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缘闭壳龟的生活习性与养殖技术

摘要:本文记述了黄缘闭壳龟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研究了水温、光照等非生物因素对黄缘闭壳龟活动的影响,以及温度与摄食量、温度与生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黄缘闭壳龟的人工养殖技术,繁殖,常见疾病的防治。

关键词:黄缘闭壳龟;生活习性;养殖技术;疾病防治

引语:

黄缘闭壳龟,又名黄缘盒龟、断板龟,因其背甲上的缘盾腹面为黄色,故名黄缘盒龟。隶属龟科,盒龟属,为濒危珍稀动物[1],同时也是省级重点保护动物。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为的影响,黄缘闭壳龟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国内仅有小规模养殖,且繁殖率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健康养殖黄缘盒龟对保护野生动物和提高经济效益都有双重作用。

本人根据多年来对野生黄缘闭壳龟的生活习性观察和驯养试验结果,总结了黄缘闭壳龟的生态特性和人工养殖应注意的问题。

1生物学特性

1.1形态习性

黄缘闭壳龟头部光滑无鳞,鼓膜圆而清晰,头部背面浅橄榄色,吻前端平,上喙有明显的勾曲,下颌橘红色,两眼后各有一条金黄色宽条纹,两纹在头部背面交汇成“U”形弧纹,纹后的颈部呈浅橘红色。背甲绛红色或棕红色,高而隆起,正中部有一条淡黄色脊棱,壳高约为壳长的二分之一,背甲缘盾略上翘,盾片上有较清晰同心环纹。腹甲棕黑色,外缘与缘盾腹面呈米黄色,腹甲前缘略突出,后缘呈椭圆弧形,前后边缘均无缺刻。背甲与腹甲间、腹甲前后两部分间借韧带相连。腹甲前后两部分能向上闭合于背甲,头、尾及四肢可完全缩入壳内。四肢略扁平,上覆有瓦状排列的鳞片,呈灰褐色,前肢基部呈浅橘红色,具五趾,后肢基部呈米黄色,具四趾,趾间具微蹼,尾短,两后肢之间及尾部的皮肤具疣粒。

1.2生活习性

1.2.1栖息地与冬眠

黄缘闭壳龟生活于山区或丘陵,多见于林缘或稀疏灌木丛的杂草山上,活动地离水源较近,常在小溪旁潮湿地带出现.白天多隐藏于树根下,石头缝中等比较安静、阴暗的地方.其昼夜活动规律随季节而异.6~8月气温较高,以夜间活动为主;4~5月和9~1O月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早晚活动少,中午前后活动较多;气温下降至1O℃以下时[3],即进入冬眠.室外冬眠地多在山阳坡,隐藏于草堆中、烂树叶下[2].人工养殖条件下,可在室内冬眠,在房屋的一角或池子的一边堆放30cm厚的沙子,当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黄缘闭壳龟自行潜入沙堆中.冬眠期间,可在沙堆表面覆盖一层稻草或树叶,避免沙堆温度过低.室内冬眠,即要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还要注意防止鼠害.冬眠期间,若气温回升,温度较高,可见黄缘闭壳龟苏醒活动。

1.2.2光照对黄缘闭壳龟的影响

1.2.3水对黄缘闭壳龟的影响

1.3摄食与生长

1.3.1食性

黄缘闭壳龟主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在野生条件下主要喜食蚯蚓、蛞蝓、蜈蚣、金龟子、蜗牛、壁虎、蝶类幼虫等.当动物性饵料缺乏时,也食一些植物性饵料,如青菜叶、瓜果等.人工养殖可喂一些动物肉、动物内脏,或者团状的配合饵料.驯养中发现黄缘闭壳龟较喜食蚯蚓、黄粉虫、蝇蛆、蛞蝓等活饵料,其次为动物的内脏,但不喜食小鱼虾.黄缘闭壳龟虽然吃植物性饲料,但生长速度明显低于投喂动物性饲料。

1.3.2温度与摄食量

1.3.3温度与生长

因温度直接影响黄缘闭壳龟的摄食量,因此温度也直接影响其生长速度.黄缘闭壳龟在6~9月取食量最旺盛,生长速度快.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需要5~6年才能达到性成熟,体重可达400~500g。人工养殖,可提高其生长速度,据2004年7~9月驯养试验群体增重统计,其月增重量的最高值可达到10~15g[5].自然界的黄缘闭壳龟生长缓慢,主要是因为其行动迟缓,捕食动物能力养,摄食量不足.同时每年的摄食季节短.非冬眠期,饵料和温度是影响其生长速度的直接因素。

2黄缘闭壳龟的饲养管理

黄缘闭壳龟性情温和,易接近人,一般经过20~30天的驯养,可基本消除对人的恐惧,部分龟可主动接近饲养人员觅食.驯养黄缘闭壳龟时,养殖池底部要光滑,有干地和饮水槽,以土池较好,养殖池保持清洁.野生黄缘闭壳龟一般经过2周的驯食后,可主动到饵台上取食。以下为详细的饲养管理。

2.1饲养池:饲养池可建成士池、水泥池及砖石池等,面积视龟的数量而定池周固设陆地,并有一定的坡度,以便龟从水中爬上岸。陆地上设若干个抄堆供龟产卵。池水深10厘米左右.水中种些浮莲。供龟夏季避暑。池周围设嗣穴,供龟栖息。艋地外四周筑50厘米的矮墙以防龟逃逸。

2.2投饵:黄缘闭壳龟以动物饵料为主,饵料的大小以龟能吞下为限。夏季炎热天气,宜于下午4时投饵,气温不高可在早晨投喂.饵料可投放在池四周陆地上或料盆内。

2.3水质曾理:池水要求呈新蛘的浅绿色,透明度保持25厘米左右。水泥池的池水易变质,应及时更换,以防引起疾病。

2.4敌害预防:高温能导致黄缘闭壳龟昏迷而死.鼠、蚊对龟卵、幼龟也有危害,应注意预防。并防止药物(农药)和污水流入池中引起龟中毒死亡。

3繁殖

黄缘闭壳龟性情温和,易接近人,一般经过20~3O天的驯养,可基本消除对人的恐惧,部分龟可主动接近饲养人员觅食.驯养黄缘闭壳龟时,养殖池底部要光滑,有干地和饮水槽,以土池较好,养殖池保持清洁.野生黄缘闭壳龟一般经过2周的驯食后,可主动到饵台上取食.

3.1雌雄鉴别

黄缘闭壳龟的体重在150g以下时,雌雄性征很难区别,当体重超过150g者,两性差别比较明显。我对300g以上的黄缴闭壳龟进行了观察和比较,黄缘闭壳龟的雌性尾短,尾柄较细,尾伸直后泄殖腔孔位于缘盾后缴或内侧;体后部两例肋盾较陡,或椎盾、缘盾几乎构成半圆形,最前一块椎着和最后一块椎盾明显下斜,使得躯干部(三块椎盾)跨度小,拱度高;睦甲肛盾末端较尖锐。而雄性尾长,尾柄较粗,尾伸直后泄赡腔孔位于缘盾外;体后部两侧肋盾较疆,与椎盾和缘盾几乎构成三角彤,整个榷盾成一弧形,使得躯干部(五块椎盾)跨度大,拱度低。用下述方法,对100只黄缘闭壳龟进行了雌雄性征鉴别,其精确率达96%以上,但此法较费劲。用手指顶触其前后技,并向壳内使劲挤压,或施力于瞧甲前后部,让腹、背甲紧台,使其呼吸暂时障碍;这时,若是雄性,则可看到交接器从泄殖腔孔翻出,呈黑色拿形,而雌性则无此现象。

3.2繁殖习性

黄缘闭壳龟的交配季节一般为5~6月和9~10月,雌龟有效交配1次,可保持1~2年的受精能力.在交配季节,雄龟比较活跃,表现好斗,常相互咬架,成熟雄龟不断地向雌龟求偶,围绕雌龟或紧跟雌龟前后爬行,或用嘴咬住雌龟背甲的前缘左右前后摆动,或爬到雌龟前面摇动头部,促使雌龟发情.交配时,雄龟爬到雌龟背部,两后肢着地,以尾部接近雌龟尾下,将交配器插入雌龟的泄殖孔内,若交配成功,雌雄龟的生殖器有短时的连锁现象.

雌龟产卵季节为6~8月,一般每只雌龟每年产卵2~6枚,产卵多在夜间,产卵时先用后肢挖一个深5~10cm的沙坑,产完后用后肢扒沙将卵覆盖,并用腹部压平压实.有时,少数龟会将卵产在池内陆面上或者水中.卵呈长椭圆形,卵重一般为11~18g,长42~47mm,宽20~24mm.卵的孵化基质可用沙、黄土或沙土混合,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7~32C,相对湿度为759/6~80.

3.3孵化

将饲养容器内1/2的面积铺垫深20厘米的黄沙.供龟产卵。另准备若干个40×30X1Ocm的木箱,内放黄沙即成孵化盘。若卵数量较少,也可用陶盆。将卵收集后埋于孵化盘内,48小时后再次检查卵的受精情况。卵中央有不透明圆环者为受精卵。将受精卵重新埋在沙中,沙温控制在28~C~32~C内,沙的湿度范围在75%~85%,以手捏沙后放松即散为宜。孵化天数在70~90天左右。刚出壳的稚龟腹甲中央有一圆形卵黄囊,需一个星期后才能消失。稚龟吃碎蚯蚓、碎肉丝等。

4病害防治

4.1肺炎

病原初步认为是副大肠杆菌,病龟食欲减退,常在陆地呆滞不动,严重时双目失明,眼球充血、水肿、下陷,并有豆腐渣样的块状坏死组织覆盖眼球上,解剖内脏可见肺部呈暗紫色,有硬结节及囊状病灶,支气管及肺泡间有黄色脓血流出。

病因分析:夏季,龟舍温度高.闷热,气温突然下降,冬眠期,龟舍内湿度较大,温度低,且温度变化大而引起。

预防措施:放养前,彻底消毒,杀灭病原菌,养殖冬眠期保持龟舍温度较稳定,湿度适中,水质清新。

治疗措施:对病龟应隔离饲养,投喂金霉素、土霉素药饵等抗生素药饵,同时可肌肉注射庆大霉索、链霉素,剂量为5万IU/kg[6]。

4.2腐皮病

病原为单胞杆菌,病龟颈部、四肢、尾部皮肤坏死糜烂,出现溃疡,病情严重时,皮肤组织坏死,颈及肢体骨骼裸露,脚爪脱落,最后死亡。

病因分析:因饲养密度过大,龟互相撕咬,病菌侵入后,引起受伤部位皮肤组织坏死,水质污染也易引起龟患病:

预防措施:合理安排放养密度.科学投喂,保证饲料的新鲜程度,保持良好水质,做好龟舍的杀菌消毒工作

治疗措施:

①患病初期,用灭菌生理盐水清洗病灶,用金霉素眼膏涂抹患处,每天一次,连续三天。

②按用诺氟沙星(20~30)mg/kg体重拌饵投喂一次疗程或每次注射卡那霉素l0万IU/kg,每天二次,连续五天。

4.3囊肿病

病原为嗜麦芽黄单胞菌,病龟的前肢基部长一囊状肿瘤,直径为0.8cm~1.Ocm.外表发肿,剖开肿瘤,内部充满乳白色脓液,病龟精神不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

病因分析:此病菌是人类条件致病菌,龟舍内有杂碎物,刺伤龟肢,病菌侵入后感染龟体所致。

预防措施:定期清理龟舍,定期做好龟舍消毒杀菌工作。

①用注射器抽取囊内脓液,在患处涂抹聚维酮碘,隔天一次

②肌肉注射丁胺卡那霉素和鱼腥草混合液(体积比1:5),每次用量为151U/kg(丁胺那霉素剂量)。

4.4腐甲病

病原确定为细菌,具体种类尚未确定,病龟甲壳腐烂,患处的角质剥离,甲板溃烂,严重时,有洞孔,有时可见肌肉。病龟不能进食,最后衰竭死亡。

病因分析:由于龟甲磨损,人为损伤或长期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细菌侵入繁殖而导致甲壳腐烂。

①将病龟的病灶血水擦净,用食盐或高锰酸钾结晶粉直接涂抹,5min后,用清水冲洗,每天一次,连续一星期。

②患处清除干净后,用碘酒或四环素等抗菌软膏涂于患处,日涂二次,数日即可。

4.5肠胃溃疡病

病原为产气单胞菌,病龟精神不振.反应迟钝,解剖腹部充血,肠内充血溃烂,肠胃壁上有许多血点,从病龟粪便可看出肠胃溃疡程度,轻者粪便有少量粘液,呈黄色、绿色或深绿色,严重者粪便呈水样或粘液状,呈酱色、血红色,有血丝。

病因分析:投喂饵料不新鲜,水质败坏或吃食后环境温度突然下降等均可引起龟患肠胃溃疡病。

预防措施:放养前彻底对龟舍进行消毒灭菌,保持饵料新鲜,不投喂腐烂变质食物,保持水质清新。

治疗措施:轻度肠胃溃疡投喂土霉素或痢特灵药饵,土霉素剂量为lg/kg体重,连续投喂六天,痢特灵剂量为每千克龟0.2g/kg体重,连续投喂六天。严重者,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或氯霉素,剂量为5万IU/kg。

结束语:

黄缘闭壳龟,在我国的安徽、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台湾等省有零星分布,为濒危珍稀动物。黄缘闭壳龟是一种名贵的药用和观宦莉物,也是食用价值极高的龟类,为龟中之上品.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野生数量的减少,价格不断上涨,促使人们对其滥捕乱杀。导致黄缘闭壳龟的野生资源日益枯绝.因此开展野生黄缘闭壳龟的生态习性、人工养殖、繁殖能力的调查研究,对这种珍稀龟类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壁辉.1979黄缴闭壳龟生态资料.动物学杂志(1):22-24。

[2]张慧.1986黄缘闭壳龟养殖的研究.动物学杂志(1):11—13。

[3]瞿文元.河南省珍稀濒危动物[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9.268—272.

[4]卞伟,王冬武.水龟类的养殖[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9.100一102.

[5]黄斌,陈元胜.陈世峰.野生黄缘闭壳龟繁殖力的调查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3(4):459—461.

[6]张慧,黄缘闭壳龟养殖的研究[J].动物学杂志,1978,13(2):1-13.

THE END
1.小鱼行为观察日记揭秘底层水域生态系统的微观动态(3)繁殖习性及其对生态系统影响 春末夏初,是小鱼繁殖高峰期。在这一阶段,它们需要寻找合适的地方产卵,此过程可能导致附近植被覆盖减少,但这也是为了确保后代能找到足够数量的优质孵化场所。 五、小结与展望 通过本次写作小fishes(即“小fishes”的英文缩写) 的观察日记,我们得到了关于这些微型生物生活方式及对其居住环https://www.lynetx.com/diao-yu-zi-xun/238476.html
2.水生宝库探索淡水养殖技术的奥秘与挑战淡水养殖是指在没有直接连接海洋或其他咸水环境的大型湖泊、河流等区域内进行鱼类或其他 aquatic animals 的培育。这种方式相对于陆地畜牧业有着明显优势,因为它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和土地使用,而提高产量。此外,淡水养殖还能更好地控制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和营养物质含量,这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https://www.1lhyh3ij.cn/tu-pian-zi-xun/458005.html
3.小鱼行为观察日记揭示淡水生物社交互动模式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鱼类作为重要的食物链关键组成部分,其行为模式对于理解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淡水环境中,小鱼由于其较小的体型和快速的繁殖能力,在微观层面上展现出丰富多样的社交互动,这些行为对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及适应环境有着深远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写小鱼的观察日记,探讨淡水生物间的一https://www.ntyujmf.cn/diao-yu-zhi-shi/492693.html
4.我们可以从研究冷水肉食性鱼类中获得哪些科学启示我们可以从研究冷水肉食性鱼类中获得哪些科学启示 在浩瀚的海洋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鱼类,它们能够在极端低温的水域中生存,并且以肉食性为主。这些鱼类通常被称为冷水肉食性鱼类,它们不仅对深海环境有着独特的适应能力,而且也展现出了一些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捕猎策略和生活方式。https://www.hlwne.cn/diao-yu-jiao-xue/219965.html
5.冷水鱼类的肉食性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角色在海洋和淡水环境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生物,它们能够在极端低温的条件下存活并且繁殖,这些生物就是冷水肉食性鱼类。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角色,因为它们通过捕食控制种群,维持生态平衡。 生态角色的重要性 冷水肉食性鱼类对其栖息地的健康至关重要。它们不仅是顶级捕食者,还可能成为底级消费者的主要来源。这意味着如果https://www.xyhxybtxl.cn/diao-yu-zhi-shi/449335.html
6.池中物探索水边生态与生命多样性池中的生物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每一种都在自己的世界中生存。它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池塘的生态,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学习的对象。 水生植物 水生的植物,如水仙、荷花等,它们是池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美化环境,还能够改善水质,提供栖息地给其他动物。它们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氧气和食物。https://www.b9rduz4559.cn/liu-xue-zhuan-ye/370242.html
7.乌鸦饮水之谜探究鸟类对水源利用的生态学与行为学视角在自然界中,水是生命之源,无数种类的生物都依赖于它来维持生存。鸟类作为飞行能力强、栖息地多样化的动物群体,其对水资源的利用同样重要。乌鸦作为一种聪明和机警的大型食肉鸟类,它们如何处理与水相关的问题,是我们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乌鸦喝水的故事”,探讨其对于生态环境适应和行为习性的影响。 https://www.topam.cn/bai-ke/479406.html
8.实验动物学考试汇总(精选7篇)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 是指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应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包括四个基本内涵: 1.遗传背景明确(近交系、封闭群、杂交群) 2.对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施控制(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https://www.360wenmi.com/f/fileiwfx728q.html
9.一小鼠小鼠年龄对应(一)生物学特性 1、一般特性及生活习性: (1)小鼠全身被毛,面部尖突,嘴脸前部有长的触须,耳耸立呈半圆形,尾长约与体长相等。皮肤无汗腺。 (2)性情温顺,容易捕捉,不主动咬人。 (3)昼伏夜出,其进食、交配、分娩多发生在夜间,其中傍晚后与黎明前最为活跃。 http://www.zzfmdn.com/article/943842
10.具有洄游习性的动物大多可以一边游泳一边睡觉,下列哪种生物不能边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589—2010),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结果应以 电话、传真、监测快报等形式立即上报,跟踪监测结果以监测简报形式在监测次日报送,事故处理 完毕后,应出具应急监测报告。()第九章 应急监测 437 https://www.shuashuati.com/ti/8d94a7964ea74e7d9287c3cc62da00a4.html
11.养蜂技术材料蜂群生物学特性是指蜂群的习性,包括蜂群的所有行为表现。其中那些与蜂群生产力关系密切的习性,在育种中称为蜂群的经济性状,主要有产育力、采集力、分蜂性、群势增长率、抗病力和抗逆性等。而那些与蜂群生产力关系不太密切的习性称为蜂群的其它生物学特性,主要有温驯性,定向性、盗性、防卫性、清巢习性、采胶习性、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2156901.html
12.“食藻虫”的真实面目及其在水生态修复应用中的局限性因此,选择摄食藻类能力较强的大型溞等溞属枝角类,通过提纯复壮培养后应用于河湖水生态治理也不存在改变其生活习性驯化问题。因此,“食藻虫”既不是转基因生物也不是生物驯化种,仅是生物纯化培养而已。 四、“食藻虫”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局限性有哪些? 1)“食藻虫”生长受季节温度制约http://m.yc6318.cn/hwz/aritcle10784.html
13.10条有趣的动物冷知识:那些鲜为人知又有趣的动物习性或生物现象你研究者认为,奶牛之间的友谊主要表现在吃草和舔毛上。一项针对英国商业牧群的研究发现,在放牧时,有超过一半的牛会与特定的个体一起进食和休息。 从较大的群体分开后,那些与自己喜欢的朋友被分为一组的奶牛心率更低,与那些没有和自己喜欢的朋友分在一起的奶牛相比,它们跺脚、晃头、踱步和摇晃的频率也更低。 http://cwbaike.com/a/1b076ef816d09844.html
14.公共营养师知识:河蟹的生物学特征及生态习性—营养师—易考吧在自然界,河蟹的胃部发现80%~90%是浮萍、丝状藻类、马来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聚草等水生植物碎片。这与河蟹栖息在水草丛中有关。它在江河、湖泊中河蟹饱食后,把多余营养贮藏在肝脏中,刚蜕壳的"软壳"蟹就要用肝脏中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河蟹还具有较强的耐饥能力,水温10℃以下,可数月不进食不会死亡。https://www.etest8.com/yingyangshi/zhinan/99518.html
15.《海绵宝宝》中的配角,却在太空中大显神通除了水母,NASA还将青蛙、蝾螈和海胆等生物送入了太空。根据NASA的观测和研究,鱼和蝌蚪在太空环境下出生,不会沿直线运动,而是环状运动。 蟾鱼 1975年,苏联乌龟创下了纪录——它们在无人驾驶的联盟-20飞船上遨游太空90天。后来,由于鱼的透明皮肤和快速进食习性,鱼类成为理想的太空实验对象。1997年,随哥伦比亚号进入太https://www.cmse.gov.cn/kpjy/htzs/tmtk/202012/t20201218_47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