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本文简介:通过观察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学生进一步理解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并了解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二)能力目标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验过程中,学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本文内容:
通过观察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学生进一步理解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并了解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珍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
1.
学会观察鱼的外形,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并总结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2.
实施个性化探究实验方案。
三、教学方法设计
教师适时引导,创建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分析和总结来获得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设计
探究性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1.指导编组,准备教具。2-3人一组,每小组活鱼(锦鲤鱼或金鱼、鲫鱼)2条、透明鱼缸或水槽2个、托盘、各种固定鱼鳍的材料(如各种形状的塑料板、橡皮圈、曲别针、夹板针、布片、纱布等)、长滴管、滴瓶(内装稀释红墨水)。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摆在我们面前的鱼叫什么名字?它的外形和颜色都很漂亮,是一种观赏鱼,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你知道鱼为什么必须生活在水中吗?它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在水中生活?当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时,鱼鳍又是如何摆动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观察鱼的外形,探究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启智激疑。
(一)观察鱼的外部形态
1.鱼的身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鱼的体形是怎样的?
3.体色有什么变化?
4.摸一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样的感觉?
5.仔细观察鱼的体侧,你会看到什么结构?它叫什么?有何作用?
6.鱼共有几种鳍?在鱼游泳时,各种鳍是如何协调摆动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大屏幕的6个问题,边观察,边填写实验报告。观察完毕,利用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总结,说明这些特点都是和鱼在水中生活是相适应的。
利用多媒体课件,大屏幕上显示6个问题。
体现观察有序,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
(二)探究实验
当鱼在水中游泳时,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各种鱼鳍的摆动情况吗?共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探究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那么,围绕今天的实验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描述一种或几种鳍的摆动情况。学生分别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
1.鱼失去鳍后,还能游泳吗?
2.鱼鳍和鱼保持平衡有关系吗?
3。失去尾鳍,会不会影响鱼的游泳速度?
4.鱼的腹鳍和臀鳍有作用吗?
训练学生初学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假设
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那么请各小组围绕其中一个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根据常识、生活经验和观察,通过小组讨论,作出假设。
(三)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用录象显示实验关键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①动作轻缓
②水中进行,两人合作
③
两
各抒己见,将各自的实验方案表达出来,比如采用何种材料,运用什么办法进行探究的。
围绕小组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条鱼交替实验
④单种鳍固定
⑤
固定鱼鳍后静置1—2分钟后记录现象
⑥小组分工协作
(四)实施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先观察正常的鱼在水中是什么姿态?
请各小组根据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实验结论向全班同学做汇报,大家共同交流。
背上、腹下直立在水中。
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五)表达与交流
3.
组织各小组交流和及时引导。
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本小组实施实验方案情况;全体倾听发言小组情况并与之交流,共同得出实验结论。
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鼓励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学会倾听和交流。
小结
4.
用多媒体课件对鱼的五种鳍的作用进行总结。
认同自己实验探究的事实。
(六)小结
5.
强调鱼能够在水中游泳,是靠鱼鳍、肌肉、骨骼和鳔的共同协调作用。
6.
放映鱼在失去各种鳍的情况下的电影片段
观看电影片段,了解爱护动物,珍爱生命意义。
对学生进行生物学辩证统一观点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观点。
(七)讨论
1.实验时,为什么要留下一条正常的鱼?为什么要对鱼鳍分别固定?
2.在固定鱼鳍后,为什么要静置1—2分钟才正式记录现象?
3.剪掉鱼鳍的方法又快又简单,为什么在实验中不提倡这样做?
1.对学生及时进行科学方法指导。
2.加深学生对珍爱生命情感的理解。
教学建议
上网或查阅图书等方式,进一步了解“鱼鳍的美”
展示学生个人收集的关于“鱼鳍的故事”。
适时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帮助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和鱼的外形、结构和鱼鳍的原理在哪些领域中应用?
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显示学生作品。
点评:
从教学目标上,本节课突出体现《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兼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教学内容上,本节课抓住了“趣”和“准”。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入手,体现趣味;在教材分析上,重点、难点、教学策略确立准确、得当。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有序。特别是对难点的突破,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教学程序上,本节课体现了一个“清”字。先观察鱼的外形,自然过渡到有趣的探究实验。遵循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做到严谨、有序。
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上,本节课体现出“活而不乱”,有章可循。一方面教师教法活,积极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充分运用鲜活的实验材料创设情境另一方面学生的学法活,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中,充满着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和兴趣,以小主人的意识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从教学效果上,本节课充分让教师感受到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思路。在课堂中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乐于探究;不仅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突出的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