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ituteforViralHepatitis,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
暨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KeyLaboratoryofMolecularBiologyforInfectiousDiseases,MinistryofEducation
首页
HOME
研究所简介
INSTITUTE
科学研究
SCIENTIFC
科研团队
RESEARCH
人才培养
PERSONNEL
平台建设
PLATFORM
学术交流
ACADEMIC
临床研究
CLINICAL
规章制度
MANAGEMENT
批准立项年份
2003
通过验收年份
2007
实验室名称: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黄爱龙
E-mail地址:nitang809@163.com
依托单位名称:重庆医科大学
2023年11月13日填报
填写说明
31日前在实验室网站公开。
二、“研究水平与贡献”栏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本年度由实验室人员在本实验室完成的重大科研成果,以及通过国内外合作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其中:
1.“论文与专著”栏中,成果署名须有实验室。专著指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不包括译著、论文集等。未正式发表的论文、专著不得统计。
2.“奖励”栏中,取奖项排名最靠前的实验室人员,按照其排名计算系数。系数计算方式为:1/实验室最靠前人员排名。例如:在某奖项的获奖人员中,排名最靠前的实验室人员为第一完成人,则系数为1;若排名最靠前的为第二完成人,则系数为1/2=0.5。实验室在年度内获某项奖励多次的,系数累加计算。部委(省)级奖指部委(省)级对应国家科学技术奖相应系列奖。一个成果若获两级奖励,填报最高级者。未正式批准的奖励不统计。
3.“承担任务研究经费”指本年度内实验室实际到账的研究经费、运行补助费和设备更新费。
4.“发明专利与成果转化”栏中,某些行业批准的具有知识产权意义的国家级证书(如:新医药、新农药、新软件证书等)视同发明专利填报。国内外同内容专利不得重复统计。
5.“标准与规范”指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地方标准的数量。
三、“研究队伍建设”栏中:
2.“40岁以下”是指截至当年年底,不超过40周岁。
3.“科技人才”和“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栏,只统计固定人员。
4.“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指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任职情况。
四、“开放与运行管理”栏中:
1.“承办学术会议”包括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学术会议。其中,国内学术会议是指由主管部门或全国性一级学会批准的学术会议。
2.“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实验室承担的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外专局等部门主管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参与的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工程(如:ITER、CERN等)项目研究,以及双方单位之间正式签订协议书的国际合作项目。
一、简表
实验室名称
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据实增删)
研究方向1
乙肝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研究方向2
研究方向3
新型冠状病毒免疫应答规律及关键诊疗技术研究
研究方向4
代谢性炎症致肝脏慢性损伤的分子机制
研究方向5
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临床转归及预警预测
研究方向6
围绕慢乙肝治愈的诊断与治疗新策略
实验室主任
姓名
黄爱龙
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和防治研究
出生日期
1964-05
职称
正高级
2020-01
实验室副主任(据实增删)
胡鹏
1969-10
2006-01
唐霓
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发生;代谢异常与肝癌的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代谢调控
1973-05
陈娟
1980-03
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兰娟
传染病学
1947-09
2016-01
研究水
平与贡
献
论文与专著
发表高水平论文
48篇
国内论文
9篇
科技专著
国内出版
0部
国外出版
奖励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0项
二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省、部级科
1项
技奖励
项目到账总经费
1451.85万元
纵向经费
横向经费
0万元
发明专利与成果转化
发明专利
申请数
5项
3项
成果转化
转化数
转化总经费
标准与规范
国家标准
行业/地方标准
研究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
实验室固定人员
62人
实验室流动人员
6人
院士
0人
国家高层次人才
2人(新增0人)
国家青年人才
3人(新增0人
)
省部级人才
14人(新增1人)
国际学术机构任职
任职机构或组织
职务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专委会
全国委员
重庆市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唐开福
CancerWorldConference
Scientific
Committee
GlobalJournalofEpidemiologyandPublicHealth
Editoral
board
访问学者
国内
国外
1人
博士后
本年度进站博士后
本年度出站博士后
3人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依托学科(据实增删)
学科1
内科学
学科2
临床医学其他学科
学科3
研究生培养
在读博士生
41人
在读硕士生
131人
承担本科课程
0学时
承担研究生课程
180学时
大专院校教材
开放与
运行管
理
承办学术会议
国际
0次
(含港澳台)
2次
年度新增国际合作项目
国际合作计划
实验室面积
2
6746M
实验室
网址
cqmu.sahcqmu.com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教育部直属高校不填)
150万元
依托单位年度经费投入
1100万元
学术委员会人数
17人
其中外籍委员
共计召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议
1次
是否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否
是否按期进行年度考核
是
是否每年有固定的开放日
开放日期
2022-07-28
开放日累计向社会开放共计
1天
科普宣讲,累计参与公众
16人次
31篇
其他
无
二、研究水平与贡献
1、主要研究成果与贡献
结合研究方向,简要概述本年度实验室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论文和专著、标准和规范、发明专利、仪器研发方法创新、政策咨询、基础性工作等。总结实验室对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科技创新的贡献,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1.HBVcccDNA微染色体表观调控机制研究:实验室前期工作表明,与cccDNA结合组蛋白的甲基化和乙酰化修饰可调控病毒的转录。近年来随着高分辨质谱分析技术和生化实验手段的综合运用,实验室通过建立的乙肝病毒CHIP-seq方法,鉴定cccDNA微染色体新型组蛋白修饰,并从病毒感染细胞模型、基于HBV(r)cccDNA的病毒持续感染和慢性肝炎模型以及人肝组织样本多个层面,深入解析新型组蛋白修饰对cccDNA转录的调控机制。
3.SARS-Cov-2Omicron各亚型(BA.1、BA.2、BA.3和GKA)中的T细胞表位基本保守:胡鹏教授团队通过在GISAID数据库中下载病毒的全长基因序列,翻译后分别分析其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抗原表位上的位点突变率。结果显示大多数针对SARS-Cov-2Omicron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表位是完全保守的。
2、承担科研任务情况
概述实验室本年度科研任务总体情况。
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并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2022年新增国家及省部级等纵向项目14项,其中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级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庆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5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博士后项目2项,总经费2903.7万元。
请选择本年度内主要重点任务(10项以内)填写以下信息: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
编号
负责人
经费(万元
类别
1
乙型肝炎病毒微染色体的功能调控与干预新策略
2022YFA1303600
2022-12-01--2027-11-30
260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炎症状态下胆固醇敏感器SCAP介导的Notch信号通路激活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的发生
82170586
陈压西
2022-01-01--2025-12-31
5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3
Dicer/TGF-
β/ALDOA信号轴通过调节RNA剪接和DNA损伤修复参与慢性肝炎向肝癌恶性转化
82172915
54.7
4
多发性骨髓瘤对间充质干细胞初级纤毛结构和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
82100217
柳静
2022-01-01--2024-12-31
24
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青年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者免疫持续性和交叉保护性研究
82102361
彭湃
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6
SCAP介导的“胆固醇代谢与炎症”信号整合:非肥胖型脂肪肝纤维化发生新机制
JZD-M202200402
阮雄中
2022-10-01--2025-
09-30
30
重庆市教委重大项目
7
乙型肝炎病毒微小染色质与宿主染色质三维结构的相互作用研究
CSTB2022NSCQ-
JQX0013
龙泉鑫
2022-08-01--2025-07-31
60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
青年基金)
8
肾脏固有细胞命运转归的内在调控机制
2022YFC2502501
2022-11-01--2025-
12-31
99
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9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NSD2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CSTB2022BSXM-
JCX0052
黄露义
2022-09-01--2025-08-31
10
重庆市博士“直通
车”科研项目
基于酵母表面展示拘束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抗体候选药物快速筛选的研究
2022T150776
2022-09-01--2024-
08-31
18
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
注:请依次以国家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和重大、创新研究群体计划、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科研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防重大、国际合作、省部重大科技计划、重大横向合作等为序填写,并在类别栏中注明。只统计项目/课题负责人是实验室人员的任务信息。只填写所牵头负责的非涉密项目或课题。
三、研究队伍建设
1、各研究方向及研究队伍
学术带头人
主要骨干
黄爱龙、陈娟、唐霓
陈敏、邓万燕、殷文伟、孙航、龙泉鑫、胡源
唐霓、唐开福
廖勇、汤华、蔡雪飞、夏杰、孙航、汤慧、汪凯、曾怡
黄爱龙、陈娟
胡接力、胡源、任吉华、龙泉鑫、汪德强、夏杰
阮雄中、陈压西
赵蕾、彭明利、杨萍、韦莉、林永、范辉
任红、胡鹏
刘杞、张大志、蔡大川、凌宁、石小枫、周智、胡怀东、雷宇
程胜桃、彭湃、赵浏阳、吕鹏、邓海君、黄露义
2、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类型
性别
学位
研究人员
男
硕士
博士
女
任红
张大志
刘杞
廖勇
石小枫
11
周智
12
汪德强
13
石统东
14
15
汤华
17
殷文伟
林永
19
胡源
20
赵蕾
21
22
胡怀东
23
孙航
陈敏
25
范辉
副高级
26
杨轶轩
27
雷宇
28
蔡大川
29
凌宁
蔡雪飞
31
胡接力
32
彭明利
33
夏杰
34
杨萍
35
汤慧
36
任吉华
37
汪凯
38
邓万燕
中级
39
曾怡
40
张文露
41
郭晖
技术人员
学士
42
陈可
43
韦莉
44
邓海君
45
46
龙贤梨
47
杨晓姝
管理人员
48
石小蓉
49
宦敏
50
项德绢
51
张杲黎
52
胡文全
53
吕鹏
54
李丹阳
刘春刚
56
张琳
57
赵浏阳
58
程胜桃
59
张允
61
任红刚
62
丁银元
注:(1)固定人员包括教学科研人员、专职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四种类型,应为所在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2年以上的全职人员。
3、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国别
工作单位
蔡莹
博士后研究人员
中国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徐平
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所
沈伟
李致宏
感染重点实验室
罗雨薇
注:(1)流动人员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其他”三种类型,请按照以上三种类型进行人员排序。(2)在“实验室工作期限”指流动人员本年度工作的月数。
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1、学科发展建设情况
简述实验室所依托学科的年度发展情况,包括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以及推动学科交叉与新兴学科建设的情况。
实验室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在本学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带头人和年轻骨干。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中华医学会分会主任委员1人。优秀科技团队—传染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团队,团队带头人为任红教授。黄爱龙教授获得“2022十大重庆科技创新年度人物”,实验室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黄爱龙、陈娟、唐霓、胡接力、龙泉鑫获得2021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实验室本年度引进特聘副教授赵浏阳、程胜桃、彭湃,特聘教授丁银元,引进任红刚研究员,新增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张允,科室新增博导任红刚,刘春刚,彭明利,殷文伟。江南院区实验室现拥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蛋白质相互作用阵列检测系统、数字PCR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流式细胞仪、全自动核酸工作站、正置荧光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病理扫描仪等大型设备,总价值2100余万。我所流式细胞仪科研使用机时1000小时,开放使用机时180小时,激光共聚焦科研开放机时238小时。
2、科教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简要介绍实验室人员承担依托单位教学任务情况,主要包括开设主讲课程、编写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等,以及将本领域前沿研究情况、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情况。
教学和科研是高水平大学的两翼,本着“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的理念,实验室人员2022年继续承担《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论文写作技巧与实例》等课程及《专业英语》教学任务。
3、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总体情况
简述实验室人才培养的代表性举措和效果,包括跨学科、跨院系的人才交流和培养,与国内、国际科研机构或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等。
(2)研究生代表性成果(列举不超过3项)
简述研究生在实验室平台的锻炼中,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高水平论文发表、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发言、挑战杯获奖、国际竞赛获奖等。
(1)SCI论文:第一作者:毛彬力等ObatoclaxinhibitsSARS-CoV-2entrybyalteredendosomalacidificationandimpairedcathepsinandfurinactivityinvitro.EmergMicrobesInfect.11(1):483-497.(IF:19.568)
(2)SCI论文:第一作者:陈柳先等ADual-targetingNear-infraredBiomimeticDrugDeliverySystemforHBVTreatment.JournalofMedicalVirology.(IF:20)
(3)在2022年美国肝脏研究协会年会AASLD上,胡鹏教授团队刘小庆博士口头报告了一项研究(大会摘要号:35),阐明CXCR5+CD8+T细胞不仅具有经典CD8+T细胞的功能,而且还能协同Tfh细胞参与辅助体液免疫应答,同时对慢乙肝(CHB)患者的病毒控制发挥作用,这个T细胞亚群为治疗乙肝提供了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
(3)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情况(列举5项以内)
参加会议形式
学生姓名
硕士/博士
参加会议名称及会议主办方
导师
向红艳
2022欧洲肝病学会年会
口头报告
刘小庆
2022年美国肝脏研究协会年会AASLD
注:请依次以参加会议形式为大会发言、口头报告、发表会议论文、其他为序分别填报。所有研究生的导师必须是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五、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1、开放交流
(1)开放课题设置情况
简述实验室在本年度内设置开放课题概况。
由于受疫情影响,本年度暂未设置开放课题
课题名称
经费额度
承担人
承担人单位
注:职称一栏,请在职人员填写职称,学生填写博士/硕士。
(2)主办或承办大型学术会议情况
会议名称
主办单位名称
会议主席
参加人数
第十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暨第五届华夏肝脏病学联盟年会、慢性乙肝患者低病毒载量状态的研究进展学习班
华夏肝脏病学联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部、上海《肝脏》杂志社、《临床肝胆病
杂志》编辑部、JournalofClinicalandTranslational
Hepatology
2022-07-01
100000
全国性(线上+线下)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论坛暨2022年脂质代谢与器官损害学术研讨会(ISLT2022)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市医院协会
2022-09-28
10000
注:请按全球性、地区性、双边性、全国性等类别排序,并在类别栏中注明。
(3)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请列出实验室在本年度内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概况,包括与国外研究机构共建实验室、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际重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的情况。请按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分类填写。
1.黄爱龙教授受邀参加Phenomics表型组学前沿论坛第9期,作“鼻喷式新冠中和抗体预防性药物的研发”特邀报告;
2.黄爱龙教授受邀参加第五届感染病与肝病卓越研究年度论坛,作“新冠疫情防控:向科学要答案”特邀报告;
3.黄爱龙教授受邀参加第十四届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
4.唐霓教授受邀参加第十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暨第五届华夏肝脏病学联盟年会;
5.林永教授受邀请参加中华医学会2022年医学病毒学大会,作“HepatitisBviruspromotesitsownreplimediatedendosomalvehicleactivationandautophagyinduction”特邀报告;
6.林永教授参加2022InternationalHBVMeeting,并作“PhosphataseSAC1impedeshepatitisBvirusreplicationthroughtheautophagicdegradationLysosomefusion”壁报。
(4)科学传播
简述实验室本年度在科学传播方面的举措和效果。
2、运行管理
(1)学术委员会成员
浙江大学
陈智
窦晓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侯金林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胡丽娜
重庆医科大学
黄文祥
鲁凤民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毛青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唐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王贵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魏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谢青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袁正宏
复旦大学
张文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赵英仁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学术委员会工作情况
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
参加人员:李兰娟教授、陈智教授、窦晓光教授、侯金林教授、胡丽娜教授、黄爱龙教授、黄文祥教授、鲁凤民教授、毛青教授、任红教授、魏来、谢青教授、张文宏教授、赵英仁教授、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体师生。
会议内容:
实验室副主任胡鹏教授作“2022年重点实验室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就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建设等向学术委员会专家逐一汇报。实验室各课题组分别汇报了本年度的科研工作进展及取得的成效。实验室主任黄爱龙教授做了会议总结,实验室积极响应国家新冠疫情防控的重大需求,特别以新冠病毒在我国重大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为研究目标,持续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标志性学术成果,并且积极进行成果转化,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了重大作用。学术委员会专家认真听取汇报后,一致认为实验室发展势头良好。同时学术委员会专家们也进行了讨论和对实验室发展建议:
1、对目前乙肝病毒、新冠病毒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需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拓新的方向,成果转化及临床应用,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及讨论。
2、关于平台建设方面,应建立一些具有领域内特色的、先进的研究技术平台,同时坚持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以符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标准,并真正做到国内领先、具有完成前沿科学研究的能力。
(3)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支持情况
简述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本年度为实验室提供实验室建设和基本运行经费、相对集中的科研场所和仪器设备等条件保障的情况,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团队建设、研究生培养指标、自主选题研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的情况。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培育计划项目拨款150万元,重庆医科大学配套500万元,重医二院配套600万,用于支持实验室平台建设及发展。
实验室本年度购置大于20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有: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仪,层流洗涤系统,全自动密度梯度制备与分离系统,低氧/厌氧工作站,一体化荧光成像系统,多功能酶标仪共6台,已经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实验室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在本学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带头人和年轻骨干。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中华医学会分会主任委员1人。优秀科技团队—传染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团队,团队带头人为任红教授。本年度引进特聘教授丁银元,特聘副教授赵浏阳、彭湃、程胜桃,引进任红刚研究员,新增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张允。项目申报方面,按照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积极进行组织和布局。依托单位在实验室研究生招生指标上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
3、仪器设备
简述本年度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开放共享情况,研制新设备和升级改造旧设备等方面的情况。
4、实验室安全
说明实验室当年是否发生安全事故,如有需要填报详细信息,包括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事故原因以及是否属于责任事故等。
2022年实验室无安全事故。实验室安全小组成员每半年要对实验室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隐患专项检查和整治,平时不定期对实验室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此过程中对有存在安全隐患的小组和同学进行批评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对实验室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和风险防控意识,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完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升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有效预防、杜绝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师生安全,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