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RichardDawkins所著的TheSelfishMeme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进化论,将生物的基因进化与文化进化进行类比,并首次提出meme概念,他认为meme是文化模仿单位,通过模仿、复制等传播手段来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和进化,成功的模因必须具有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1]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网络流行语从被创造到流行广泛,模因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
(二)研究目的
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各方面研究,前人学者已做了非常详尽的研究,尤其是2013年前,有大量文献、期刊对此都有研究。然而,模因论作为文化进化单位,却很少有人用它来研究网络流行语。近两年的网络流行语,以娱乐类为主,脱离了具体事件,仅依托受众的心理。似乎也逐渐失去研究的目的。本文主要分析网络流行语中模因论的体现,以及娱乐类的网络流行语如何在受众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文献综述
1.网络流行语
2.模因论
2.接受心理学
国内的接受心理的研究相对成熟。张春泉的《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分析接受心理和语言表达中的关系;李凤的《影视受众接受心理比较论》强调接受心理在影视中的重要性;蔡慧福,周伟业的《关于准确全面把握受众接受心理时代性变化的几个问题》分析接受心理在媒体报道中的作用;魏在江的《语用预设的接受心理与认知期待》从语用预设的角度来分析接受心理在其中的作用。
4.评价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文献虽然较多,但基本都从生产者和网络流行语本身着手研究,很少强调网民作为受众所体现的能动性。回顾近十年来的网络流行语,每年的词语或多或少都有涉及公共事件,而近2年来的的网络流行语其内容空洞无奇,而流行程度却越发高涨,以前人的理论无法再支持网络流行语盛行的原因。而国内的接受心理学从未涉及过网络流行语,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模因论对于研究网络流行语是一个很好的突破,但是过多的强调强势模因,忽略受众心理选择,也是比较片面的,本文从模因论和接受心理两方面共同分析,两种理论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试图把近年来情感类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分析透彻。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在调查研究中,问卷调查法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它是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论的量化研究方法。如今它可以通过网络链接的方式或是纸质分发的方式给有关的人员填写,然后对问卷进行回收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获得科学的研究结果。本次的调查问卷,全面涉及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从他们的反馈中总结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变化对网民的交流方式以及心理变化的影响。
2.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通过表面现象研究其本质的的科学方法。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berelson)首先将它定义为一种客观地、系统地、定量地描述交流的明显内容的研究方法[15]。本文着重分析3个网络流行语,分析它所具有模因论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吸引网民心理。
一、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变迁
二、网络流行语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web技术的发展
网络流行语的诞生、发展依托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从Web1.0到Web3.0,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变得更有影响力。
(二)社交媒体提供传播平台
社交平台的发展有两点需要强调。第一,人数众多,我国互联网用户从1997年的62万剧增至2016年的6.88亿,增幅1000倍之多,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16]。第二,网民不断自发地生产、传播。两者缺一不可。社交媒体的弱把关、强生产、网民参与度高的特性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
1.弱把关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他强调,“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7]在信息生产再到受众接受,把关人会筛选出他认为有意义的信息,并传播到受众,他所认为无意义的信息自行去除。在传统的传播媒体领域,"把关人"几乎无处不在,信息经过一次次的过滤和取舍才能到达受众手中。然而,在网络交流中,“把关人”这一环节被弱化,网民发表任何言语都是自由,不受管控。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把关人的弱化,使得网络交流互动更直接、活跃,这就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2.强生产
网民即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由于“把关人”的缺失,使得网络上的信息层出不穷,各种语言形式相互并存。网络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兼容性,在这种条件下,网络语言的生产、生存提供了最佳的环境。
3.网民的参与度增加
三、从调查问卷中分析网民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及行为
60.07%的人表示,自己无意间就会使用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网民的沟通方式和沟通习惯。人人都在使用网络流行语,在这种气氛带动下,其他人或多或少就会受这种气氛带来的影响,在这种气氛下,人和人之间的语言趋于统一,其他人就会被带动,从听到别人使用,再到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使用。84.33%的网民表示,身边的同学、同事会相互之间使用网络流行语,48.88%的网民,他们的最亲近的好友会使用网络流行语。可以看出,同年龄段,同阶层的人相互之间更喜欢用网络流行语来交流。当下,他们需要面临的难题可能是一样的,所以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会更加的感同身受。
四、模因理论下的网络流行语
1.理论提出
1976年,RichardDawkins出版了TheSelfishMeme,该书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进化论,将生物的基因进化与文化进化进行类比,并首次提出meme概念,他认为meme是文化模仿单位,通过模仿、复制等传播手段来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和进化,指出模因具有遗传性、变异性和选择性特征,成功的模因必须具有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18]1982年,Dawkins又在TheExtendPhenotype一书中提到,meme是大脑的信息单位,是贮存于大脑中的复制因子[19]。
2.模因特征
2.1遗传性
2.2变异性
2.3选择性
2.4强势模因
每年都有大量的网络流行语产生,只有具备强势模因的网络流行语才会经久不衰,进而从网络语言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强势模因不仅因为它完全具备模因3个特征,它与受众的选择、心理密不可分。情感类的网络流行语它的核心就是反映受众心理,而受众由于心理的选择而主动去使用情感类的网络流行语,使得强势模因更加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