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导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为此,笔者进行了有关虚拟网络社区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问卷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对辅导员开展网络社群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并就如何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形成了一定的思路:

一、高校辅导员融入学生社交网络现状分析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各大网络社交社区中的活跃度来看,22%的辅导员几乎不更新网络社交社区里的信息;12.1%的辅导员会频繁访问学生的信息,但很少主动更新信息;29.2%的辅导员虽然经常更新信息,但信息比较私人化,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大;只有36.5%的辅导员在社交网络社区中很活跃,经常更新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信息。

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利用网络社交应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用更加亲民、更加贴近学生的方式展现自己、表达观点、传达正能量,这才是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二、基于社交网络应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优势

(二)信息互通比信息单向更容易感受到“亲和力”

(三)个性化话题比公共言论更易激发“亲和力”

三、利用社交网络应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策略

(一)注重生活化体验,让网络生活化、隐性化的特点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隐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比显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教育环节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引导人的心灵的工作,但人的心灵并不是任意被捏弄的泥巴,不是被拖轮拽上就走的竹筏”。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权力能够强制那处于健康而清醒的状态中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网络社区化的趋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寓教于无形的网络生活中,采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的方式而不是“说教”或“灌输”的方式,去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让网络世界“以人为本”的人格尊重力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三)善用网络语言,让正确的舆论导向力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最近,蓝瘦香菇、累觉不爱这样的词汇不断出现在网络语汇中,笔者针对网络语言的调查显示,53%的学生都表示能够接受网络语言的使用,40%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应该会用网络语言,这样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46.9%的学生认为辅导员至少要能看懂网络语言,但没有必要使用。由此可见,辅导员要想在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所作为,不同于机关公文或教科书,还需要合理使用网络语言,积极主动出击,引导舆论。通过在社交网站注册,辅导员可以利用它的信息公开性,用更人性话的语言主动“晒”出自己的工作心得、班级活动、生活感悟、校园动态等,让学生了解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原则方法,这样做,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减少许多因为信息沟通不畅、工作方法不公开而导致的师生矛盾。同时,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个人网络平台,展现了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同时,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其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建立在教育主体和客体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是人格魅力所在,而网络社交平台,则给高校教育者提供了这样一个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机会,倾听他们以“同类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投入真挚的情感体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善用鲜活的网络语言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风格和生命力所在。只有遵循它的规律,才能让网络这个工具,不断迸发出亲善的光辉。

参考文献:

[1]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互联网天地,2013(10):74-91.

[2]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71-77.

【一】名词解释:

1、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及社会组织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和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P50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想接近的关系。P162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P294

4、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内容和信息,能为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P392

思想政治教育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P324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作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体的运行方式和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有效调节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内在关系、机理运用、制度规范等四个基本要素。具有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层次性、主观性、复杂性、弱结构性、适应性等特性。

【二】简答: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类型:P9

1、按范畴性质分: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关系范畴

2、按范畴作用分:基本范畴(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重点范畴、具体范畴

3、按范畴体系分:高层次范畴、中层范畴、低层次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只能是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P17

1、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2、思想与行为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

3、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

4、思想与行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才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特征和功能:P12

(一)特征:1、客观性

2、流动性

3、抽象性

4、阶级性

(二)功能:1、认识功能

2、方法功能

3、构建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P15

1、起点范畴:思想行为

2、中心范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3、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言传和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

4、结果范畴:内化与外化

5、终点范畴:个人与社会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构建的原则:P24

1、实践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开放性原则

4、创新原则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P35

思想政治教育以完整、准确的科学体系作为理论基础。

1、以整体性的科学体系为指导

2、以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征:P45

1、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2、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3、综合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特点:P66

1、内涵与外延相结合

2、渐进与飞跃相结合

3、协调式与突破式相结合

4、继承性与超越性相统一

八、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践回应:P71

1、坚持以理论为指导思想

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原则

4、坚持以弘扬主旋律为思想政治的着力点

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视发展:P83

1、领域发展:向宏观领域、未来领域、微观领域和“生活世界”发展

2、功能领域:向超越功能、多样功能和创新功能发展

3、形态领域:向主导型、交往式、网络式发展

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P115

1、实践性

2、阶级性

十一、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规律:P127

(一)服从:1、受社会政治制约

2、受社会经济制约

3、受社会文化影响

(二)服务:1、为社会政治发展服务

2、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为社会文化发展服务

十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P130

1、导向功能

2、保证功能

3、开发功能

4、育人功能

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P136

1、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P149

1、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

2、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

3、道德教育的基础

4、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十五、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质:P166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目的性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规律性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必然性

十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P169

1、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

2、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

3、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

4、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

5、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十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P173

1、引导政治方向

2、激发精神动力

3、塑造个体人格

4、规范调控行为

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P177

1、政治价值

2、经济价值

3、文化价值

4、生态价值

5、时代价值

十九、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和规律:P189

(一)途径:1、灌输途径

2、接受途径

(二)规律:1、神行统一规律

2、真善美统一规律

3、虚实转化规律

二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本质表现:P202

1、对政治教育的主导

2、对思想教育的主导

3、对品德教育的主导

二十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客观基础:P205

1、社会经济基础

2、社会阶级基础

二十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社会功能:P207

1、规范功能

2、评价功能

3、控制功能

二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的具体表现:P209

1、教育主体的多样性

2、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3、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4、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多样性

5、教育考评的多样性

二十四、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P213

1、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2、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两者辩证发展

二十五、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价值:P217

1、对个体价值选择的主导:对个体政治价值、信仰价值、道德价值选择的主导

2、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对社会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取向的主导

二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P236(相互关系)

1、教育主体

2、教育客体

3、教育介体

4、教育环体

二十七、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分析:P241

(一)诸要素的相互关系:

1、教育主体起主导作用

2、教育客体起主动作用

3、教育介体起纽带作用

4、教育环体起条件作用

(二)主客体的关系:

1、民主平等关系

2、双向互动关系

3、主导与主动关系

4、相互转化关系

(三)结构方式:

1、主体中心模式

2、客体中心模式

3、多元主体模式

4、等级结构模式

5、双向互动模式

二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P253

(一)个体目标:1、思想素质目标

2、政治素质目标

3、道德素质目标

4、心理素质目标

(二)社会目标:1、经济目标

2、政治目标

3、文化目标

二十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P261

1、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

2、政治教育:主要进行政治思想、政治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法、政治纪律等方面的教育,重点是解决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3、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

4、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

三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结构类型:P263

1、政治主导型

2、思想主导型

3、道德主导型

4、心理主导型

三十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P264

1、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核心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

三十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与层次:P271

(一)构成:1、教育者主体性

2、受教育者主体性

3、教育活动主体性

(二)层次:1、独立自主性

2、积极主动性

3、开拓创新性

三十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互动模式构建:P286

1、教育原则和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2、教育伦理观: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3、教育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4、教育实践观:理论教育实践化

三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P295

1、按影响范围分: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

2、按性质分:良性环境、恶性环境

3、按状态分:开放环境、封闭环境

4、按内容分:社会物质化境、社会精神环境

三十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和功能:P297

(一)特点:1、多维性

2、复杂性

3、开放性

(二)功能:1、强化功能

2、导向功能

3、感染功能

三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方法、措施:P316

(一)原则:1、整体性原则

2、互动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二)方法:1、环境选择实验法

2、环境选择隔离法

(三)措施:1、优化传媒环境

2、优化单位环境

3、建设教育场馆和社会教育基地

4、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三十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P321

1、集体学习情境创设

2、认知情境创设

3、人文感化情境创设

三十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P327

1、明确的计划性和鲜明的正面性

2、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3、积极的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

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外在因素(内在机制?)

1、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经济生活条件、政治制度及其社会的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其文化活动

2、社区环境,包括社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特点等。

3、受教育出生者和成长的家庭

4、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学校

5、受教育者从事工作的社会组织

6、各种非正式的交往环境,包括另据、朋友、熟人等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

7、现代大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记、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制品、网络等。

三十九、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制定:P338

1、搜集信息,发现问题

2、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目标

3、拟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4、优选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四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P367

1、疏与导相结合

2、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5、教育与自我教育

四十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新发展:P373

1、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发展相统一原则

首先,要坚持和发展主旋律教育,培养棉线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教育。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原则

3、自主性与社会化相统一原则

四十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探索的新方法:P381

1、探索满足主体多样性发展的咨询与辅导防范

2、发展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防范

3、推广符合民主法制要求的管理评估方法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

四十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要求:P386

1、针对性

2、综合性

3、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成立的基本条件:P393

1、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

2、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和控制

3、能够联系教育的注意和课题,并且能够促使两者之间发生互动

四十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和功能:P394

(一)特征:1、承载性

2、中介性

3、可控性

4、目的性

5、阶级性

(二)功能:

1、信息的承载和传导功能

2、促进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功能

3、渗透教育内容的蕴含功能

4、导向与养成功能

四十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P397

1、语言载体

2、行动载体

3、传统载体:谈话、开会、理论教育

4、现代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管理载体

四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准则:P422

1、方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2、理论性与渗透性的统一

3、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4、长期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四十七、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特征、基本要求、原则和方法:P427

(一)特征:1、弱结构性

2、价值倾向性

3、前瞻性

4、动态性

(二)基本要求:1、决策科学化

2、健全决策组织体系

3、培养素质优良的决策队伍

(三)原则:1、目的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联系性原则

4、预见性原则

5、可调性原则

(四)方法:1、专家研讨法

2、集体磋商法

3、经验谈判法

4、系统分析法

5、试点法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职业化管理的主要内容:P444

1、职业形象:强健的体魄、兼任的意志品格、良好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

2、职业理想

3、职业技能:调查研究能力、思想宣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P455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P458

1、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

2、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现代化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

4、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现代化

关键词广播电视台思想打造品牌节目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近几年来,各大广播电视不断的推出一些品牌节目,来吸引广大青年观众的注意。一些品牌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正是由于节目的制作人充分了解现代青年群体的思想和喜好,以迎合青年喜好的节目内容来获得青年观众的支持。同时,一些青年群体也会在生活中模仿节目中的行为,学习节目中的流行语。所以,广播电视台为何纷纷以思想打造品牌节目,而品牌节目又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怎样的重要性,以及电视应该负担起怎样的责任进行品牌打造,成了本文重点要讨论的内容。广播电视台以思想打造品牌的行为解析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联系与区别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也是教育、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与精神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导向作用

(二)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能力支持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课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基本缓解,已成为摆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程。

一、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传统教育推崇和奉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看成是一张白纸,看成单纯的知识载体,否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主体的作用。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然过分强调自身在工作中的管理者、领导者的作用,居于价值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角色;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接受教育。在课堂上,往往出现“老师讲得口干,学生记得手酸,最终只掌握了考试前划的重点”的现象,授课的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高职院校主要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从目前来看,“两课”教学内容虽然进行了多次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中国国情和学生的实际。但总的来说,教学内容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各学科教材中与中学课程相仿、教学内容雷同的方面甚多,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且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很难引起学生兴趣。

(三)教学方法单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仍比较普遍地停留在“简单说教”和“填鸭式”课堂教育上,教学工具依旧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间房”,理论灌输法依然是许多政治教师的法宝,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极少与学生交流,“一说到底”的教学方式屡见不鲜,这种理论灌输法教学效果极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与实效,已经成为摆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充分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坚持教学观念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开拓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化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从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常常是满堂灌,教师真正成了“讲师”,学生成了“听客”,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开拓性思维的形成。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学观,想学生所想,教学生所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其在深刻的思考中理解系统的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过多依赖于教科书,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序化,课堂气氛沉闷,因此无法满足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的思想诉求。为了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努力反映时展要求,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增强课程吸引力,体现时代感,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艺术性。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完成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方式、方法或手段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有: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理论知识,帮助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理论教育法;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锻炼法及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的榜样教育法等。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看成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人,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任人打造出来的产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适应时代和形势的变化,转变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艺术性。具体而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简单说教”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课堂双向交流表达渠道,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设置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包括组织课堂讨论与辩论、评说热点问题、撰写论文、阅读原著和精品著作、参观德育基地、组织社会调查等,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和勇气,提高课堂艺术性。[1]

(一)“原理”内容的研究走向

(二)“原理”建构的理论走向

(三)“原理”编写主体的转变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发展的再审视

(一)“原理”教材必须坚守“顶层设计”

(二)“原理”教材应当充分体现时代感和人文关怀“原理”教材的编写

(三)“原理”教材需要构建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

三、总结

当今世界,随着技术观念的更新,技术不再被视为简单掌握一门单纯的技术,其内涵已变得日益丰富。“技术的意义是其内具有的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力量”,我们必须转变纯技术观点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培养目标由“技术工具”转向“技术人文”,“技术人文”归根到底强调的是一种“教育价值观”教育,以人的尊严、劳动的尊严为中心价值观,以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真理与智慧、爱心与同情、可持续发展等为核心,共同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框架。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从而既能扩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又能满足学生人文关怀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课融合渗透的作用、意义

首先,只有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渗透,才能形成大德育观念。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而言,既要保证其政治性、原则性、严肃性,强化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的理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同时也要在内容中融入人文内涵,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强化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治意识。就人文素质教育而言,要改变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重视不够的现状,开设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与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讲座等,提高高职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其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单一的政治教育功能,是有计划、系统的、相对集中的教育过程,同时,理论是一个完整、系统、逻辑结构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中国化理论成果、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庞大的系统内容,而高职院校学制短、学生文化基础和认知水平相对较弱,系统掌握理论的能力较差,效果欠佳。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高职学生的客观实际和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方式,把人文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人文关怀,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同和自觉接受。

再次,拓展人文教育的途径和空间。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有其自身的内容、功能和特点,所以,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就是要重构健全人格养成的教学体系,加强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整合,重视校园文化和实践基地的环境建设,将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课融合渗透的建设路径

(一)构建“一体化”的大人文课程体系

“一体化”的大人文课程体系遵循针对性、开放性、理实一体化、考评一体化、必修与选修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等原则,通过模块化系统设计,构建以课程教育为核心,延伸三个层次的专题实践项目(人文讲堂、活动熏陶、修为内化),开展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多内容、多形式、多层次的综合素质活动,对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进行全面渗透和立体熏染,使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做到时时、处处、人人,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课目标一致、价值同类、功能互补、方法互借、资源共享的目标。

(二)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实践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实施也有着莫大的影响。大人文课程不是封闭式、独立型的育人体系,而是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中心,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深化课堂教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空间。大人文课程推行理论教学模块化、实践活动项目化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中心,对应设计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一:人文讲堂,实践二:活动熏陶,实践三:修为内化)延伸、补充和深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有机融合,将大人文教育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大人文专任教师和学工、团委、宣传部等职能部门都纳入育人体系中,理论教学由人文社科部专任教师承担,项目化活动由党办、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协同人文社科部共同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评价共同构成学生的课程总成绩,形成各部门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育人一体化、理实一体化、考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评价方式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一体化大人文课程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考核评价客观存在着课程教学过程评价与育人效果评价的双重定位,而以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和人文课程的评价制度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及终结性考查,很难发挥评价机制对学生发展职业人文素养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场/构成/特征/作用方式

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场”是由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最早提出,并成为后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1865年,麦克斯韦首创电磁场理论,他发现运动电荷能产生磁场,磁场的变化也能产生电场,因而将电场和磁场组合成电磁场。在麦克斯韦看来,“电磁场应当看成一个基本的物理实在,是所有那些数不清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1]。20世纪初,爱因斯坦将“场”的概念引入牛顿的引力理论,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及有关引力相互作用的引力场理论,并由电磁场理论而产生了统一场理论构设。差不多同一时期,哥本哈根学派的玻尔等著名物理学家创立了量子力学。20世纪40年代,在弗里曼·戴森,理查德·费曼等的推动下,量子力学介入场论,使场论量子化,形成量子场论。

在高校教职工周围也存在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非实物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其思想行为或多或少地受这个“场”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这个“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了解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构成、特征及作用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地对“场”的活性元素加以强化,使身处其中的教职工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来自于“场”的各种教育元素的“辐射”影响,主动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看法,这样既可以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生、冷、硬”的尴尬境地,也可以弥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说教痕迹。

一、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场的构成及其特征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所在组织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这种相互作用及其连续性如果处于良性的、健康的状态,就会汇成一种无形的穿透力和征服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难以抗拒、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场”貌似无形,却是一个连续、复杂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征服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一个复合的系统,主要由“心理情感场”、“文化信息场”、“环境——制度场”等子场组成。

1.心理——情感场

(1)多层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高校教职工是最通情达理的,也是最有个性主张的。他们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表面层次的,也有内在层次的。不同类群的教职工从总体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专业教师的认知起点、文化层次、利益诉求和价值目标就不同于后勤系统的职工,管理人员和学术人员之间也天然地存在着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效地激活“心理——情感场”,既要用管理的手段解决表面层次的需求,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用高度契合的精神方式解决内在层次的精神需求,既要设置工具性的最低目标,又要设置终极性的理想目标。

(4)联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情感状态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激荡,从而产生心理、情感的连锁反应。高校教师之间,思想、情感上具有较多的共性,很容易产生心理波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这种积极的心理波动,创造条件,合理引导,使教职工在互激状态下身心受到巨大的震动,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职工的积极性,培养积极的情感。

2.信息——文化场

文化和信息从静态角度来说,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显性“产品”,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产品”,但从动态角度来认识,则是一种“力”,即“文化力”和“信息流”。这两种“力”相互交织,综合形成一种既有纵向历史延续又有横向现实联系,既有整体性、综合性又有引导性、渗透性的“信息——文化场”,就高校教职工而言,“信息——文化场”有以下三个特征:

了条件。

(3)不对称性。高校功能的拓展使高校组织与所在社会的界限开始变得很不明确,不仅组织成员多样,结构更加复杂,而且组织活动也变得异彩纷呈。20世纪60年代,克拉克·克尔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概念,并且把大学形容为“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3]在这个“城市”里,由于不同系统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垂直分化程度较低,权力关系模糊,教职员工的工作模式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知识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大学组织不仅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而且专业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与后勤保障系统人员之间对校园文化的认同难以均衡。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面对成员间或成员与组织之间出现的矛盾与隔阂,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没必要看得过于严重。要认识到这些矛盾大多是认识的差异、信息的不对称或历史的原因所造成的。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以最大努力使所在单位的各项工作处于信息公开状态,对教职工所取得的成绩要及时作出相应的客观的宣传或表扬,从而引起成员对所在单位领导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信赖,得到教职工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监督、理解和支持。

3.环境——制度场

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环境因素是促成人思想行为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人必须接受为自己准备好的环境,并受其影响和制约。制度是一种规范,是各种办事规程和行为规则的集合,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秩序框架。任何一项社会制度都是某种价值观念的体现,反过来,任何一种价值理念必然体现在相应的制度上。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同志就曾指出,“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解决制度问题。人是生活在制度中的,同样是那些人,施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敲锣打鼓,积极性也提不起来,施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了。”他又说:“思想问题常常是在一定情况和制度下产生的,制度搞对头了,思想问题也容易解决。”[4]“环境——制度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2)暗示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制度场”中,教职工首先受工作生活环境及未来发展预期的影响,其次受积淀在民众心理深处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新闻媒体传播的熏陶和影响,再次受制度和周围人们特别是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的影响。不仅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和规章制度会给教职工思想带来较强的暗示性,而且学校整体形象也会给教职工思想带来较强的暗示性。一般而言,教职工都希望自己所在的高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誉度,这样会产生自豪感、安全感、认同感和满足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就会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导致人心涣散,校园凝聚力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开展。这种暗示性特征的影响因子包括领导班子形象、领导者领导方式、奖惩制度和方式,校风校训与大学精神、学校或所在学科的地位与影响等。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种暗示性特征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持制度的公正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制度的公正性比合理性更重要,即某个制度尽管不尽合理,但只要对每位教职工一视同仁,往往不会产生大的矛盾。“不患寡而患不公”是高校教职工的一种普遍心态,如果外部环境客观公正,即便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或败下阵来,他们通常会心悦诚服,制度的严肃性是制度环境优化的保障。特别是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不严肃就意味着制度成了一纸空文,产生不了约束力,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良好的管理就是教育的前提,管理本身也是最好的教育载体。一所高校如果管理混乱,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无从开展;制度的连续性是制度环境优化的基础。制度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预期,制度的完善是在保持连续性基础上的一种完善。所谓“治大国如同烹小鲜”,今年实行一种制度,明年又是另一种制度,只会导致广大教职工无所适从。通过制度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些方面可以“目中无人”,没必要时时处处围着教职工个体的情感“兜圈子”,可以用群体的“粗”来解决个体的“细”,确保“公共牧场的规范与利益[5]。

(3)可塑性。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进行的,生活在环境优雅、设备完善、人文底蕴深厚、校风教风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净化教职工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根据教职工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需求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切实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环境的导向、监督和约束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可以说,社会大环境我们只能客观面对,尽可能地排除其自发的、消极的影响,但校园小环境则完全可以遵循一定的规律、依据一定的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途径进行优化或挖掘,充分发挥其“染缸”的功能。

二、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作用方式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一个整体动力系统,从作用方式看,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空间上的全方位

在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里,各子场的相互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原动力,各个核心子场都可能决定一个宏观的结构及相对应的微观状态,整体的场效应就来自各子场耦合后所体现的综合效应,各子场及其构成要素都是平等的参与和协作。由此而产生的组织形式不是集中控制的多层指令系统,而是分散控制的多层参与系统。同时,各子场所产生的合力不是单个分力的线性相加,而是各个分力的矢量和。也就是说,这种力是通过立体的方式向包围着的对象发射能量,若各种力作用方向相同,合力才大。

3.途径上的全隐蔽

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会发出一种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可以感知的“信息波”或“暗能量”,这种“信息波”或“暗能量”往往携带着某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认知标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教职工的内心深处。而教职工受到这种“信息波”或“暗能量”的辐射后,尽管自己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也会自发地根据需要做出选择。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场对人思想政治品质的影响不是靠强制手段来实现的,主要靠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渗透。

三、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主要功能

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高校教职工或多或少地受这种“场”的影响。这种“外加场”可以不受“人工雕琢”而处于自发的状态,也可在人的精心安排和设计下使本身的强度越来越大,从而能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高效应地影响处于其中的教育对象。

1.约束功能

由于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场的影响,教职工个体将受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或精神动力,组织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以及传统文化、行为准则等因素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共鸣和强烈的心理暗示,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使行为取向与大众趋于一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认同”或“顺从”。如果教职工个体行为背离了公认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持有的共同价值观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就会发生一种纠偏和矫正功能,从而产生导向作用。

2.凝聚功能

群体凝聚力的本质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的大小及成员间相互吸引、相互依存及共同参与群体目标的程度,缩短心理距离是提高凝聚力的关键。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场有很强的辐射功能,教职工积极合作、协调一致的行为状态将明显增强,消极反抗的行为状态将显著减少,学校所倡导的主流政治意识、价值观念就会象磁铁一样紧紧地把教职工团结起来,使心理距离大为缩短,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3.激励功能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需要、动机和目标是激励过程的核心要素。高校一旦形成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就会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相应地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和教风,营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创建一个规范有序、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这种环境和氛围不仅可以对新成员进行有效的同化与改造,促进他们向组织发展目标靠拢,而且可以职员工的思想认识,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启发他们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帮助他们解决人生的困惑和矛盾,使他们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阳光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参与公平竞争,满足自我实现和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从而产生激励功能。

【参考文献】

[1]赵仲牧:《物理场论对哲学思考的提示》,思想战线,2000年第5期,第1、3页。

[2]周瑞法:《契合生命本体需求: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12期,第7页。

[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月。

[4]姜正国:《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6期,第69页。

[5]周瑞法:《契合生命本体需求: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12期,第11页。

1.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1.1专业学习缺乏兴趣

通过对某个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约有60%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基本是听从家长的建议,在入学之前对自己所选的专业的了解也不够全面。70%的学生是调剂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结果对自己所选的专业比较失望,其中大约有80%的学生以往能够换专业。有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失去了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逃课等。这样的学生不仅没有理想也没有人生目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想付出,只希望考试能够及格就行,导致学生过程缺乏严谨性、客观性、理性和求实的精神。

1.2集体利益不关心,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我国历史知识、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知识的认识不全面,有的90后大学生甚至具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还有部分学生比较冷漠,对学生缺乏关爱,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许多90后高职学生的民族精神比较弱化,他们认为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人们对此感到担忧。

1.3对意识形态的淡化

意识形态属于一种思想文化类型,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存在于共识与哲学趋势中,或者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社会成员提出的思想观念。目前,虽然大部分高职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观还是比较乐观积极,但是,还是有部分高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淡化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足够重视。由于受到高职教育职业导向的严重影响,促使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逐渐趋向实用性,虽然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但是思想政治的内容的理论性、抽象性的特征以及教学模式相对比较落后,教学方式的单一性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地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无形中将思想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当作是一种负担。大部分大学生经常会产生疑惑:学生思想政治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呢?在以后的工作中会用到思想政治的内容吗?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出现厌倦心理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学生自己,而是应该归结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上;二是受到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的严重影响,到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一些通俗易懂且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以及形式,从而取代了以往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

2.改进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措施

2.1在课堂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隐性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

首先,需要深刻地挖掘高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资源。学校需要打造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红色主旋律文化帮助大学生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以及信念;蓝色创新文化、银色技术文化以及金色艺术文化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和平友爱、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文化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绿色公益文化则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基本的道德规范。其次,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学生长期在优良校风和学风的感染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在布置校园主体建设和教学环境时,应该体现育人功能;在设计自然景点、艺术塑造以及名人警言时,需要加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校园硬件设备建设的重视,加强弘扬思想主旋律,通过校报、网络及时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优秀事迹。最后,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是理论联系事迹的重要媒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

2.3典型塑造与榜样教育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将“自我”教育与“同伴”教育结合起来。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大学阶段,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促使优秀学生榜样示范作用以及自我激励的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

2.4在文明、和谐中实现文化的自由

文明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总和,包括精神财富,比如文学、教育、科学技术以及艺术等,文明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文明的主要功能是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和公共秩序。同样,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二者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核心,最终的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文化价值观的自由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造成大学生在文化价值取向上不自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无法正确地处理好各种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最根本的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与其他的文化相比,虽然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其传播途径、教育方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比如,如何将通俗化、高职化?虽然许多高职大学生不愿意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祥泰文化,但是高职院校还是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促使学生能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正确地处理好个人文化兴趣、特长、爱好、集体与个人、国家、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发展而奉献。

THE END
1.意识形态专题学习一篇读懂什么是意识形态工作新形势下如何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除了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关注民生和社会建设、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以外,还必须注意思想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善于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UwODY3NQ==&mid=2653818741&idx=3&sn=ae9db80c6a89c80aac6e7078cd7f2ddc&chksm=8a8f7d1c8cbd891fd98edf498965da24fb73a502f3736914ce3af120b3bdbdf56e5884277ff6&scene=27
2.高考志愿之大学专业207: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型专业“社会学”“社会学”是大学本科专业,隶属于法学大类里面的社会学类。该专业主要学习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接受社会研究和社会调查技能以及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学理论基础和服务社会、管理社会能力,熟练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与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国情意识和联系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0919067183983698&wfr=spider&for=pc
3.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专业学的什么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专业学的什么老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吗?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是一门新兴且日益有影响力的研究领域。它培养学生理解文化的政治维度,并审视文化作为传递不同意识形态的争论场所的方式。我们的课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和全球文化,并邀请他们在文化研究中进行批判性思考,以达到https://www.highmarktutor.com/qa/16323_57.html
4.辽宁省文联名誉主席。中央党校培训班意识形态专业在职研究生大家风采#郭兴文,辽宁省文联名誉主席。中央党校培训班意识形态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1968 年参加工作。1972 年入党,曾当过知青、从过军,1976年复员后长期从事地方工作,历任县委书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副书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省文化厅厅长、省文联主席等。https://www.douyin.com/video/7288289719794945316
5.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的团结引导研究如习近平指出:有人“认为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西方一些政治话语为什么不能借用?接受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为什么非要拧着来?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这些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底气,不过是以学术研究自由创新和西方价值观为主导,http://www.ahmj.org.cn/newslist.Asp?Id=6188
6.关于成立旅游学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各支部、各专业: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及学校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层层传导压力,深入推进旅游学院意识形态工作,经学院党总支委员会研究决定,决定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舒卫英、张建庆 https://www.nbcc.cn/ly/2023/1209/c1241a118903/page.htm
7.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21最新章节刘海龙著譬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围绕热点事件的传播,多元主体竞逐新闻生产的现象颇为典型地展现了新闻传播的自组织现象,被各种话语所裹挟着的“新闻”使得事实与观点之间的边界趋向模糊,这表明当前专业新闻生产的垄断性告终,新闻由对事实进行报道的职业化行为变成围绕事实的多元主体间协作与竞争的产物。 [2] 据此,有研究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744242/2
8.中国黄金集团(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党委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二是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清主流支流,辨析思想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和职工群众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针对性地全方位、全层次的问卷调查,明确工作方向,作出工作安排,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三是中金贸易所属各支部定期研究意识形态工作,监督本单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情况,督促https://www.chinagoldgroup.com/zjmy/s/1908-6484-49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