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视频辅导课程》轻松易懂,助你拿证!点击试听,综合优惠低至69元/科!
本大纲对应教材版本:沈政、林庶芝编著生理心理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心理学
课程代码:10070
2016年3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生理心理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本科)考试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心理科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它吸收这三大类科学的成果,阐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它为心理学专业人员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是心理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的特点是脑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名词多,常见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名词多,涉及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知识面广。因此,本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它又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联系,掌握它的知识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遇到的心理问题、疾病问题、子女教育和老人问题等,是值得自学人员花费力气认真学好的课程。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考虑到自学和成人教育的特点,本大纲规定书中约1/3篇幅免试。第一章涉及跨学科研究进展和较深的理论和技术问题,第三章描述的感觉运动功能属于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与神经生理学研究相重叠,本大纲免考这两章内容。4-12章是必学必考的主要内容;但其中部分内容较繁琐或涉及生物学较深,也予以免试。本大纲保留必修课文的部分186页,刚好与本书第二版页数相同;但却含有许多生理心理学最新发展的理论概念,去除了琐细的生物学基础,如217-232页关于饮食、防御和性行为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自学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掌握了本大纲要求的必学内容之后,再适度自学这些免试的内容,具有提高学识水平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重点章节是:第四章第2、3节;第六章第1、2、3、4、5节;第七章第3、4节;第十一章第1、2、3节;第十二章第1、2节。
1.本课程中的基础心理学知识要从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获取;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是认知心理学等课程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导论(免考,1-23页),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神经形态学
第二节神经系统功能的整体和细胞生理学基础
第三节遗传信息和神经信息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免考,49-58页)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神经细胞学、组织学和解剖学统称为神经形态学,它们对脑和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分别采用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肉眼观察的方法,得到解剖学上的脑大体解剖结构、神经组织的显微结构和神经细胞的超显微结构。三个层面上的科学知识,为理解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提供了形态学基础。关于神经系统功能,大体可分为基本功能和高级功能,前者用于维持动物机体生命活动,后者是实现心理活动的基础。
本章所涉及的神经信息化学传递的分子神经生物学基础知识,是理解记忆等认知活动以及情感、行为的重要基础,只有掌握它们,才能理解各章节所涉及的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脑的主要结构及其基本功能
识记:神经元、突触、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额、颞、顶、枕叶和边缘叶皮层;皮层功能柱、超柱;白质、浅层白质、深层白质、胼胝体;基底神经节、海马、杏仁核、纹状体;脑干、脑干网状结构、小脑、脊髓等,识记这些结构在人脑中的位置和功能。
理解: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关系。
(二)经典神经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识记:1、反射活动
2、反射弧
3、基本神经过程
理解: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异同
(三)细胞神经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识记:1、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
3、率编码或“全或无规则”
4、级量反应。
理解:1、神经信息在神经细胞间电学传递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2、突触传递的特点
(四)脑电生理学:脑电图和平均诱发电位的各自组成成分和功能意义。
识记:1、脑电图及其组成成分和功能意义
2、平均诱发电位的组成成分和功能意义
理解:脑电图和平均诱发电位的记录条件和之间的关系
(五)神经信息传递的生物化学机制和脑能量代谢特点
识记:1、神经递质及其主要种类
2、受体的分类和受体结合
3、细胞内信使和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
4、脑能量代谢特点。
理解:神经信息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的机制和特点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免考,59-94页)
第四章知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失认症与知觉的脑结构
第二节知觉的皮层结构基础
第三节知觉通路和知觉信息流
第四节面孔知觉(免考,107-111页)
这些知识说明,即使是简单的视知觉也不是人脑皮层某一区单独兴奋所完成的,而是通过许多皮层区组成的多个神经通路,进行多重信息流活动所完成的复杂信息加工过程。虽然已知大脑皮层中存在一些特异知觉区;但它们在复杂知觉通路和信息流中只是发挥关键的作用。要求自学者能将各节知识,联系起来掌握知觉的生理心理学知识,切莫孤立生硬背颂一些名词。
(一)失认症病人和正常人脑中的知觉关键区
识记:1、失认症的定义与皮层知觉区,
2、功能性磁共振技术发现的人脑皮层的特异性知觉区。
理解:结合人类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层次性特点理解这些皮层知觉关键区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二)知觉的细胞生理学基础:
识记:1、超柱的定义
2、多模式感知细胞的定义
理解:这两类神经结构的分布区域和功能特点:前者存在于次级视皮层中,后者存在于联络区皮层,是更复杂知觉的细胞学基础。
(三)皮层视知觉通路
识记:1、皮层初级知觉通路:大细胞优势通路(MD)、颜色优势通路(BD)和色柱间优势通路(ID),
2、皮层高级知觉通路:背侧通路和腹侧通路的组成和功能。
理解:1、人类知觉不是单一大脑皮层区孤立活动的结果;而是许多脑区连接成回路,共同活动的结果。
2、即使最简单的物体知觉,也是背侧通路和腹侧通路诸多脑区活动的结果。
(四)知觉信息流
识记:1、底-顶加工信息流,包含皮层初、高级知觉通路中所进行的信息流,
2、自上而下的信息流,包括短、中和长距离的反馈信息流,
3、循环信息流,包括视皮层各区之间的循环信息流及其与额、颞、顶区皮层之间的循环信息流。
理解:1、三类信息流和两种信息传递方式(并行和串行)的心理学意义
3、知觉通路、信息流和信息传递方式与意识和无意识知觉的关系,
第五章注意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非随意注意
第二节选择注意(其中《选择性注意的心理资源分配理论》免考,117-119页)
第三节注意的脑网络和信息流
第四节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一)非随意注意的朝向反射理论和神经模式匹配理论。
识记:1、朝向反射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由外部刺激的新异性所决定的反应。
3、神经模式匹配理论的基本要点和不匹配负波(MMN)的基本概念
理解:非随意注意特点是被动性和非选择性,其本质是脑内发展的外抑制过程,随刺激重复脑内主动性内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
(二)选择性注意的早、晚选择理论和多重选择理论
识记:1、早选择理论和晚选择理论的概念,丘脑网状核闸门学说和前运动中枢理论
(三)注意的脑网络和信息流
识记:1、定向、执行和警觉三网络各自的主要功能和主要脑结构
2、背、腹侧注意网络的各自功能和主要脑结构
3、在注意的脑网络中存在着由底至顶、自上而下的信息流以及循环信息流,还存在着额叶眼区(FEF)和V1区之间的大范围信息交流的机制,是意识注意和无意识注意的基础。
理解:1、注意的脑网络与两类注意的功能关系,
2、注意网络和信息流与意识、知觉和记忆的关系。
(四)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脑网络基础
识记:1、ADHD的三种临床类型及主要症状
2、脑预置网络及其与ADHD的关系
理解:关于ADHD的广泛性脑功能发育障碍模型
第六章学习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学习模式
第二节学习的脑网络基础
第三节大脑皮层在学习中的作用
第四节脑可塑性与学习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第五节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六节学习障碍和成瘾行为
(一)学习模式的类型与特点
识记:1、联想式学习的特点和所含的学习类型
2、非联想式学习特点和所含的学习类型
3、监督式学习特点和所含的学习类型
4、知觉学习特点和所含的学习类型
5、认知学习特点和所含的学习类型
6、情绪性学习特点和所含的学习类型、
(二)学习的脑网络基础和大脑皮层在学习中的作用
识记:1、学习中强化的脑功能基础,即脑的奖励/强化系统:包括中脑-边缘脑多巴胺通路、中脑腹侧被盖区-伏隔核多巴胺通路、中脑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此外也包括厌恶、逃避和防御系统中对各种厌恶学习发生强化的主要脑结构。
2、学习行为表达的脑功能基础:纹状体和伏隔核以及小脑在学习行为表达中的作用和特点
4、前额叶皮层与延缓反应,
5、颞、顶、枕联络区皮层与延缓不匹配学习,
6、以颞下回与海马、杏仁核间的联系为基础的认知学习,
7、前额叶和内侧额叶皮层与情绪性学习,
理解:1、学习过程必然存在的三个环节:刺激、反应和强化的脑结构基础,涉及许多脑结构,说明学习是脑的普遍功能;
2、但不同学习模式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脑结构又有所不同,说明脑功能的定位性。
3、在人的学习行为中,脑功能的定位性和整体性是统一的。
4、快速运动技能学习,关键脑结构在小脑(后头部),越是复杂的学习,发生关键作用的脑结构分布在前额也和颞、顶、枕联络区皮层。
(三)学习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识记:1、在细胞水平上,对作为学习机制的神经可塑性即突触的可塑性变化,是通过异源性突触易化机制实现的,已知有两种方式:活动依存性强化机制和突触前-后间强化机制;
3、学习引起大脑白质微结构变化。
理解:1、学习过程是脑的高级机能,不是某一种特殊分子变化的结果,而是有多种物质经过复杂的代谢环节参与学习过程。由几个亚基组成的受体蛋白或酶蛋白,可以同时接受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影响发生变构作用,实现两种刺激间的联结。所以,蛋白分子变构作用是学习记忆的基本机制。只有中小分子的神经递质、调质和激素的激发并与之结合,受体蛋白或离子通道蛋白才会发生这类变构作用,成为受环境制约的学习过程的物质基础。
2、蛋白质变构作用是突触可塑性变化的物质基础,反之突触可塑性变化是蛋白质变构的功能体现。
(四)学习障碍和成瘾行为
识记:1、学习障碍的定义,
2、毒品的定义
3、行为瘾
3、毒瘾形成脑机制的三个要点
4、复吸与药物渴求的最后共同通路。
理解:1、毒品引起树突形态改变,以其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的分子生物学变化为基础,这个过程与本书所描述的学习的脑强化/奖励机制和长时记忆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完全相同。简言之,毒品作为配体与受体相结合,通过G-蛋白受体家族所诱发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激活,再通过蛋白激酶催化亚基进入细胞核,使那里的基因调节蛋白激活,引起基因表达,合成更多的受体蛋白质,分布在嵴突之中。
第七章记忆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传统的记忆痕迹理论
第二节海马的记忆功能(免考,160-162页)
第三节现代的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及其脑结构基础
第四节记忆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基础
第五节人类的记忆障碍
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从传统单一记忆系统理论,发展为现代的多重记忆系统理论;生理心理学对记忆脑机制的认识,也从海马作为特异的记忆脑结构,发展为全脑结构参与的多重记忆网络理论,并且继而从突触和细胞核基因对话中,得到记忆信息和遗传信息的偶联机制,使记忆的痕迹理论为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所代替。从这里我们理解到科学发展的必然性。重点掌握多重记忆系统及其脑网络基础,理解记忆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基础。
(一)大体掌握记忆痕迹理论的要点
识记:1、短时记忆是神经回路中的生物电反响振荡
2、长时记忆是回路中的生化变化以及突触结构形态的变化
理解:这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理论,认为脑内存在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海马是最关键的脑结构。这一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被现代多重记忆系统理论所取代。
(二)现代多重记忆系统及其脑结构基础
识记:1、记忆过程和记忆系统的分离技术:双重任务法和双重分离技术
2、各种长时记忆的分类
3、工作记忆及其认知心理学模型
理解:1、人脑后顶叶背、腹侧工作记忆系统
2、情景记忆或自传记忆的脑结构基础:3个新皮层区和海马的功能作用
3、语义记忆信息以域特异性存储在三类额颞叶新皮层中:后部多模式和异模式联络皮层、异模式前额叶皮层和内侧边缘皮层;额叶皮发挥提取信息的激活作用
4、内隐记忆的脑结构基础:内隐性记忆不存在主动性提取过程,所以,由相应脑结构自动激活或兴奋扩散机制参与记忆功能。职业技能和习惯行为的记忆信息,快速运动技能或精细快速反应的运动技能信息,复杂的知觉表征性记忆信息和简单的联想性记忆信息,分别贮存在不同的脑回路或结构中。
(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基础
理解:1、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乃至人类的脑,尽管其大小和结构有天壤之别;但记忆的分子和细胞学基本机制,在生物进化中却是相对恒定的;
2、短时记忆发生在神经细胞连接的突触之中,主要是突触后膜已有的蛋白大分子的变构作用,包括离子通道蛋白分子快速反应(数毫秒)和受体蛋白分子的变构作用(数秒至几分钟),是以局部细胞膜及其邻近的细胞质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为基础;
3、长时记忆是整个神经细胞的反应,从细胞膜上的突触到细胞质内的信号转导系统,再到细胞核内的基因表达,其结果是合成新的蛋白质和新突触的生长。
4、长时记忆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基础,是细胞核和突触间的对话。作为长时记忆基础的突触可塑性的持续变化,不仅取决于该突触自身活动的经历(短时记忆活动),并且还取决于细胞核内基因转录的激活历史,把认知过程的记忆信息和遗传过程中基因负载的信息统一起来。
5、与50多年前大鼠电抽搐对学习记忆影响的行为效应十分吻合,从突触前刺激到突触后细胞核CREB-1的激活并开始基因表达,也就是短时记忆形成巩固的长时记忆,需要至少40min的经历.
论述:运用上面的理解4,解释为何负载人脑记忆的物质,不能移植到别人脑中实现记忆的直接转移?
(四)人类常见的记忆障碍及其各自特点
理解:1、柯萨可夫遗忘症是长期酗酒而造成的记忆障碍,特点为:遗忘加虚构和元记忆缺失,是丘脑乳头体严重受损的结果。
2、顺行性遗忘症特点是不能形成新的长时记忆,是两半球海马和内侧颞叶损伤的结果
3、逆行性遗忘症,是脑震荡以后,首先出现短时期遗忘症,无法回忆受伤的原因和经过。
论述:应用记忆理论,解释为何脑震荡后,会出现逆行性遗忘症?
第八章言语、思维的脑功能基础
第一节言语和脑(其中《语言理解的认知理论》免考,183-186页)
第二节脑与思维(其中《问题解决的生理心理学基础》免考,195-197页)
第三节精神分裂症的言语、思维障碍及其脑功能基础
(一)各种语言障碍特点和及其受损的脑结构
识记:1、失语症和失读症的异同
2、运动性失语症和感觉性失语症的特点和受损脑区
(二)言语理解的脑网络。
识记:1、语言理解过程:字词理解、句子理解和话语(课文)理解
2、语言理解的背侧和腹侧信息流
理解:Friederrici(2012)关于听觉语义理解的神经回路
(三)语言产出的层次理论及其脑结构基础,
识记:1、语言产出的层次理论的三个层次
理解:1、语言产出的神经回路,理解大脑皮层、皮层下结构和小脑之间的层次性关系;
2、社会语言产出的脑回路,理解高层次社会语言铲除中包容着低层次的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成分。
(四)思维的脑功能基础
识记:1、内隐思维和外显思维的概念,
2、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概念,
3、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逻辑推理和产生式策略。
理解:1、内隐思维和外显思维的脑功能基础:内侧前额叶在内隐认知中具有重要作用;外显思维忽略视觉和听觉信息源的差异,很快组成动态推理的额颞皮层网络。
2、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脑功能基础:巴甫洛夫用两个信号系统的优势活动解释两类思维的个体差异;斯培里用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解释两类思维。
3、在问题解决的思维中,背外侧前额叶和内侧前额叶发挥重要作用,并与一系列皮层和皮层下脑结构形成功能回路。
(五)精神分裂症的言语思维障碍及其脑功能基础
识记:1、在精神分裂症的多层次分裂中,思维破裂是最为突出的核心症状,包括思维过程、内容和形式三者的分裂以及思维与外界环境的分裂。
2、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机能性疾病,是神经信息化学传递机制上的障碍。
理解:1、目前多源性病理学说得到普遍接受,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具有多位点基因突变导致的多重递质及其受体功能失调的多源病理基础。
第九章本能、需求和动机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作为人类本能的意识和言语
第二节睡眠与觉醒
第三节饮水行为与渴感中枢(免考217-219)
第四节摄食行为(免考220-224)
第五节性行为(免考225-229)
第六节防御和攻击行为(免考229-232)
第七节人类基本生理心理需求和动机的脑基础
本能、需求和动机的生理心理学科学知识,主要从动物实验中获得,涉及较细致的激素、体液、自主神经系统的基础知识,对自学人员具有较大困难,所以本大纲中免考4节,只保留3节内容,将人类意识、睡眠、语言、需求和动机五个方面的四个知识点,列为必学的要求。
(一)作为人类本能的意识和言语
识记:1、意识的清晰性、觉知性、层次性和复杂性,
2、作为生物物种的人类意识和语言,有其生物本能的特点。
3、维持和调节意识清晰性的脑干网状结构,
4、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和人类大脑皮层的预置模式网络
理解:1、原始自我是对自身机体状态的一系列无意识的表征,以脑干上部及下丘脑水平上,聚合感觉和体内环境信息的脑回路为基础。
2、核心自我(核心意识),把自身发在短时内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以丘脑一些核团和扣带回皮层与其相联系的回路为基础,这是由基因组将脑和身体之间通过神经-体液联系来所确定的。
3、自传式自我的脑基础是颞叶皮层和额叶皮层。
4、扩展意识是建立在核心自我基础上,随时变化的,是人类独有的
(二)经典睡眠理论。
理解:1、巴甫洛夫理论认为睡眠的本质是大脑皮层起源的广泛扩散的抑制;梦是大脑普遍抑制背景上,细胞群局部兴奋活动的结果;从觉醒到完全睡眠的过渡,即催眠相。
2、20世纪30-40年代,猫的孤立脑标本(isolatedbrain)和孤立头(isolated
head)标本证明,在脑干中,存在着调节睡眠与觉醒的脑中枢。
3、20世纪60年代认识到,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对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起重要作用;桥脑下部的网状结构对大脑的睡眠状态起着重要作用;脑干上部与下部的网状结构相互作用于大脑皮层,此消彼长,维持着人类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变化。
(三)睡眠类型、睡眠阶段和睡眠周期及其生理学指标。
识记:1、睡眠类型: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定义
2、睡眠阶段的划分标准
3、睡眠周期的概念
理解:睡眠的生物学功能和心理学功能(睡眠剥夺实验)
(四)人类基本生理心理需求和动机的脑基础
理解:1、扣带回与岛叶皮层、前额叶皮层、运动区皮层、基底神经节、小脑和自主神经系统均存在着双向连接,是评估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确定每一瞬间最急迫和最适于实现的需求的关键脑结构。
2、扣带回的评估和选择作用是通过它与基底神经节的的联系,经过奖励强化机制实现的
第十章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经典生理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情绪、情感的现代生理心理学理论(其中《基本情绪系统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免考240-243页)
第三节情感障碍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
情感心理学问题是心理学发展中最薄弱的且充满矛盾的领域,经典理论试图定义情绪、情感活动的特异神经中枢;但事实上它是最复杂的心理活动,不可能由特异脑中枢单一调节。只是近年吸收了新技术、生物学成果和认知理论,才形成了三种现代的情绪、情感新理论,由于《基本情绪系统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涉及较多神经生物学名词,本大纲免于考试;但还是鼓励自学者后续自学。
(一)情绪、情感的经典生理心理学理论
识记:1、情绪激活学说
2、边缘系统学说
3、应激学说
理解:随着神经生理学对脑功能认识的历史发展,从低位脑结构到高位脑结构功能的揭示,情绪的脑调节中枢从脑干网状结构到边缘系统,再到包括神经-体液调节的复杂机制。
(二)情绪、情感维度理论
识记:1、情绪、情感维度理论的基本概念
理解:1、情绪、情感维度的脑网络涉及许多皮层区、皮层下结构,特别是内侧前额叶、杏仁核、下丘脑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它们之间经常发生的共激活。
(三)人类情感的组成评价模型。
理解:1、对于人类复杂的情感,被定义为复杂的五个组成成分经过4个动态评估过程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2、五个组成成分是:认知、动机、自主神经生理反应、动作表达和情感体验。
4、三个中枢表达方式:无意识反射和调节表征、意识表征和调节、主观情感体验的言语表达和交流。
论述:1、为何说该模型可以解释人类复杂的情感过程
(四)情感障碍的脑网络。
理解:1、情感障碍的病理网络由四个部分组成:预置网络、恐惧焦虑子网、内脏调节子网和刺激评估子网
2、预置模式网:以内侧前额叶为核心的网络,每当没有认知任务是此网络变得活跃,BOLD信号发生0.1Hz的缓慢自发波动;相反,面对认知任务时,缓慢波动的幅值变低。
2、恐惧焦虑子网以杏仁核和海马为核心,负责调节内环境与情感的关系,并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该子网的活动增强引起的内环境成为情感障碍的重要基础。
3、刺激评估和奖励子网,是抑郁病人对奖励淡漠和动机缺失的病理基础。
第十一章人际交往和执行监控的脑功能基础
第一节人际交往和相互理解的脑功能基础
第二节目标行为的执行监控功能
第三节人脑的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第四节社交中烟、酒、茶调节心态的脑功能基础
第五节影响人际交往的神经症及其脑功能基础
第六节自闭症谱系障碍及其神经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基础
关于人际交往和执行监控的脑功能基础知识,都是近年多学科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对心理理论能力、心理理论模块、镜像神经元和社会镜像神经元系统以及性取向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等概念,要求准确掌握其定义和内涵,然后搞清它们的心理学、脑科学和分子生物学意义。
(一)人际交往和相互理解的脑功能基础
识记:1、心理理论能力是通过观察和推理相结合,才能表现出理解或预测他人意向的能力。
2、镜像神经元:只有理解他人的动作意向或动作目标时,才能受到这一内隐加工过程所激活的神经元。
3、心灵理论模块:又称高级心理理论,是指头脑中积累了许多社会认知的内隐知识库,利用这些知识才能理解他人和复杂社会情景中所发生的行为。
4、共情(empathy):看到别人受苦,就会在内心体验到相应的痛苦,并且脑的内侧前额叶受到激活。
2、心理理论能力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年龄特征
3、前扣带回和岛叶皮层也具有镜像神经元特性,但不同于颞上回等背外侧皮层中对动作的镜像反应,而是对他人情绪的镜像反应,是共情的神经基础。
4、人类的社会镜像神经元系统:脑内具有镜像功能的神经元系统,实现对他人心态的理解,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理解和预测。
(二)目标行为的执行监控功能
识记:1、内侧额叶皮层的的功能:情绪调节、工作记忆、执行功能、冲突监控和执行监控。
2、3区各自在目标行为执行监控中的功能特点
理解:1、分区及其功能分布特点:后去、眶区和前区,从后先前对动作和行为进行监控;后果预测监控;从认知成分到情感成分;从局部人际关系到社会道德、荣誉检测。
(三)性别差异和性取向
识记:1、性取向的定义
理解1、男、女性别差异的形成因素和过程:SRY基因,男胎雄激素对脑发挥的组织化作用,脑结构和功能的性别分化
2、影响性取向的不同因素:生物医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家庭环境
(四)社会交际性物质
识记:1、烟的主要成分和功能:烟硷(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
2、对脑细胞的双重作用: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
3、酒的主要成分和作用:乙醇,加速血循环和提高兴奋性
4、饮料中的有效成分:黄素嘌呤,脑能量代谢的必需的辅酶
理解:社交中烟、酒、茶调节心态的脑功能基础。
论述:为了不对周围人产生被动吸烟的公害,为何不吃烟代替吸烟?
(五)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脑功能基础
识记:1、焦虑/恐惧障碍中杏仁核的作用
2、强迫/强制行为除发生在强迫症外还出现在多种精神疾病中,
理解:1、强迫/强制行为的核心问题是反抑制和认知僵化,其脑功能基础是眶额叶皮层和纹状体之间的神经回路障碍。
(六)自闭症谱系障碍脑科学和分子遗传学基础。
识记: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组儿童全面发展障碍,包括5种疾病
理解:1、认知理论:心理理论模块、镜像神经元和长距离纤维(白质)发育不良
2、动机理论:眶额叶皮层-杏仁核回路危机出的社会动机不足。
3、致病基因:12种致病基因均发生在胎儿晚期和新生儿早期,半数出现在突触和神经细胞核中。
第十二章人格与智能的生理心理学问题
第一节人格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智能及其脑功能基础
第三节智能障碍的脑机制
对人格和智能这类高级心理特质的生理心理学理论研究,虽然从古至今连续不断;但能经得住科学发展检验的不多。本章例举三个较有影响并有客观实验测量的人格理论概念;但关于智力的生理心理学基础研究虽较多,却没有一致性发现,甚至无法理出一些著名理论。尽管如此,这些研究结果还是值得学生有所了解,因为这些问题与每个人的个体发展至关重要。对这些考核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关键名词。关于老年退行性痴呆和人格障碍,常常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不但了解一般概念,还要对其疾病性质和诊断的主要依据有准确的了解。
(一)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识记:1、巴甫洛夫对神经类型分类的四种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
2、划分神经型的根据:基本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3、作为人类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特点,及其在人类气质分类中的意义
理解:1、综合理解基本神经过程的三个特性和两个信号系统的功能优势在客观划分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的运用。
(二)艾森克人格理论的三个重要生理心理学概念
3、情绪性或驱力:决定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平衡性,与神经质人格维度与内、外向人格维度均有关。
理解:1、综合理解三个生理参数与心理现象和社会存在的统一
论述:用艾森克人格理论的三个重要生理心理学概念解释反社会人格障碍脑功能基础(278-279页)
(三)、两性人格差异的E-S理论。
识记:1、E-S理论的定义
2、共情维度的概念
3、系统化维度的概念
理解:1、男、女脑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论述:用E-S人格理论解释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脑基础(276-277页)
(四)智能及其脑功能基础
理解:1、智力的脑功能定位和多相分布理论:前者认为一般智力定位于最晚出现的外侧额叶皮层;后者认为智力是多相分布的脑机制,而不存在于闹的局部定位。
4、情商的脑功能基础就是情感、情绪的脑基础:内侧额叶、前扣带回、杏仁核和岛叶等。
论述:短时记忆变化为主的轻度认知障碍在老年退行性痴呆疾病早期预测中的意义和病理机制。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课程的考核目标共分为三个能力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它们之间是递进等级的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具体含义为:
识记:能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理解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理论、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论述: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沈政、林庶芝编著生理心理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2、在了解考试大纲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在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要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要弄清它的思想,对基本方法要牢固掌握,并融会贯通,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重要的基本概念、原理、
方法等加以整理,以便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突出重点,并了解整个内容,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在自学各章内容时,切勿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锻炼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深层次的认识水平。
4、为了提高自学效果,应结合自学内容,尽可能地多看一些案例分析和动手做一些练习题,以便更好的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
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培养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
存在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6学分,建议总课时不少于108学时,其中助学学时分配如下:
章次
课程内容
助学学时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
9
第四章
知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12
第五章
注意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10
第六章
学习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
14
第七章
记忆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第八章
言语、思维的脑功能基础
8
第九章
本能、需求和动机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第十章
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人际交往和执行监控的脑功能基础
人格与智能的生理心理学问题
总计
108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30%、“理解”为50%和“论述”为20%。
3、试题难易程度分为较易、中等难度、较难三个层次。较难部分比例不超过30%,建议20%。
4、本课程命题采用的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六、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神经心理障碍是指(答案A)
A.脑局部损伤引起的心理障碍B.精神刺激引起的心理障碍
C.脑发育不良引起的心理障碍D.人格形成不良引起的心理障碍
(二)多项选择题
视感觉皮层中的超柱包括(答案:A,D,E)
A.左右眼优势柱B.运动方向柱C.空间频率柱
D.方位柱E.颜色柱
(三)填空题
V4区受损会产生______失认症(答案:颜色)
(四)名词解释
1.中枢神经系统
2.受体
(五)简答题
1.简述细胞电生理学中的级量反应及其特点
2.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怎样证明的?
(六)论述题
1试结合实验论述脑等位论与脑机能定位论的统一
2为何最早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是苯丙胺这一精神运动兴奋剂?
自考生题库
专业智能,巩固提分
历年真题
真题全景再现
进入做题
模拟考场
海量题随机做
考前点题
部分科目押题
章节练习
章节专项突破
错题收纳
试题收藏复习
易错题
高频易错习题
网课试听
教材大全
做题闯关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