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应掌握的八种研究方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第9期总第189期摘要: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选题方法、读书和文献研究方法等八种研究生应掌握的基本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作者简介:周树智,西北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教授;韩凯峰,西北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研究生就得搞研究,搞研究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生要搞研究生必须研究和掌握科学的有效的研究方法。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选题方法。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选好研究题目,这是科研工作的实际起点和开端。选题可以使纯学术性质的,也可以是纯现实的,但是,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的选题是最好的。
第二,读书和文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功。研究生都爱读书,特别是爱阅读报刊和上网,这很好。但是,许多同学不会读书,东翻翻,西看看,这里抄抄,那里记记,读书的效率和结果不佳。好的读书方法,首先应该明白阅读对象的特点。报刊和互联网的特点在于它可以提供最新的学术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专业书籍的特点在于它可以提供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深入研究问题,必须在读专业书上下功夫。其次,读书有泛读和精读之分。泛读,就是粗略地看看前言(序)、后语(跋)、目录、标题,脑子里对它有个大概印象就行了,可起到古人讲的博学的效果。精读,就是仔细认真地逐字逐句地读,特别是读名著,要像古人讲的那样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再次,要掌握薄—厚—薄的读书规律。人读书,开始只知是一本书,思想里处于混沌状态,翻翻书,也只知其目录,可以说是还不理解,书还很薄。然后,仔细阅读方知其具体详细的内容,名词概念一大堆,观点论证一大串,这本书就会变得很厚了。最后,书读完了,掩卷沉思,回想全书的具体内容,终于又回到目录上来,但是此时目录却成了有具体内容的薄。这可以说是读书的三部曲,会读书的人会走完这个否定之否定的全过程;不会读书的人,往往在第一环节,或第二个环节就止步了,或读书不求甚解,或陷入书里走不出来。只有走完这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人,才会把书读懂、读通、读活。第三,调查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是我们对客观社会现实的状况、问题、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的过程,是最基本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又一项基本功。
现在调查研究的方法很多。当前最流行的方法就是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关键是对问卷的科学设计,每个问题至少都应有赞成、反对和弃权三种不同答案。问卷对象的人数越多越好,以便能够准确地进行数量统计和分析,给出解决问题的倾向性答案。现在人们对开调查会不大重视,这不好。毛泽东说: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得到了很大的益处,这是比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要搞好调查研究,就得学会辩证分析和阶级分析两种方法。所谓辩证分析,就是矛盾分析,对立统一,既看全面,又抓重点,立足现实,预测变化发展。现在一讲阶级分析大家觉得很可笑,以为阶级都不存在了,你还讲什么阶级分析法?其实,阶级分析法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经济利益分析法,因为所谓阶级无非是指社会上存在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的两个最大的经济利益集团,阶级的存在在当今中国是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它不会因为你不承认它存在它就不存在了,只不过它现在是一种自在的阶级关系,不是一种自为的阶级斗争罢了。
同时,应当明白只有通过阶级分析法,才能真正看清人们在社会现实中的经济地位,制定正确的战略、政策和策略。因此不可轻视和放弃阶级分析法,而应当重视和学会阶级分析法。第四,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是一种价值研究方法,它首先要做的是澄清规范基本概念,确定公共活动应有的价值标准和共同行动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哲学社会科学可以说是一种概念的体系,而规范研究就是对概念进行基础研究的工作。实证研究是一种科学实验方法,主要通过实验发现和定量分析证明科学假设,它是在定型基础之上所作的进一步精确化的科学研究。应该说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都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可是,现在有的人把实证研究讲得很神秘,吓唬无知者,却轻视规范研究,我们认为这是不对的。
其实,规范研究应是实证研究的前提,只有首先明确概念,明确价值方向,实证研究才能充分发挥其实证的工具作用;否则,不先做规范研究,概念和价值方向不明确,实证研究就会产生南辕北辙的相反效果。实证研究作为科学实验和证明的工具方法,不单单指自然科学实验,它还应包括社会科学实证,例如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经验证明等。所以,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理应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五,历史研究与逻辑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所谓历史研究,就是要搞清楚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一切从历史事实出发。所谓逻辑研究,就是要搞清楚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中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哲学上称之为逻各斯;它反映在人的头脑里就是抽象的思维逻辑。一般来讲,论从史出,逻辑以历史为前提和基础;史为论证,历史证明逻辑观点的正确性。
因为历史现象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而逻辑是同一的、必然的,因此,逻辑是历史的修正。但是,逻辑就在历史之中,因此,逻辑和历史的起点和终点又是一致的。第六,演绎逻辑研究与归纳逻辑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演绎逻辑研究和归纳逻辑研究都是逻辑思维方法,但是二者各有特点,又可互为条件,互相补充。演绎逻辑研究的特点是从一般到特殊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它在形式逻辑上取三段论的格式,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因为大前提是一般,结论是个别,结论就在大前提之中,所以结论就有必然性。归纳逻辑研究的特点是从个别到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与演绎逻辑刚好相反,是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寻求一般真理的过程,因其结论是以已知经验为基础的,因此其结论具有或然性。
其实,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归纳逻辑研究的结论可以成为演绎逻辑的大前提,演绎逻辑又可验证归纳逻辑结构的可靠性。第七,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辩证逻辑的研究方法。它被黑格尔称为是寻求绝对真理的绝对方法。列宁把这种方法分解为辩证法的16条要素,并简明地指出:分析和综合的结合—各个部分的分解和所有这些部分的总和、总机。具体点讲,所谓分析就是分解事物为各个部分、方面和层次,并对其作出抽象的规定,揭示各种规定之间的矛盾关系,用中国哲学的语言讲就是一分为二。所谓综合就是把各个抽象的规定总合为一个整体概念,就是得出理论结论。用中国哲学的语言讲就是合二为一。一般来讲,分析是前提和基础,是关键;综合是分析的必然结果,是分析的目的。
所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分析与综合方法应互相结合。第八,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两个思维阶段相统一的过程。列宁说:当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它不是离开—如果它是正确的—真理,而是接近真理。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列宁讲得就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思维过程。马克思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是决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
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中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讲得就是从抽象到具体这一思维过程。把列宁和马克思的论述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从生动的现实具体出发,到抽象的思维规定分析,再到具体的理论综合再现的否定之否定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生只有尽快进入研究角色,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才能早日结出研究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