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网红文化的生成机理与治理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当前,网红文化生态总体上天朗气清。但是,负能量网红文化却在不断地消解网络正能量,干扰网络主旋律。因此,探讨网红文化的科学内涵与生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网红文化的治理路径,对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网红文化的科学内涵
网红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内涵丰富,可从文化论、系统论、实践论等多角度进行深入解读。
(一)以“亚文化”为性质的文化形态
从文化论角度看,“网红”群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创造了富有内涵的文化形态。以文化的分类为依据,可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对网红文化进行界定:“前者泛指‘网络红人’以互联网为媒介,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及其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后者特指‘网络红人’进行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的总和。”[1]68本文探讨的是广义层面的网红文化。“从起源上看,网红文化是借助互联网兴起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互联网发展到新媒体时代的产物”[1]68;“从主体上看,网红文化是‘网络红人’借助互联网创造的一种具有娱乐化、平民化、个性化、多元化等特征的文化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网络受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1]69;从性质上看,“网红文化是一种亚文化”[1]69,“它们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别于主文化,在文化权力关系上处于从属的地位,在文化整体里占据次要的部分。”[2]概言之,“网红文化是‘网络红人’以互联网为媒介创造的一种网络亚文化,其产物包括‘网红行为’‘网红事件’‘网红产品’‘网红地点’等。”[1]69
(二)以“多要素”为特性的文化现象
从系统论角度看,网红文化是一个包含诸多内容与成分的有机整体,且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详言之,网红文化是由“网络红人”、网络技术、网络受众、网络平台及隐含于上述要素之中的价值观所构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中,“网络红人”是主体、网络技术是支撑、网络受众是客体、网络平台是载体、价值观是核心。依据系统的层次性原理,可将网红文化的构成要素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网红文化的内生动因,包括“网络红人”与网络受众;二是网红文化的外生动因,包括网络技术与网络平台;三是网红文化的精神内核,包括正确的、错误的、先进的、落后的等具有不同性质的价值观。可以说,网红文化是“网络红人”以虚拟空间为生产传播领域,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数字平台为载体而进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产物的总和,是“网络红人”、网络技术、文化产物三大要素的有机统一,其中蕴含着复杂多变的价值观,是“网络红人”本质力量的确证与体现。
(三)以“虚拟性”为特征的活动产物
从实践论角度看,网红文化是“网络红人”所进行的虚拟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总和。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客观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辩证统一。据此,“网络红人”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着物质与精神活动,并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在虚拟空间中对虚拟客体进行双向对象化的活动[3],与网络受众之间产生着或多或少、或远或近的联系,其实践活动方式发展为虚拟实践。因此,网红文化实质上是“网络红人”借助网络平台而进行的虚拟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总和,是“网络红人”虚拟实践活动对象化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文化的特质、体现网络的特性、彰显主体的魅力、满足受众的需求。综上可知,网红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是由“网络红人”、网络技术、网络受众、网络平台、价值观等要素构成的一种网络亚文化,其本质是“网络红人”虚拟实践活动对象化的产物。
二、网红文化的生成机理
机理,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工作原理或运行方式。进而言之,生成机理,就是事物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原理或规律。作为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网红文化固然有其特定的生成机理,主要体现在内生机理、外生机理等两个方面。
(一)内生机理
(二)外生机理
外生机理,是指网红文化生成的外部动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运行方式,网络技术为网红文化的生成提供技术支撑,网络推手则为其提供重要场所。
1网络技术为网红文化的生成提供技术支撑。作为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网红文化的生成必然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推动。一方面,从其产生基础来看,网络技术为网红文化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从根本上讲,网红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特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而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6]。因此,网红文化的产生事实上取决于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力状况,即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网络信息技术在改变生产关系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网红文化的生成提供技术支持、物质保障、平台支撑等,从而使其产生与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从其功能作用来看,网络技术为网红文化的生成提供了可行性。与传统的技术革命不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发展变革“不只是仅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而同时又是文化领域的。”[7]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特别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的产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转向网络社会,渴望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展现个人魅力与才华,并且获得自身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在此背景下,“网络红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主体性展现得淋漓尽致,网红文化随之悄然兴起。
三、网红文化的治理路径
当前,网红文化生态相对失衡,亟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治理。具体而言,应以培育正面网红为主线、以网络平台监管为重点、以规范资本运作为抓手,着力弘扬网红正能量,消除网红负能量。
(二)以网络平台监管为重点,净化网红文化生产传播载体
(三)以规范资本运作为抓手,促进网红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当前,网红经济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网红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实现网红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规范资本运作为抓手,找准切入点,把准着力点”[1]73,瞄准结合点。
参考文献:
[1]赵惜群,范敬利.网红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6).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4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4.
[5]王淼,马晶晶.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及其对美好生活建构的启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2):108-113.
[6]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25.
[7]刘云章.网络伦理学[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248.
[8]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R/OL].(2017-06-15)[2021-10-15].
[9]张培培.网红“工厂”:MCN机构的发展历程、兴起逻辑及未来趋势[J].未来传播,2021,28(1):48-54.
[10]赵子忠,陈连子.网红工作室建设的基本原理及方法[J].中国广播,2021(9):39-43.
[11]王方.网络“大V”社会责任的引导与培育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6.
[12]陈苏谦.新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感培育的四个维度[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1(6):20-24.
[13]张元,丁三青.传统“慎独”思想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5(8):212-216.
[14]邱遥.论网络平台规则[J].思想战线,2020,46(3):148-158.
[15]中国政府网.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EB/OL].
[16]张林.算法推荐时代凝聚价值共识的现实难题与策略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21(1):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