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酒始终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饮料。不过,它与一般饮料不同,人们喝它主要不是为了解渴,而是因为它带有刺激性,能使人兴奋,使人麻醉,因为酒液里含有一种成份——酒精。
酒精学名乙醇,是用含淀粉或糖的物质为原料,经发酵而产生的,是一种无色易燃的液体,能按任何比例与水混合,所谓酒,不管用什么原料或配入什么东西,都含有这个成份。
现在的测量方法是温度在20℃时,每100毫升酒液中含纯酒精的毫升数。含10毫升是10度,30毫升是30度。用不同的方法酿造度数不一样。原料发酵后用过滤或压榨方法直接取得的,酒精含量低。如黄酒、啤酒、果酒等,一般1-20.度。原料发酵后用蒸馏法取得的酒精含量最高,而在40度以上。所得的酒度最高能达到70-80度。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作用大脑,产生抑制作用。吸收后进入血液,当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0.05%时,人就会兴奋。达到0.1%时,一般人会失去自制力,达到0.2%时,人就会醉,达到0.3%时行走就会困难,达到0.5%时,就会昏迷,随着酒精量的增高,失去知觉乃至失去生命。
我国古代在传说时期就有酒的出现。在夏朝中后期就有了酒的记载,那时的酒可能是某种植物果实的汁液。也有的说某种植物或粮食作物,由于贮藏不好,发酵而产生了早期的“酒”。含少量的酒精成份。自商朝后,人们掌握和使用了发酵法取得的酒就有了酒精含量,一般度数较低。到唐宋时有了曲酿法,酒度有所提高,到元明清时,出现了蒸馏酒,酒的度数才达到了40度以上。
二、古代酒的度数与古人的酒量
古人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酒量呢?是身体超常吗?
其一,是古籍记载有夸大的成份。李白有句名诗“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不用说,2000石酒,就是2000杯水也灌死了。所以这都是文人信口夸张之作,不足为信。
其二,古代的酒度低,采用发酵法,秦汉以后至唐宋有了曲酿法,但酒的度数仍在20度以下,这时的酒味淡、酸、保质期短,出酒率达到220%,水份大,沈括《梦溪笔谈》对此有论述。今天的北京二锅头谁能一次喝十斤不醉,那就是国家级的品酒员了。
其三,古今度量衡不同。现代人推算,在汉时,一升约200毫升,两晋时约253毫升,唐时升较大,约合今天的600毫升。李白喝一斗是6000毫升,现在的啤酒一瓶640毫升,也就是10瓶啤酒,对现代人不算什么。即使东汉的一石也就是合20000毫升,也就是30瓶啤酒,做长夜之饮上等酒量的人也能轻松喝下去。
清初刘献庭在《广阳杂记》中记载:到唐代酒大量的贮存还是和酒槽贮存在一起,饮时就过滤或压榨出来。有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一首为证:“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如果把酒和酒槽算在一起的话,就是一斗、一石存酒量也不会太多。古代人的寿命体质远不如现代人,所以古人的酒精承受力还不如现代人呢!
三、古代名酒延续到今天有多少品牌
到明清出现蒸馏酒后才是真正的好酒。常见的到今天有如下几种:
绍兴酒:清朝初年,绍兴黄酒已达全盛,清文人梁绍王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也说:“绍兴酒各省通行,吾乡呼之者,直曰:‘绍兴’而不系酒字。”可见产量和名声巨大。康熙帝专请绍兴酿酒师到宫廷酿酒。绍兴酒色泽橙黄清亮,香气浓郁,口味醇厚,酒度低富有营养,还是烹饪中的调料。1910年南洋劝业会和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
茅台酒:产于贵州仁怀茅台镇,以清澈山泉和高粮酿制,清亮透明、醇香浓郁、柔和舒适、回味悠长。有一种令人陶醉的特殊芳香。在清代已被认为酒中珍品。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金奖,是世界上三大著名蒸馏酒之一(法国的科涅克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
汾酒:产于山西汾阳杏花村,古老的名酒,清代最著名。汾酒莹澈透亮、清香纯净、绵甜味长、落口爽适。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一书九十六回例举全国名酒50种,“山西杏花”名列榜首。
泸州老窖酒:产于清代四川泸州。以浓香、醇和、甜润、味长而独具特色。清诗人张船山有诗赞美:“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旗红处一江月。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含香给客橙。”
洋河大曲:产于今江苏泗阳县洋河镇,用当地“美人泉”水酿制,芳香浓郁、清澈透明、入口柔绵、鲜甜、甘爽,明清时扬名天下。乾隆帝第二次下江南时,在宿迁行宫喝了洋河大曲后,挥毫写下:“洋河大曲,酒味香醇,真佳酒也。”
古井贡酒:产于安徽颍川亳县,三国曹操的故乡。采用古井泉水酿造。酒液清澈,香幽如兰,味感醇和,浓郁甘润、粘稠挂杯,回味悠长。明清时一直作为宫廷贡酒,故名“古井贡酒”。
五粮液酒:产于四川宜宾市,系用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麦五种粮食酿造而成,故称“五粮液酒”。清代已负盛名,1915年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
西凤酒:产于陕西凤翔县柳林镇,历史名酒之一。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做官时,曾将柳林美酒、东湖杨柳和当地妇女纤巧的手并称“凤州三绝”。该酒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而五味又不过。光绪二年(1876年)和宣统元年(1909年)曾两次获南洋赛会二等奖。
莲花白酒:原是宫廷自酿御酒,始于明万历年间。清代进一步发展,慈禧太后喜欢饮此酒,用以赏赐群臣。采用颐和园池中白花、白茎、白藕的白莲花蕊入酒而名莲花白酒。
剑南春酒:产于四川绵州绵竹,唐时就闻名于世,唐李肇《唐国史补》中所说的:“剑南春之烧春”中,就包含绵竹县所产的酒,清代称之为绵竹大曲酒。
还有一百多种品牌在今天已不出名了,现代的名酒有传统的也有现代酿制出名的。
四、酒的礼仪文化
古人把饮酒不仅看作日常生活行为,而且视为学礼施礼的一种行为,从而达到“成人”“合天”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官场、交往、朋友相聚等场合,凡有条件的必以酒相待。常见的有如下形式:
1、迎宾待客酒:《诗经》云:“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汉乐府.陇酒行》生动描述了待客的情况。从唐宋以来的诗句可见一般:欧阳修的“一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眉”,李白的“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杜甫的“主称会面难,一举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2、饯行接风酒:饯行,古称祖席、祖筵,为某人道别而设的酒宴。祖席、祖筵是古人祭祀路神的仪式,所以人们出远门总要设酒宴席祭祀,祈求一路平安,后演变成了饯行酒。战国时荆轲行刺前,燕太子丹在易水饯行,荆轲豪歌,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千古豪言。古人珍惜友情,对美好的回忆,未来的憧憬,到唐代达到了高潮。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由上可见,酒深刻全面地反映了接风、洗尘、饯行时的情感,所以延续到今天。
3、出师祝捷酒:古文人好酒,酒后才能写出好的诗篇、文字和好画。古代的将士也好酒,一增加生活乐趣,二壮胆示豪、振奋军心、鼓励士气。所以出师赐酒,班师后颁酒事例很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伐吴誓师因酒少不够饮,倒入河里,迎流痛饮。《三国演义》甘宁百骑劫魏营时,给每人一瓶酒鼓励士气。西汉霍去病斩匈奴获胜,武帝赐酒,酒少人多,倒入一眼泉中共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国共两军都有敢死队赐酒场面。
4、古代官场的各种宴会:
①鹿鸣宴:隋唐实行科举制度后,在朝廷会考前的乡试中,取得会考资格的举人,在乡榜后第二天举行酒宴,一是祝贺由士人成为举人的标志,二是乡贡进士送别之意,鼓励考生进京考取功名。因在酒席上歌诗经《小雅.鹿鸣》,故名鹿鸣宴。
②杏园宴到恩荣宴:唐代中期科举制度已进入正轨,进士张榜当天,殿试后由皇帝钦定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与二、三甲进士向皇帝、亲王与大臣们的谢恩宴。也是由官方主持的庆祝新科进士较早的一次集宴。宴会中,进士们在同年中选少俊者为此“探花使”,遍访园中,探采名花,因宴会地点设在长安城,东南角有杏园,也称“杏园探花宴”。宴会上,进士们要向主考官谢恩、敬酒。自此他们与主考官结成特殊关系,素以师生相称。
宋代时,把宴会地点设在琼林苑,故又名“琼林宴”。著名的黄梅戏《女驸马》中的名段:“我也曾赴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说的就是这种场面。元代时更名为“恩荣宴”,宴会地点设在翰林院,中唐姚合在《杏园宴上谢座主》诗中写道:
“得陪桃李植芳丛,别感生成太昊功。
今日无言春雨后,似含冷涕谢东风。”
③曲江关宴:取得进士资格后,还要经过吏部进行的考试后,才能确定是留京任官还是外放地方县丞,也叫“关试”。关试后的宴会有离筵送别性质,往往在曲江边举行,史称“曲江关宴”。
④烧尾宴:盛行于初唐,本是旧朋诸僚间的相互来往的一种宴集。愿意是唐人“变为人后,唯尾不变,须烧除,才能成人。”但是这种因“烧尾”引起的宴会,都是由于士人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才进行的宴会。所以后来演变为祝贺荣进升迁的“烧尾宴”。
自汉后,士大夫、文人、下层阶级都把相聚、相邀、相遇等场合的酒宴推崇备至,分类为野宴、游宴、庭宴、园宴等,也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等都在不同的宴会场合上产生的千古名篇,可见无酒不宴,酒在宴会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
五、古代帝王与酒
1、饮酒过度,寿命缩短。古人认为“酒,天之美禄也”,所以人类用它来祭祀天神,远古人开始不会酿酒,酒类稀少。所以只有天上的帝王和天子才知道它的滋味,产生了帝王多嗜酒的习性,所以无论圣明之君,还是昏庸之君以饮酒为乐。善用酒德因酒而成就帝业,不谙朝政,以致朝纲紊乱,伤身短命,终导致国破家亡。较之与平民百姓,所以酒与帝王的关系更加密切,翻开四千年的中国史,从夏商到清末,五百多位帝王有史为证的长寿者只有四人:清乾隆88岁,南北朝时期梁武帝85岁,唐武则天81岁,元世祖80岁,唐玄宗李隆基年过7旬,算不错的。不少的在30-40岁一命归西,20岁以前夭折的也不少,主要的是因为酒色过度。南北朝的北齐文宣帝高洋,因酒而毙命,元太祖窝阔台是成吉思汗之子,饮酒死于狩猎营中。明成宗朱厚照因酒色三十而亡,清咸丰帝因酒色三十岁而亡,清同治帝载淳因酒色十九岁而亡。
2、纵饮无度,丧身亡国。夏朝末代国王桀嗜酒如命,终至亡国。商纣王辛因酒暴毙,丧命亡国。到周朝,鉴于殷的教训,开始禁酒,见《尚书.周书.酒浩》有记载,等到周宣王、周幽王时又重蹈覆辙,已至杀身,西周结束。南北朝时期,自号“无愁天子”的陈后主陈叔宝,在隋军兵临城下时,还召集大臣痛饮,已至气数已尽。
3、善用酒德,以成大业。历史上还有一些帝王也很喜欢酒,除生活爱好外,也把酒用于政治军事上,已达到意想不到的目的。越王勾践亡国后,卧薪尝胆,表面装着纵酒无度,麻痹吴王夫差,以至复国。汉高祖刘邦因酒结识了不少奇人异士,终于得天下。唐太宗李世民,清圣祖康熙,高宗乾隆等都是历史有名的明君,时常用酒拢络人心,粉饰太平。三国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借酒掩饰逃离曹营成了大业。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把酒的作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六、古代名人贤士与酒
(一)高阳酒徒
秦末,陈留高阳有位儒生郦食其,学富五车,才智过人,家贫求仕无门,终日纵酒,有“狂生”之名,刘邦沛县举旗后,路过陈留,郦食其听说刘邦厌恶儒生,只好冒险求见。到营前,请卫兵通报见主帅,刘邦听说是儒生打扮的人,不见。郦食其闻言大怒,手握剑柄,高吼:“你再去通报,我不是儒生,而是大名鼎鼎的高阳酒徒”。卫兵又去通报,刘邦正在洗脚,听说是高阳酒徒,没穿鞋就跑出来迎接。后来,“高阳酒徒”就成了好饮酒而又狂放不羁者的代名词,唐高适云:“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杜牧云:“而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皮日休云:“堪笑高阳病酒徒,幅巾潇洒在东吴。”
(二)曹参之饮
曹参是西汉开国元勋,继萧何后任相九年,在位时,认为萧何制定的政策方针可行,所以选官时,专择老实厚道,不善言辞者。同时,纵情于酒,日夜酣饮,不少大臣找机会劝说,曹参见后让来人喝酒,不醉不休,没有一人找到劝说的机会,众人不解其意,曹参晚年时对众人说,现天下太平,应该让百姓休养生息,不需要精明之人在指手划脚,反而对现行政策有弊,众人才理解。后来曹参之饮,成了歌咏宰相权臣嗜酒的专用词。唐李商隐云:“后饮曹参酒,先和傅说羹。”贯休云:“西伯最怜耕让畔,曹参空爱酒盈樽”。
(三)颍川使酒
西汉名将灌夫,家居颍川(今河南许昌)。后因事坐法被罢免,但仍是一方豪杰。生性粗豪,刚直使酒,不讲情面。一次,应丞相武安侯田蚡之宴,来宾受宠若惊,唯田蚡马首。田蚡不可一世,一会让这个喝一杯,一会让那个喝两杯,让谁喝谁不敢不喝。灌夫见状,十分不满,找盆端酒到田蚡前,要他满饮。田不饮,灌夫说:“不饮是因为你位极人臣,显示别人都怕你吗?”言后指桑骂槐,羞辱了田蚡。田蚡大怒,将灌夫五花大绑,押进囚牢。后又向汉武帝进言,说灌夫目无朝廷,借酒发疯,心怀叵测。武帝偏听偏信,下令处死灌夫,诛九族。可怜一代英杰,因酒做鬼。唐王维云:“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卢照邻云:“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四)愿作酒壶
三国时,吴国名士郑泉才思敏捷,博闻强记,生性嗜酒,放达不羁。一次,与众友狂饮,席间言志。有人愿出将入相,有人愿隐居山林,有人愿倚红偎翠等等。轮到郑泉时,他先饮三杯说:“我愿乘船携友,浪迹江湖,满船是陈年佳酿,边走边喝,永不停止,在走完人生的旅途之后,把我埋在陶器作坊的旁边,后人挖出我的头骨做酒壶,使我仍能与酒亲近,那便死而无憾了。”于此,“愿作酒壶”就成了名人酒鬼的代名词。
(五)斗酒恣欢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李白这里对陈王豪饮心仪。曹植因饮而失,又因失而饮,激起了豪饮之人的共鸣。曹植天资聪颖,十岁时,出言成论,下笔成章,文武兼备,甚得曹操喜欢,有意立为太子,但曹植放荡不羁,常和文人、幕僚、门客纵酒高歌,吟诗作赋,惹得曹操很是不快。建安二十一年一日,曹操外出,留在邺城的曹植喝得大醉,仗车驰上了只有帝王才能走的“驰道”到金门,惹下了滔天大祸。曹操一怒之下,处死了马车令,并给曹植下了多条禁令,从此,曹植地位一落千丈。建安二十四年,驻边的曹仁为关羽所困,请支援。不少大臣让曹植领兵支援,当人前来宣告时,曹植喝得烂醉如泥,曹操一怒之下,再不用曹植。曹丕称帝后,曹植受迫,几乎丧命。究源头,还是饮酒的问题。曹植在《与吴质书》中明白无误表达了对酒的爱好之词:“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当斯亡时,愿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伐之楚竹以为笛,斩泗滨之梓以为笋。食者填其壑,饮者灌漏卮。其乐固难量,岂非大丈夫之乐哉。”
(六)移封酒泉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留涎,恨不移封向酒泉。”杜甫在渲染汝阳王李琎嗜酒情态的时候,引用了晋人姚馥的典故,姚馥,西晋一江湖奇士,倜傥不群,有仙风道骨之相。一日,晋成帝请他为朝廷邑宰之职,姚馥推辞说:“我本异域之民,一路万水千山,饱游内陆名山大川,风土人情,已属万幸,朝廷给我邑宰之职,不如给我个养马的马夫之职,时常赐些美酒就好了。”武帝一看不爱官爱酒,就乐了,此等奇人就更喜爱了,最后决定让他到酒泉当太守,姚馥就欢天喜地上任了。
(七)竹林七贤
5、嵇康:容貌端正,高才风流,古琴造诣最高,性好饮,厌恶当权,终日与好友弹琴聚饮,后因得罪司马氏,被处以极刑。传说中的失散曲目《广陵散》就是嵇康所著。
(八)割发置酒
陶渊明的祖父陶侃好酒,仕途困顿,一生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吏。家境贫寒,从不自卑,热情好客。一次鄱阳名士范逵来家做客,陶侃连酒都买不起,其母把头发剪下来去换酒。在古代发即是首,曹操的割发代首是千古一绝,陶侃其母割发置酒也是千古佳话。
无论是从酒的角度,还是诗人的角度看陶渊明,都是对中国文化有特殊贡献的人物。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举不胜举,但真正把酒和诗连在一起的,陶渊明为第一人,几乎是陶渊明的诗篇篇有酒。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慰“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当彭泽令时,把三百亩公田全部种酿酒之物,保证县衙时常有酒。但没等收获,陶渊明就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归田园。陶渊明家住山脚下,归隐后终日种菊饮酒,后因贫穷酒接济不上,左邻右舍只要有酒必到。唐崔国辅云:“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王昌龄云:“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九)饮中八仙
唐代是中国文化异常活跃、繁荣的时期,文人多,嗜酒的就多,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就简括传神地勾画出了当时八位豪饮者的品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这是指诗人贺知章,诗中说他有一次喝醉酒,骑马摇晃往家走,由于头晕眼花,竟跌落路边的井中。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指汝阳王李琎,唐玄宗的侄子,诗中说他每日饮酒不辍,就是去见皇上,也要喝三斗才上路,因为喝得不过瘾,途中碰到送酒曲的车,闻到酒香后直流口水,恨不得让皇上封自己为酒泉令。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指左丞相李适之,他“喜宾客,饮酒至斗余不乱”。诗中说他每日宴饮要花万钱,喝起来似巨鲸饮水,酒后还喜欢吟诗咏赋,排忧解难。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指崔宗之,长得白皙、英俊、潇洒,喝醉后傲视着天空,脸色更加苍白,走起路来就像玉树一样摇晃不止。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指苏晋信佛,平时守清规戒律,吃长斋坐禅,可喝起酒来多醉,把佛家的清规戒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嗜酒如命,有酒才能写诗。,常常在长安的酒家中醉卧而眠,自称“酒中仙”。一次高力士说皇上找他,他也不理睬。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是著名的书法家,有“草圣”之称,谁请他写字,都要痛饮一番,似醉时脱帽露顶(当时古礼仪不允许),狂呼大叫,然后挥毫泼墨,如云烟落于纸上。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指焦遂平时口吃很厉害,语不成句,可五斗酒下肚,便显英雄本色,高谈阔论,语惊四座,没有口吃的样子。
诗虽不长,但八个醉鬼举止失常,醉态百出的形象确实天然可见。唐代嗜酒的文人除了这八位之外,还有如王维、杜牧、李商隐、刘禹锡、白居易、皮日休等等。杜甫本身也是“酒豪”之一。“闻道云安麹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乘舟取醉非难事,下峡消愁定几巡”,“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据考,杜甫之死和酒有关。
李白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流传千古的诗文,嗜酒如命的“酒中仙”,在这里有必要单独说说他。
李白生于前苏联境内(当时是大唐的国土),可能是一个汉族与外族混血的身份,出生在偏寒之地的李白天生好酒,自幼得习剑术,十七岁仗剑经道甘肃进蜀,后到长安。所以说李白集诗仙、酒仙、剑仙于一体,也是把诗与酒这种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化发展到极限的一个人物。
1、金龟换酒
天宝元年,李白因著名道士元丹丘的推荐,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来到长安应诏。谁知到长安后,等了多天无音讯,只好四处游玩。一日到城北大宁坊紫极宫,看见一个像老寿星一样的人物,想上前搭话,又怕冒昧,只好指着老人的手杖说:“如没看错的话,此杖乃邛行山中之物。”老人笑着说:“如此看来,学士是蜀人无疑了,敢问尊姓?”“不敢,晚生蜀人李白。”“原来是李太白,怪不得如此飘逸不群呢,老夫贺知章。”李白一听,纳身便拜。二人相见如故,应邀到酒楼。此时李白的很多诗句已由蜀传遍了长安。喝酒过程中,贺知章问李白有什么新作,李白便掏出了一卷写完的《蜀道难》,贺读后那个愈读愈喜,便同意有机会给予引见。二人喝道最后付账时,谁也没带钱财,贺知章便把随身佩戴的小金龟当酒钱,不管多少,拉起李白就走,后人把此事作为一个典故流传下来。
2、长安醉酒
李白本想为国为民做些事情,可唐玄宗只看重李白的诗文,不听他的安邦妙计,就是在歌舞升平的酒宴行才想到李白。一日上午,兴庆宫中牡丹盛开,唐玄宗陪着杨贵妃赏花,让李龟年领梨园弟子侍候。唐玄宗说赏花不用旧词,让高力士找李白进宫。李白这时在长安一酒楼喝得大醉,高力士怎么招呼也不应,无法只能让人把李白抬到宫中。见唐玄宗后,喝得头重脚轻连礼节也不全,唐玄宗也不怪罪,就是让他快做新诗,无奈李白写下了《清平调》三章。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写完唐玄宗立即让李龟年谱调弹唱,让李白自己到一边喝酒去,李白一生气,找高力士要来许多酒,醉倒在宫中,以后唐玄宗在政治上就再不用李白了。
3、汴梁盛会:李白在长安呆了三年,终无施展抱负的机会,加上天生傲骨,“一醉累月轻王侯”,得罪了当朝权贵,愤而离京,开始了“十载客梁园”的生活。天宝三年,李白到汴梁,遇见了比他小十二岁,在诗坛上已崭露头角的杜甫辞官,寄迹在高适处,三人一见如故,酣饮五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慷慨悲歌,拔剑起舞,留下了不朽诗篇,赢得了在汴梁的文人墨客的喝彩。这次相会,也是两位诗坛巨星李白与杜甫的唯一的一次会面,也对唐代的名诗人高适一次启迪,高适此次相会也留下了不少的千古诗篇。
4、水中捞月:李白晚年,贫病交加,只好寄居在当涂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家,在预感自己的生命已到尽头,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独自买了一坛酒,乘船去采石矶饮酒赏月,边饮边吟咏近日之作:“青云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醉眼朦胧中,看见水中月,忍不住去捞坠入江中,等到船夫一觉醒来,没有看见李白,只留下最后一个没有完成的诗稿:“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凤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夹。世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所以李白之死是自杀,还是醉落江中而亡不得而知。
(十)赤壁怀古
北宋时期,虽然没有唐代的诗篇多,但在词曲方面达到了鼎盛,最著名的词家首推苏东坡。在所有的好饮文人中,苏东坡的酒量大概是最小的。他自己曾说:“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但他很喜欢招待朋友饮酒。仿佛能从客人欢饮中品味到酒的神韵似的。“见客举杯徐引,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或曰:子无病而蓄药,不饮而多酿酒,劳己而为人,何也?予笑曰:‘病者得药,吾为之体轻;饮者困于酒,吾为之酣适’”。颇有以他人幸福为己幸福的襟怀。他写过一篇《酒颂》,即使不好杯中趣的人,读了也有陶然微醉的快乐,为之神往:“酒勿嫌浊,人当取醇。失忧心于昨梦,信妙理之凝神……湛若秋露,穆如春风。疑宿云之驳解,漏朝日之暾红。初体粟之失去,旋眼花之扫空……座中客满,惟忧百盍之空。身后名轻,但觉一杯之重……在醉常醒,孰是狂人之乐;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
苏东坡不论在官还是遭谪贬之后,他的朋友、学生都和苏东坡常聚,苏东坡的大量诗词都是在酒宴上产生的。苏东坡虽然酒量小,但大多数诗篇中都和酒有密切关联。“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东坡居士大醉后的名篇。“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临江仙夜饮东坡》)“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西江月黄州中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元丰二十九年,苏东坡贬居在黄州,当时已经四十七岁了,在生日那天,朋友前来相贺,相聚在黄州赤壁矶栖霞楼。边饮边看长江景象。当饮宴达到高潮时,苏东坡把写好了但未示人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赠给在座的乐者李季,李季当时谱曲弹唱,歌声豪迈雄壮,激起各位豪情,酒后泛舟赤壁下,苏东坡一时豪兴大发,写下了千古名赋《赤壁赋》。(十一)桃花庵主
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是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个“高阳酒徒”。唐伯虎出生于明成化六年,既公元1470年的苏州。唐代一族是名门望族,祖籍山西。唐伯虎远祖唐辉是东晋时的将军,先祖唐俭在唐代封为国公,先祖唐介在北宋时官至御史。至唐伯虎父亲唐广德时已不为官,在苏州开了一个大酒店。
唐伯虎在年少时就与祝枝山、文徵明、张梦晋、沈周、周东村等书法、画坛名家为友。青少年时期的唐伯虎家境殷实,风流成性,常到青楼饮酒,还作了一首《花酒》诗:“戒尔无贪酒与花,才贪花酒便忘家。多因酒浸花心动,大抵花迷酒性斜。酒后看花情不见,花前酌酒兴无涯。酒阑花谢黄金尽,花不望人酒不赊”。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秋,唐伯虎在南京“乡试”中了头名“解元”。在这前后的几年内,唐伯虎的父母、妻女、妹妹先后离世,对唐伯虎的打击较大,对世间物事看法有转变,更加放浪不羁,一日与友游虎丘山,看到苏州秦知府在和几个商贾高谈阔论饮酒,唐伯虎装做乞丐在旁唱白做的“莲花落”:“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剩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与烦恼……”秦知府听着有点意思叫人把唐伯虎找来,问会作诗吗?唐伯虎说会。唐伯虎拿笔就写了“一上”,半天不动,众人督促快写,“一上”又写了两字,商贾大怒,叫人把唐伯虎赶走,唐伯虎说没酒不能写。秦知府叫人给唐伯虎倒了一碗酒,又写了“又一上”,众人大笑,唐伯虎又写了两字“一上”,秦知府也怒了,叫人把唐伯虎打走。唐伯虎说:“还想喝口酒…….”秦知府说:“给他酒,写不好抓大牢里去,敢戏弄本知府”。唐伯虎又喝了一碗酒后,一气呵成:“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写完扬长而去,把秦知府等人惊得目呆。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正月,唐伯虎赴北直隶参加会试。由于副主考官程敏政泄露考题,使唐伯虎受到牵连入狱,永不录用。此时唐伯虎心灰意冷,四处漂泊无定居。结识了几个青楼知己,如九娘、柳娘等。在此期间,唐伯虎被宁王请去相聚了几年,后看宁王有谋反之意又离去。不久,宁王谋反被杀,因唐伯虎有结交被通缉,又走上了流亡生活。
年近五十岁的唐伯虎在苏州城郊山脚下,盖了几间茅舍,取名桃花庵,自命桃花庵主,回顾一生的经历,写下了一首自嘲桃花诗:“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酒醒酒醉日复日,花前花后年复年。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世人笑我也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记得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公元1523年,唐伯虎走过了五十四个春秋,终于驾鹤西归。可怜一代风流才子因小人谗言,朝廷昏庸,没有贡献出满腹才华,只留下了一生爱恨情仇和传闻。弥留之间的唐伯虎写下了人生最后一个诗篇:“人世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泊在异乡!”当时只有九娘一个人给唐伯虎送行。(十二)挥毫泼墨
古人认为酒能使人兴奋,酒后对文人能产生异常的创作冲动和联想。使灵感如泉奔涌,一发而不可收。古代不少诗人、书法家、画家,往往必须喝上美酒才能吟诗作画,挥毫泼墨,许多杰出之作都是醉态中完成的。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文中曾说:“当李白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当他没有醉的时候,是他最糊涂的时候,因而他的好诗,多半是在他醉后做的”。李白流传至今的诗篇大约1050首,其中写酒的就有170首,而没写酒的大多是在醉后写的。
张旭草书也是这样。《唐书.李白传》载:旭,苏州吴人,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儒墨而书。既醒,自视其墨,以为神,不可复得也。”唐代的苏颋和北宋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四大家,也都是在醉意中就墨挥毫的;唐代的画圣吴道子,作画时也“每欲挥毫,必先酣饮”;宋代的包鼎,以画虎而闻名。他画虎之前,总是先“洒扫一室,屏人声,塞门涂牖,穴屋取明,一饮斗酒”,而后,“脱衣,据地卧,起、行、顾”,觉得自己真像老虎之后,才“复饮斗酒,取笔一挥尽意而去”。(《后山谈丛》)他画的虎自然、真实、活灵活现。明代画家唐伯虎也是嗜酒成癖,晚年不喜欢作画赠人。于是许多慕名求画者,纷纷携酒前来,与之“酣饮竟日”,乘醉后才求得一幅画,所以当时就有“欲得伯虎画一幅,须费兰陵酒千钟”之说。
(七)酒与政治
在古代皇帝就是天帝的化身,臣子庶民只有服从。抗君令下场多是死亡。但还是有人唱出和封建政治不和谐的曲调。
李白豪饮与其说是寻欢之媒介,毋宁说是抒发政治情怀的桥梁。他在高呼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之后,接着便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在描绘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的盛宴之后,归结的则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在高呼过:“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之后,想到的都是“惧怀逸兴思高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所以没有酒,李白就抒发不了这样美好的政治情怀。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是借酒表达对现实之爱憎褒贬,抒发政治理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示深刻的阶级矛盾,“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了平乱收复失地的无限欣喜。
陆游一生坎坷不遇,报国无望,常常引吭高歌,借酒抒发愤懑:“谁知得酒当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遗天山健儿唱”、“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薄酿不浇胸垒块,壮图空负胆轮囷”、“山川荒绝风俗异,赖有美酒尚能狂”、“箭锋岂必尽狐兔,胸次聊欲平山丘”、“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很难想象,倘若没有酒,亘古男儿一放翁怎样释解他壮志难酬的悲愤?
最能体现酒与政治密切关系的是集政治、军事、诗文于一身的曹操。他不仅善于以酒施恩,以酒招安,以酒识豪杰,而且善于以酒赋诗、抒情,酒在曹操的政治生涯、军事生涯和文学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著名的典故“青梅煮酒论英雄”就是曹操借酒点破刘备争天下的野心。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南下征吴,就是著名的赤壁大战前夜,在船上召集众将饮酒,抒发政治情怀,吟出了著名的《短歌行》。
宋江平时言行谨慎,从不越格做事,把抱负隐得很深,在一次浔阳楼上自饮,乘兴写了一首《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雠,血染浔阳江口!”边饮边得意,最后又写了一首《七绝》:“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并署名“郓城宋江作”。若不是酒的作用,借宋江一个胆也不敢如此表现。
以酒释仇,以酒施恩,以酒招安,用酒宴消灭对手。在古代中国典型事例比比皆是,著名的“鸿门宴”就是绝好的范本。北宋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自感得来皇位不正不稳,很怕手下大将也演这么一出,于是在建隆二年七月的一天,宴请有功之臣,酒饮半酣时说:“咱们都是好兄弟,打天下时三两天就能和大家一起快乐,可当了皇帝后,因为事多这样的聚会少了,请兄弟们包涵。”说完长吁短叹。众将纷纷表示:“皇帝不用担心,有我们兄弟在,想喝就喝,谁不服我们就去打”。赵匡胤说:“你们痛快了,我可是睡不着一个安稳觉”。众将莫名其妙,不敢吱声。沉默过后,赵匡胤说:“皇帝就一个,谁不想想当呢?”众将说:“我们绝没有当皇帝的意思。”赵匡胤又说:“哪天哪个兄弟的功劳大了,来个黄袍加身也不好推脱怎么办?”众将问有什么办法解决,赵匡胤就说:“你们把兵权交了,做地方官,我们儿女可互结亲家,国与家合而为一,和睦相处,就可以了。”第二天,众将纷纷交出了兵权,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中华五千年的酒文化深深融入到中华文明的进程当中,推动和促进了文化和文明的发展进程,纵观上到王侯将相,下至才子佳人、黎民百姓,无论从政治上、军事上或日常生活交往中,可能因一杯酒,一场大醉,消弭了一场战争,改变了一个历史人物,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进程,改变了一世的命运。所以说,没有酒的产生,中华文化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多姿多彩,缺少了许多千古流传的绝句,酒可以使一个人振奋,也可以使一个人沉沦,中华酒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论古代、当代还是将来,没有一种饮品可以这样源远流长,不可替代。
《月下独酌》之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行路难》之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