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真题:初中生物教师资格证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共48分)

1.藻类、苔鲜、蕨类植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有很薄的叶片

B.具有维管组织

C.用孢子繁殖后代

D.有根、茎叶的分化

本题考查绿色植物的类型。藻类植物中有单细胞的,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以及具有了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具有茎、叶的分化,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孢子植物中的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大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能产生孢子,靠孢子产生新个体,故符合题意。

2.下列有关植物果实和种子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花生的外壳由子房壁发育而成

B.苹果的食用部分由子房壁发育而成

C.油桃果实内的桃核由胚珠发育而成

D.蚕豆的食用部分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成

A项,花生的外壳确实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成。子房→果实子房壁→果皮成熟的果皮一般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3层。故A项正确。

B项,苹果果实中心的一小部分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的,花托和花被筒合生的部分发育形成的才是主要食用部分,故B项错误。

C项,桃子属于被子植物。桃核是它的种子,种子是由胚珠发育来的。而子房壁将发育成果皮,受精卵将发育成种子中的胚。故C项错误。

D项,蚕豆的食用部分由子房壁发育而成,而非受精极核。故D项错误。

叶片表面积/mm2体积/mm3表皮厚度/um

甲2926414

乙1446324

丙3016215

丁59312113

A.甲

B.乙

C.丙

D.丁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仙人掌叶变为刺状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的散失,是对沙漠干旱环境的适应;耐旱作物在形态结构上具有适应干旱的一系列特点,由上图可知,四种植物中只有B项植物的叶表面积最小,表皮最厚,这些特点利于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的散失,最适应干旱环境。

4.为了研究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在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置数量相同的绿豆种子,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萌芽情况如下表:该实验除研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外,还能研究的问题是()。

A.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B.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C.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D.棉花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根据图表分析,可知在四个培养皿中,温度同为23℃为不变量,水分和棉花干湿情况为变量。故可推断出,在本实验中,不仅研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还包括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故B项正确。

5.下列关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光照越强,越有利于农作物产量的增加

B.长跑后,肌肉酸胀乏力是因为酒精的大量积累

C.温室裁培保持昼夜恒温,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D.稻田定期排水,避免根长期无氧呼吸导致腐烂

A项,光照太强,植物细胞气孔会关闭,光合作用速率会降低,因此光照越强,不一定有利于农作物产量的增加,故A项错误;

B项,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肌肉酸胀乏力也是乳酸过多造成的,而不是酒精,故B项错误;

C项,温室内尽量保持昼夜温度差,以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如果保持昼夜恒温,导致夜晚呼吸作用过强,不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故C项错误;

D项,稻田定期排水,能防止植物的根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对根系造成毒害作用,故选D项。

6.下列生产活动或自然现象中,生长素的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A.扦插枝条时保留芽,易于生根成活

B.摘除棉花的顶芽,使其多开花多结果

C.移栽树苗去掉部分叶,提高移栽成活率

D.倒伏的玉米苗,背地生长以更多地接受光照

A项,扦插枝条时保留芽,芽能合成生长素,生长素有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因此,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枝下端会得到较多的生长素,生根会比较快。故A项有误。

B项,摘除棉花的顶芽,解除顶端优势,使其多开花多结果。故B项有误。

C项,移栽树苗时去掉部分叶,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移栽成活率。故C项正确。

D项,倒伏的玉米苗,在近地侧生长素分布较多,生长较快,茎背地生长,以更好地接受光照,故D项有误。

A.甲主要指光合作用

B.乙主要指排遗作用

C.可能为呼吸作用

D.丁可能为蒸腾作用

8.将新鲜的牛奶加入适量的蔗糖煮沸后,倒入消毒后的大口玻璃瓶内,再将适量的酸奶倒入其中,用来制作酸奶。下列过程中,正确的操作是()。

A.煮沸后立即倒入酸奶并密封

B.煮沸后立即倒入酸奶不密封

C.煮沸冷却后再倒入酸奶并密封

D.煮沸冷却后再倒入酸奶不密封

A项,煮沸后立即倒入酸奶,会将乳酸菌杀死,故A项错误;

B项,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不封存会有氧气进入,故C项错误;

C项,乳酸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煮沸后立即倒入酸奶,会将乳酸菌杀死,因此要在煮沸后冷却再倒入酸奶并密封,故C项正确;

D项,煮沸后立即倒入酸奶,会将乳酸菌杀死,不密封会有氧气进入,故D项错误。

9.下列关于淀粉、脂肪、蛋白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能被相应的酶水解

B.都含有C、H、O这三种元素

C.都可通过颜色变化进行鉴定

D.都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

A项,淀粉、脂肪、蛋白质都能被相应的酶水解为小分子物质,故A项正确。

B项,淀粉和脂肪都只含C、H、O这3种元素,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等,因此淀粉、脂肪、蛋白质都含C、H、O这3种元素,故B项正确。

C项,淀粉遇碘液变蓝,脂肪可用苏丹Ⅳ染液(或苏丹IV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因此淀粉、脂肪、蛋白质都通过颜色反应进行鉴定,故C项正确。

D项,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在生物体内,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都能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充当能源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分解糖类提供能量。因此,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此项说法错误。故D项有误。

10.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内只有一种核酸

B.真核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

C.原核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真核细胞都有中心体和核糖体

A项,原核细胞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主要在拟核,细胞质中也有,例如质粒。而RNA主要在细胞质中。故A项有误。

B项,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分裂方式,原核细胞进行二分裂,故B项正确。

C项,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但部分原核细胞含有光台色素(如蓝藻),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故C项有误。

D项,中心体存在于与低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等植物等真核细胞中不含有中心体,故D项有误。

11.图2是人体的消化系统示意图,其中含消化酶种类最多的部位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在口腔中,唾液中只含有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在胃中胃液只含有胃蛋白酶,可以把蛋白质分解成多肽;肝脏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只能乳化脂肪;在小肠内含有三种消化液,胆汁、胰液、肠液,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多种消化酶,淀粉、蛋白质、脂肪最总在小肠内被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综上所述,含消化酶种类最多的消化器官是小肠。

12.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凋亡和坏死均受基因的控制

B.衰老的细胞,其化学成分不再更新

C.造血干细胞分化程度低,能持续分裂

D.癌细胞易扩散与细胞膜上糖蛋白增加有关

A项,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导致的细胞非正常性死亡。不受基因的控制,故A项说法有误。

B项,衰老的细胞,其化学成分也更新,只是更新的速度减慢,故B项说法有误。

C项,造血干细胞为功能干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是能够持续分裂的细胞,故C项说法正确。

D项,癌细胞易扩散与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有关,故D项有误。

13.下列关于细胞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叙述,符合题干要求的是()。

A.都会出现核膜、核仁的消失和重现

B.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都是真核细胞正常的分裂方式

C.真核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细胞可进行无丝分裂

D.有丝分裂过程需要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无丝分裂过程不需要

A项,无丝分裂不出现核仁、核膜的周期性消失或重建,故A项有误。

B项,真核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故B项正确。

C项,无丝分裂不属于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属于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之一,故C项有误。

D项,无丝分裂过程有遗传物质的复制,D项有误。

14.下列有关物质转运的叙述,此项符合题干要求的是()。

A.一种氨基酸只能有一种RNA转运

B.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一定转运至细胞膜

C.主动运输使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趋于一致

D.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可进行物质的双向转运

A项,由于大部分氨基酸有多种密码子,所以一种氨基酸是可能由多种tRNA转运,A项描述有误。

B项,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不一定运输至细胞膜,也可以运输到内质网上,B项描述有误。

C项,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一般是逆浓度运输,使膜内外浓度差增大,C项描述有误。

核膜与核膜上的核孔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因此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可进行双向物质运输,D项描述正确。

15.单选题按含氧量的不同区分,血液可以分为动脉血和静脉血。图3为人的心脏内部结构示意图。图①~④的结构名称及其中的血液类型对应此项符合题干要求的是()。

A.①-右心房,动脉血

B.②-右心室,动脉血

C.③-左心房,静脉血

D.④-左心室,动脉血

A项,①-右心房,静脉血,A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B项,②右心室,静脉血,B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C项,③-左心房,动脉血,C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D项,④-左心室,动脉血,故D项正确。

16.在一条离体神经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兴奋。图4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及斯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向(横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项,刺激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正确,但是传导是双向的,此项符合题干要求。

B项,同A项一样,传导是双向的,此项符合题干要求。

C项,膜电位和传导方向正确,此项符合题干要求。

D项,膜上电位错误,传导方向正确,也此项符合题干要求。故本题选C。

17.在某种牛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体色是红褐色的,aa是红色的;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中,雄牛是红褐色的,而雌牛是红色的,一头红褐色母牛生了一头红色小牛,这头小牛的性别及基因型为()。

A.雌性,Aa

B.雄性,Aa

C.雄性或雌性,aa

D.雌性,Aa或aa

由于AA的雌牛是红褐色的,而Aa和aa的雌牛是红色的,所以一头红褐色母牛的基因型为AA.它与一雄牛杂交后,后代的基因型为A-.由于aa的雄牛、Aa和aa的雌牛都是红色的,所以现生了一头红色小牛的基因型必定是Aa,其性别为雌性。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体色是红褐色的,aa是红色的。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中雄牛是红褐色的,而雌牛是红色的,说明其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18.图5中四个系谱图依次反映了甲、乙、丙、丁四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艷填充表示患者),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根据系谱图判断可排除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是()。

A项,根据a(甲)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A项有误。

B项,根据b(乙)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B项有误。

C项,,根据d(丁)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但是第二代女患者的父亲正常,说明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C项正确。

D项,根据c(丙)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D项有误。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此项符合题干要求的是()。

A.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

B.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

A项,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故A项正确。

B项,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故B项有误。

C项,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故C项正确。

D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故D项正确。

20.一只失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面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的昆虫,就像喂自己的雏鸟一样。雀和金鱼的行为分别是()。

A.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

B.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

C.后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

D.后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

21.下列内容的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念的是()。

①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

②消化腺、消化液与营养物质的消化

③自然界中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也是初中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形成的观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有两层意思,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22.下列属于验证实验的是()。

A.在学习完“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导管运输”的内容后,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红墨水在茎和叶中的运输

B.在学习“血液的组成"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与白细胞,比较它们在血液中的含量

C.在学习“植物细胞的吸收和失水"时,教师组织学生将萝卜置于不同浓度盐水中,观察萝卜条形态的变化

D.在学习“心脏的结构时,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心脏的结构,并向某个血管中注水,观察其它血管中是否有水流出

在学习完“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导管运输”的内容后,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红墨水在茎和叶中的运输,是在对原有研究对象有了一定了解后进行的验证性实验。故A项属于验证试验。

23.某教师研究探究式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他通过教育研究的方法开展研究。下列做法中最恰当的是()。

A.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了解探究式教学策略的教学效果

B.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探究式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C.通过行动研究法,了解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D.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策略的态度和看法

问卷法是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访谈法是指是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的方法,可以有效的了解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策略的态度和看法。故本题选D。

24.在“植物细胞的结构”节教学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洋葱、黄瓜、番茄、黑藻、菠菜、青椒等材料,组织学生制作和观察临时装片,然后讲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这部分教学的内容为1课时,关于这一教学过程的描述,不此项符合题干要求的是()。

A.认识和规范的操作显微镜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B.学生可以从给定的材料中选择2~3种进行观察

C.教学中运用了通过事实总结形成概念的教学方式

D.教师可以通过识图的方式,检测学生的概念掌握的情况

A项,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学习其结构,A项表述正确。

B项,学生可以选择其中2~3种材料进行观察,找出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B项表述有误。

D项,通过观察临时装片,检测学生对细胞结构概念的理解,从而检测其掌握情况,D项表述正确。

25.如图所示选择题的评价层次属于()。

缺图

A.识记

B.理解

C.应用

D.分析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2题,共30分)

26.春季浮游藻类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形成以硅藻为主的群落,而后转为以绿藻为主的群

落,继而转为以蓝藻为优势种的群落。

问:

①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角度分析,.上述藻类属于_____它们的种间关系主要表现为______。(6分)

②进入春季后,湖泊中各种藻类种群环境容纳量__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理由是___。(6分)

(1)消费者;竞争

(2)会;环境条件发生改变

(3)提前

(1)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所以从丛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上述藻类属于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上述藻类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2)进入春季后,由于环境条件发生改变,优势种群发生了改变,所以湖泊中各种藻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

27.如图表示是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催化效率更高,原因是____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反应物浓度高于b时,反应速率并未提高,其中限制因素可能是____(6分)

③若反应体系中酶浓度提高50%,则最大反应速率会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3分)

(1)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由于酶的数量(酶浓度)的限制反应速率不在增加;

(2)c;c点时反应物浓度已达到饱和,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浓度的变化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最小;

(3)增大。

解析:

(1)主要考查酶比无机催化剂催化效率高,主要是酶降低了活化能,反应速率达到一定数值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就是酶本身的浓度影响。

(2)准确测量酶活性,是在酶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进行的,这时反应物浓度已达到饱和,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浓度的变化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最小。

(3)一定条件下,酶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会增大。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2题,共40分)

28.(材料)

材料:

某校教师组织学生在各自生活小区的花园中捕捉蚯蚓,然后带到学校开展“观察蚯蚓运动"的实验,不同教师设计的实验观察不同,下面是其中的两种:

“观察蚯蚓的运动”实验方案1:

①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

②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及身体的变化。

③比较蚯蚓在两种情况下运动的方式和运动速度的异同点。

注意:在观察过程中,应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其体表保持湿润。

“观察蚯蚓的运动”实验方案2:

①将滤纸浸润(水越少越好),紧贴在一个装有2毫升水的大试管内壁一侧。

②将一条6~10厘米的蚯蚓,放入大试管底部的水中。

③将大试管向没有贴滤纸的一侧倾斜料45°,观察蚯蚓的运动情况。

④将大试管向贴有滤纸的一侧倾斜45°,观察蚯蚓的运动情况。

⑤比较蚯蚓在两种情况下运动方式和运动速度的异同点。

问题:

(1)结合材料分类列出教师在实验中所使用的课程资源,并说明分类的依据。(6分)

①根据性质,课程资源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自然课程便是利用大自然作为课程资源,具有“天然性”和“自发性”。例如:生物课程的动植物微生物,地理课程的水文和地貌、天气和气候。

社会课程资源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带有“人工性”和“自觉性”的特点。例如博物馆、雕塑、人际交往、价值观和民风民俗等。

②根据存在方式,课程资源还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隐性课程资源一般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本实验中的蚯蚓、实验器材等都是显性的课程资源。

③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文字的产生,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以教科书为主的印刷品记录着人类的思想,蕴涵着人类的智慧,保存着人类文化,延续着人类的文明,直到今天依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实物资源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类是自然物质,如动植物、矿石等;一类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如建筑、机械、服饰等;一类是为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物品,如笔墨纸砚、模型、标本、挂图、仪器等。实物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的特点,是常用的课程资源。

活动资源内容广泛,包括教师的言语活动和体态语言、班级集体和学生社团的活动、各种集会和文艺演出、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以及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等等。充分开发与利用活动课程资源,有利于打破单一的课堂接受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增进社会适应和社会交往,养成健全的人格。

本实验中的蚯蚓、实验器材等属于实物资源;学生的实验活动属于活动资源。

(2)如果要达到实验目的,至少还需要补充哪些实验器材。(4分)

(3)分别分析这两个实验方案的局限性。(10分)

实验1:①由于糙纸具有较强的吸水性,蚯蚓体表的黏液被糙纸吸附,会阻碍蚯蚓的运动;②仅靠观察,没有量化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学生难以理解刚毛在蚯蚓运动中的支撑和固定作用。③蚯蚓在玻璃板和纸板,上无方向地乱爬,无法测其运动距离及速度。

实验2:①试管倾斜45°,由于重力的原因,蚯蚓爬行一段距离后有可能滑落,无法测量其运动距离及速度。②试管倾斜45,蚯蚓的身体可能出现蜷缩,不能使体表的刚毛充分与滤纸、试管壁接触,影响实验结果。

29.材料:

某教师关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一课的教学思路片段如下:

①为了解决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植皮问题,需从烧伤病人的皮肤上取下细胞置于培养液中培养,推测培养瓶中应该加入哪些培养物质才能让细胞活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身体里的活细胞要存活是否也需要这些物质引出课题: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②教师弓导学生查阅食物营养成分表,对比分析不同食物中共有的营养物质,据此推测细胞生活需要的营养物质。

③教师提供皮肤细胞培养液的配方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际培养细胞时,添加的物质和前面推测的物质的异同点。

④引导学生回顾摄入的食物归根结底来自组成这些生物体的细胞,使其体会细胞从外界吸收的物质具有构建细胞和生物体的作用。教师提供细胞各种结构成分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是有机物、哪些是无机物,除水分之外,哪种物质的含量高有机物除了构建细胞,还有哪些重要作用教师弓导学生发现除水分外细胞内有机物含量高,并说出有机物能维持细胞生存和增殖等。

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应注意的事项。(10分)

①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导入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所以导入要能够推动学生明确将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从而在头脑中构建学习的路径,明确学习的程序。导入要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实际学情,采用适当的导入方法。适当的导入才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并朝着有意注意发展,从而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材料中教师采用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植皮问题,需从烧伤病人的皮肤上取下细胞置于培养液中培养,从而引入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体现了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②导入要有关联性。教师应该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明确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引学生层层递进。材料中教师弓导学生思考培养瓶中应该加入哪些培养物质才能让细胞活下来,进而引出身体里的活细胞要存活是否也需要这些物质。

③导入要有趣味性,有艺术能力。导入要有趣味性和一定的艺术魅力。即能引人注目、颇有风趣、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这个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生动的语言、熟练的专业基础和炽热的感情。材料中教师采用烧伤病人的植皮实例导入,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连续两次提问,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材料:举例分析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计划培养学生的哪些思维能力。(10分)

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计划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等思维能力。

①培养学生的理解力,理解力是对某个事物或事情的认识、认知、转变过程的能力。理解力是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基础,所以材料中教师的教学有利于理解力的培养。

②培养学生的分析力,即分析事物的能力。材料中教师引导学生查阅食物营养成分表、皮肤细胞培养液的配方表,分析细胞各种结构成分的资料,都体现了学生分析力的培养。

③培养学生的比较力。材料中教师引导学生查阅食物营养成分表,对比分析不同食物中共有的营养物质;教师提供皮肤细胞培养液的配方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际培养细胞时,添加的物质和前面推测的物质的异同点。

④培养学生的综合力。综合力是是把客观存在的各个要素、层次和规定性,用一定线索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和发展的规律。材料中教师提供细胞各种结构成分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是有机物、哪些是无机物,哪种物质的含量高有机物有哪些重要作用最终引导学生发现除水分外细胞内有机物含量高,并说出有机物能维持细胞生存和增殖等,体现了对学生综合力的培养。

四、教学设计题(每题30分,共1题,共30分)

30.(材料)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某教师在进行"血管”一节的教学时,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B.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各小组描述的观察现象,从血液流动速度血液方向等方面,对不同血管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C.教师播放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情况的视频。

D.教师组织学生进一步观察人体循环系统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梳理不同血管以及心脏之间血液流动方向的关系,并书写板图和板书。

问题:(1)设计本节教学内容的板书和板图。(10分)

答案

(1)板书:

血管

1、小鱼尾鳍血管、血液

血管的种类: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

血液流动速度:动脉血管的血液流动快,毛吸血管中的血液

2、人体循环系统

体循环的路线(左心室-→生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的路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板图:

(2)设计本节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10分)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小鱼尾鳍的血管种类及流动方向;掌握人体循环系统中的血管与心脏之间关系。

②能力目标:使用显微镜;提高观察、合作、概括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小鱼尾鳍、人体循环系统中血管和血液的学习,增强对生物学科热爱之情,从而激发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小鱼尾鳍、人体循环系统中血管和血液的认识。

教学难点:人体循环系统的血液与心脏之间的关系。

(3)设计本节教学的问题串。(10分)

问题串:

①小尾鳍的血管种类

学生回答:静脉血管、动脉血管以及毛细血管。(主要考察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②小鱼尾鳍血液流动速度及方向的情况

学生回答:动脉血流速快,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最慢;血液从动脉血管流向毛细血管,再汇集于静脉血管。

③人体循环系统种,血管以及心脏之间血液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体循环的路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THE END
1.视频视频精彩视频 山西省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我叫陈桂林,不是桂林仔 漫威梦想侠 3491跟贴 打开APP 50岁北京大叔曾是名店厨师,如今八年没有收入,守着祖宅靠啥生活 闲聊北京 522跟贴 打开APP 山西农村的神秘土堆,千年来从未积雪,专家挖开后发现奥秘 历史碟中谍 62跟贴 打开APP 一男一女被困荒岛,经过3个https://m.163.com/v/video/VKHKHCFK5.html
2.初一生物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又是一个实验周,我刚一通知我的学生们要做《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学生兴奋的跳了起来,有孩子追着问:“老师,鱼是活的吗?”,“老师,用不用我们从家里带?”“老师,我们用哪种鱼做实验?”学生们围着我问一系列问题,被学生们围着,幸福感油然而生! 孩子们https://www.meipian.cn/24zzdv5o
3.2023年云浮中考生物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操作教程!#2023年云浮中考生物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操作教程! #生物实验操作考试 - 我的小宇宙于20230503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97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https://m.douyin.com/share/video/7228841495485271353
4.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苏教版) 实验报告 11 收藏 用手机看http://shiyan360.cn/play/3422.html
5.7.4.4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2022-07-30更新|832次组卷|6卷引用:2022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生物真题 相似题纠错详情加入试卷 (2022·浙江宁波·中考真题) 在“观察鱼尾血液微循环”实验中,小宁根据观察到的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情况绘制如图所示的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6pt3142ct8862n252066.html
6.学生工作计划精选15篇调查1、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第一周 2、调查当地的`各种生态系统第六周 3、调查水体中的单细胞第十六周 初二级部: 学生实验: 1、测量胸围差第六周 2、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第八周 3、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第十一周 探究实验: https://www.yjbys.com/gongzuojihua/2014/3618691.html
7.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的分析和改进cocosong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中设计了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学生通过这个实验,达到两个教学目的: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2、根据血管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尝试分辩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3、可以获得有关血管和血流的感性认识。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7b7c526f0101hgml.html
8.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说课稿.docx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说课稿.docx,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说课稿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说课稿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说课稿 《察看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讲课稿 郧阳区城关镇第一中学 贺明 一、教材剖析 1.说教材 本实验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207/7056146163004060.shtm
9.下列关于“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的操作中,正确的是()答案解析 结果1 举报 A、为了维持小鱼的正常呼吸,要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故A错误;B、“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的操作中小鱼尾鳍上不需要盖盖玻片,故B错误;C、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情况,故C正确;D、实验结束后,将小鱼放回鱼缸,故D错误.故选:C. APP内打开 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878d01b5ce1fc5bf19c05e6ce0c9710b.html
10.“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有了对实验的周密考虑,组织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及时提醒各小组:不能满足于观察到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还要注意移动培养皿,尽可能观察到小鱼尾鳍末端,找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即毛细血管,然后边观察边移动培养皿,根据血流情况,分别找到小动脉和小静脉;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把小鱼放回小桶。 https://www.360doc.cn/article/4261144_101770287.html
11.榆林教育云平台学期: 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 所属范围: 榆阳区教育和体育局 所属学校: 榆阳区麻黄梁镇初级中学 年级科目: 七年级生物 实验目录: 新版下册-第四章>第四节>4.4.2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实验教师: 张瑜 实验类型: 学生实验 实验时间: 2021-05-20 10:20 http://www.yulinedu.net/index_expShow.htm?id=51048
12.“小鱼尾鳍血液循环的观察”微信的微课制作中学生物学摘要:以“小鱼尾鳍血液流动观察实验”为例,详细记述了微信微课的制作方法和使用的软件,从素材的获得到微信平台的构建,再到利用微信平台创造出简短的微信微课,笔者以自身经历为例,记录制作出简洁的微信微课的过程。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https://www.xueshu.com/zxswx/201611/28306489.html
13.小滨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和“制作和观察血涂片”等实验小滨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和“制作和观察血涂片”等实验后做出的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图甲中,当血液流经血管b时,与周围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B.在https://www.jyeoo.com/shiti/480cd101-6158-4515-855e-14bcc0ede25c
14.观察人血涂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学 / 1. (2019七下·中山期末) 实验探究 图Ⅰ、图Ⅱ、图Ⅲ分别表示人新鲜血液分层、观察人血涂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 图Ⅰ中加入试管的血液若来自上肢静脉,颜色应是。若没有加入抗凝剂,则血液在图Ⅱ中的[] 作用下,不发生分层。 (2) 图Ⅰ中的③是 ,https://chuzhong.zujuan.com/question/detail-121930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