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基于白傣羌壮四个民族的实证分析

关键词: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发展;体质健康;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4个地区9个村落幼儿园的白、傣、羌、壮4个民族的3~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1.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体质健康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了9个村落幼儿园的25个班级共650名3~6岁少数民族儿童作为测查对象。剔除数据不全和民族不符的样本,最终得到有效样本520人。其中,3岁组95人、4岁组169人、5岁组175人、6岁组81人,白族154人、羌族52人、傣族116人、壮族198人,男童269人、女童251人。

2.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研究采取目的抽样法,抽取了9个村落幼儿园的126名3~6岁少数民族儿童作为测查对象。其中,3岁组14人、4岁组34人、5岁组48人、6岁组30人,白族28人、羌族39人、傣族20人、壮族39人,男童64人、女童62人。

(二)研究工具

3.《我国民族地区村落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生活技能、交往行为、交往品质、行为控制、情绪管理5个维度34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4个等级,由样本班主班教师进行评分。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22.0进行数据录入、处理和分析。运用描述统计对儿童体质健康、认知、语言和社会性发展的均值进行分析;运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样本儿童体质健康数据与2014年全国3~6岁幼儿体质监测数据的差异及显著性;运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民族儿童的营养状况、认知和语言发展合格率①的差异及显著性;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年龄、性别、民族差异及显著性。

三、研究结果

(一)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体质健康状况

1.体格发育状况

(1)整体情况。四个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的体格发育水平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3~5岁儿童体格发育显著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p<0.001)。由表1可见,3~6岁男女样本儿童体格发育水平均低于全国均值。其中,男童身高低8.25px~153.75px,女童身高低17.75px~119.75px;男童体重低0.90kg~2.29kg,女童体重低1.79kg~1.98kg。单样本T检验发现,3~5岁男女童的身高(t=-8.66、-6.60、-6.78、-7.33、-5.03、-5.06;p<0.001)、3~5岁男童的体重(t=-10.21、-10.89、-6.93;p<0.001)、3~6岁女童的体重(t=-7.41、-9.54、-6.01、-4.72;p<0.001)与全国均值呈显著差异,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四个民族地区村落3~6岁儿童体格发育均值及全国均值的比较

(2)年龄差异。图1显示,样本儿童体格发育的均值随年龄增大而逐渐递增。3~6岁儿童身高均值分别为M3岁=96.08、M4岁=103.42、M5岁=110.27、M6岁=118.38,体重均值分别为M3岁=14.15、M4岁=15.88、M5岁=18.06、M6岁=20.86。经方差分析,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身高=300.25,P<0.001;F体重=111.84,P<0.001)。事后比较发现,6岁组儿童体格发育水平显著高于5岁组,5岁组儿童显著高于4岁组,4岁组儿童显著高于3岁组。可见,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的体格发育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升,发育趋势良好。

(3)性别差异。男童的体格发育均值(M身高=107.51、M体重=17.72)略高于女童(M身高=106.56、M体重=16.76)(见图2),男童的体重显著高于女童(t体重=2.25,P<0.05)。

(4)民族差异。四个民族村落样本儿童体格发育的均值依次为白族>羌族>傣族>壮族。其中,身高均值依次为M白族=113.12、M羌族=107.92、M傣族=107.82、M壮族=100.80,体重均值依次为M白族=18.94、M羌族=17.65、M傣族=17.29、M壮族=15.43(见图3)。经方差分析,四个民族样本儿童体格发育差异显著(F身高=83.56,p<0.001;F体重=35.66,p<0.001)。事后比较发现,白族儿童的体格发育显著优于其他三个民族,壮族儿童的体格发育显著低于其他三个民族。

2.营养状况

(1)整体情况。四个民族村落样本儿童的生长迟缓率(H/A<M-2SD)为10.2%、低体重率(W/A<M-2SD)为6.2%、消瘦率(W/H<M-2SD)为3.1%、超重率(M+1SD<W/H<M十2SD)为4.4%、肥胖率(W/H>M十2SD)为1.2%(见表2)。其生长迟缓率、超重率和肥胖率低于全国农村水平,而低体重率和消瘦率则高于全国贫困农村水平②。

(2)年龄差异。表2显示,3~6岁样本儿童的生长迟缓率分别为16.8%,10.7%,8.6%,4.9%;低体重率分别为5.3%、5.3%、6.9%、7.4%;消瘦率分别为2.1%,2.4%,3.4%,4.9%;超重率分别为4.2%,6.5%,4.0%,1.2%;肥胖率分别为1.1%、0%,1.1%,3.7%。可见,四个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的生长迟缓率和超重率随年龄的增长不断下降,低体重率、消瘦率和肥胖率随年龄的增长不断上升。进一步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年龄段样本儿童营养状况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2四个民族地区村落儿童3~6岁儿童营养状况及其差异检验

(3)性别差异。表2显示,样本男童的生长迟缓率为11.2%、女童为9.2%;男童的低体重率为5.9%、女童为6.4%;男童的消瘦率为3.0%、女童为3.2%;男童的超重率为5.2%、女童为3.6%;男童的肥胖率为1.9%、女童为0.4%。可见,样本男童的生长迟缓率、超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童,低体重率和消瘦率低于女童。进一步卡方检验发现,不同性别样本儿童营养状况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

(4)民族差异。四个民族样本儿童的生长迟缓率排序为壮族(20.7%)>羌族(5.8%)>傣族(4.3%)>白族(2.6%);低体重率排序为傣族(9.5%)>壮族(8.6%)>白族/羌族(1.9%);消瘦率排序为傣族(5.2%)>白族(3.2%)>壮族(2.0%)>羌族(1.9%);超重率排序为羌族(7.7%)>壮族(5.6%)>傣族(3.4%)>白族(2.6%);肥胖率排序为傣族(2.6%)>白族(1.3%)>壮族(0.5%),羌族无肥胖儿童。经卡方检验,四个民族村落样本儿童的生长迟缓率存在显著差异(X2=39.12,p<0.001),壮族儿童的生长迟缓率显著高于其他三个民族。低体重率Bonferroni校正调整后的显著性水平均大于0.05,不存在显著差异。

3.身体素质发育状况

(1)整体情况。四个民族村落学前儿童的灵敏素质、爆发力、上肢及腰腹肌肉力量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协调性及下肢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表3可见,在灵敏素质方面,3~6岁男女样本儿童的10米折返跑用时均高于全国均值。其中,男童高0.39s~1.56s、女童高0.2s~1.69s。单样本T检验发现,4~6岁女童(t4岁=2.34,p<0.05;t5岁=4.92,p<0.001;t6岁=6.74,p<0.001)及5~6岁男童(t5岁=3.61,p<0.01;t6岁=8.30,p<0.001)10米折返跑用时与全国均值呈显著差异,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爆发力方面,3~6岁男女样本儿童的立定跳远成绩均低于全国均值。其中,男童低35.75px~196.75px、女童低7.249999999999999px~212.5px。单样本T检验发现,3~5岁男童(t3岁=-2.74,p<0.01;t4岁=-2.79,<0.01;t5岁=-2.45,p<0.05)及4岁组女童(t4岁=-4.29,p<0.001)的立定跳远成绩与全国均值差异显著,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上肢及腰腹肌肉力量方面,3岁组和6岁组男女样本儿童的网球掷远成绩低于全国均值。其中,3岁组男童低0.62m、女童低0.4m,6岁组男童低1.11m、女童低0.81m。单样本T检验发现,3岁组和6岁组男童(t3岁=-3.44,<0.01;t6岁=-3.97,p<0.001)与女童(t3岁=-3.26,p<0.01;t6岁=-3.26,p<0.01)的网球掷远成绩与全国均值呈显著差异,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协调性及下肢肌肉力量方面,3~6岁男女样本儿童的双脚连续跳用时均低于全国均值。其中,男童低0.33s~1.73s、女童低0.5s~2.77s。单样本T检验发现,3~5岁男童(t3岁=-3.78,p<0.001;t4岁=-6.52,p<0.001;t5岁=-3.94,p<0.001)和女童(t3岁=-5.46,p<0.001;t4岁=-7.18,p<0.001;t5岁=-6.25,p<0.001)双脚连续跳用时与全国均值差异显著,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平衡能力方面,3~5岁男女样本儿童走平衡木用时均低于全国均值。其中,男童低0.69s~4.17s、女童低1.46s~5.53s单样本T检验发现,3~4岁男童(t3岁=-3.10,p<0.01;t4岁=-4.20,p<0.00l)与3~5岁女童(t3岁=-5.45,p<0.00l;t4岁=-5.55,p<0.00l;t5岁=-3.85,p<0.00l)走平衡木用时与全国均值差异显著,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3四个民族地区村落3~6岁儿童身体素质发育均值及与全国均值的比较

(2)年龄差异。图1显示,样本儿童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均值呈现出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总体趋势。3~6岁儿童10米折返跑用时均值分别为M3岁=9.58、M4岁=8.61,M5岁=7.99、M6岁=8.43;立定跳远均值分别为M3岁=58.44、M4岁=70.89、M5岁=89.83、M6岁=103.14;网球掷远均值分别为M3岁=2.89、M4岁=4.42、M5岁=5.68、M6岁=5.84,双脚连续跳用时均值分别为M3岁=7.40、M4岁=6.13、M5岁=5.54、M6岁=5.34;走平衡木用时均值分别为M3岁=12.15,M4岁=8.83、M5岁=7.38、M6岁=6.59。经方差分析,各年龄段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F10米折返跑=15.89,p<0.001;F立定跳远=110.29,p<0.001;F网球掷远=56.25,p<0.001;F双脚连续跳=20.02,p<0.001;F走平衡木=16.69,p<0.001)。事后比较发现,6岁组儿童的爆发力水平显著高于5岁组,5岁组儿童身体素质发育各项水平显著高于4岁组,4岁组儿童身体素质发育各项水平显著高于3岁组。

图1四个民族地区村落3~6岁儿童体质健康状况的年龄差异

(3)性别差异。男童的灵敏素质、爆发力、上肢及腰腹肌肉力量水平(M10米折返跑=8.47;M立定跳远=82.19;M网球掷远=5.23)略高于女童(M10米折返跑=8.83;M立定跳远=78.96;M网球掷远=4.19),协调性及下肢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水平(M双脚连续跳=6.18;M走平衡木=8.92)略低于女童(M双脚连续跳=6.03;M走平衡木=8.56)(见图2)。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童的上肢及腰腹肌肉力量显著优于女童(t网球掷远=4.92,p<0.001)。

图2四个民族村落3~6岁儿童体质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图3四个民族村落3~6岁儿童体质健康状况的民族差异

(二)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状况

图4四个民族村落3~6岁儿童认知发展各维度总体合格率

2.年龄差异。随年龄的增长,样本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显著提高(X2=20.06,P<0.001),认知发展趋势良好(见图5)。其中,空间认知(X2=19.73,P<0.001)和数量认知(X2=47.71,P<0.001)的年龄差异显著。卡方检验发现,6岁组儿童的总体认知发展和空间认知水平显著高于4岁组和3岁组,5岁组儿童显著高于3岁组;6岁组和5岁组儿童的数量认知水平显著高于4岁组和3岁组,4岁组儿童显著高于3岁组。

图5四个民族村落3~6岁儿童认知发展状况的年龄差异

图6四个民族村落3~6岁儿童认知发展状况的性别差异

图7四个民族村落3~6岁儿童认知发展状况的民族差异

(三)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状况

1.整体情况。图8显示,样本儿童语言发展各维度合格率分别为:语言理解88.9%、语言表达52.4%、阅读61.1%。可见,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较好,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欠佳。

图8四个民族村落3~6岁儿童语言发展各维度总体合格率

2.年龄差异。样本儿童语言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见图9),且差异显著(X2=13.50,P<0.01)。其中,语言理解(X2=14.23,P<0.01)和语言表达(X2=20.23,P<0.001)的年龄差异显著。卡方检验发现,6岁组儿童的总体语言发展水平显著高于4岁组;6岁组和5岁组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显著高于3岁组;6岁组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显著高于4岁组和3岁组。

图9四个民族村落3~6岁儿童语言发展状况的年龄差异

3.性别差异。图10显示,语言理解、语言表达、阅读的合格率,女童分别为90.3%,54.8%、53.2%,男童分别为87.5%,50.0%、68.8%。女童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合格率高于男童,男童的阅读合格率高于女童。卡方检验发现,男女童的语言发展各项合格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图10四个民族村落3~6岁儿童语言发展状况的性别差异

4.民族差异。民族差异。图11显示,四个民族样本儿童的总体语言发展合格率排序为白族(75.0%)>壮族(69.2%)>傣族(60.0%)>羌族(53.8%)其中,语言理解合格率排序为白族(100%)>傣族(90.0%)>羌族(87.2%)>壮族(82.1%);语言表达合格率排序为白族(71.4%)>壮族(59.0%)>傣族(50.0%)>羌族(33.3%);阅读合格率排序为壮族(66.7%)>羌族(61.5%)>白族(57.1%)>傣族(55.0%)。卡方检验发现,四个民族的语言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X2=10.47,p<0.05),白族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显著优于羌族。

图11四个民族村落3~6岁儿童语言发展状况的民族差异

(四)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

1.整体情况。图12显示,样本儿童的生活技能(M=3.31)得分较高,情绪管理(M=3.02)和交往行为(M=2.90)得分次之,交往品质(M=2.67)和行为控制(M=2.58)得分较低。从具体项目来看,领导欲(M=2.24)、移情(M=2.30)、协商(M=2.36)、注意力(M=2.40)、完成任务(M=2.41)、好奇心(M=2.47)等方面得分较低;独立脱衣(M=3.34)、洗手(M=3.33)、收拾物品(M=3.30)、独立穿衣(M=3.27)等生活技能得分较高,其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可见,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的生活技能发展较好,交往品质和行为控制发展欠佳。

图12四个民族村落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各维度表现

2.年龄差异。样本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增长(见图13),且呈显著差异(F=9.48,P<0.001)。除情绪管理(F=0.50,P>0.05)外,生活技能(F=5.26,P<0.01)、交往行为(F=8.28,P<0.001)、交往品质(F=8.25,P<0.001)、行为控制(F=5.08,P<0.01)的年龄差异显著。事后比较发现,6岁组和5岁组儿童的总体社会性发展及生活技能显著高于4岁组和3岁组;6岁组儿童的交往行为和交往品质发展水平显著高于4岁组和3岁组,5岁组儿童显著高于3岁组;6岁组儿童的行为控制水平显著高于4岁组。

图13四个民族村落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的年龄差异

3.性别差异。图14显示,女童的总体社会性发展及各因子(M总体社会性发展=2.92、M生活技能=3.33、M交往行为=2.97、M交往品质=2.76、M行为控制=2.70、M情绪管理=3.04)得分均略咼于男童(M总体社会性发展=2.78、M生活技能=3.29、M交往行为=2.83、M交往品质=2.60、M行为控制=2.47、M情绪管理=3.00)。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女童的行为控制能力显著高于男童(t=-2.10,p<0.05)。

图14四个民族村落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的性别差异

4.民族差异。图15显示,四个民族样本儿童总体社会性发展的均值排序为傣族(M=2.98)>白族(M=2.96)>羌族(M=2.90)>壮族(M=2.66)。其中,生活技能均值排序为傣族(M=3.51)>羌族(M=3.46)>壮族(M=3.21)>白族(M=3.12);交往行为均值排序为白族(M=3.05)>羌族(M=3.04)>傣族(M=2.98)>壮族(M=2.60);交往品质均值排序为傣族(M=286)>白族(M=2.81)>羌族(M=2.67)>壮族(M=2.50);行为控制均值排序为白族(M=2.76)>傣族(M=2.65)>羌族(2.52)>壮族(M=2.49);情绪管理均值排序为白族(M=3.14)>傣族(M=3.13)>壮族(M=3.00)>羌族(M=2.88)。方差分析发现,四个民族儿童的总体社会性发展(F=3.66,p<0.05)、交往行为(F=5.54,p<0.01)和交往品质(F=3.51,p<0.05)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可知,壮族儿童的总体社会性发展水平显著低于白族,交往行为显著低于白族和羌族,交往品质显著低于白族和傣族。

图15四个民族村落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的民族差异

四、结论与讨论

目前,云南、四川、广西的9个村落和4个少数民族3~6岁儿童的体质健康、认知、语言和社会性发展呈现如下特征和状况。

(一)身体协调性及下肢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发展较好,体格发育、灵敏素质、爆发力、上肢及腰腹肌肉力量较差,营养问题较为凸显

(三)语言(汉语)理解能力较好,语言(汉语)表达和阅读能力较差

(四)生活技能发展较好,交往品质和行为控制发展欠佳

(五)各维度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5~6岁发展较为明显

本研究结果显示,民族村落学前儿童的体质健康、认知、语言和社会性发展均呈现显著年龄差异,年龄越大的儿童在各维度的表现越好。其中,5~6岁儿童发展水平的提高较为明显。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一是随着年龄的自然增长,儿童的大脑发育逐渐完善,认知能力、语言的表达与理解能力在不断提升,社会性交往水平也随之提升,获得快速发展[22]。二是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为儿童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积极影响。民族村落儿童在接受了1~2年学前教育后,其认知、语言和社会性发展水平得以显著提升。已有研究发现,农村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会显著影响其入学认知准备[23]。接受2年及以上学前教育的儿童在身体健康、社会性发展等多方面优于未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24]。当地教师也反映,少数民族幼儿在家极少接受过普通话教育,经过一年多的汉语教育,逐渐破解语言关后,儿童的认知、交往和学业水平会有明显提升。

(六)男童的体重和上肢及腰腹肌肉力量优于女童,女童的认知发展和行为控制能力优于男童

性别差异分析发现,男童的体格、灵敏素质、爆发力、上肢及腰腹肌肉力量优于女童,尤其是体重和上肢及腰腹力量显著优于女童,而女童在协调性及下肢肌肉力量、平衡能力、认知发展、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社会性发展优于男童,尤其在认知发展和行为控制方面显著优于男童。这一结果与国内外多项研究结论一致。男童在强调力量的动作能力上要超过女童,而女童的整体协调性优于男童[25]。除运动能力外,女孩在所有领域都比男孩发育得更好[26]。在认知和语言发展领域,女孩通常比男孩表现更好[27]。这可能受社会态度和教养方式的影响,男孩通常被要求成为积极的、体能强的人,女孩则被要求成为安静听话的人。在学习和完成任务时,女孩表现出更强的专注力和坚持性,在情感和行为上易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同与表扬[28][29]。

(七)白族儿童整体发展较好,傣族儿童身体素质发育较好,羌族和壮族儿童整体发展水平欠佳

傣族村落学前儿童的身体素质发育优于其他三个民族,交往品质表现较好,但认知发展欠佳。这一结果可能受傣族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环境的影响。西双版纳的M镇毗邻缅甸,自然资源丰富,橡胶产业和边贸较为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一方面,富足的生活为傣族儿童提供了良好的膳食营养和宽松的环境氛围,使儿童的身体素质和交往能力更强。另一方面,家长对儿童受教育的需求并不强烈。对傣族人而言,割胶、边贸等收入足以让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并没有改变现状、获取知识、融入现代社会的强烈愿望。这样的村落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于傣族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羌族村落学前儿童的各方面发展均不突出,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发育、类比推理、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究其原因可能为本次调研的羌族村落位于龙门山地震带上,经常发生泥石流和公路塌方,交通不便。一方面,复杂险恶的地理环境阻碍了羌族儿童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客观上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汶川地震对羌族人民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破坏以及带来的重新生育等问题也可能会影响着羌族儿童的心理发展。

壮族村落学前儿童的各方面发展均欠佳,生长迟缓率显著高于其他三个民族,体格、身体素质发育和社会性发展等均不足。相较于其他三个民族,壮族村落儿童的膳食结构尤为单一,儿童一日膳食以米粉为主,蔬菜和肉蛋类食物较少;同时,“少女妈妈”现象突出、留守率高。本研究中约60%的壮族儿童是由祖辈照看的留守儿童,而祖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难以提供学习与发展方面的支持以及情感上的沟通交流,育儿环境较差。

五、建议

通过对西南地区的四个少数民族村落学前儿童发展现状、问题与成因的分析与反思,要促进民族村落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整合多方力量,透过政府与家庭、幼儿园、社区的深度合作,形成保障儿童健康发展的公众认知和支持系统[31]。

(一)加强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的医疗和膳食营养服务

相较于民族村落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其医疗和营养问题更为突出。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必须整合医学和教育的力量,为村落学前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医疗、营养等综合性社会服务来提高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促进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建议在推行“一村一幼”的同时,同步实施一村/多村一医。一方面,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提高卫生服务质量,让儿童生病时能及时就医,降低村落学前儿童的疾病风险。另一方面,以儿科诊所或幼儿园作为服务干预的站点,医生和护士在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时为家长科普妇幼保健和早期养育知识,增强家庭卫生医疗信息的获取能力[32],并为家长提供发展适宜性的养育指导,保障村落儿童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和亲密包容的关系中获得成长。

(二)研发适合民族地区村落的学前教育本土课程和教材

(三)多途径促进民族地区村落幼儿园教师的增量提质

(四)实施对民族地区村落儿童家庭的专业干预与心理支持

家庭早期教养质量对儿童的短期和终身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为家庭提供早期教养的支持与服务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路径。国外实践经验表明,“入户指导”是改善家庭教养环境的有效手段[36]。为此,建议组建专业的家庭入户指导团队,招聘有经验的教育和卫生部门专业人员到民族村落地区开展专业干预与指导服务,与儿童进行游戏互动,提升家长的营养和教育知识,给予母亲最大的社会支持,降低家长的育儿压力,减少家庭问题和儿童成长风险。其指导服务包括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的教育服务、养育能力提升的指导服务和家庭教养问题及心理支持的咨询服务。后续进行干预经验的总结和追踪评估,形成“低成本、广覆盖、有质量、可推广”的特色村落家庭干预服务模式。

注释:

①本研究中的合格率是指各维度通过率≥60%的人数比率,通过率为某维度实际得分/该维度总分*100。

②2013年全国6岁以下儿童的生长迟缓率农村为11.3%、贫困农村为19.0%,低体重率为3.2%、贫困农村为5.1%,消瘦率农村为2.4%、贫困农村我2.7%,超重率农村为8.4%,肥胖率农村为2.9%。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疾病状况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1-28.

参考文献:

[1][10][11]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7:反贫困与儿童早期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8.

[3]吕利丹.我国少数民族儿童的人口、家庭特征及教育现状分析——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6(1)85-88.

[4]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7-46.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前教育研究室.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14-25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4.

[8]WHOMULTICENTREGROWTHREFERENCESTUDYGROUP.WHOchildgrowthstandards:length/height-for-age,weight-for-age,weight-for-length,weight-for-heightandbodymassindex-for-age:Methodsanddevelopment[M].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6:312.

[12]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33.

[13][18]杰克肖克夫.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早期儿童发展的科学[M].方俊明,李伟亚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RAMEYSL,RAMEYCT.Earlyeducationalinterventionwithdisadvantagedchildren—towhateffect[J].Applied&preventivepsychology,1992(3):131-140.

[15]周欣,宋兵,陈学锋,等.广西农村壮族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7-14.

[16]王萍.英美全语言教学理念及实践对我国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4)67-71.

[17]苏珊纽曼.学前教育改革与国家反贫困战略[M].李敏谊,霍力岩,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0.

[19]刘云艳,张大均.5岁儿童探究行为与教师态度关系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94-98.

[20]刘云艳.好奇心的实质与教师的支持性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6(2):14-16.

[21]HUBY,TEOT,NIEY,etal.ClassroomqualityandChinesepreschoolchildren'sapproachestolearning[J].Learning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17(54):51-59.

[22]张莉,周兢.学前儿童学习品质发展及其对早期语言和数学能力的预测作用[J].全球教育展望,2018(5):113-128.

[23]周兢,柳倩.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早期发展与学前教育质量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9):4-8.

[24]王梦奎.反贫困与中国儿童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267.

[25]李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6.

[26]RAON,SUNJ,RICHARDSB,etal.Assessingdiversityinearlychildhooddevelopmentintheeastasia-pacilicl[J].Childindicatorsresearch,2019(1):235-254.

[27]MATTHEWSJS,PONITZCC,MORRISONFJ.Earlygenderdifferencesinself-regulationandacademicachievement[J].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2009(3):689-704.

[28]郭璇,盖笑松.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儿童入学准备的差异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83-86.

[29]郭璇,朱远来.家庭文化环境对少数民族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一以新疆伊宁市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5(2):55-61.

[30]李静,杨亮英.民族村落学前教育变迁的态势与内在逻辑——基于云南白族S村的人类学考察[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3):84-88.

[31]刘云艳,程绍仁.公共治理逻辑:弱势儿童教育发展的社会协同机制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2-88.

[32]宋月萍,谭琳.卫生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与农村儿童的健康问题[J].中国人口科学,2006(6):43-48.

[33]柳倩.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11-123.

[34]陈恩伦,郭璨.以教师精准培训推动教育精准扶贫[J].教育文化论坛,2018(3):138-139.

[35]赵鑫.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乡土情感的缺失与重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0-96.

[36]何慧华,曹未蔚,于真.美国入户指导形式的家庭早期教养支持项目分析及其借鉴[J].学前教育研究,2017(8)46-55.

AnInvestigationintotheDevelopmentofPreschoolChildreninSouthwestEthnicRegions——AnEmpiricalAnalysisoftheFourEthnicGroupsofBai,Dai,QiangandZhuang

LIJing,LIJin,HUANGQiongyi,GAOYinan

Keywords:Ethnicareas;villages;preschoolchildrendevelopment;physicalhealth;cognitivedevelopment;languagedevelopment;socialdevelopment

THE END
1.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四个出新出彩”取得决定性重大成就,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上新水平,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功能大幅增强,省会城市、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宜居环境功能全面强化,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作用充分彰显,枢纽之城、实力之城、创新之城、智慧之城https://www.gz.gov.cn/zfjg/gzsrmzfbgt/qtwj/content/mpost_7287969.html
2.“四个评价”的概念辨析与历史任务结果评价是一个时间单元结束时开展的评价,提供了学生学业成就或者教育效果达到什么水平的证据,属于正式评价并有较高的利害性,评价设计和实施都相对严谨严格。基础教育阶段的结果评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高考,考试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教育机会和人生发展,这种评价结果使用上的高利害性会带来分数倾向性。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4143777638779379&wfr=spider&for=pc
3.教育心理学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师参与研究 当前,教学与学习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趋势:教师自己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研究中。 教师进行的研究与专家的研究有所不同,表现在:(1)研究问题来自日常的教学,不一定要是大的课题;(2)研究途径可以是任何非正规的探索方法,不一定严格遵循研究的套路;(3)教师可以形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809/19/27065013_490581415.shtml
4.提高外语教育水平,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记全国外语教育座谈【摘要】:<正>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外语教育如何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作贡献的问题,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于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八日至九月十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六十二个高等外语院系和高等学校公共外语教研室、十一所外国语学校、十所重点中小学的代表,以及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JYY197802000.htm
5.2021绿色工程教育暨未来工程师论坛第二轮通知2. 加强绿色工程教育培养具有责任担当的卓越工程师 ——辛忠,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3. 工程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王孙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二)四个平行分论坛 4月15日下午 分论坛一:绿色工程教育与工程能力创新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493994
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黄德群在《美国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中,将美国中小学教育技术的应用模式归纳为四个方面:基于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幻灯机、投影仪、视听设备等)称为“常规模式”;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称为“多媒体模式”;基于Internet互联网称为“网络模式”;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称为“虚拟现实模式”。 https://wjez.wjjy.cn/newsInfo.aspx?pkId=494
7.儿童心理降测验报告范文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会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同伴尊重,因此问题行为就相对较少,自我感觉良好,心理健康水平也高。而调皮、爱捣乱、不爱学习的学生常被教师当作“差生”而冷落,在同伴中地位较低,常感到自卑和无助,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参考文献 [1]邹泓. 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55-https://www.gwyoo.com/haowen/243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