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学基本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3、通货膨胀理论,根据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短期有相互替代关系,可以以增加失业率来换取通货膨胀率的降低;
4、经济周期理论,是指经济增长过程中反复出现并具有规律性的扩张与衰退相互交替的经济现象;
与民法、刑法等部门法不同,经济法与经济学、行政管理、法学理论以及行政法学联系紧密,要想较快地理解经济法理论,必须要以上述学科知识为基础。而法学专业本科生在大二下学期学习经济法时,行政法课程尚未开设①,对经济管理知识的储备仅限于高中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因此,对他们来说,经济法抽象性较强,不好理解。这是在经济法教学中,导致学生入门时就感觉艰涩难懂、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脱离学生生活
案例教学是法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案例教学离不开案例。司法案例非常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适合课堂教学,也不是适合课堂教学的案例都能生动、具体、有代表性地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知识。对于经济法学来说,更重要的在于,由于经济法是国家干预、协调经济运行之法,国家干预、协调过程中运用的调控、监管模式多带有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性质,因此,与民商法不同,经济法的实践案例大多离学生生活较远,不能快速引起学生的共鸣。(三)经济法教学内容多而散经济法包含的内容较多,涉及企业组织管理法律制度及宏观调控法、市场监管法中的二十多项法律制度。在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中,由于要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以及教学组织的规范性,教学内容要与教学大纲一致,以教材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师习惯按章节结构,大概念、子概念地来讲授。这种以教材为中心的结构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已成型与成熟理论体系的整体掌握,便于教师规范地组织教学。但由于经济法的特殊性与教材自身结构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觉教材内容过多、过散,系统性、连贯性不强,无法对经济法知识有一个整体性把握。
(四)经济法规范更新速度快
二、经济法教学改革:应对原则
(一)了解学生的类型和知识基础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计量经济学的学课特点
二、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分析
大多数本科院校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现总结如下:
1.先修课程设置不合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科多样性使得这门课对于先修课程的设置要求较高。通常情况下,大一、大二期间必须完整修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计算机理论基础。然而,部分高校在大二期间就开设计量经济学,或者与其它先修课程同时开设。此时,学生对于部分数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还未涉及,或者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此时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很大。此外,由于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较多涉及到Stata、Eviews、Matlab等计算机软件,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这些软件往往涉及较少,这也导致学习难度加大。
2.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具体,也不够准确,大都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授课过程中都采用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学生往往学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部分高校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也不合理。有些老师授课过程中只给学生讲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对于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从未涉及。还有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讲授教学内容,讲到哪算到哪,没有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授课。甚至还有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花很多的课时在给学生讲理论推导,而忽视了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课时量与实验课时量不匹配。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经济问题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步骤:模型建立、数据收集和整理、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将较多课时用于计量经济学理论讲解上,关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的内容非常欠缺。而且在计量经济学的课时设置当中,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课时比重较低。以金融工程专业为例,其计量经济学总课时是48个,而实验课时是8个,这难以较好的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此外,部分教师对于计量经济学软件及其操作不熟悉,或者仅熟悉一些过时的软件,而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更先进的软件及其操作,这些也不利于学生应用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4.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完善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手段。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两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平时成绩占20%-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平时成绩主要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课下作业以及实验报告等方面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注重“纸上谈兵”,难以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从事科研写作的积极性。
三、改进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上述本科计量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如下相应的政策建议:
3.合理设置教学课时和实验课时。一方面,依据学生培养要求和学生水平优化配置教学和实验课时,培养要求偏重理论的可以设置为2:1,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的熟悉和掌握;而培养要求注重应用的可以设置为1:1,注重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教学与实验的交叉与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讲授应用以加强学生对于应用的理解,而在实验课时中也可以适当讲授一些计量理论以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
4.完善考核方式和考核手段。对于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闭卷、平时成绩以及实操的综合考核方式。其中,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平时成绩主要保障学习效果的课堂考勤和课下作业,实操既能考察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体现学生的软件应用和操作能力。培养要求偏重理论的可以设置为5:3:2,重点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培养要求注重应用的可以设置为4:4:2,着重考查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參考文献:
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如同西方经济学一样,国际经济学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也即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和国际金融。根据我们自己学习和本科教学的经历,西方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由于比较抽象,学生通常掌握不好,很难建立起直观的理解和印象。不少疑难知识点的讲授面临比较大的困难,在不过多地借助数学工具的情况下,如何深入浅出地讲授这些疑难问题,需要老师仔细琢磨。
凹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原因
关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的解释,向来是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一般的微观经济学的教材中,最常见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通常是凹向原点的,边际转换率递增。在国际经济学教材中,在国际贸易的标准模型中,生产可能性曲线也是凹状的,边际转换率递增。
按照国内最受欢迎的高鸿业先生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解释,生产的边际转换率递减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假设生产的两种产品分别是X和Y,通过减少Y产品的生产来增加X产品的生产,由于边际报酬递减,一开始减少生产一单位Y产品的生产会释放出较多的生产要素,到后来则只能释放出较少的生产要素,对于X产品的生产来说,一开始增加一单位X产品的生产只需要较少的生产要素,到后来则需要较多的生产要素。
其实,这种解释根本上来说是规模收益递减,而非边际报酬递减。边际报酬递减是指,由于短期内至少有某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在到达生产要素的最佳比例之后,随着某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生产要素的比例会越来越偏离最佳比例,从而该种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是递减的。尽管规模报酬递减确实存在,但它并非边际转换率递增的最主要的原因。何况新古典经济学一般总是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因而主要用规模报酬递减来解释边际转换率递增显然会遭受严厉批评。
实际上,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曲线仍然可以是凹状的,边际转换率是递增的。李嘉图模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之所以是直线,除了规模报酬不变之外,还要求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并且是均质的。在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模型中,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生产要素并非均质,或者两种产品中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即便两种生产要素都是均质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是凹状的。生产要素的非均质性、不同产品中生产要素的不同比例,才是新古典经济学家所认为的机会成本递增或边际转换率递增的最主要的原因。
有关生产要素的非均质性导致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举例而言。假设某国部分土地是平原,适宜种植小麦;部分土地是山区,更适宜放牧与生产乳制品。该国最初只生产小麦,但现在要集中力量生产乳制品。通过把山区的麦田转化为牧场,该国小麦产量并未下降很多,但获得了大量乳制品。这样,用小麦减产来表示的乳制品的机会成本刚开始是很小的。但是,如果这种转化继续下去,直到最后很适宜种植小麦的平原都被用来放牧,生产乳制品的机会成本就会不断上升。
当然,即便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均质的,并且规模报酬不变,只要不同产品中生产要素的不同的比例不同,同样会导致机会成本递增。这是新古典经济学家更感兴趣的一种解释。尼科尔森的《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一书用不太复杂的纯粹数学举例说明了这个问题。在此我们可以用一个更为直观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假设一国用劳动与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两种产品,纺织品与钢铁。纺织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假设劳动与资本的最佳比例为4:1,钢铁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与资本的最佳比例等于1:1。现在假设该国要缩减纺织品生产,增加钢铁生产。一开始的时候,缩减纺织品生产所释放出来的劳动与资本增加到钢铁部门中,并没有导致钢铁部门劳动与资本的最佳比例偏离很多,因而钢铁部门的边际产量较高。随着纺织品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与资本数量的增加,钢铁部门劳动与资本的比例越来越偏离最佳比例。因而缩减一单位纺织品的生产释放出来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钢铁产品边际增量就会不断下降。这也就意味着,钢铁产品生产增加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
雷布津斯基定理成立的前提
雷布津斯基定理与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构成新古典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四大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的最一般的表述就是,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某要素禀赋的增加,将导致该要素密集程度高的产品的产出增加,并减少其他产品的产出。这种表述并不错,但并不准确,而且很难作出严格的解释。国内学者编著的《国际经济学》教材通常都是点到为止,语焉不详。克鲁格曼与奥伯斯法尔德所著的《国际经济学》教材举例进行了说明,但也没有形成集中性的严格论述。
对于雷布津斯基定理的更为完整的叙述应该是,在相对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要素的供给增加,将导致该种要素密集型商品的产量以更大的幅度增加,同时绝对减少另一种要素密集型商品的产量。举例而言,在一个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和两种产品(X和Y,其中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商品)的情形下,并且资本与劳动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如果劳动增加一倍,在X和Y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X产品的生产将增加一倍以上,而Y产品的生产将会绝对地减少。
雷布津斯基定理成立的关键,除了要求商品价格保持不变之外,还要求生产要素的价格保持不变。在一些教材上,干脆就把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保持不变,作为雷布津斯基定理成立的两个前提条件。不过,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只要商品价格保持不变这个前提条件就可以了,要素价格保持不变是派生出来的。在一个新古典模型的世界里,技术是保持不变的。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商品价格不变,要素价格(工资率与利率)也必须保持不变。而保持要素价格保持不变,必然要求要素比例保持不变。
在上述例子中,假设劳动要素禀赋增加一倍,要保持两个部门中资本/劳动比率不变,并且使新增的劳动充分就业,只能是减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生产,释放出一部分的资本与劳动,转移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当中。因而资本密集型生产部门的劳动减少,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劳动增加,并且增加的数量超过总劳动力的增加数目。由于劳动密集型部门资本/劳动比率不变,资本的数额也增加一倍以上。在新古典的技术与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情况下,必然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长超过一倍以上。
总而言之,雷布津斯基定理成立的关键,除了要求商品价格保持不变之外,还要求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比例保持不变。
参考文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上)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著名数学家Hilbert说过,“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终止或衰亡。”长期以来,数学教学偏重于应试教育,缺乏有创造力和应用意识的综合性人才。出现有的学生能解决课本、作业、考试遇到的问题,却解决不了生活中的日常问题;有些学生能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却找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培养创造性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一、善于发现问题
所谓“发现问题”,是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学思维,从表面上看没有关系的一些现象中找到数量或空间方面的某些联系,或者找到数量或空间方面的某些矛盾,并把这些联系或者矛盾提炼出来。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著名数学家丁石孙曾经说过,“没有问题的学生不能算是好学生。”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强,他们会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效率也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应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而不是教师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否则这样就会减少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权,缺乏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心。
二、敢于提出问题
所谓“提出问题”,是在已经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把找到的联系或者矛盾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集中地以“问题”的形态表述出来。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onerealobjectofeducationistohaveamanintheconditionof的continuallyasking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著名数学家康托尔(Cantor)认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解答课本问题或者是老师提出的问题比较容易,但是要学生能自主发现问题,并能把问题提出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有点困难。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提问,积极提问,并对学生提出的创造性的、有见地的问题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在班级中形成提问思考的风气;对于学生提的没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是不是教师想要的问题,应先表示倾听和肯定,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寻找有思考意义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问题的热情。
三、科学分析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里提的问题,不是指那类专门为复习考试的习题上的问题,而是展开数学课程学习的“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的“问题”。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鼓励学生有条理表述问题,能运用数学的语言(数学的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自然语言)有凭有据地分析问题,同时,在分析问题上,“”,保证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案例中,我放手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思想,体会数学思维方式,让学生从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模型思想;使学生多经历“猜想——操作证明”的问题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进而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科学地分析问题的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合理解决问题
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思维的训练中发现问题直至解决问题,需要从小培养学生合理解决问题的习惯。长久以来,有些教育者为了教学的方便采用了“一刀切”或者是“一锅熟”的教学模式,对于一些数学问题进行统一模式的框式教学。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合理地解决数学问题,也会扼杀学生好奇心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应用意识。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总目标。为了有效落实这一目标,需要培养学生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是经过学生科学的分析和思考,在合理的基础上,应鼓励和维护学生的合理解答问题的有效方法。
如案例: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分析前三周的销售量与本周的进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很多学生是根据前三周卖出冰糕的平均数来进货,解答为:
(8+7+9)
=24
原因:全球储量有限,地域分布不均,过量开采和消耗,不能更新。
2、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
3、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
(1)出现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升高。(2)导致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速度加快、海水受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受到海水的侵袭。(3)改变了全球水热分布格局,部分湿润地区可能变得干燥,而部分干燥地区可能变得湿润。(4)改变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一部分生物可能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濒危或灭绝。
4、请简述生态因子的几个特点
(1)综合性: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它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
(2)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个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引起许多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其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4)限定性: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5、请简述层片的特征是什么
(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但同一生活型的植物种只有其个体数量相当多,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时才能组成层片。
(2)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4)在群落中,每一个层片都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可以按其作用和功能的不同划分为优势层片、伴生层片、偶见层片等。
6、二十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英美学派:英国坦斯列,美国克莱门茨
研究重点:植物群落的演替。
法瑞学派:法国布朗-布兰柯,瑞士卢贝尔
研究重点:特征种和区别种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并且建立了一套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德日兹
研究重点:对群落进行分析,研究了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的关系。
前苏联学派:苏卡切夫
研究重点:以欧亚大陆寒温带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着重于草原利用、沼泽开发,北极的资源评价。
7、生物体对低温和高温的适应有哪些
1、低温
植物:(1)形态上:落叶,芽具有鳞片,油脂,植物体表面有绒毛和蜡粉,植株矮化;(2)生理上:细胞中水分减少,细胞液浓度上升,导致糖类、脂肪积累,束缚水保存好,自由水失去,降低冰点,使植物在冰点以下不结冰。
动物:(1)降低热传导(最直接方式);(2)增加产热;(3)局部异温性;(4)降低体内温度;(5)行为调节;(6)耐受冻结;(7)超冷。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了社会就业问题中较为突出的部分,而如果不能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缓解,大学生身上所蕴含的隐形教育投资(包括家庭与国家两方面)就不能合理地转化成社会产出。本文将从宏观经济状态下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情况,大学生就业问题背后的经济学原因,就业问题的多方博弈等多重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并提出宏观性政策建议。
一、我国最新宏观经济环境与劳动力市场概况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前景
三、从博弈论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前景
四、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包括政府的政策影响同时也包括大学生自身的选择。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改善:(1)政府应该在经济政策方针出台的同时,应对就业的影响作出尽量准确的估算,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2)通过优质资源的转移,财政支持以及提高酬劳等福利措施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就业形势;(3)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根据自身能力及特点对就业前景有着理性预期,不要盲目跟风,社会也需建立健全信息机制和完善的职业顾问机构,使得大学毕业生可以尽量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一、什么是神经语言学
尽管对功能方面有所侧重,我们仍能在《大脑与语言》(本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的介绍板块中发现如下相似的描述:
将语言或交际的各方面和大脑功能联系起来这个动态表达,是神经语言学的一般问题,由Luria(卢利亚)在《神经语言学的基本问题》中提出:言语交际形成与理解的真正过程如何,这一过程由哪些组成部分,以及该过程进行所需条件有哪些(Luria,1976:3,转引自同上)。
二、该领域的跨学科性
和神经语言学有关的多个学科给该领域提供了启发与活力。它们向该领域研究带来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数据、理论和模式。
20世纪70年代,《神经语言学的研究》的编者在该刊多期杂志中将神经语言学描述为“无论是理论视角还是主题覆盖范围都是由不同种类组成的”,他们还称在那时候该学科“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也没有几个可以确定的研究领域”(Whitaker&Whitaker)。他们还提到该领域的研究者当中存有的众多不同意见。当然,他们的确曾提及这一混杂特性的积极一面:观点丰富多样,还有这样一个事实:“正是由于这种混杂性,它试图将各种观点综合起来以便能够解释不同类型的数据”(同上)。
三、神经语言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常用研究方法
目前存在多个有关大脑与语言关系的不同观点,下文提出的其中几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
神经语言学的几个核心议题包括:
(一)不同类型的脑损伤会对语言和交际造成什么影响?
(二)交际能力和使用语言能力是如何随着人类进化而发展的?如何将这种发展和大脑的进化联系起来?
(三)儿童是如何学会交际和使用语言的?如何将他们的语言习得和他们大脑的发育联系起来?
(四)如何检测大脑中语言和交际所涉及的过程并将之视觉化?
(五)如何制作较好的语言和交际过程的模型以便帮助解释我们所研究的语言学观点?
(六)如何制作出语言处理,语言发展和语言丧失的计算机模拟?
(下转第294页)
(上接第292页)
(七)如何设计能够检测这些有关语言处理模式和假设的试验?
上述第一个问题在神经语言学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失语症”被定义为“由脑损伤组成的语言丧失。”例如,促因可能是一种梗塞(大脑中血管的阻塞),或是某种出血(血管崩裂),抑或是脑创伤。损伤的后果是改变了语言的理解和/或生成。通过研究这些变化,能够发现和语言有关的机能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其所涉及的大脑的结构有哪些。为了对大脑功能进行定位,人们研究各种能力的丧失。但是当遇到比如语言等更高级些的认知能力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通过对失语症研究得出的数据同经由其它神经语言学方法所获数据具有大体相当的可信度。失语症学(或称语言学失语症学)是神经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失语症属于后天性语言障碍,它通常被定义为病灶损伤(即一个或多个特定区域的损伤)。后天通常由渐进性神经系统疾病引起,例如,痴呆。语言和记忆紧密相联而且相互依赖,这在复杂的较为高级的认知功能中更为突出。
神经语言学的兴趣不仅在于后天性语言障碍,先天性语言障碍(即在没有如何特别损伤病例的儿童身上发现的障碍)也是其兴趣所在。先天性言语障碍,例如特殊言语障碍,和先天性读写问题(包括诵读困难)的神经语言学研究方法通常将它们同类似的先天做比较,当然要谨记语言习得的特殊条件和新生大脑的可塑性(可以塑造的能力)。神经语言学家还研究那些患有影响语言的普通先天的儿童的语言发育情况。
语言和言语的发育情况和人类进化中语言和言语的先决条件也是神经语言学家的研究对象。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通常同不同的物种的生产方式相比较。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研究研究动物(特别是灵长目动物)的交际系统,而且做实验观察教授灵长目动物学习人类的交际系统。
心理语言学,通常还有大脑中不同区域脑活动的有关信息,为语言理解,语言记忆,语言生成,语言习得和语言丧失过程的神经语言学模型制作奠定基础。这些模型又可以作为计算机模拟的基础。包括所谓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或联结主义网络的计算机模拟在研究中也有使用。
四、总结
参考文献:
本文首先将对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最后,根据这些问题给出改革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建议。
1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西方经济学教材选用问题
我国多数大专院校的培养体系中,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基本是直接选用介于初级和中级之间的教材,或直接选用中级版本的教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学习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必然要求。让学生直接学习高鸿业先生的教材或者直接使用中级西方经济学教材对于很多学生未免要求过高,直接接触抽象理论也使我国学生把西方经济学作为抽象理论理解,很难与现实联系深入浅出的理解经济学,这就造成了我国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兴趣不足,望而生。为了解决学生理解的问题,我国经济学教育者对西方经济学中级教材进行了极大程度的简单化,但是,这又造成了中级经济学和高级经济学衔接不力的问题。初级教程的缺失,不仅是吓退我国学生学习现代经济学的高进入门槛的原因,也是中级经济学与高级部分衔接不够的潜在原因。
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上还存在着过时的问题。由于很多教材写作于多年前,其内容不可能反映经济学迅速发展的需要。内容的陈旧也降低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兴趣。
1.2支持课程的设置问题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需要一系列的支持课程,支持课程设置合理性是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要让学生系统的理解西方经济学体系,经济学不能遗忘经济史,必须讲授经济史课程。只有系统学习经济史课程,才能让学生学会与现实相结合。而且经济史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学习现代经济学的意义,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而我国经济学教育过程中,很多学校没有设置经济史课程,经济史课程的缺失使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经济学必要的抽象,不能很好的把西方经济学与现实联系起来。
传授单一的新古典理论,对西方经济学其他理论教学投入不够是我国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的另一个问题。西方经济学不存在所谓主流、非主流之分,英美很多政治家是奥地利学派的拥护者,必须完整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
1.3课程设置开放性不够
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的开放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语教学水平不高,实施比例不高;二是课程设置中没有给教师必要的自由度。经济学是我国社会科学中开放性最高的学科,但是,双语教学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学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这一方面可以归结为我国英语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但是更为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学教育内容设置的问题。如果能够开设一定的导引课程,大多数院校的学生是可以接受双语教学的。从第二个方面来看,课程设置必须给予教师一定自由度。只有让老师发挥教学积极性,结合学生学习和社会需要开设一些补充课程,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和教师研究更加接轨,学生有更强学习激励,西方经济学教学才能更进一步。
2改进教学内容设置的一些意见
基于对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对我国西方经济学教育内容设置给出以下建议:
2.1建立完善的西方经济学层级体系
必须引入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介绍。在完成中级西方经济学较高过程中,必须引入对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前沿理论的介绍,向学生推荐相应的书籍,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
2.2统筹支持课程的设置
2.3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增加选修课程
经济学与国际的高度接轨和我国社会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使得提高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英语教学与经济学衔接不够紧密,在引入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简单经济学文献人手,逐步增加难度。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引导,由浅人深逐步让学生可以读懂经济学当代文献,培养未来继续研究和从事相应工作的能力。
环境科学是一门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的科学,它的内容包括了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资源技术科学以及经济学、伦理学、政治学、人口统计学、资源管理保护科学等等。本文就环境科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分析和讨论,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环境科学,促进和推动环境科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环境科学的概述
1、环境科学的定义
所谓环境科学,主要指的是包含了生物、化学、物理三个部分的以研究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类学科。它能够用定量、综合以及跨学科等多种方法来进行环境系统的研究。对环境科学的研究大部分都涉及到人类的活动,法律、经济、人伦等社会学知识也常常应用在其中,因此,环境科学也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以及它同环境演化之间互相作用关系,寻求人类与环境持续发展、协同演化的方法和途径的学科。
2、环境科学的学科构成
环境科学主要是由以下几类学科构成的,即
1)大气科学。主要以研究地球大气层以及它同其他系统之间关系为主。
3)环境化学。主要是研究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涉及到化学领域的环境问题。
4)地球科学。主要研究土壤环境学、环境地质学、地壳进化以及火山现象等等。
3、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科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环境评价、环境背景值、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评价、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监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污染源监测、清洁生产与污染预防、环境规划以及环境政策、标准等的制定。
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独立学科,其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
1、人与环境共生理论
所谓“共生”,主要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生物在其生理上的相互依存度能够达到平衡的状态。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的真菌学家AntondeBary最早提出来的,并被人们引申到各个学科当中。环境科学中的“共生”,主要指的是人类发展同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动物的发展之间能够相互和谐发展、共生共荣。
人与环境共生理论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即:
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其目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和谐发展。人类在研究自然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掌握到一条基本规律,即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共生,且最终以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共同生存、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
2)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其前提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生。人类在进行发展规划时,要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利益,同时,还要对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的考虑。必须要对人类发展规划对自然环境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是否造成改变,是否会对环境容量造成突破,是否会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等情况进行慎重的审视。当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产生危害时,就必须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反作用结果。
2、环境系统性理论
在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中,包括着诸多的子系统,它们虽然级别不同,但都具有着相同的原理和性质,这一理论就是环境系统性理论。
环境系统性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
1)环境系统的多样性。这一特性主要表现为物质组成上的多样性、环境结构上的多样性以及环境功能上的多样性。
物质组成上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主要是由非生物和生物构成的。非生物主要包括水体、大气、岩石、土壤等各种各样的天然物质以及人工合成的物质等等;生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等。
环境结构上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中的河谷、高山、平原、盆地等各种地貌结构;草原、森林、荒漠等各种生物结构以及乡村、城市、郊区等各种人居结构等。
环境功能上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自然环境生态系统随结构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
2)环境系统的整体性。这一特性主要指的是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能够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以及信息流等进行相互之间的联系,当其中一种要素发生变化时,就可能引起其他的要素甚至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发生性质上的变化。
环境系统主要分为四个圈层,即大气圈层、土壤圈层、水体圈层和生物圈层。这四个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圈层出现变化,都会对其他圈层造成不同程度的改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
4)环境系统的开放性。这一特性主要指的是人类能够在自然环境中不停的获取有用能量和物质,同时,又不停地将其生产生活中的多余能量和废弃物质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
3、环境容量理论
环境问题的产生大多是因为人类社会活动改变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状态突破了自然环境的容量所导致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决定了环境容量的大小,结构组成越复杂,其容量就越大。
自然环境容量的主要特点三个方面,即可调控性、变化性和有限性。
3)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这一特点主要是指任何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容量都有一定的限度,当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干扰在这个范围之中时,其自然环境能够同人类和谐发展,当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干扰超出了这个范围时,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质量就会发生改变。这也是我们进行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环境立法等的基础理论。
结语:
总之,环境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对自身生存发展的危害情况,根据人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以及环境系统的运动变化规律,可以将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概括为四大方面,即人与环境共生理论、环境系统性理论、环境容量理论以及熵理论。环境科学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并严格遵守基本理论,从而更好的促进和推动环境科学的建设发展。
[1]唐永銮,曹军建.中国环境科学理论研究及发展[J].环境科学,2011(04)
[2]赵锡斌.企业环境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关键词:论文标题;经济学;体裁分析;对比研究;二语写作
Keywords:researcharticletitles;economics;genreanalysis;contrastiveanalysis;secondlanguagewriting
0引言
近十余年来,随着对学术语篇研究的兴起,语言学家越来越重视体裁分析方法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并形成了以JohnSwales(1990)为代表的语步分析法,其对学术语篇前言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CARSModel。随后引发了学者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学术语篇的不同部分,例如,Lores(2004)和Martin(2003)研究了学术语篇的摘要部分,Homes(1997)研究了学术论文讨论部分,Yang和Allison(2003)研究了学术论文的结论部分,等等。本文将针对学术论文的标题部分进行对比研究,其方法也是体裁分的实证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发现国内外经济学期刊英语标题的结构特点,并能够对中国学者撰写英语标题提供参考。
1学术论文标题研究综述
综上所述,学术论文的标题研究成果逐渐丰硕,本文将就前人的研究成果继续深化和推进学术论文标题的研究,基本的研究思路是以体裁为切入点,即语言学类研究型学术论文;英英对比,其特点在于中国学者的英文标题和国际学者的英文标题的对比;以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与讨论
标题应当体现信息性和经济性原则。信息性是指标题应当全面准确反映论文的内容。经济性是指标题应当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意义。表1显示了两本期刊英语标题的平均长度。明显的差异在于国内的CEQ论文标题要比国外的QJE论文标题用词偏长。就其原因在于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并且中国学者在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时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Connor,1996)。另外,无论CEQ论文标题是出于投稿人的翻译或重新用英语撰写,都会受到原来汉语标题的影响,我们的统计发现,汉语标题会经常出现“论”、“研究”以及“探讨”之类的标题标记(尹世超,2001)。同时,国内学者撰写的英语论文标题会将这类标记词翻译出来形成“Thestudyof…”或“Theanalysisof…”之类表达形式。这无形中会增加英语标题的长度而不会因此增加标题的信息含量。
标题的功能有四种(尹世超,2001):称名功能,概括功能,吸引功能和引导功能。如果综合考虑标题的两个原则和四个功能,那么复合型标题是最理想的标题形式。表2的复合型标题频度百分比正好体现了这一选择在英语环境下的要求。按照Swales和Feak(1994)的观点此类标题(英语)的构成为:问题-解决(problem-solution),一般-详细(general-specific),话题-方法(topic-method)和主要-次要(major-minor)。这一构成就能够是撰写者不通过语言手段而在两部分之间建立联系,达到信息性、经济性和吸引功能的统一。由于标题的基本功能是称名功能所以名词词组型标题在两本期刊中都占有较多的频度。有趣的发现是,美国的QJE期刊论文标题出现了较多的句子型标题,共15个占该期刊语料的6.33%,以及较多的动词词组型标题,共8个占该期刊语料的3.38%。
两本期刊使用最多的名词词组型标题都是NP+PP结构,即一个核心名词后接一个介词短语的结构。但是,相比较而言,CEQ期刊论文NP标题的结构相对较复杂。这一点似乎验证了Connor(1996)的观点,写作是一种深嵌于文化的行为。即国内学者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时,会采用复杂的介词短语限定讨论话题的形式,而国外学者会直接采用其他策略比如说采用CP型标题结构。这同时似乎也表明非母语写作者会在使用第二外语时无意识的会凸显过滤某些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会表现在语言层面,比如说,复杂的介词短语结构标题。
从上图可以看出,NP和CP标题在五类标题中在近五年内呈增加趋势。有趣的发现是,CP标题在两本期刊中在2007年增至最多,相反的NP标题在两本期刊中减至最少。相对于2007年来说,两本期刊中的CP标题在2008年有所减少,而NP标题有所增加。最终的结果表明,经济学类期刊英语论文标题NP和CP类型出现的频度趋近于相同,但总体呈增加态势。
4结论
本研究表明经济学类中美两本期刊的英语论文标题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文化社会因素造成。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经济学类同行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提供帮助。进一步的研究可细致深入地探讨经济学类英语论文标题的用词特点。
[1]AnthonyL.2001.CharacteristicFeaturesofResearchArticleTitlesinComputerScience[J].I.E.E.E.TransactionsonProfessionalCommunication,44(3):187-194.
[2]Busch-Lauer,Ines-A.2000.“TitlesofEnglishandGermanResearchPapersinMedicineandLinguisticsThesesandResearchArticles”[M].AnalysingProfessionalGenres,(EditedbyAnnaTrosborg),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2000.
[3]Connor,U.1996.ContrastiveRhetoric:Cross-culturalaspectsofsecond-languagewriting[M].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4]Dillon,J.T.1980.Inpursuitofthecolon:acenturyofscholarlyprogress:1880-1980[J].JournalofHigherEducation,53(1):93-99.
[5]Haggan,M.2004.Researchpapertitlesinliterature,linguisticsandscience:dimensionsofattraction[J].JournalofPragmatics,36:293-317.
[6]Halliday,M.A.K.1994.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SecondEdition[M].London:EdwardArnold.
[7]Hartley,J.2005.ToAttractorToInform:WhatAreTitlesFor[J].JournalofTechnicalWriting.andCommunication,32(2):203-213.
[8]Hartley,J..2007a.Planningthattitle:practicesandpreferencesfortitleswithcolonsinacademicarticles[J].Library&InformationScienceResearch,29:553-568.
[9]Hartley,J..2007b.There’smoretothetitlethanmeetstheeye:exploringthepossibilities[J].JournalofTechnicalWriting&Communication,37(2):95-101.
[10]Pinkham,J..2000.TheTranslator'sGuidetoChi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1]LewisonG,HartleyJ..2005.What'sinatitleNumberofwordsandthepresenceofcolons[J].Scientometrics,63:341-56.
[12]Pérez-Llantada,C..2004.AninterviewwithJohnSwales[J].IBRICA,8:139-148.
[13]Soler,V..2007.Writingtitlesinscience:Anexploratorystudy[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26(1):90-102.
[14]Swales,J.M..1990.GenreAnalysis:EnglishinAcademicandResearchSettings[M].NewYork,Cambridge:CUP.
[15]Swales,J.M.2004.ResearchGenres:ExplorationsandApplications[M].NewYork:Cambridge:CUP.
[16]Swales,J.M.&Feak,C.B.1994.AcademicWritingforGraduateStudents:Commentary[M].AnnArbor,MI: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
[17]Thompson,G.1996.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M].London:Arnold.
[18]Yitzhaki,M.2002.RelationofTitleLengthofaJournalArticletotheLengthoftheArticle[J].Scientometrics,54(3):435-447.
[19]段萍,顾维萍.医学论文标题与摘要汉译英常见错误分析[J].中国翻译,2002.
[20]化柏林.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论文标题计量分析研究[J].情报学报,2007,26(3).
[21]王成宇.英汉疑问型学术论文标题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