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在法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作为其主要会计报表之一,其规定是世界上最完整,也是最有特色的。早在1975年,法国在《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就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即“社会报告”。1977年法国政府正式颁布法律,要求雇员超过750人的组织(1982年扩大到300人)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揭示的信息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工资、健康和安全保护、其他工作条件、职员培训、行业关系、雇员及其家庭的生活条件等内容,从1984年起,该表必须列示3年的数据,按整个公司和所属行业分别编制,以上各项内容还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报表指标,这在发达国家也处于领先地位。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SC)1980年出版了《公司报告》一书,鼓励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在传统财务报表之外,另外编制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股东以外的关心企业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英国政府颁布法规规定:职工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报告工资数据,25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在向公司董事会提供的年度报告中报告有关职工雇佣和培训方面的数据。
德国有20家最大的公司定期公布社会报告,100家公司撰写社会报告供内部经营管理使用。典例之一就是德意志壳牌石油公司发表的“年度社会报告”中将经济和社会数据结合在一起,为公司规定了具体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福利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经费。
阳秋林教授在社会责任会计领域也是研究比较多的,在她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1)从不同角度,譬如“企业新概念”、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等概念和标准的出台,分析了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然性与紧迫性;(2)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进行了研究。依据社会责任会计划分的四个主要核算内容,即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收益,研究了它们的计量方法;(3)对中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新框架进行了构建。
黄珍文与李云才在《从西部开发谈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依据》一文中及王莉华在《论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会计》一文中强调了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会计的密切关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建立并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具有重要意义。
刘建红与杨亚娥在《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介绍了国际组织、国际政府及会计职业团体在近三十年间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报告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和尝试,并指出这些研究和实践对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机制及提高报告水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阳秋林、黄珍文、曹钻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关于我国现行企业实行社会责任会计情况的调查报告》一文中选取了宁波君子兰文具有限公司、衡阳南岳油泵油嘴有限公司、台州飞球缝纫机有限公司、衡阳市金果实业及衡阳市钢管集团五家公司分析它们2000年的年报,分别从人力资源责任(工资水平和培训支出)、职工保障措施(养老金和工会经费的提取)、企业对社会贡献的调查分析(上交所得税)和企业对社区贡献的调查分析(环保支出和公益捐赠)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不高,各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日而语;总的来说,经营效益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要好于效益差的企业,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要好于私营企业。
黎精明在《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一文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六家公司,主要从报告工具和报告形式两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用案例说明了公司可以通过诸如公司网站、定期报告、招股说明书等形式的报告载体报告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结论指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的内容很不全面,零星的散布在会计信息中,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独立报告的意识,在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与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通常是作为财务会计问题处理,几乎没有企业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没有企业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陈玉清等于2005年选择了发展迅速、科技含量大、易接受新思想和新理念的电子通讯行业78家上市公司,查阅了这些公司2003年公开报告的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结果显示,无一家自愿报告定量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自愿报告定性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情况也甚少。
目前国内研究状况表明,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仍处于认识和探索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报告仍处于学者的研究中,无论政府还是会计职业团体都未对社会责任会计产生多大的兴趣。正因为如此,会计学者的研究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进展也较缓慢,仅局限于介绍国外社会责任会计和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分析及一些简单的设想,没有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并非企业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表现,而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任务就是核算反映这项义务的履行情况。该反映应从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首先以企业为会计主体,反映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所做的努力;其次以整个社会为虚拟的会计主体,反映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作者单位:山东高速建设材料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
[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3]郭丽娜.关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C].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0.
[4]黄珍文,李云才.从西部开发谈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依据[J].企业经济,2001.3.
[5]黎精明.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C].武汉理工大学,2003.
[6]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及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7]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2002年~2004年度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10.
关键词:临空经济服务业动态关系
引言
临空经济发展概况
(一)临空经济产生的必然性
(二)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概况
1959年,爱尔兰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临空经济区―爱尔兰香农自由贸易区,而我国临空经济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2003年以前,我国的临空经济始终处于起步期,发展十分缓慢,直到2004年5月26日,第一次临空经济论坛―“北京顺义2004临空经济发展论坛”的开幕,才标志着我国的临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12年,全国已有27个省的51个城市共提出了54个临空经济区的规划,其中中部地区的热情尤为强烈。
(三)临空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009年牛津经济研究所在伦敦了题为《航空业:连接现实世界的全球网络》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就航空业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牛津的研究报告称,如果将航空业的增长速度在当前水平上降低1%的话,全球将会损失60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亚太地区将损失200万个,欧洲和北美地区将损失约150万个,非洲和拉丁美洲各损失约40万-50万个,中东地区将损失20多万个。这份报告足以说明依托航空发展的临空经济区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表2显示了国内机场所在地区的GDP增长率与其所在地区GDP增长率五年平均值的比较,可以看出,临空经济的形成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渐渐成为地区发展的增长极。另外,临空经济对经济不发达地区来说也是一种契机,因为它会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的聚集,促进经济发展。临空经济发展还可以增加地区的就业,大量企业的聚集自然需要各种人才,从而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
服务业在临空经济中的特殊作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其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柱。随着机场周边临空产业的不断发展,其对各种服务业的需求也不断加大,服务业发展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到临空经济的前景。因此各大城市在进行临空经济区规划时都不断提出要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模式。临空经济区内的服务业主要分为两种:航空枢纽服务业和生产业。
(一)航空枢纽服务业
截至2009年,首都临空经济区内航空枢纽服务业已达50家,主要包括航空公司、酒店、公司等,如: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新华空港航空食品有限公司。
图1是首都临空经济区内航空枢纽服务业企业数量比例情况图,品种越来越多。航空枢纽服务业之所以日益成为首都临空经济区的主导产业,是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随着首都机场的不断发展,其枢纽地位日益形成,从而对航空运输保障服务、配餐、维修等方面需求的强度也不断增大;其次,首都机场不断扩建导致机场内土地资源呈现稀缺状态,整个航空运输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其发展方式,使其成本达到最低,收益达到最大,这使得原本位于机场内部的一些保障企业开始向机场外部转移,并布局在距离机场周边一定距离的空间范围内部,即所谓的临空经济区内,这不会对机场的运营造成任何不利影响;最后,首都机场的年航班规模逐渐增大,其对航空运输保障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大。
图2和图3分别显示了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的趋势图,主要记载了2005-2012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的变化,其中2012年的旅客吞吐量是2005年的1.998倍,2012年的货邮吞吐量比2005年增长了130%,增长幅度很明显,而每次航班的起降都需要各个航空保障部门的协调配合。因此,航空枢纽服务业在首都临空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渐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生产业
生产业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于1966年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提出的,它是依附于制造业而存在的,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首都临空经济区逐渐发展生产业作为其配套主导产业,主要包括人才中介、金融服务、律师事务所、保险公司等。一方面,首都临空经济区内制造业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加,其对生产业的需求也相应提升,但现有的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不足以满足制造业发展的要求,如缺乏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导致企业融资方面出现困难。另一方面,临空经济区内生产业的缺乏会造成企业交易成本的上升,如果一些制造业企业的金融需求是靠临空经济区外的企业来满足,就会加大该企业的交易成本,不利于企业的综合发展,因此亟需扩大临空经济区的生产业,保证与现有的制造业需求所配套。图4是1992-2007年首都临空经济区内生产业企业的数量变化图,可以看出其数量有逐年增加趋势。
临空经济的发展对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本文分析了服务业在临空经济中的特殊作用,服务业的发展会推动临空经济区的完善,反之,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是否会对服务业发展起促进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如1959年成立的爱尔兰香农自由贸易区,伴随着临空经济的发展,它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前的农业型经济,20世纪70至80年代的工业型经济,20世纪80至90年代的服务型经济,20世纪90年代后的知识型经济。由此可见机场周边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依托临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我国临空经济首创者曹允春教授在其书中说到:“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机场这一航空口岸的国际交往功能在增加,机场周边的信息、人才、技术资源不断密集化和高端化,因而机场周边产生了多样的临空制造业和枢纽业,随着机场所在的区域经济向后工业化迈进,这类企业的生产过程对培训、融资、中介、物流等生产业的需求不断增加,这类生产业以较强的专业能力赢得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并在机场综合地区日益显现出更大的市场前景。”并且他认为这一产业变迁既是市场行为,又是临空经济区开发者的行政促进。本文利用2006-2011年的数据加以说明。
由于数据获取的难度,并且据有关统计显示,北京市顺义区经济的70%左右来自临空产业,因此用一个固定系数乘以首都临空经济区所在地顺义区的第三产业产值表示临空经济区的服务业产值。另外,由于首都机场的规模及其业务量在国内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其总周转量在国内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中占比较大,因此再用固定系数乘以国内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包括旅客周转量和货邮周转量)近似代替首都机场的总周转量。如表3显示了2006-2011年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及北京市顺义区的第三产业总值。
结论
参考文献:
1.谭淑霞,逯宇铎,雒园园.国内外临空经济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2(8)
2.王红.国外临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启示[J].空运商务,2013(5)
3.曹允春,李晓津.机场周边经济腾飞与临空经济概念[N].经济日报(调查与研究版),2004(5)
4.曹允春.临空经济,承载“中国梦”[N].中国民用航空,2013(6)
5.李健.临空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与对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9)
6.李明芳.临空经济研究进展[J].经济论坛,2007(15)
【关键词】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集群;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转移;产业配套能力
一、理论与政策回顾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理论后来被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国家或地区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产品的创新能力的高低不同,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经济区域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高梯度和低梯度地区。一般用区域单位内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计量梯度,即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被称为高梯度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被称为低梯度地区。一般来说,新产品和新技术在高梯度地区产生,随着技术的成熟,技术不再成为决定性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成本因素。此时,低梯度地区的丰富原材料、廉价劳动力、便宜地租等因素将导致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从高梯度地区转移至低梯度地区,于是会出现产业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的转移。高梯度地区则可以继续发展新产业,产业不断升级,从宏观上形成一种产业不断扩散推移的现象。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实施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是其理论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基础差异较大,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存在着经济梯度就会出现产业的转移。政府希望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东部产业将逐步转移到中西部,甚至是按梯级顺序先转移至中部,再转移至西部,达到缩小地区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的现状分析
尽管2000年初起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出台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到中西部投资办厂,然而几年来的现实表明,这些政策的绩效甚微,预期的大规模产业区域转移并没有发生。反向思考,如果产业转移能如梯度转移理论所展示的那样自然的发生,则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将会自动缩小,也就没有必要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了。从产值上看,虽然东、中、西部在制造业上的产值都有增长,但东部增长明显比中西部快得多。就连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同样集中在东部发达省份,如广东、浙江等。本文选取了纺织业这个较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比较。
从图1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东部地区纺织业总产值上升很快,这种高速发展的态势和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开发的战略相当吻合,而西部几乎在原地徘徊。2009年,西部纺织业总产值不足1300亿元,而东部已超过20000亿元;1987年,西部纺织业总产值为159.38亿元,东部为939.31亿元。绝对的差距是在逐年拉大,而不是缩小。中部地区相对发展势头良好,2006至2009年,中部地区纺织工业产值年均增加率均在18%左右,但因基数小,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依然在不断拉大。希望这种发展速度能继续保持,成为吸引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动因之一。中部地区的发展相当不平均,纺织业主要集中在河南和湖北两省,山西则极少。
2000年以前,东部纺织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一直没有超过80%,之后一直到2009年,这一比例都没有低于过8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西部地区纺织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却在1997年之后呈缓慢下滑的趋势。纺织业不仅没有大规模的从东部沿海转移至中西部,甚至呈现出逆向转移的势态。
以上对于总产值和相对比重的数据分析,显然不支持东部地区纺织工业已经开始大规模转移至中西部地区,相反,东部地区的纺织业不仅没有出现衰退的迹象,反而在相对地位和绝对地位上都有所提高。
三、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1.区域分布。产业集群现象首先出现在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随着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也有所发展,但是发展相对落后。
2.省市分布。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辽宁等省份,这几个省的产业集群数量占到了全国总数的很大比重。以制造业为例,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数量比例约为79:12:9。
3.不同行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例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东部地区。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上海、重庆、吉林、广东、浙江、湖南、山东等地区。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上海、天津、北京、浙江等地区。
(二)东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历史基础。东南沿海地区相对靠近国际大市场,同时这些地区也率先进行改革开放,在市场化改革中先行一步。此外,东南沿海地区海外华人资本进入较多,这也有助于产业集群在这些区域的发展。
2.思想观念。东部地区市场经济观念、竞争观念强,同时大量外资外企的进入,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中西部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市场经济观念、竞争意识相对较弱。
3.区位交通条件。东部地区的铁路和公路密集网将近是西部地区的5倍;东部地区的内河道密度分别是中部地区的2倍多,西部地区的10倍多。
四、运用产业集群战略增加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产业转移的缓慢已经影响到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增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以促进产业转移,变得尤为重要。
(一)各级政府的有效介入和推动
政府应参与基础设施整合和建设、区域利益协调机制统一、要素市场扶持、引导技术改造、制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优惠政策等,鼓励以优势企业、大型企业为龙头,组建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地区企业优势互补。
(二)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集群
鉴于产业集群自身的特点和国内近乎自由的劳动力流动,发达地区不需要进行产业转移就可以享受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为克服这一局限,适应资本向产业集群方向转移的新趋势,中西部有必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制订产业集群发展策略。如能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雏形,则外部企业将会被资源优势和集群的竞争优势所吸引而出现转移。
(三)优化产业配套条件,实施集群转移模式
随着交通信息条件和市场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外来投资者选择投资地点时越来越看重产业配套的条件。因此,想要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必须优化产业配套条件。可将东部地区的某产业集群整体引进,或先将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吸引进来,然后吸引其他企业进驻。这需要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要有所侧重,加强形式的分析和判断。
[1]徐从才,等.产业转移与产业创新[J].经济学动态,2004(03):23-25.
[3]罗浩.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与产业区域粘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3(4):59-63.
[4]傅鸿源,陈煌红,叶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产业梯度转移的影响探析[J].经济经纬,2008(5):104-105.
[5]钱平凡.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3:125.
[6]倪鹏飞.城市竞争力报告No.3[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7]吴利学,魏后凯,刘长会.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J].经济研究参考,2009,(15):2-15.
日前,中国中金公司题为《卧虎藏龙》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未来五年的领跑者正在出现。珠三角和长三角生产成本上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模式,经济增速排头兵的位置已不能维持。而从中国沿海到内地的产业转移,正在催生中国新的增长梯队。这份报告将中国经济分成了三个梯队。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天津、山东、福建构成第一梯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内蒙古、广西六省一市,组成中国经济的第二梯队“七小龙”;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河南、江西、陕西、山西则构成第三梯队“八小虎”。此外,大部分西部省份受产业转移影响不大,未列入三个梯队之中。
受基数拖累FDI继续放缓
过去的几个月中国月度吸收外资均超过20%以上的增幅。8月份开始,增速有所回落。商务部9月15日公布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62家,同比增长21.1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8%,结束了此前连续数月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从历史数据也不-难看出,8月FDI(国际直接投资)金额虽然同比增速放缓,但绝对量仍保持正常水平。造成同比增速大幅下滑的原因很明显是受到去年基数高企拖累。
台资银行获准“登陆”两岸金融合作大幕开启
9月16日,台湾金融管理机构共核准7家台资银行“登陆”开设分行。除了“银监会”已批准的土地银行、第一银行、合库银行以及彰化银行外,还有“中国信托银行”、华南银行以及国泰世华银行待批。
据业内人士介绍,以往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的办事处无法开展金融业务包括存放款等,只能在当地收集商情。此次升格为分行后,台资银行初期将可承做外币的存款、放款、汇兑等业务。若台资银行大陆分行成立满1年且有获利,就可对台商承做人民币业务,两年后可申请全面办理人民币业务。
2010年海峡西岸财富峰会福州召开
2010年9月18日,由诺亚(中国)财富管理中心主办、《市场望》杂志社等单位协办的《未来+年金融创新与投资机遇――2010年海峡西岸财富峰会》在福州举行。诺亚(中国)财富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应松、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上海智盈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董伟海分别就创新金融理念、通胀预期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房地产基金等话题进行了演讲。随后进行了嘉宾与福建企业家的圆桌论坛,探讨股权投资创新及投资理念。
欧盟将为经济失衡成员国建立强制性机制
欧盟经济和货币事务专员瑞恩9月15日在欧洲议会上表示,为解决欧元区经济的核心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欧盟委员会将提议,为经济持续失衡的成员国建立强制执行机制。
瑞恩指出,宏观经济失衡是当前欧元区经济面对的核心问题,也是欧元体系内的固有矛盾,德国、法国等欧元区北部成员国的竞争力远强于希腊、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等南部成员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加剧了欧元区南部国家的失业状况。而这些国家无法通过货币贬值来提高本国出口商品竞争力。
中国经济总量5年后接近美国
世界经济论坛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日前在天津南开大学发表演讲时称,预计到2015年,美国的生产总值将占全球的18.3%,而中国将占16.9%。
按照2010年第二季度的数字,中国的生产总值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初,跨国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预测,中国最早将于202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世界经济论坛日前报告显示,在全球139个经济体中,中国内地的排名由去年的第29位升至27位。许多亚洲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取得了进步。
中国国内金银价双创历史新高
9月15日,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Au99.95品种收盘价达到每克275.95元,刷新了6月21日跟随国际金价创新高后曾达到的每克275.93元的历史记录。在15日盘中,黄金Au99.95曾摸高每克276.17元,也是国内黄金历史最高价位。同时,白银近期涨势更加迅猛,在国际银价未突破历史新高的情况下,国内银价已经连创高,15日,上海黄金交易所白银Ag收盘价为每公斤4396元,盘中最高达到4404元,均为国内历史最高价。
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复苏局势仍不稳定、市场波动仍然频繁的背景下,以黄金、白银为代表的贵金属,在保值避险需求的推动下,价格持续上涨。据测算,今年以来国内金价涨幅超过14%,而银价涨幅也超过11%。与此同时,国内各地黄金饰品零售价也居高不下,如在上海,黄金饰品零售价已从8月31日起调整为每克331元,而年初为每克312元。
我国软件行业前景光明
日前,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新―代信息技术为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决定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亦给软件行业的未来注入了光明的前景。
“限电停产”暴露中国模式软肋《华尔街日报》9月10目
五年之内单位GDP能耗降低20%,是中国2006年开始实施的“十一五”规划中为数不多的硬性约束指标之一,曾被广泛期待。根据最新修订的数据,要实现这个目标,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下降3.41%,但今年上半年这一指标却上升了0.09%。为了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最近,在国务院节能减排督察组的督导下,河北、江苏和浙江等地开始着手对钢铁和水泥等行业实行“限电停产”等严厉行政措施。
由于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既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又属于产能过剩行业,“限电停产”可谓一箭双雕――既节能减排又抑制产能过剩。但是,这种应急式的行政干预将遭到地方政府的“对抗”,即使具有短期效果,未来也会反弹,长此以往,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大起大落”。这也暴露了所谓“中国模式”的软肋,在
经济领域它表现为,权力和资本的利益纠缠,导致刺激经济容易、紧缩经济困难,如果纵容问题蔓延,“中国模式”的负面影响将越来越大。
这种模式似乎可以快速推动经济增长,但是,这种连续多年的、不容易紧缩的透支式高速增长恰恰暴露了“中国模式”的软肋,如久拖不决,就如同在洪水肆虐时只是利用孱弱的大坝阻隔洪水而不及时泄洪―样,早晚会面临垮坝的危险。
第四季度加息可能性不大《路透社》9月13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指出,第四季度中国仍应保持现有的政策基调,在现在的政策基调总体偏紧的前提下,目前看不出加息的必要。
夏季达沃斯论坛聚焦可持续增长《雅虎财经》9月13日
以“推动可持续增长”为主题的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新领军者年会(即第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9月13日在天津开幕。
不排除新一轮楼市调控出台《联合早报》9月10日
“金九银十”楼市传统旺季刚刚开始,近来各地土地市场便已快速升温,短暂沉寂的“地王”又开始频出。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认为,一旦后市回暖过快,政府将极有可能采取更严厉的调控政策来严控市场,从而导致房地产市场再度陷入调整。国务院副总理于8月中旬两次发表讲话,表示要巩固调控成果,保持市场平稳发展,充分显示出中央政府对于调控从严不变的决心。
中国全球竞争力排名上升《国际财经时报》9月10日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球139个国家的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国的竞争力排名有所上升。
全球竞争力报告的作者之一蒂里盖格说,中国在金融和银行部门等传统上比较弱的部门都有所改善,这个因素再加上其他原因使得中国的竞争力从29位提升到27位。盖格说,中国仍然是―个新兴经济体,现在几乎达到了许多发达国家的水平。
“通胀在下半年不会恶化,将保持在3%~4%的水平。至于加息问题,中国经济尚未出现过热,至少在目前加息概率不是很大。”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9月18日表示。9月份和10月份CPI可能还有一些翘尾的影响,但不会成趋势。
“银监会暂时不会出台新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并将继续对目前的房贷政策进行跟踪和管理。”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9月17日在上海表示,今年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目前正处博弈状态,但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所采取的措施已取得积极成效。
“8%~9%的经济增速对于中国来说是比较有持续性的,但也应避免经济的进一步下行。”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9月15日表示,目前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任务是抑制泡沫,同时防止金融行业的过度借贷。
“目前全球光伏发电市场薄弱,只有德国等少数国家在开展,国内投资者进军光伏产业时需谨慎,切莫盲目跟风。”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9月18日表示,新能源产业发展很快,现在又到了一个极其不冷静的阶段,国内企业与投资者要进入新能源领域,还需做好准备。“在未来12个月,一线城市房价会有小幅下降,在这之后的房价走势,取决于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
――经济学家谢国忠9月18日表示,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已经见顶,手上有多套房产人士不应再考虑购房,相反可以从当下开始卖房。
200%
9月15日,工信部公布消费品行业1~8月的运行情况显示,期间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200%以上,远远高于其它消费品20%左右的增长速度。数据显示,1-8月,太阳能电池累计完成产量296.2万千瓦,同比增长200.4%。
在产量增长的同时,太阳能电池现货报价持续拉升。中国硅业分会数据显示,报价从7月平均每瓦1.35-1.4美元飙升到目前的1.43-1.45美元。华泰联合证券新能源分析师叶洮表示,1.45美元的现货价已经逐渐被市场认同,今年以来,太阳能电池现货报价已陆续调升过多次。
0.62%
国际清算银行(BIS)9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为118.64,结束了连续两个月的跌势,环比上升0.62%,而名义汇率则继续小幅下降至114.12,环比下跌1.38%。二者走势再次出现分歧。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表示,―般来讲,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的走势应该是一致的,此次出现分歧说明价格因素是影响实际有效汇率下跌的主要原因,这意味着中国与美国、欧洲等主要贸易伙伴的通胀差异仍然较大。
此外,8月份,美元指数在7月份大幅下跌后,止跌震荡反弹,从80.94升至83.15,导致人民币兑欧元、日元等非美货币有所下降,因此名义汇率出现了一定跌幅。
2430亿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8月份,我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达210368亿元,较7月份新增2430亿元。这是近4个月来我国月度新增外汇占款首次突破2000亿元。近几年来,虽然我国新增外汇占款量持续增加,今年3、4月份增量更是超过2700亿元。但继4月份我国外汇占款增量超过2800亿元后,5月份新增量骤降至1300多亿元,6月份更是进一步下滑至1100多亿元,创下2008年11月以来新低,7月份新增外汇占款虽有所回升。但仍未突破2000亿元关口。分析人士认为,外汇占款数据的变化,凸显出当前流入我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正呈现“由出转入”格局,热钱流动出现拐点。
1269.3亿
中国信保披露的最新数据,截至9月14日,中国信保保险及担保业务共实现承保金额1269.3亿美元,是2009年全年的1.1倍。其中,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达1101.9亿美元,同比增长113.6%。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中国信保短险支持出口到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业务规模达423亿美元,同比增91.2%;支持出口到发达国家的90天以上业务194.9亿美元,增112.7%,远期信用业务77.4亿美元,增104.9%;直接拉动我国出口供给694.7亿美元,增长97.9%。
40%
9月14日,据工信部网站消息,1-8月,全国进出口总额18756亿美元,同比增长40%;其中,出口9897亿美元,增长355%;进口8858亿美元,增长45.5%;实现贸易顺差1039亿美元,下降14.6%。8月份,进出口总额2586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393亿美元,同比增长34.4%,环比下降4.3%;进口1193亿美元,同比增长35.2%,环比增长2.1%;实现贸易顺差200亿美元。
警惕人民币升值带来产业空心化
中国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
中国政府和央行不得不考虑弹性幅度加强后所带来的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负面冲击问题。当前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产业空洞化,当市场对人民币增值的预期不断强烈的时候,企业会因为中国市场消费能力的有限,出口形成的美元资产的萎缩,在国内经营的、以人民币标价的相对成本不断上升等负面因素,而不得不走出国门,寻找降低成本而又不影响最终利润的海外投资方式,于是,中国企业在国内释放出来的失业大军就会增加,留在国内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条件也会不断恶化。
警惕全球范围内的“负利率”状况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
中国真正的通胀考验在明年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
8月份CPI一如预期,同比上涨3.5‰虽然,翘尾在8月份达到了年中最高,随后会快速下行,但新涨价力量强劲,所以CPI指数或还会向上攀升一到两个月,才会在年尾降下来。但明年特别是上半年,失去了翘尾效应的逆向“庇佑”,物价指数将是令央行十分挠头的一个时期。估计明年上半年CPI将有月度可能会过5%。全年涨幅应该明显高出今年―个台阶。支持这一判断的原因有:―是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在明年中期前难有明显改观;二是中国资产泡沫深化倒逼城市用工薪酬加速上涨。
房地产调控对经济影响不大
关键词光伏;国际研究;需求拉动Bass模型;市场政策
在能源供应安全与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发展可再生能源被认为是必由之路[1]。光伏技术是其中一种受到许多国家重视的技术。2003-2008年全球年装机的平均年增长率为60.63%。但是,高成本仍然阻碍了光伏的大规模应用。
Neuhoff[4]指出稳定持续的市场政策由于提高了企业对市场扩大的信心,提高企业对创新回报规模增加及其确定性的预期,从而可以拉动企业的研发投资。Taylor[5]以美国加利福利亚州为案例,定性分析不同类型的光伏市场政策对光伏研发创新行为的影响途径和优缺点。Colatat[6]根据美国光伏产业的历史情况,提出光伏市场规模过于小或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可以引起企业不愿意投入研发创新。总之,目前对该问题的认识较少,定量的经验分析缺乏。
光伏市场与创新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市场需求和市场规模受到政府主导,产品、设备和技术的国际贸易频繁发生。本文结合对光伏产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认识,分析光伏市场拉动创新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20个国家的历史数据进行检验。
1研究假设
1.1光伏市场拉动研发创新
市场拉动研发创新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创新学中的需求拉动力,即企业对市场需求规模的期望增加时,企业对研发创新收益的预期增加,于是引起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增加。
从对光伏制造商和设备供应商的访谈得知,企业可以通过研发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或促进设备国产化,从而在产品或技术的销售中扩大市场份额或提高利润率,获得远超过研发投入的利润回报。因此,结合光伏产业实际情况和需求拉动理论,本研究提出光伏市场需求规模扩大可以促进企业的研发创新投资。
1.2市场发展态势对市场拉动创新的影响
下面分析不同发展态势下市场对研发创新的拉动作用。
1.2.1市场规模持续过小的制约影响
市场规模制约着企业生产和销售规模。市场规模制约技术创新投资,因为技术创新若要盈利,必须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规模以摊薄研发的巨额固定成本[9]。同时,企业规模可以制约企业风险性研发计划的金融支持获取。
在光伏技术扩散初期,有的国家光伏市场规模持续过小,可能因为在经济性、技术等因素影响下政府认为尚未到支持利用规模逐步扩大的时机,或者在资源和其他替代技术影响下光伏发电技术在该国的战略性不明显。此时市场回报不足以摊薄实验设备、研究人员、实验室土建等研发投资,同时企业对未来市场规模扩大的期望低,缺乏投资研发创新的动力。而在光伏技术扩散初期,如果在政府持续支持下光伏市场逐渐扩大,则企业可以期望获得足够的回报以补偿高额的研发投入,于是此时光伏市场的逐渐扩大将引起创新增加。因此,本研究提出在光伏技术扩散初期时市场规模持续过小的情况下,市场对创新的拉动作用不显著,而在市场逐渐扩大的情况下,市场拉动作用显著。
1.2.2市场规模过快增长的制约影响
2数据样本与研究方法
2.1变量选取
本文结合光伏产业特点,借鉴同类实证文献对市场需求规模和研发创新的表征方法。Scherer[12]在研究需求拉动制造业创新时,用制造产品购买量来表征市场需求规模。徐侠[13]在分析新产品市场需求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时,用新产品销售收入表征市场需求。在光伏政策同时影响市场需求规模和市场规模的情况下,市场规模变化可以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变化,选择这一指标的好处在于直接、易于识别、现实涵义明确。专利申请或授予是研发创新的产出之一,数据的定义稳定、客观,而且相对容易获得。Watanabe[14]在研究研发投入和知识储备对光伏创新影响时,用专利申请量表征光伏创新。因此本文用国家专利局授予的光伏专利量表征被拉动的研发创新。
各个国家及其代码分别是德国DE,西班牙ES,日本JP,美国US,意大利IT,韩国KR,法国FR,中国CN,澳大利亚AU,葡萄牙PT,加拿大CA,瑞士CH,荷兰NL,奥地利AT,英国GB,墨西哥MX,瑞典SE,挪威NO,土耳其TR,丹麦DK。各国市场规模变量用“国家代码+M”表示,各国研发创新规模变量用“国家代码+R”表示。
1993-2009年国外年装机量数据基本来自世界能源署(IEA)2008年的出版物[15],除了1995-2009年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瑞士、德国、葡萄牙和美国的年装机量数据是来自IEA2009年的出版物[16]。1992-2003年我国年装机量数据是来自《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17],2004-2006年的数据是来自《中国光伏发展报告》[18],2007-2009年的数据是来自欧洲光伏行业组织(EPIA)的出版物[19]。美国和日本的光伏专利授予量数据是来自CambridgeIP的数据库,其他国家的光伏专利授予量数据是来自欧洲专利局(EPO)的数据库。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瑞士、德国、丹麦、西班牙、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瑞典、美国、墨西哥的屋顶面积数据和墙面面积数据来自于IEA2002年的出版物[20]。
2.3因果检验方法
本文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市场需求与研发创新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考察二者的因果关系是否显著。格兰杰(非)因果关系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在于如果变量Y的过去值有助于解释变量X的变化,那么就说存在Y到X的因果关系。
lnRt=α+βlnMt+ε1
然后对估计残差εt做ADF单位根检验。如果εt为平稳序列,则认为lnM与lnR存在协整关系,反之,不存在协整关系。
根据Engle和Granger的协整理论,如果时序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一定存在一个相对应的误差修正模型(VECM)来描述不断调整的短期动态过程。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ΔlnRt=μ+λZt-1+∑mp=1αpΔlnRt-p+∑nq=1βqΔlnMt-q+εt
其中引入了长期均衡方程所产生的残差序列Zt-1
Zt-1=lnRt-1-α-βlnMt-1
检验统计量为
F=(RSS0-RSS1)/nRSS1/(N-2n-1)
其中RRS1和RSS0分别表示VECM估计的残差平方和,和VECM在非因果关系的原假设下估计的残差平方和,n为在原假设H0下滞后项的个数,N为样本容量。当统计量F的值大于在显著性水平α下F分布的临界值Fα(n,N-2n-1),则在1-α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即认为DlnM是DlnR的原因。
DlnRt=c+∑pi=1αiDlnRt-i+∑qj=1βjDlnMt-j+εt
其中p和q分别为DlnR和DlnM的滞后期长度。同样以F统计量判断是否拒绝非因果关系的原假设。
检验结果对最大滞后阶数敏感,VECM模型检验和VAR模型检验都采取AIC准则选择最优滞后阶数。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稳健度,我们对各国都选取约17个样本数,当出现市场不显著拉动研发创新的检验结果时,可能是市场规模过小和市场规模增长过快中的任一因素或者两个因素同时引起的。我们把“不存在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谨慎地解释为不显著存在因果关系,而不是做出更强的判断,比如判断不存在因果关系。
2.4趋势分析方法
本文采取趋势分析方法对市场规模的变化进行定量描述。趋势分析所用的函数曲线有直线、多项式曲线、指数曲线、Logistic(增加)曲线、Bass模型等。Lund[21]发现11种新能源技术在全球或者某国的市场扩散趋势可以用logistic模型描述,其中光伏扩散包括在全球、在德国和在芬兰的。Guidolin[22]发现在2005年以前11个国家的光伏市场变化趋势分别可以用Bass模型描述。由于Logistic模型其实是Bass模型的特殊情况(p=0,q>0),本文考虑Bass模型。
n(t)=dN(t)dt=p[M-N(t)]+qN(t)M[M-N(t)]
若误差平方和与均方差的比值越小,则说明实际观察值与拟合值越接近,曲线拟合的越好。假设实际测得的值为n,其平均值为,拟合曲线所求得的拟合值为n(i,误差平方和为RSS,均方差为TSS,则曲线的拟合优度R2为
R2=1-RSSTSS=1-∑(ni-n(i)2∑(ni-)2
本文基于Matlab编程软件应用lsqcurvefit函数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并应用最优化方法,以减少对M、p和q三个参数初值的要求。p和q初值对模型参数估计的影响较小,因此参照其他经验研究的取值。Talukdar对31个国家CD机、微波炉、传真机等6种产品的分析表明,新产品的创新系数p平均值介于0.0007-0.03之间;模仿系数q平均值介于0.38-0.53之间。Guidolin对11个国家的光伏市场的分析表明,创新系数取值范围为0.000007-0.0035,模仿系数取值范围为0.05-0.46。
3计量检验结果
3.1光伏市场需求拉动研发创新
3.1.1平稳检验结果
3.1.2同阶单整变量之间的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检验
3.1.3平稳变量之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
对于两个平稳变量、或非同阶单整变量一阶差分后的两个平稳变量,我们建立VAR模型来检验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于篇幅有限,仅列举AIC和SC最小时的F统计量和显著水平。在德国、英国和美国,年装机量的变化都引起了年专利授予量的变化。
3.2市场发展态势对市场拉动创新的制约
墨西哥、土耳其的年装机量分别一直为1MW左右,瑞典、挪威、丹麦三个北欧国家的年装机量一直在1MW以下,可能因为该国尚未开始大力发展它或者太阳能辐射资源匮乏。由于这5个国家市场仍然非常小,不适合进行扩散曲线拟合。根据上文检验结果,这5个国家的市场都不显著拉动创新,这与本文的理论假设一致。下面对其他15个国家的年装机情况进行扩散曲线拟合。为了进行国别比较,将这15个国家分为两组,A组是6个市场显著拉动创新国家,B组是9个市场不显著拉动创新国家。
4结论
在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6个国家市场规模的扩大都显著地拉动技术创新的增加,而在西班牙、中国、法国、韩国、葡萄牙、瑞士、荷兰、奥地利、意大利、墨西哥、土耳其、瑞典、挪威和丹麦这14个国家市场扩大都没有显著拉动研发创新。市场拉动研发创新的六个国家在2009年累积装机量为14421.6MW,占文中20个国家的70%,可见大多数光伏市场发挥了拉动研发创新的作用。于是相对于已有研究对光伏需求拉动的理论分析,本文提供了基于20个国家历史数据的经验分析结果。
市场显著拉动创新的国家的p值相对更大,市场不显著拉动创新的国家的p值相对更小,这说明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与市场显著拉动创新有关联,而持续过小与市场拉动创新不显著有关联。
市场显著拉动创新的国家的q值相对更小,市场不显著拉动创新的国家的q值相对更大,这说明市场规模扩大平稳与市场显著拉动创新有关联,而扩大急剧与市场拉动创新不显著有关联。这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说之一,即如果光伏市场规模扩大急剧,市场需求远大于供应能力,此时企业更倾向于扩大产能,缺乏追求技术创新的压力,而如果光伏市场规模扩大平稳,此时市场相对饱和,市场竞争压力迫使企业投资技术创新。
为了促进光伏技术创新及成本降低,我国光伏市场政策应主导市场需求平稳持续地扩大,避免其相对于供应能力过快地增长。平稳持续发展态势可以用技术扩散模型中p和q指标进行判断,这为政策制定提供指标参考。我国应制定关于光伏成本下降的长期战略,从技术创新、市场等方面给与持续的引导和支持,避免在短期目标驱动下的决策行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仲颖,王凤春,时丽,等.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思考[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7.[WangZhongying,WangFengchun,ShiJingli,etal.ThinkingofRenewableEnergyDevelopmentinChina[J].HighTechnology&Industrialization,2008,7.]
[2]KahouliBrahmiS.TestingforthePresenceofSomeFeaturesofIncreasingReturnstoAdoptionFactorsinEnergySystemdynamics:AnAnalysisViatheLearningCurveApproach[J].EcologicalEconomics,2009,68:1195-1212.
[3]NeuhoffK,JanLossenJ,NemetG,etal.(2007)TheRoleoftheSupplyChainForInnovation:theExampleofPhotovoltaicSolarCells[R],EPRGWorkingPaper07/32.
[4]TaylorM.BeyondTechnologyPushandDemandPull:LessonsFromCalifornia’sSolarPolicy[J].EnergyEconomics,2008,30:2829-2854.
[5]ColatatP,VidicanG,LesterRK.InnovationSystemsintheSolarPhotovoltaicIndustry:theRoleofPublicResearchInstitutions[R].WorkingPaperinMIT.MIT-IPC-09-007.June2009.
[6]范红忠.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J].经济研究,2007,3.[FanHongzhong.AHypothesisonEffectiveDemandSize,R&DExpenditureandNationalInnovationCapacity[J].EconomicResearchJournal,2007,3.]
[7]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0.[LiuJisheng.StrategicManagementofEnterprise[M].Beijing:TsinghuaUniv.Press,2003:50.]
[8]HohlerA,GreenwoodC,HantG.UNFCCCReportonInvestmentinRenewableEnergyandEnergyEfficiency[R].NewEnergyFinance,2007.
[9]SchererFM.DemandPullandTechnologicalInvention:SchmooklerRevisted[J].TheJournalofIndustrialEconomics,1982,30(3):225-237.
[10]徐侠,陈圻,郑兵云.高技术产业R&D支出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2).[XuXia,ChenQi,ZhengBingyun.TheDeterminantFactorsofR&DExpenditure:AnEmpiricalResearchBasedonHighTechIndustry[J].StudiesinScienceofScience,2008,26(2).]
[11]WatanabeC,WakabayashiK,MiyazawaT.IndustrialDynamismandtheCreationofA“VirtuousCycle”BetweenR&D,MarketGrowthandPriceReduction:theCaseofPhotovoltaicPowerGenerationDevelopmentinJapan[J].Technovation,2000,20(6):299-312.
[12]IEA.TrendsinPhotovoltaicApplications:SurveyReportofSelectedIEACountriesBetween1992and2008[R].ReportIEAPVPST1-18:2009.
[13]IEA.TrendsinPhotovoltaicApplications:SurveyReportofSelectedIEACountriesBetween1992and2009[R].ReportIEAPVPST1-19:2010:6.
[14]王文静,赵玉文,王斯成,等.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R].国家发改委/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2004.[WangWenjing,ZhaoYuwen,WangSicheng,etal.ChinesePhotovoltaicIndustryDevelopment[R].Beijing:NDRC,GEFandWorldBank,2004.]
[15]李俊峰,王斯成,等.中国光伏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LiJunfeng,WangSicheng,etal.ChinaSolarPVReport2007[M].Beijing: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Press,2007.]
[16]EPIA.GlobalMarketOutlookforPhotovoltaicsUntil2014[R].Belgium:EuropeanPhotovoltaicIndustryAssociation.May2010.
[17]IEA.PotentialforBuildingIntegratedPhotovoltaics[R].TechnicalReportIEAPVPST7-4,2002.
[18]LundP.MarketPenetrationRatesofNewEnergyTechnologies[J].EnergyPolicy,2006,34:3317-3326.
[19]GuidolinM,MortarinoC.CrosscountryDiffusionofPhotovoltaicSystems:ModellingChoicesandForecastsforNationalAdoptionPatterns[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SocialChange,2010,77:279-296.
[20]BeiseM.LeadMarkets:CountrySpecificSuccessFactorsoftheGlobalDiffusionofInnovations[J].ResearchPolicy,2004,33(6-7):997-1018.
[21]EPIA.SolarPhotovoltaicElectricity:AMainstreamPowerSourceinEuropeby2020[R].2009.
CrossCountryStudiesonDemandPullinPhotovoltaicSector
HUOMolin1ZHANGXiliang1WANGZhongying2
(1.InstituteofEnergy,EnvironmentandEconomy,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2.EnergyResearchInstitute,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Beijing100038,China)
【关键词】新业务;多元化;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一)非审计业务对审计业务的影响
1.对独立性的影响
(1)具有负面影响
独立性是CPA行业保持权威公信力的保障。因此,CPA行业拓展非审计服务是否会对独立性造成不利影响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POB从利益冲突视角指出:CPA为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时,就意味着会计师事务所将服务于一个公司的两个不同利益集团。当发生利益冲突时,CPA对双方均保持忠诚,显然不太现实。Palmrose(1986)认为,当审计师既提供审计服务又提供非审计服务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向客户妥协,进而降低独立性。
Parkas和Venable(1993)以委托理论为基础,针对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影响进行了检验,发现成本越高的企业,向CPA购买非审计服务的可能性越少,因为企业管理层相信,提供非审计服务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会产生影响。Firth(2002)利用英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非审计业务与审计意见的关联作了实证分析,发现非审计业务费用越高,CPA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可能性越低,也验证了审计独立性受影响这个观点。
(2)不影响独立性
(3)具有正面效应
2.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3.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对于非审计服务影响的另一焦点就是审计风险。Hillison和Kennelley(1988)认为,在审计边际利润下降的背景下,提供非审计业务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收入增加及业务结构与人才结构优化,进而降低对单一客户、单一业务、单一审计人才的依赖性,从而分散审计风险。
(二)业务拓展原则方面的研究
在研究非审计业务对独立性、审计质量、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学者们对业务拓展中应遵循的原则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A·C·Littleton(1985)主张保持独立性是CPA开展业务的前提。2003年美国证监会对拓展以咨询业务为代表的新兴业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后,主张对独立性影响大的业务不能开展。欧盟于2011年11月30日对审计师监管重大改革的最终草案,其改革第一条就是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要分开,以免利益冲突产生风险。1986年AAA在《未来的会计教育:为日益扩展的职业做准备》中提倡会计教育应强调专业胜任能力教育,以提高CPA专业胜任能力,进而保质量地拓展新业务。
(三)业务拓展方向方面的研究
政府与协会从行业发展角度考虑,主要是对一些执业领域进行限制。而学术界则更多是分别从鉴证服务和认证服务两方面探索可进行拓展的领域。大卫·N·雷其尤特(1998)提出鉴证服务拓展内容应包括商定程序、审阅财务报表,认证服务可向财务计划、精算服务以及税务服务等领域拓展。雷·惠廷顿等(2003)主张鉴证服应当向网络鉴证、系统鉴证等领域延伸,认证服务则应将养老认证服务以及一些新型服务纳入服务范围。从两位位学者研究可以看出,新业务拓展与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分不开,如倡导网域鉴证、系统评价业务与当时信息技术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兴起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国CPA行业拓展新业务中树立市场理念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一)CPA行业业务现状及其原因的研究
“新业务拓展”战略上升为行业发展战略,与之前我国学者对我国CPA行业业务现状研究是分不开的。陈琳琳(2007)运用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对我国CPA行业发展历程及其业务拓展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事务所的业务呈现非审计服务种类较少,非审计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较小,开展非审计服务的大型及特大型事务所比较少等三大特点。李书玲(2011)则基于对国际四大与我国前十强事务所业务结构对比发现,国际四大除普华永道审计业务比重为54%,超过50%以外,其他三家均低于50%,而我国则普遍在80%以上,反映出我国事务所单一业务肥大的现状。两位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我国CPA行业不同时期情况进行分析,均发现业务结构单一,过度依赖传统鉴证业务。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学者们的分析视角不同,或全行业,或某个省份甚至某一事务所,但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我国CPA行业业务收入结果单一、执业范围狭窄,事务所风险也偏高。因此CPA行业改变现状,拓展新业务的动因也比较强。
(二)新业务拓展动因的研究
几位学者都认为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审计市场竞争激烈及风险防范是CPA行业拓展新业务的动因。然而每位学者又有自己特有的观察点,王广明等认为获取规模报酬是重要动因。唐庆维从科学技术发展、人才资源共享方面分析,认为应拓展新业务。他们对新业务拓展动因做了全面分析,但对于市场需求具体表现分析不够充分,而具体到某一新业务又有其具体动因。
李凌云(2008)认为事务所拓展管理咨询业务主要是基于咨询业务的发展前景、规避审计风险的需要。蒋欣欣(2010)认为企业为实现成本效益和提高审计质量而将内部审计外包,事务所主动提供内部审计业务主要是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树立良好品牌等方面考虑,它们分别构成了内部审计外包的需求和供给动因。
同样,具体到某一地区,市场需求又有其具体表现。张顺建(2009)认为安徽省CPA行业审计业务竞争非常激烈,利润率逐年下降,因此积极开发新业务品种成为必然选择。而会计服务市场逐步开放与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也给新业务拓展带来了机遇。
以上学者分别从行业整体层面和具体业务两个层面对新业务拓展动因进行了分析。整体分析得全面,具体则细化到某一省份及某一业务。但是前述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需求动因,而且主要集中在企业需求方面,很少全面分析CPA行业供需市场,尤其是在当前“新业务拓展”战略上升为行业发展战略的具体背景下既分析企业和政府两大市场需求,又同时分析CPA行业的供给动因和能力,这也成为后续研究的突破点。
(三)业务多元化的影响的研究
虽然“新业务拓展”战略实施成为必然,但是对于业务多元化产生的影响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王彦超(2006)认为事务所将管理咨询与审计业务结合,会因为性质不同导致独立性受影响。同时他又认为审计业务和管理咨询服务本质上相同,因此有效结合是事务所双重属性的相互作用,构建事务所竞争优势要以双重属性为基础。无独有偶,李书玲(2008)也认为事务所从事非审计服务对审计服务质量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秦怡冰(2010)基于寻租理论对CPA行业拓展非审计业务进行分析,认为会影响独立性,但是寻租受到市场机制的约束,同时法律等配套措施完善的情况下,寻租成本会大大增加,独立性反而会增强。
以上学者对CPA行业业务多元化影响做了全面分析,有的主张利大于弊,有的则相反,有的则比较客观,主张两面性。然而关于“拓展新业务”对独立性的影响的争论一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即便部分学者有共识,也只是主张开展非审计业务应当考虑这个制约因素。但是对于在新形势下,新业务拓展中该如何去考虑这个因素,尤其是《新业务指导目录》(2012)中列举的业务哪些可以同时进行,哪些可以通过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哪些是坚决不能同时开展的业务没有做详细阐述,这也成为后续研究的一个重点。
(四)新业务拓展对策方面的研究
对于新业务拓展对策,学者们从多个视角进行了研究。王彦超(2006)认为事务所应将审计与管理咨询业务有效结合,强化事务所企业特性。李凌云(2008)认为事务所在业务拓展的过程中应尝试将核心审计业务之外的一些业务外包。陈红平(2010)认为事务所在业务方面要做到在多元化基础上专业化。
几位学者都一致认为CPA行业业务应将审计业务与以咨询业务为代表的非审计业务相结合,并且引入了“新业务专业化、特色化”理念。而如何去开展新业务的阐述较少。针对这个问题,王瑞星(2007)就主张将CPA业务与市场营销相结合,将“7PS”营销理念运用于新业务拓展过程中,不断培养专业优势、形成服务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对于,“新业务拓展”这项系统性工程的实施,仅靠事务所有多元化理念和营销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它的成功更加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陈琳琳(2007),从规范、监管及事务所错位发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我国CPA行业发展非审计业务的对策。李书玲(2008)则在陈琳琳主张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现场和非现场并举的监管机制。郭军(2010)则认为事务所自身实力应与法律、政府监管、协会自律三个方面共同构成新业务拓展战略框架。秦怡冰(2010)在前几位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进而为新业务拓展提供指导”这一创新点。而李晓慧(2010)则更加强调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学者们对对策做了全面分析,通过研究都主张从法律、协会自律、事务所努力及其监管几个方面努力,当然也有的主张人才以及人际关系网络非常重要,也有主张是事务所应错位发展新业务,也有强调理论研究重要性的。然而,这几位学者对错位发展具体到某一个省份应如何考虑等方面研究较少。
三、总体评价及其启示
(一)国外文献评价及启示
(二)国内文献评价及启示
参考文献
[1]范群英.鼎城会计师事务所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2]付明明.基于审计职能拓展的非审计服务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
[3]郭军.注册会计师服务范围合理拓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0.
[4]华金秋.西方会计公司业务多元化发展及我国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04):73-76.
[5]蒋欣欣.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10.
[6]李凌云.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外包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
[7]讷敬.入世后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市场的发展及对策[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07.
[8]秦怡冰.我国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0.
[9]孙鹏.注册会计师认证服务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10]唐庆维.湖南省注册会计师行业现状及发展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11]王瑞星.会计师事务所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7.
[12]王彦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与管理咨询业务的有效结合[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06.
[13]张顺建.安徽省注册会计师服务市场与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14]Ashbaugh,Hollis,LaFond,Ryan,MayhewBrianW.DoNonauditServicesCompromiseAuditorIndependence?FurtherEvidence[J].AccountingReview,2003(07):611.
[15]Beck.P,T.Frecka,Solomon.AnEmpirical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MASInvolvementandAuditorTenure:ImplicationsforAuditorIndependence[J].JournalofAccountingLiterature,1988(07):65-84.
[16]Burton,John.C.ACriticalLookatProfessionalismandScopeoServices[J].JournalofAccountancy,Apr1980.Vol.149,Issue4:48.
[17]ChristineOliver.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CombiningInstitutionalandResource-BasedView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1.2005,18(9):697-713.
[18]DeFond.M.L.Raghunandan.K.,Subramanyam.K.R.DoNon-AuditServiceFeesImpairAuditorIndependence?EvidencefromGoingConcernAuditOpinion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September1,2002,Vol.40,Issue5:1247-1274.
[19]Frankel,Richard,M.Johnson,Marilyn.F.,Nelson,KarenK.TheRelationbetweenAuditors'FeesforNonauditServicesandEarningsManagement[J].AccountingReview:Oct2002Supplement,Vol.77Issue4,:71-105.
[20]InderK.Khurana,K.K.Raman.LitigationRiskandtheFinancialReportingCredibilityofBig4versusNon-Big4Audits:EvidencefromAnglo-AmericanCountries[J].TheAccountingReview,2006(2):473-495.
作者简介:
李维军(1973—),男,重庆人,会计师,律师,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财务部主任,四川农业大学商学院兼职教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审计理论研究。
林东川(1986—),男,四川邻水人,助教,四川农业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会计与审计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