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生物教案6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

(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教学后记:

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初一(10)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班学生较文静,气氛太沉闷

初一(3)班课堂纪律太乱,几位同学特意捣蛋,但小组间团队精神不错,调查到的种类较多,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很广,认识植物种类多。

初一(5)班守纪律,调查生物最少19种,最多29种,证明每组都有认真调查的学生,学生积极性高,对老师的布置完成得很好。

初一(4)班户外活动时纪律管不好,很多男同学在玩蟾蜍等生物,男同学一堆,女同学一堆,纪律不好,但调查到最多的生物种类有40种,最少的也有25种,证明该班学生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但事后发现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联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学精神。

教学反思:

初一上册生物教案篇2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⑵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动物的影象资料,有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有活蹦乱跳的各种动物,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

问题: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分,我们可以如何划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来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的视频资料来整体感知鱼的特点。

⑴、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⑵、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⑶、都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离开水会怎样水到底给了鱼什么呢

⑷、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

隐含知识:

1.海洋鱼类:表明鱼的种类很多(多样性)

2.淡水鱼类:暗示我国的特有物种(独特性)

3.要求:保护环境以及它们生存的水生环境.

[讲授新课]

一、观察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

1.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再观察局部: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配合的

2.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帮助鱼在水中游泳。

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探究】鱼鳍的作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强调单一变量)

2.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可以是鱼前进的动力,可以决定方向

3.制定计划

⑴方法选用:选用直接剪掉尾鳍法,现象比较直观

-直接观察法:各种鳍在一起相互协调合作,因此直接观察很难得出结论。

-模拟法: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1.气球容易漏气,而且水不容易灌进去,很难扎紧。

2.游动时,现象不明显。

当用手按住鱼前部时,鱼的前进不明显;当不按头部时,鱼头就翘起来,感觉没有方向感。

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一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捆绑法:鱼体很滑,要想完成捆绑某个鳍的动作,操作起来有点难度,如果让学生来完成,可能很难完成,因此做了几点改进:

捆绑法的改进:

对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中的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时候难以成功。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改进一捆绑鱼鳍时,教材提示用细线捆绑鱼鳍,事实上宜用粗线、纱布条会更好些,不宜用细线,否则易造成对鱼的伤害。而且用细线捆绑的,很少有绑成功的。另外捆绑时,为了尽量减小对鱼的伤害,要注意用很湿润的纱布包住鱼头,并不时要将鱼头浸入水中,以保证其正常呼吸。

图2: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

图3: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

图4:被塑料片绑了尾鳍的鱼(上)稍一摆动,塑料片就滑掉;而绑了木片的鱼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转向和游泳

⑵实验用具选择:

-水槽选择(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鱼体大小选择;7—10cm(由学校提供)

-剪刀、纱布

⑶分组实验

学生共52人,分13小组,每组4人

每组提供两条鱼

1—2组,探究胸鳍的作用

3—4组,探究腹鳍的作用

5—7组,探究背鳍的作用

8—10组,探究臀鳍的作用

11—13组,探究尾鳍的作用

4.实施计划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观看探究尾鳍的作用的视频,与小组做出来的结果比较,得出结论。

5.得出结论:

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6.讨论和交流:

⑴一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就一定正确

⑵与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模拟实验的制作。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播放投影,检查所学知识。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种的鱼,身体的背面和腹面颜色是否一致这有什么作用

2.鱼的身体两侧有一排鳞片上有小孔,这些小孔连起来构成一条侧线,它有什么作用

3.鱼的身体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吗

4.鱼体内有个白长囊状结构叫做鳔,想想看,鳔的作用是什么

[推进新课]

继续探究,鱼除了用鳍游泳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特征。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各种鱼放在小组水槽中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分组观察。

观察鱼的呼吸时,先观察鳃的颜色和鳃丝的形状,鱼鳃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鳃上布满毛细血管,所以人们买鱼时可以从鳃的鲜艳程度判断鱼是否新鲜。鳃丝在水中呈舒展状态扩大了与水接触面,离开水鳃丝互相粘结、破坏了气体交换的功能。鱼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而是通过鳃获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鱼儿不是离不开水”而是离不开水中的氧气,所以养鱼缸要经常换水,养鱼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间要打冰眼(结合书中实践活动)因此,若水域污染对鱼及其它水生动物十分不利(渗透环保意识)。

得出结论:鱼的呼吸靠鳃来进行,鳃的结构包括鳃弓和鳃丝,这些结构有利于鱼在水中进行交换氧气。

本章还开设了新的实验内容——“模拟实验”,详见书第四页,这是一个新的实践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视,让学生动手去模仿着做。训练学生的悟性。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以上就是关于八年级生物水中生活的动物说课稿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上册生物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重点: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对比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调查了校园里面的生物,知道了生物无所不在,那你们知道,这么多的生物都共同生活在哪个共同的家园中呢(地球)很好(打开课件,展示地球图片)这就是我们的地球,那我们是生活在地球的内部还是生活在表面这一层呢(表面)很好,外面这一圈就是我们生物共同生活的地方,科学家们把它叫做生物圈,很多同学对生物圈不熟悉,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是学习关于生物圈的知识。

做练习:

1、生物圈为其中的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仅由植物、动物及其中的微生物构成

b.生物圈包括地球的全部,即地球内部也有生物

c.生物圈指生物活动能达到的范围,包括月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空间的总称

3、有人说:“只要有充足的牧草和水,牛羊就能正常生活”,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如果不对,说说你的理由。

布置下节课准备的内容: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动,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下节课每小组至少要抓到五只回来做实验,抓好时要把它们放在湿的土中养着,而且避免光照,不然很容易死。

同学们对于一些熊猫,蕉树等接近生活的图片比较感兴趣,以后可以多举这方面的例子。

初一上册生物教案篇4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初一上册生物教案篇5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2.教学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

一、导入。

回忆之前两节课学习了两个实验《光对鼠妇的影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都是说明了什么原理?(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这就说明了我们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把这个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先在书本上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p22,画出概念。怎么样的环境才算是一个生态系统呢?那么我们的课室算不算一个生态系统?比较一个农田、一个森林与我们的课室的区别,从而更准确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那生态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生态系统里面有无数条食物链,食物链交错又成了食物网。我们小学的时候学习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看一下书本是怎么样对这两个概念下定义的?p24。让学生读出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并举例。草兔狼。(强调箭头应指向捕食者)。那在森林中这几种生物还有跟其他生物有联系吗?(昆虫吃草,老鼠吃草,老虎吃兔,狼吃鹿…)强调每条食物链的连接箭头都是指向捕食者。并简单介绍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三、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简单介绍各营养级。

课件图示几种生物,让学生自行连接成食物链,看哪个小组连成的食物链最多,最准确。根据食物链的连接讲解处于食物链的不同位置的生物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强调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那为什么植物叫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让学生记忆更深。从树叶、蝉、黄雀、螳螂四种生物组成一句话,是什么话?(激发学生积极性)。以这四种生物为例介绍各营养结构和营养环节。巩固前面介绍的知识。以今天或昨天的午餐为例,说出一条以学生为终点的食物链。讨论书本p23练习。

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列举一食物链,让学生讨论这里面的植物会不会逐渐减少,动物会不会无限量增加从而引出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再举一动画实例。强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1、我国有天然草原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7%。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约6570万公顷,草原生产力下降。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草原鼠虫害加重,沙尘暴频繁发生。

2、人类大量饲养山羊,山羊吃草,斩草除根,对草场的破坏程度相当于绵羊的20倍。由于生态恶化无草可吃,导致骆驼严重营养不良,使得驼峰下垂,骆驼无法站立。

六、做练习

对于知识点的衔接不够娴熟,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过渡过硬。要懂得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技巧,让课堂上得更系统。

初一上册生物教案篇6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THE END
1.这些鱼非要去跟鲨鱼蹭蹭真相大跌眼镜科学家不能直接问鱼:“你觉得痒吗?”,只能设计一系列实验,试图通过鱼的行为和神经活动来破解这个谜团。瘙痒感通常由外界刺激物或内部信号(如炎症因子)引发。某些化学物质能够直接作用于 TRPA1,激活它的“开关功能”。TRPA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 1)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分布在感知神经元的末梢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770391731728139&wfr=spider&for=pc
2.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中,我们利用活鱼进行了“捆扎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中,我们利用活鱼进行了“捆扎鱼鳍的方法”,通过探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1)鱼的背鳍、胸鳍、腹鳍在运动中起___作用.(2)鱼的尾鳍在运动中有___的作用.(3)鱼游泳的动力来自于___和___左右摆动.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866d6dda566e3af9c30befdbd15f16cf.html
3.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时,生物兴趣小组选择了捆扎鱼鳍的方法(1)本实验可以提出的探究问题是 鱼鳍在游泳中起作用吗?(2)经A处理过的鱼放回水中后,看到的现象是鱼运动缓慢,且方向不稳,说明尾鳍在游泳中具有 产生动力和改变方向的作用。(3)经B处理过的鱼放回水中后,鱼体会失去平衡,说明背鳍有 维持(鱼体)平衡https://www.jyeoo.com/shiti/105ef197-7915-15ce-95c3-28c14646da25
4.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得出结论:(1)将鱼的胸鳍或腹鳍捆绑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得出结论:(1)将鱼的胸鳍或腹鳍捆绑固定后.鱼体 .不能掌握平衡.可见胸鳍或腹鳍起 作用,胸鳍还有转换方向的作用.(2)当鱼的背鳍被捆绑后.鱼体 .不能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可见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3)通过捆绑鱼的尾鳍或模拟实验.证明鱼http://www.1010jiajiao.com/czsw/shiti_id_fbef25cd5d3a7ac0e888126a9e66fb22
5.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最好选用[]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最好选用 [ ]A.把一条小鱼的鳍剪掉与另一条不作处理的小鱼比较B.采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探究鱼鳍的作用C.采用模拟实验观察鱼鳍的作用D.以上方法均不可取的答案解析https://www.shuashuati.com/ti/cdeea25ac42441bc963e331cef93642f.html?fm=bdbdscd8c9f6315e95094da815a0731f727e9
6.生物实验报告单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生物实验报告单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文档格式:docx 文件大小:10.18 KB / 4 下载文档 合集下载相似文档生物实验报告单 页数:35 大小:40.43 KB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单 页数:6 大小:154.50 KB 上生物实验报告单 页数:6 大小:16.00 KB (完整版)初中生物实验报告单.docx 页数:6 大小:104.83 KB https://www.doczj.com/doc/f72962243.html
7.初中生物知识点《探究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doc运用试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2. 根据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活动方案。 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 1. 鱼有多少种鳍?分别叫什么? 2. 鱼的尾鳍在鱼游泳时起什么作用? 作出假设:鱼的尾鳍在鱼游泳时起前进作用。 讨论探究思路: 方案一:直接观察。 方案二:把鱼鳍剪掉,拿另外一条鱼与该鱼对比,看该鱼有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402/7033045116004106.shtm
8.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同步练习实验报告 加载失败 00 收藏 用手机看http://shiyan360.cn/play/3430.html
9.案例4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4.用多媒体课件对鱼的五种鳍的作用进行总结。 4.认同自己实验探究的事实。 2.小组选用的小夹子太重了,觉得鱼很痛苦。 3.实验中应该准备一些喂鱼的馒头渣、米饭和鱼虫等,在固定鱼鳍后,可用这些食物让鱼尽快游动起来,这样会使观察的效果更明显。 4、鱼缸应该再大一些,否则不清楚固定鱼鳍后对鱼的游泳速度是否发生http://cs.gzedu.com/jiaoshijixu/09/tkc035a/chap4/44134.htm
10.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ppt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2021/2/2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生物 上册返回在生物圈中,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其数量共约21625种,遍布世界各地,是最成功的一类水生动物。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2021https://m.taodocs.com/p-613515737.html
11.鱼鳍的作用实验报告实验:鱼鳍的各种作用实验报告_生物学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实验名称:鱼鳍的各种作用实验目的: 1.认识鱼的外形;了解鱼各种鳍的作用。 2.设计探究鱼各种鳍在游泳中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报告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报告_初二理化生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生物实验报告实验题目: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https://m.doc.wendoc.com/bfb38fbfa009add33cde21e1a.html
12.“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的改进“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的改进 崔少锋,李华锋,林建美(山东省烟台栖霞市实验中学 (265300))https://swxjx.ecnu.edu.cn/CN/lexeme/showArticleByLexeme.do?articleID=9822
13.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生物实验观察各个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背鳍)在游泳中各起什么作用? 用细纱布绑住鱼的胸鳍,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鱼的运动不协调,身体不稳定,数秒后侧翻。 结论:胸鳍可使鱼体转弯。 用细纱布绑住鱼的腹鳍,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鱼的身体向一侧倾斜,并且鱼的运动也不协调。 https://www.meipian.cn/1pzyy41p
14.观察鱼的结构探究鱼鳍的作用(2)把经B处理过的鱼放回水中后,观察到鱼体失去平衡。鱼体中有类似作用的鱼鳍还有___。 (3)在捉鱼时发现鱼很易滑落,这是因为鱼的身体呈纺锤形且体表鳞片上有___,可以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4)这个探究实验有一处设计得不完善,如果是你做这个探究实验,你认为至少需要___条鱼,其中一条鱼起___作用。 (5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6pt3142ct8923n247337.html
15.通过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知道了鱼尾鳍的作用是根据魔方格专家分析,试题“通过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知道了鱼尾鳍的作用是。鱼向前游泳时,主要依靠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主要考查了你对 【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探究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关于这些知识点的“档案”,你可以点击相应https://www.mofangge.com/html/qDetail/09/c2/201408/frcec209193777.html
16.初中生物鱼试验图片类题专题训练含答案.5、某个同学为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选取甲,乙,丙三条相同的鲫鱼,放于同一鱼缸中,操作步骤之一是只用纱布捆扎甲的胸鳍,其他鳍呈自然状态;操作步骤之二是只用纱布捆扎乙的尾鳍,其他鳍呈自然状态;丙不作处理。请问: (1)上述探究设计包括组对照实验。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2/0325/23/78971220_1023340072.shtml
17.水中的动物案例8篇(全文)(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知道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2.能力培养 (1)通过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实验分小组进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 (2)通过观察“鱼鳃作用”的实验,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moxnvk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