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方法

2005年8月,美国社会学协会(ASA)第100届年会在费城召开。在分组会议上,一篇由笔者与合作研究者(美国教授及其博士生)合写的论文进行了宣读。论文报告完后,在场的一位美国学者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们的研究报告指出,调查的回收率为96%,请问,回收率怎么会有这么高!”

这一提问让笔者感到十分意外。国内学者——包括笔者——以往所进行的一些调查,回收率达到90%以上可以说是相当常见的现象(实际的统计结果证实了笔者的印象,具体情况可参见本文第三部分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在笔者(以及国内许多同行)看来,调查回收率的高低,是衡量一项调查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而在实际从事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努力追求高回收率也早已成为许多国内同行的共识和行动。难道高回收率有什么不好吗难道我们不应该追求高回收率吗高回收率有什么不正常吗正是这种意外的感觉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疑问,促使笔者对调查中的回收率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并对调查回收率或高或低的现象背后所具有的深刻含义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目的就是围绕这一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关系重大的方法论问题谈谈笔者新的认识,以就教于学界同行。

二、调查回收率及其意义

社会调查中的回收率(responserates,也称作回答率或应答率)指的是“调查者实际调查的样本数与计划调查的样本数之比”(风笑天,1987),也就是社会调查过程中研究者成功完成调查询问的个案数占计划完成的样本总个案数的百分比。它通常包括自填式问卷调查中的问卷回收率和结构式访问调查中的访问回答率。回收率的计算方法是:

回收率

=

实际完成询问的个案数

×100%

计划完成的样本总个案数

比如,一项调查从总体中抽取了400名调查对象作为样本,研究者采用自填问卷的方法收集资料,发出问卷400份,实际收回问卷380份。那么,根据上述公式计算,该项调查的回收率为:

(380/400)×100%=95%

同样,如果研究者采用的是结构式访问的方法来收集资料,而在实际访问400名调查对象的过程中,有10位调查对象由于地址错误、外出打工、生病住院等客观原因而无法接触到,还有10位调查对象拒绝接受访问。结果,实际完成访问的对象为380人,回收率亦是95%。

实际调查中,由于收回的问卷里还可能会有一部分不合格的问卷,所以,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调查回收率(也称为有效回收率)指的是通过对问卷的审核,剔除那些填答不全或明显乱填的废卷后所剩下的问卷数(即有效问卷数)占样本总个案数的百分比,即:

实际完成询问的有效个案数

比如,通过审核发现上述调查中所收回的380份问卷里,有20份不合格的废卷,将这些废卷剔除,该项调查的有效回收率就只有:

[(380—20)/400]×100%=(360/400)×100%=90%

由于最终进入数据分析的问卷数目是有效问卷数,因而,一般情况下研究者在研究报告中向读者报告的应该是有效问卷数和有效回收率。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调查回收率也指的是调查的有效回收率。

那么,可接受的回收率,以及很好的回收率的标准是什么呢对此学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纳克米亚斯等人指出:“要确定一种可接受的回答率标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科学家在最低回答率的标准上意见不一致”(Nachmias&Nachmias,2000:213)。美国社会学者巴比提出过一个简单的等级规则:“要进行分析和报告撰写,问卷回收率至少要有50%才是足够的,要至少达到60%的回收率才算是好的;而达到70%就非常好。”但他同时也明确指出:“要记住,以上数据都只是概略指标,并没有统计上的基础”(巴比,2000:331)。

尽管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但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如果无回答的比例超过样本总量的1/3,即回收率低于样本总量的2/3时,调查结果就有可能出现大的偏差。因此,当一项调查的回收率低于这一比例时,研究者有责任对未回收的调查对象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及其所带来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说明。因为这种误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决定和影响调查研究结果的推广范围以及推广中的偏差范围。

由于回收率所代表的样本才是真正的样本,或者说,才是得出调查结果时实际用到的样本,因此,即使在抽样样本具有很好代表性的情况下,调查回收率的高低仍然可以影响到调查结果的代表性程度。正是这种由回收率所代表的调查样本的大小,成为衡量一项调查的结果所具有的代表性的最终指标。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调查的回收率越高越好。

三、目前国内社会学界调查回收率的状况

表12004—2006年《社会学研究》刊发的抽样调查报告的回收率统计

序号

年份及期号

样本规模

(有效份数)

有效回收率

(%)

抽样方式

(未标出者为随机抽样)

1

2004年第2期

383

93.4

配额抽样(非随机)

2

338

84.5

判断抽样(非随机)

3

2004年第4期

6193

99.2*

4

280

无说明***

偶遇抽样(非随机)

5

2004年第5期

526/420/422

判断、偶遇抽样(非随机)

6

7

2004年第6期

1004

59.9

8

496

99.2

9

812

90.0

10

1039

94.5

11

3824

76.3

12

2005年第1期

303

89.1

13

2005年第2期

14

976

91.2

15

2005年第3期

5894

99.9

16

3293

82.3**

17

2005年第4期

18

3183

84.2

19

2005年第5期

20

2005年第6期

203

21

2006年第1期

3365

无抽样说明

22

2006年第2期

913

91.3

23

24

561

93.5

25

2006年第3期

26

973

97.3

27

***原文未给出计划样本数,无法计算回收率。

上述统计说明,目前国内社会学界所进行的调查研究,绝大部分(70%左右)的回收率都在90%以上。如果那位提问的美国学者了解到这样一种十分普遍的高回收率状况,或许会更加大惑不解。然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他为什么会对这种较高的回收率感到不可思议特别是为什么会以一种对高回收率表示怀疑和将高回收率看作缺点的方式来提问

四、GSS:调查回收率的一个参照

表2不同年份GSS的样本规模和回收率

年份

计划调查样本*

(份)

回收的有效样本规模

1972

1613

N/A

1973

1504

1974

1484

1975

1960

1490

76

1976

1999

1499

75

1977

1987

1530

77

1978

2070

1532

74

1980

1932

1468

1982

2385

1860

78

1983

2024

1599

79

1984

1865

1473

1985

1942

1534

1986

1934

1470

2425

1819

1988

1923

1481

1989

1971

1537

1990

1854

1372

1991

1945

1517

1993

1959

1606

82

1994

3836

2992

1996

3821

2904

1998

3726

2832

2000

4024

2817

70

2002

3950

2765

合计

43698

注:此表参见Dorsten,LindaEberst&LawrenceHotchkiss,2005:350。

说明:*最初几年无回收率统计;表中计划调查样本规模系笔者根据表中有效样本规模和回收率数据计算得到。

五、高回收率何以可能或不可能

为了更好地提出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先看看国内调查与美国GSS调查之间的差异。在前面表1所列出的国内各项调查中,有两项以全国范围居民为总体的抽样调查与美国GSS调查的背景十分相似(其中一项是2001年对全国12个省及直辖市、总共73个区县的6193位城乡居民的抽样调查,另一项是2003年对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总共92个区县的5894位城镇居民的抽样调查)。同时,这两项调查恰恰又是目前国内大规模抽样调查中回收率最高的两项,其回收率分别为99.2%和99.9%。

另外,表1的统计结果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随机抽样方式的这种影响。在表1统计的总共20项调查研究中,明确为非随机抽样方式的高达9项,加上一项抽样方式不明的,共有一半的调查没能实现随机抽样。这种结果的出现显然不是研究者不知道或者不愿意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所导致。其中的原因,除了一些客观上的困难外,保证调查的可行性和获得较高的回答率(即避免过低的回收率)恐怕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总之,抽样方式的随机性、抽样调查实施中的严格性与调查的高回收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实际从事调查研究的学者往往会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我们在抽样方法的随机性或者在具体实施的严格性方面稍微做出一点点“退让”,往往就会为调查的“顺利”实施和完成带来极大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概括地说,在由调查的总工作量、调查员的努力程度以及对调查资料的质量要求这三者与调查回收率所构成的相互关系中,调查的总工作量和对调查资料质量的要求往往与调查回收率的高低成反比,而调查人员的努力程度则与调查回收率成正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项调查的总工作量越大、对调查资料质量的要求越高、调查人员的努力程度越低,调查的回收率就会越低。特别是对调查资料的质量要求与对高回收率的要求常常在客观上形成冲突并相互制约。而任何一项调查的研究者都无一例外地要在这样一种不可兼得同时又相互制约的关系面前做出自己的选择。

六、高回收率更好吗

分析了调查中的高回收率何以可能或不可能的各种影响因素,我们就不难回答高回收率是不是更好的问题。表面上看,回收率越高,调查样本的代表性越大。因此,当然是回收率越高越好。但是,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回答。如果加上现实的因素,或许过高的回收率并不一定是件好事。这是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要获得高质量的高回收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实中的社会调查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挑战。在这些困难和挑战面前,为了保证调查的高回收率,研究者最经常采取的做法就是在调查对象抽取、调查访问实施等操作环节中进行若干改变或替换,以一种易于进行的方式来实施。而正是这些改变和替换,虽然保证了较高的回收率,却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调查资料的质量。

正是由于十分了解严格执行随机抽样和实地调查所必然面临的许多客观障碍和所必然造成的回收率下降的现象,所以,当听到高回收率时,有经验的研究者就会很自然地对调查实际实施的严格性提出疑问。这就是那位美国教授为什么会以一种对高回收率表示怀疑和将高回收率看作缺点而提问的主要原因。在他眼里,过高的回收率实际上意味着调查过程的不严格性,其结果则是调查资料的低质量。

七、寻求高回收率与高质量的平衡

对于如何才能做到高回收率与高质量平衡的问题,目前并没有可以依据的答案。但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最为关键的一环是要提高调查员的工作质量。实际上,一项调查中大量的制约因素都是客观的,或者说都是难以改变的(比如调查的目标、调查的内容、抽样的方法、样本的性质、样本的规模等等)。真正可以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是建立在调查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基础上的调查员工作质量。这也是调查研究中,研究者十分注意调查员培训、调查员报酬、调查督导和检查等工作的根本原因。这些方式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在为提高调查员的工作质量做出努力。但是,研究者往往会忽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调查员是普通人。作为普通人,他不可能超出某种生理的和心理的极限达到研究者所期待的工作质量。笔者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受过系统的社会调查训练、具有多次调查实践经验(即有很好的工作能力)、做事认真负责(即有很好的工作态度)的调查员,用自责和内疚的语气对笔者说:由于调查任务实在太大,为了完成调查,后来只好马虎应付了。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回收率保证了,资料的质量却下来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从自己的调查实践中总结出一点具体操作方法上的心得,提出来供广大同行参考。

笔者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将调查员当作普通人。从这一前提出发,将调查员的日平均工作量以及在一项调查中的总工作量都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从生理和心理上保证调查员的工作质量。笔者提出的调查员日平均工作量的标准是:一般规模的问卷(半小时左右的访问工作量),调查员每天完成的数量最好定在4—6份的范围内。而调查员的总工作量标准是:对于一般中小规模的调查来说,最好限制在30份问卷的范围内,对于较大规模的调查也应该限制在50份问卷的范围内。无论是超出了日平均工作量,还是超出了调查的总工作量,都有可能带来调查质量的下降。

THE END
1.研究的方法(豆瓣)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简单巧妙的练习和真实的研究案例,用轻松通俗的语言,带你以正确的方式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它不像一本书,而更像一本工作手册。你只需要按照手册里的指南一步步操作,当所有步骤全都完成的那一刻,你 (展开全部) 研究的方法的创作者· ··· 墨磊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560817/
2.常见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交叉研究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 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 https://blog.csdn.net/qq_41985559/article/details/102058505
3.5种类型研究方法主要特点:哲学研究也称为思辨研究或理论研究。从论证的方式来看,哲学研究可分为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比法;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哲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本质研究、价值研究和对策研究。完整的哲学研究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是什么”,它显示为“本质研究”;二是“为什么”,它显示为“价值研究”;三是“怎么办”,它显示为“https://www.jianshu.com/p/67d5dfc0fd69
4.写毕业论文会用到的研究方法都有哪些?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思考、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归纳与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辨想象、分析与综合等,对所有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9、系统科学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综合思维方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完善https://www.paperccb.com/14159.html
5.论文研究方法包括哪些调查报告和研究法答:论文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1、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2、调查法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通过访问、开调查会、发调查问卷、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3、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https://www.igaichong.com/article/335013f7503f24dc01a5edb5.html
6.黄希庭amp;张志杰(2004)心理学研究方法.pdf文档全文免费阅读这也是科学研究与其他探索世界方式 的一个重要不 同之处 。比如根据宗教的观 点,人类的起源 问题就是禁区,因为神造人是神圣不可动摇的;根据伦理的观点, 克隆也是禁区,因为这会带来伦理问题 。 补充讨论 心理学研 究方法 的多样牲 心理学 的种 种特点决定 了心 理学研究 的方 法是非常丰富的 ,如奥尔波特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0120/33638307.shtm
7.课题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精选8篇)5、意志薄弱,承受挫折能力弱。面对上述情况,一般学校的管理方式是将班级常规管理进行细化制定奖惩条例,由辅导员负责实施和监督。3)研究的对策及成果 1、转变观点。树立积极的管理意识。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疾病模型”,我校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健康模型”,它非常适应于我校学生,它认为在教育学生https://www.360wenmi.com/f/filepc6jyt39.html
8.调查研究的方法二是调研方式要更加灵活。既要坚持座谈、研讨、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等传统办法,也要适应新情况,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学的方法,把微观调查和宏观调查有机结合,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做到问卷调查、网络调查、抽样调查、委托第三方调查、专家调查、统计调查等多管齐下。三是调研手段要更加多样https://www.gzrd.gov.cn/rdzs/202306/t20230601_79992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