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儒家传统道德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国家战略,其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正是因为我们这条从未间断血脉才造就了我们五千年得以延续的文明。辩证的扬弃继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走向世界的精神资源。总书记在《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指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步伐,着力培育文化优势,壮大文化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1]近3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更新、经济格局不断整合、的新社会形势下,传统道德观念甚至是主流道德观念有边缘化的危险,所以,传统道德文化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重点。

农村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农业厚重则根基牢固,藏富于农民则国家强盛,农村稳定则社会和谐。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中国的建设问题便应当是乡村建设”。[2]在党的十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后,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广泛展开,并取得很大的成绩,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而另一方面,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农民道德文化素质的滞后性是新农村建发展不可绕过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一方面提高农村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提高农民文化修养,这两方面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

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就是“仁、义、礼、智、信”,是传承下来的古代先哲道德理性的沉淀,是人之所以为人此价值的精髓所在。孔子讲仁爱、孝悌与忠恕;孟子将“恻隐之心”与“王道”;朱子讲“天理”;王阳明讲“本心”“良知”。这些儒家道德的核心价值已成为古代中国甚至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价值核心。因此,通过发掘儒家传统道德核心价值,扬弃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并使之唤醒农民内心潜在的道德意识,呈现道德理性,从而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构基层的道德价值,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提供了理论支撑,最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促进和辅助作用。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总的来说,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实践探索经验之上的观察和描述阶段,各地的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一种普遍的理论指导,文化建设更多地只是一种口号,文化建设研究也只是一种对传统农村文化体制问题的分析,缺乏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现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方案,在研究的深度、研究的细致方面远远不够。

三、以儒家道德价值重构农村价值体系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但是相对于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来说,农村的文化建设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却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陶冶农民的情操、丰富农民的生活,从而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推进经济效益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没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就不会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

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突出表现出了普遍的农民素质底下,并由此产生很多消极作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民,而农民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农民文化素养不高,这是由于农村文化体制和机制的不健全所致。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工作的开展。农村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知识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制约人的全民发展和发展环境改善的决定性因素对推动农村政治、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正视农民素质,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农民问题,同时努力提升农民素质,加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是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处理一个基本问题。

儒家传统道德的内涵和对社会发展起到极其重要地位作用。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文明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是中华文化闪耀的光辉。可以说,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儒学史。

千年传承的儒学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彰显出不同的时代特性,推进了社会的发展现,而且先已成为当代社会人文伦理价值的核心。儒家传统价值体系与新农村文化假设相结合有利于优化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毫无疑问,儒家传统道德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之所以能够传承五千年毅然挺立,很大程度上是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的自觉。社会越文明则越和谐安定。但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时代不同了,传统文化也应顺应时代需要,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当代社会现状和时代要求向吻合,从而寻求到符合中国二十一世纪农村发展所需的理想道路。

儒家传统道德价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起到规范调节作用。以儒家传统道德来调节农民社会关系,就是依靠传统礼俗为维系手段来协调农村社会关系。儒家传统价值在农村的挺立,首先就促使了回复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这个风俗习惯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礼”。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农民文化素养底下,传统道德信念缺失,都归根于农村传统风俗习惯的破坏。千年来农村社会本就是依靠传统习俗来维系的。儒家传统价值除要求重建传统习俗之外就是如何提升农民道德自觉意识。以梁簌铭的话就是“不以享福为念,而惧自己所作所为有失于理”[3]儒家传统道德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道德自觉,在儒家看来道德本性“人皆有之”,无需求助于外,而道德是通过社会共识、风俗习惯、内在信仰的力量实现的;是依靠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使其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实现的。这种儒家式的道德自觉意识的培养,无疑是当代法治社会建设的有力保障之一。

农村建设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绕过的一个重要环节。农村文化建设又是农村复兴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源泉。复兴传统文化,重构道德价值,重树农民人格素养,是新农村文化建设重中之重。新农村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一个充分而强烈的文化自觉的农村文化运动。“文化自觉”就是能够认识自己的生存方式、传统习俗以及特有的话语,这些就是我们常讲的民族精神。以传统儒家道德价值重塑民族精神,重拾农村的传统人文信仰,重现人之为人此价值之精髓所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精神面貌,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N].新华网2013-08-20.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164.

[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660.

【关键词】共享数据;聚变时代;经济统计

第十届全国企业经济统计学年会于2016年7月16―18日在兰州隆重召开。会议由全国企业经济统计学会主办,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重庆允升科技大数据研究中心和重庆誉锋宸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会议的主题是:“共享数据聚变时代下的经济统计理论及应用研究”。全国近百所高校、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200位专家学者参会。

一、经济统计与政府统计理论及应用研究

南京审计大学贾晓峰在《江苏最终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互动变化定量研究》中,运用江苏最新公布的2012年投入产出等数据,分析了江苏最终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深入研究了江苏最终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互动变化的数量关系及内在机理,设计出多种方案进行情景模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楚雄师范学院张无畏在《基于三角形中线的三次产业结构变迁路径研究》中,利用三角形中线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六种形式及其内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六种形式之间的变化路径以及各种形式之间可能发生转化,一定是渐进的,不能跨越;每一种形式的数学约束可以用一组不等式表示;用三角形的三条中线来划分三次产业结构的六种形式,能简洁有效地表示这六种形式及其变化。

暨南大学刘建平、陈冬进在《名录库调查――基于行政记录的统计调查方法》中,为了破解抽样调查和普查费用不断攀升、无回答率持续升高、调查效率和数据质量越来越低、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等难题,提出将基于行政记录的名录库调查作为我国官方统计调查的新思路,阐述了世界主要先进国家使用行政记录进行统计调查的基本现状,讨论了建立名录库调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与传统的普查以及抽样调查方法进行了比较,总结了名录库调查在统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深化我国政府统计改革的若干建议。

暨南大学夏帆在《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聚集现象之检验――基于微观地理数据的分析》中,使用了Duranton和Overman(2005)提出的第三代测度方法对我国三大经济圈制造业的空间聚集现象进行了检验,发现三大经济圈的大部分产业呈现出聚集特征,呈现分散特征的产业不多;通过对距离上聚集特征的考察,发现聚集总是倾向于在较小的范围内出现,一般在50公里以内;分析了各个产业的聚集程度后发现三大经济圈聚集程度最强的十个产业各不相同,且都与各自的产业特色有关。

上海财经大学郑正喜在《产业关联效应的虚拟测度理论辨析》中,辨析了产业关联效应的虚拟测度理论(HEM)研究方法,认为其核心假设的实质是改变被抽取产业的主体属性,指出应当采用完全抽取的基础假设才能构建出相对合理的测度指标,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重庆工商大学刘浩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R&D资本化》中,通过对R&D核算方法调整的动因,阐述了核算体系中增加研发支出核算具有的重大意义,系统整理了现有核算方法的利弊,在GDP框架下对R&D资本化的核算方法作了相应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针对R&D活动核算提出对策建议。

河北经贸大学王会英在《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研究》中,选取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经济总量、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外向性5个方面的16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采取客观赋权方法建立加法合成评价模型,并基于2013年的统计数据对河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了定量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与统计学科发展研究

云南财经大学张敏的《多水平贝叶斯模型在大数据挖掘中的应用》从线性回归模型扩展到多水平线性模型,将线性回归统计学习方法的基本思路拓展到多水平线性模型,借助于贝叶斯统计方法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算法,将多水平线性模型应用于大数据的挖掘中并进行了实例应用。

天津财经大学杨贵军在《“数据工程”方向课程设计》中,从全国统计学专业数据工程方向教学联盟、“数据工程”概念提出的背景、数据工程师专业人才培养和“+数据工程”技能培训4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针对大数据时代如何从统计学科角度培养大数据人才。

重庆工商大学李禹锋在《基于互联网白酒消费市场现状的大数据分析》中,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收集和清洗数据,借助词云图和文本挖掘技术等,对品牌销售额、品牌销量以及白酒香型、酒精度和规格的消费倾向等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市场的消费趋势作了展望。

闽南师范大学陈立双、祝丹在《大数据推动下中国CPI测算方法创新趋向与挑战》中,基于居民消费领域大数据对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了大数据在CPI测算中的可能应用路径,探讨了大数据推动中国CPI测算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趋向和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大数据在中国CPI测算的方法论问题。

三、统计理论与统计应用研究

天津财经大学杨贵军、孟杰、蔡凯月在《人口年龄结构、人力资本与人口红利测度――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的经验分析》中,阐述了人口红利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测度人口红利对全面掌握中国人口变化规律、科学制定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指出现有研究普遍仅从人口年龄结构角度测度人口红利,忽视了劳动力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综合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人力资本两个角度下,使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度了中国的人口红利,并得出相应结论。

华中师范大学王江涛、冯元化在《如何确定即时波动率核估计量的最优窗宽》中指出,在即时波动率的各种估计量中,非参数估计量因其能准确地度量即时波动率成为研究热点,但这类估计量在应用中面临最优窗宽的确定问题。其借鉴非参数回归分析中窗宽选择的思想,以即时波动率的核估计量为例,构建了一种能从数据中准确计算出最优窗宽具体值的算法,从理论分析和数值验证方面看,该算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适应性和收敛速度。

厦门理工学院陈安全和浙江工商大学李海涛在《一种新的四格表独立性检验――基于回归模型的方法》中指出,传统四格表的独立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若采用回归模型技术将四格表中的定性变量量化后引入到模型中,同时利用回归模型中的系数显著性检验来检验四格表的独立性,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等效性和一致性。

重庆工商大学周世铭、付安瑶在《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新特点现状分析》中,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网络爬虫技术和问卷调研分析,对旧媒体时代、互联网时代和当前新媒体时代中的主流意识形态、非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三种意识形态传播的方式和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目前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

一、我国传统工业设计教育模式的弊端

20世纪80年代,工业设计之风吹到我们中国,在还没有搞清工业设计的教学宗旨之前,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设该专业,几乎所有的教学都实施一刀切模式。笔者在接触工业设计专业近20年来,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笔者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做简要的概括与分析,如下:传统工业设计教育模式和弊端有:

1.几乎是全国统一化的课程教学内容,有些高校只是课程名称不同,也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没有设置具有当地区域特色课程的学习。这种统一化的教学内容由于缺少融入当地区域特色的课程,彰显不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文化,实施的一刀切模式很容易产生照抄照搬国外设计风格的现象,同时会逐渐淡漠中国文化的传承教育,所以走不出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日本之所以能走在世界前列,是因为该国家在重视设计的基础上,还保留和传承了本国的文化精髓,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

2.只注重课堂教学,学生缺少外出观察、实践的机会。由于课堂教学的视野范围比较狭隘,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利用旧的案例指导学生,教学内容没有更新,所以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够与时俱进。

3.学生作品只能表达设计概念,缺少给予产业转化的途径。学生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通用的流程就是设计调研、绘制方案、制作模型、模型评估等,三、四年都在以同样的过程反复执行,在学习中不免会有些厌倦,必然不能深刻理解工业设计的教育宗旨,甚至认为工业设计学科只做外观和概念设计。甚至在就业前也会放弃该行业的工作意向。

4.优秀学校的实验室只是摆设,学生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作品进行生产加工。由于大多数时候只是概念效果表现,三、四年下来,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充实感和成就感。

二、工业设计专业“艺工结合”的实质

三、新时代下工业设计教育“艺工结合”新思维、新形式

信息时代,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小,技术的迅猛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距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想要得到任何事物都那么轻而易举。多元化的社会使人们获得更加丰富充实的信息,那么,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功能和审美判断能力也越来越强,换言之,大众也都在潜意识中越来越注重产品的设计感。所以新时代条件下设计教育将逐渐普及,人们对工业设计与纯艺术设计的区分和认识也更加明确。设计发达了,人类文化的延续才能得到保障。设计文化的塑造需要设计教育来实现。工业设计是讲究创新的一种行业,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那么,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理念也要有创新理念。自从包豪斯开创了“艺工结合”这一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以来,各国院校纷纷效仿。但是,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顽固保守地坚持这一理念随波逐流而不寻求创新的话,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也会与社会脱轨。基于多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条件下,工业设计专业“艺工结合”的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使设计教育理念具有新的思维特征。笔者结合实际的教学实践,就工业设计专业“艺工结合”的教育理念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新思维形式:

(一)“艺工结合”要彰显地域性

(二)“艺工结合”要体现个性化、多元化

实现上述地域性“艺工结合”设计教育理念时,切忌采用一刀切模式,给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特长的机会,即选择学科方向。在课程的设置上,大一时所有方向的学生共同学习专业基础课,如设计美学、设计构成、设计表现技法、世界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基础课程;大二时实施学科细分,选择学科方向,如课程设置有陶艺、木雕、皮具设计、家具设计、生活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等学科门类,做到因材施教,人才专业化、多元化,以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三)“艺工结合”要实施产业化

工业设计专业重要的特点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设计作品得以产业转化,并能够在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这种形式的执行方法有:①校内建立工艺设计工厂或工作室,并在各商业网站上建立众筹平台,如:在京东网站上建立众筹派台,将作品公布于众,为设计作品的加工生产集资;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委托企业加工设计作品,并给予市场推广。

(四)“艺工结合”要走向国际化

艺术无国界,设计也同样无国界。“艺工结合”的工业设计教育方法也需要融合和突破界限,才能更好的体现工业设计教育的本质,那么,“艺工结合”要走向国际化,实现中外合璧,开拓更广泛、更丰富的设计教育领域。例如:日本是一个重视陶瓷艺术发展的国家,在技术和艺术方面都有比较突出的成就。日本生活陶艺的发展在受中国、韩国、欧美等国家影响的同时也保持了自己设计的文化特色,使陶艺的发展更加繁荣。那么,在“艺工结合”的工业设计教育过程中,比如陶艺课程的教学,可以将陶瓷工程与艺术相结合,培养既懂得陶瓷工程又具有较好的艺术设计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非常必要,以满足我国陶瓷行业发展的需要。学习国外,知己知彼,汲取精华,方可在设计教育中脱颖而出。

THE END
1.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汇报,部署得当,措施有力,层次清晰,非常实用教学今年以来,我校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精神和要求,坚持以新思想为指引,紧扣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各项要求,结合新精神宣传、学习新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精准把握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不断强化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E7R8BV05562MQJ.html
2.(11篇)2024年意识形态工作要点工作计划(详细版)内容提示: 2024 年意识形态工作要点工作计划(共 11篇)目 录篇一、 2024 年意识形态工作要点工作计划 2篇二、 2024 年公司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6篇三、 局党组 2024 年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总结及下半年意识形态工作安排 12篇四、 县应急管理局 2024 年第二季度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情况报告 https://www.doc88.com/p-99854094549571.html
3.舜管局2020年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方案政策法规舜管局2020年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方案 ?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等多个场合,对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突出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引领社会风尚、凝聚http://www.da.gov.cn/dasgj/0500/202009/b2a20fa5d5834d16a1af4d73a933603c.shtml
4.意识形态督查工作方案(精选6篇)篇1:意识形态督查工作方案 关于“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 打造一流机关 形象专项活动”的督查方案 根据我部关于开展“转变工作作风 强化服务意识 打造一流机关形象专项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检查督促各部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全体人员整体素质,提升部门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特制定督查工作方案。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ketiu6jl.html
5.县区快讯米脂分局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专题研究会议近日,米脂分局召开2024年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专题研究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总结2024年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听取分局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组织学习党的二十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MTkxMzgyMw==&mid=2247598798&idx=4&sn=4c14e399759219e56a7e85a617bbb628&chksm=ea3e61aac6f07ce79d8eb98edc56f79554c6ec9cc64a301b35db7c4be741d32292cc2967dedd&scen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