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恢复技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系统现状
二、系统保护卡原理以及发展缺陷
三、计算机软件系统保护和恢复措施
1、Ghost软件的使用
Ghost软件是一款功能强大,使用范围较广的软件,可以实现硬盘与硬盘间的对拷、两个硬盘的对拷、两个硬盘分区的对拷和电脑与电脑间的对拷,并且可以压缩信息成一个影像文件。对Ghost软件进行使用时,要先进行系统分区,通过C盘生成影像文件,只要运行程序时把保存在非系统区的文件恢复到吩咐就可以了。在安装的过程中如果要把一台计算机的系统和软件安装好,然后利用Ghost软件对系统或者硬盘进行备份,再把备份恢复到其他计算机上以达到良好的效果,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2、使用保护卡和恢复系统数据的办法
我国目前最比较流行的硬件数据保护和局域网数据恢复硬件是海光蓝,这种硬件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如果几台计算机同时发生故障,用这种方式只需要恢复一台计算机的系统管理,再将其他计算机系统进行还原即可。海光蓝具有针对性的自动连接、网络唤醒、数据同步传输和网络拷贝功能。它能够脱离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能够应付更加恶劣的计算机问题。能够就有效地防止病毒感染或者操作不当造导致系统崩溃问题的出现。在海光蓝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保护时,需要对每一个计算机系统都设置密码以防多人使用中出现电脑数据丢失的情况而造成信息泄漏。
3、使用单机和多机系统的备份和恢复方法
四、总结
关键词:网络存储,SAN,数字化
0概述
随着校园计算机网络范围的扩大,应用的普及,很多校园应用对存储容量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如何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保障数据的安全存储与备份,成为数字化校园实施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校园数字化平台对数据存储提出了以下需求:
(1)需要海量的网络存储能力,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存储需求;
(2)能进行跨平台数据共享,并具有完备的安全管理机制;
(3)能集中进行数据管理、具有完善的数据保护和恢复措施;
(4)具有良好的存储扩展性。
目前主流的存储技术主要有直接附加存储(DirectAttachedStorage,DAS)、网络附加存储(NetworkAttachedStorage,NAS)和存储区域网络(StorageAreaNetwork,SAN)。
(1)DAS
(2)NAS
NAS是一种专业的网络文件存储及备份设备,适用于通过网络将文件数据传送到多台客户机上的应用。在数据需要长距离传送的环境中优势尤为显著。NAS设备提供RJ-45接口和单独的IP地址,可以将其直接挂接在校园主干网的交换机上。但遇到校园主干网故障,则依赖于校园主干网的业务和数据都将无法得到保障。论文格式,网络存储。
(3)SAN
存储区域网络可分为FC-SAN和IP-SAN。处于SAN环境下的主机和应用系统共享存储设备和数据,具有很强的扩展能力。在不影响主机和应用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可以扩展存储容量和性能,增加服务器数量不会影响存储系统。通过对FC-SAN环境下存储控制器、RAID卡、HBA卡、光纤交换机和服务器等设备或组件的冗余设计,消除存储区域网络中主要部件的单点故障,增强系统的可靠性。
采用FC-SAN的存储环境能够为校园数字化平台提供可扩展的存储架构、在提供海量网络存储能力的同时,不同级别的RAID为校园应用提供不同等级的数据安全保障,满足校园数字化平台中不同应用对存储的需求。论文格式,网络存储。
2应用举例
在校园数字化平台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应用,这些应用对存储提出了不同的需求:
(1)学校Web网站,包括学校WWW服务器,各行政部门、二级学院、教研室等各类服务器,数目众多,这些都需要有备份服务的支持。
(2)校园邮件系统(包括教师邮件系统和学生邮件系统)以及相应的邮件网关系统,需要提供对邮件数据的备份。
(3)大型计费系统(如一卡通计费系统、图书借还系统等)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较高,需要做到实时备份。
(4)视频点播系统及网络课件系统等媒体资源要求提供海量的存储能力。
(5)办公管理软件系统(如办公自动化、学籍管理系统、迎新系统、离校系统、教工档案管理系统等)需要对数据提供备份服务。
(6)数字图书馆系统需要提供海量存储能力及数据管理能力。
对于大型计费系统和办公管理软件系统等这些对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可以采用RAID1存储级别,对于其他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不高,但需要提供海量存储系统的应用可以采用RAID5存储级别。存储区域网络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其中磁盘阵列采用双控,服务器、光纤交换机与存储阵列之间均采用冗余设计,降低单点故障的风险,以保障关键业务的持续运行。论文格式,网络存储。
图1:存储区域网络系统架构图
3总结
参考文献
[1]章伟辉,方赵林,王万良.校园网络存储系统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10):529-533
[2]郑丽华.网络存储技术的对比研究与思考[J].信息系统工程,2010(3):57-59
[3]李行,黄紧.高校网络环境下网络存储系统的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550-551
摘要:以我国1999~2009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样本,从论文选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论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用基础性研究较多,纯基础研究和开发性研究相对较少,选题创新性不够,出现选题重复和与运动实践脱节的现象;论文的研究对象,大多以动物为主,而以人体的相对较少;论文研究方法以实验法和定量分析法为主;论文研究成果应用于竞技体育领域相对较多,应用于大众运动健身及学校体育的相对较少。
关键词:体育文献计量;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国
AnalysisoftheseswrittenforaMasterofSciencedegreeinthehumanmovementsciencespecialtybetween1999and2009inChina
LINHua,XIAXue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
Keywords:sportsbibliometrics;humanmovementscience;thesiswrittenforaMasterofSciencedegree;China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是研究人体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体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基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1]。根据体育科研成果的性质可将体育科学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3类[2]。其中基础性研究又可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类,而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又常被归为一类,以“应用研究”统称[3]。
1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选题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4]曾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因此,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2年以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大多是以生物学传统的动物实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技术动作分析等微观实验研究为主,而近些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逐渐采用一些新技术手段,如蛋白质组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等,在运动性心脏、骨骼肌以及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从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向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跨学科研究,以系统整体观点来综合宏观和微观研究,依托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用基础性研究论文有509篇,占54.85%,应用性研究论文次之,有327篇,占总数的35.24%,而开发性研究和纯基础性研究论文数仅占8.19%和1.72%。
结果显示,纯基础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选题较少,虽说运动人体科学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应用基础性研究课题的属性,但其本身还是存在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内在结构,只有各研究类型均衡发展,才能够有效促进整个学科研究的进步。因此,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这个特殊科研群体中,应特别注重科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分析来看,研究内容丰富,选题方向多样,能够体现当前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新问题。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等传统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的同时,一些新型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呈现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如低氧训练的生物学基础、高原训练和运动员机能监控、人体功效学、生物力学研究及运动器材研发、体育工程学等。
2002年以前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集中,在骨骼肌生理、心血管机能、疲劳与恢复、营养、激素及内分泌、机能评定、免疫等方面,研究高原训练、代谢方面的论文分别有7篇和6篇[5],而现在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高原训练和代谢的增加到37篇和96篇。如今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在传统研究领域更加深入,同时还有些新的研究内容不断增加,如基因多态性与运动能力的关联性研究、纳米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中医保健以及运动人体科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等。不过,近年一些研究如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自由基生物学等生物工程技术已应用于运动人体中,但硕士学位论文中还甚少涉及。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础[6]。交叉和综合选题成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的普遍现象,不仅涉及到同级学科不同方向之间的交叉选题,还涉及到同级学科之间和跨学科之间的交叉选题,使研究课题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此,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要拓宽研究视野,突破思维局限,敢于创新呈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根据研究目的所选择和组成的客体,本文通过对928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梳理,发现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的有409篇,占44.07%;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208篇,占22.41%;以军人、老年人、患病者等为研究对象的有104篇,占总数11.21%;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有93篇,占10.02%;以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有67篇,仅占总数的7.22%。
由此可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最多,而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选择的群体相对广泛,选择研究对象最多的是运动员,其次是大学生,少年儿童相对较少。
3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
一门科学的发展依赖于研究方法手段,而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利于该科学的发展,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体育科学研究的进程,作为体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发展同研究方法手段发展也是分不开的[7]。从本文分析的硕士学位论文看,大部分论文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范围研究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测量法等,采用最多的是实验法,这也符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特点。而与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位论文多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8]不同的是运动人体科学论文的研究习惯以实验为基础,以客观量化的数理统计为依据,以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为辅助研究手段进行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研究。
从质与量的角度可将研究方法分为比较、归纳、分类等的定性分析法,数理统计的定量分析法及运用数理统计而仍以定性方法研究的半定量分析法。在本研究中发现,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的学位论文占总数的63.79%,定性分析法研究占13.69%,半定量分析法研究占22.52%。其中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的分别占82.27%、80.53%、70.15%。结果充分体现研究论文多以定量数据分析为主。
4硕士学位论文的应用价值
动物实验在生命科学、医学等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成为生物学、医学的一门主要研究方法,是探讨生命奥秘、人类疾病机制及治疗等不可缺少的手段。运动人体科学与生物学、医学一样,同属于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单从研究对象选择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多以动物实验为主,大多数运动机制是在动物实验中实现的。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基因表达形式也逐渐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热点。
纵观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发展,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任务和需要,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应多从研究人类运动的角度出发,将基础理论研究合理运用到运动实践中。
除了以动物模型为实验对象外的519篇论文中,研究成果与竞技体育有关的论文230篇,其中基础性研究63篇,应用性研究119篇,开发性研究48篇,主要研究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运动员身体恢复的手段和方法、新技术、特殊仪器应用于运动员训练等。如低氧训练是当前运动训练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有40篇论文与低氧训练的机制及应用有关。
从多维角度思考,研究成果的“社会化”既是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也是衡量体育科学研究社会价值的最好尺度[9],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除服务于竞技体育研究范围外,在全民健身范围内,人类健康与健身运动领域也应得到重视,大众体育的发展,必将接受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的指导,并将体育纳入“一级预防”的“预防医学”框架之中。在我国推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10]。在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与群众体育有关的研究有115篇,占总数的22.16%,主要研究包括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的研究,各种力学负荷对人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慢性病患者的运动健身指导方案,“现代文明病”的根治及抗衰老与体育运动保健的研究,人体体质健康状况及因素分析,不同人群运动健身的特点与方法,运动与营养膳食处方的指导等。
近年来我国的肥胖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肥胖少年的增长比例更大,成为儿童时期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儿童单纯性肥胖可作为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诱发因素之一。学校体育也成为现在体育科学研究的领域之一。学位论文的研究涉及到学校体育的有174篇,其中包括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状况、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不同运动对学生生理机能评定、体育院校学生专项教学训练素质等。
5小结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发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多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纯基础研究及开发性研究比例相对较少,选题方向不均衡,但随着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日益发展,创新性研究课题也将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的必然趋势。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大多以动物模型为主导,继承自然科学研究传统的研究模式,但为了能更好在体育运动领域发挥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作用,直接采用人体实验将是运动人体科学应用于运动实践的突破点。在设计实验,采取合适的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成败的关键,在硕士论文研究中应重点考虑如何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优势相结合。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实验研究与定量分析法为主流验证结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元综合方法应用将在今后运动人体领域科学研究稳步发展,移植更新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必将成为体育领域科学研究的重点。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整体分析来看,其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用价值更多的还是局限在竞技体育范围内,应用于大众运动健身以及学校体育领域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6-2007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瑞元,周越.体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现状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441-1445.
[4]贝尔纳JD.科学研究的战略[G]//科学学译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5]张瑞华,朱晗,张哲,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232-1234.
[6]张雪霞.从学位论文选题的跨学科现象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6,13(1):88-91.
[7]黄翠,藏威,李国金,等.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7):1367-1370.
[8]方千华,黄汉升.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2):127-130.
【关键词】弹性规划,韧性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弹性与弹性城市空间
1.1弹性
弹性一词源于物理学,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发生形变后的自我恢复能力。后被推广至诸多研究领域:经济学中,弹性成为计量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敏感度的数值;弹性指“系统遭受意外干扰并经历变化后依旧基本保持其原有功能、结构及反馈的能力”……虽定义不同,但内涵相近,即指事物易于抵抗变化的特性,是事物面对变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核心能力。
1.2弹性的城市空间
弹性城市空间是对于外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有一定抵抗力的城市空间。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弹性城市空间可高效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减少物质环境损耗,因此对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活动尤为重要。
2我国“流行”的弹性规划
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弹性规划”这一关键词,可得到数量可观的论文搜索结果。由此看出“弹性规划”这一概念已被运用到城市规划的诸多方面,甚至在城市规划相近专业中使用。虽然弹性规划在理论建构上仍不成熟,但其核心理念契合现实城市发展需求,在以下方面已进行了大量实践:
以上研究共同点在于弹性规划译为flexibleplanning,而“flexible”一词也十分贴切地反映了上述论文核心思想,即根据不同项目特征灵活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Flexible在牛精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意为“适应新情况的,可变通的,灵活的”。我国的弹性规划理论与实践现状,则围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不同的规划背景、项目特征、实践措施等,以“万变应万变”,摒弃“一刀切”的规划模式,强调柔性地规划。比如在深圳城市弹性规划的实践中,依据规划深度可以分为四类:总体规划弹性、详细规划弹性、规划法规与标准的弹性以及项目组织与管理中的弹性。其中,总体规划层面的弹性表现在城市空间结构承带状组团式布局。详细规划层面的弹性表现在工业区规划中通过划定均质的方格网络及工业建筑群的标准化,使得空间结构可以适应多样工业生产门类的需求。在规划法规与标准层面的弹性表现为:为适应不同土地利用与建设行为,深圳市1999年颁布的《法规图则编制技术规定》改变了以往规定土地利用单一性质的方式,而是通过土地性质的相容性来实现弹性控制,提供建设开发的其他可能。在项目组织与管理层面,弹性主要是通过频繁的滚动的修编来调整规划决策。比如从1979年到2011年,深圳市共进行了9次全市层面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刘垄;李贵才;尹小玲;徐丽;走向多维弹性:深圳市弹性规划演进脉络研究[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12(01)]。
总体上看,深圳市总体规划从编制、审批到实施都只是在寻求多样的规划手段。故称之为“弹性规划”,或者说是“弹性地进行规划”,更确切地说,是“灵活地进行规划”。相比“弹性”,“灵活”要笼统的多。这是违背“弹性”一词的本来含义的。同时,这类弹性规划与近两年国外流行的弹性规划(resilienceplanning,国内又译为韧性规划)存在很大的区别。
3国外近两年流行的韧性规划
韧性规划理论的立足点也是为了提高城市应对外界各种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变化的承受-消化能力、调整-抵抗能力以及再造-自我恢复能力,从而奠定一个耐久的空间结构。韧性规划中的韧性(resilience)――在牛精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指(人或性格)能迅速恢复或重新振作的,达观的,适应性强的,这与“弹性”本意相异。具有韧性的城市空间是可以通过稳定的结构与形态支撑外在环境变化。
目前,韧性规划所强调的城市弹性正逐步替代众所周知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深层次原因城市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改变了,而非简单地更名。
3.1提出背景
众所周知,有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次危机导致很多地区的经济波动与社会矛盾加剧。2012年北京的特大暴雨袭击导致全市交通几乎频临瘫痪。2007年的雪灾使得中国南部19个省市区被低温雨雪天气所覆盖,……这些只是当下城市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一个小侧面。
源于城市经济要素、政治环境、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城市发展也具有不确定性。经济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在从基本依靠服务业向多元化经济的转变,(有人提出重(chóng)工业化)。环境保护方面的不确定性源于不同利益团体的利益诉求与环保、环境修复的成本代价之间的博弈。政治上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国际环境中政党的理念相异难达共识。城市规划同样有不确定性。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环境下的不确定的城市规划。如何来提高城市这一人造空间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城市自我维稳和自我恢复的能力,提出可操作性强的措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2理论概括
从影响因素及影响范畴的角度,针对不确定性,城市韧性主要从三方面来衡量:城市经济、社会、环境:
城市经济――城市应对外部动荡能力。这意味着多元的城市结构并寻求新发展目标。
社会――城市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在小尺度上表现为社区归属感的营造,社区整合及自我振兴的能力。
环境――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空间留应有余地;城市环境能够自我复苏。
从发展阶段的角度,衡量城市韧性强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承受阶段――城市或区域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变化并内部消化;其次,调整阶段――城市或区域能够自我调整并最终适应外界变化;最后,再造阶段――城市或区域能够结合条件变化进行再造并最终恢复稳定。
3.3衡量城市韧性的方法
衡量方法是对与一个城市或地区韧性的三方面进行量化,形成地方性或者地区性的指标体系。并通过这些量化指标的统计计算找出不同地区的相对优势和劣势。指标体系的确定需要研究者通过实践与反思来探究指标量化的方法并提高指标的科学性,同时,各项目因所处背景与地方特色的不同也各具特点。
经济方面平均收入、企业经营环境、生活成本可负担程度、经济多元化程度等;
社会方面以各项人口指标来衡量――居民受教育程度、有工作能力人口所占比例、脱贫程度、健康保险普及率等;
社会环境方面公民社会发育程度、区域稳定性、住房拥有率、居民投票率等。
4比较评价
在我国,城市规划会经常遇到被称为“伪科学”的现象。由于我国规划学科起步较晚,技术性较弱,其更多地是一种经验科学。因此,其科学性就被淹没在“综合的、系统的、统筹的”这一类笼统的形容词中。
我国的弹性规划与国外的韧性规划初衷相同。但前者意是通过非刚性的规划技术和经验弹性地分析、解决问题。其关于弹性规划的真正含义是从工作方法的角度来阐释,即弹性地去规划。
韧性规划是从规划目的的角度来阐释内涵,且已形成综合理论体系。即提高城市应对外界各种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变化的承受-消化能力、调整-抵抗能力以及再造-自我恢复能力,从而奠定一个耐久的空间结构。韧性规划可以理解为“为实现韧性而规划”。
城市发展本身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是综合的而非机械的,故我们追求弹性而非刚性的规划。弹性一词可用于对各类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概括。然而,“弹性”本就是一个概念维度较大的词语。弹性更多意味着定性而非定量。而定量的研究最终将回归到定性的应用上,定量是为了更好地定性。因此,一方面我国当下的弹性规划应注重规划工作中对空间数字技术的应运,借鉴韧性规划原则中的“建立信息反馈系统”,依托大量数据统计与定量分析,增加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为弹性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弹性规划应加强在系统性理论层面的研究,形成从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的完整理论体系。
我国的弹性规划符合城市规划工作的价值观,城市系统的动态性要求规划工作不能“一刀切”,只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科学性有待验证,否则无法避免“伪科学”的评价。同时,城市规划过程分为编制、审批、实施、管理。在这些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增强城市体系的稳定性,体现韧性规划的核心林,仍需大量研究和实践工作。另外,我国的城市发展明显滞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国家整体机制也不尽相同。韧性规划的实用价值与新兴理念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作为一种舶来品,它于我国的可操作实践有哪些,这些将是我们日后有待探讨的问题。
6参考文献
1.刘垄;李贵才;尹小玲;徐丽;走向多维弹性:深圳市弹性规划演进脉络研究[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12(01)
2.刘堑;仝德;金珊;李贵才;韧性规划区间控制动态组织――深圳市弹性规划经验总结与方法提炼[期刊论文]-规划师2012(05)
3.魏伟;王琴;河南郑州现代科学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弹性工作方法分析;[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8)
4.杨培峰;姜文超;胡上春;叶林;弹性理念下的生态工业区规划实践探索――以广州镇龙生态工业区概念规划为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07(05)
5.邱靖;城镇建设用地弹性规划区研究――以重庆市秀山县县城土地利用规划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05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自愈;网络重构;可转移负荷
ABSTRACT:Self-healingisthecoretechnologyofSmartDistributionGrid.Thispaperputsforwardtheaimofself-healingintwoaspects:comparingthetransmissiongridanddistributiongrid,theneedofself-healing.Then,itanalysesthecourseofparameterconstraint,byafaultedgrid.Itraisesaprogramofself-healingandnetworkreconfiguration.
0引言
电网自愈的概念最早出自美国电科院(EPRI)与美国能源部于1999年启动的“复杂互动系统”研究计划。1999年,清华大学提出“数字电力系统”概念,此为智能电网的雏形,也为自愈技术打下了仿真技术的基础。
文献[1]以“2-3-6”为框架叙述自愈控制的概念和体系;文献[2]提出了适用于实时控制的配电网供电恢复计算方法;文献[3]提出了采用自愈速度和供电自愈率指标来评价配电网的自愈能力。
珠海供电局的琴韵变电站将作为广东电网的“3C绿色电网”建设试点,其220kV/20kV电压等级是本地区首次引入20kV中压等级,同时也是珠海智能配电网发展的重要契机。
1智能配电网的自愈技术的技术需求分析
自愈技术是电网实现智能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对电网自愈的研究分成输电网与配电网两部分内容。由于发挥的作用、网络结构与运行方式等有着很大的差异,输电网与配电网对自愈功能要求也不同。本论文主要针对智能配电网自愈进行研究。
表1智能化的输电网和配电网比较
Tab.1Comparisonbetweenintelligentpowertransmissionanddistributionnetwork
图1智能配电网自愈单向逻辑流程
Fig.1Technologicalprocessofintelligentdistributednetwork
满足智能配电网的两大特点和自愈技术的要求即为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2网络重构的优化目标
自愈技术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故障隔离与恢复。而供电恢复是一个带约束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在故障隔离后,分段开关与联络开关的重新配合可看做对电力网络的重构,由于网络拓扑结构可能发生多种变化,快速的选择其中一种结构作为最优方案,能为智能配电网自愈技术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图2-2为网络重构初始图:含六条馈线的配网接线。
为了简略起见,图中简略了各母线。
图2含六馈线的配电网络图
Fig.2Distributednetworkwithsixfeederlines
图中编号1-10为分段开关,一般情况下位于闭合状态;
编号-为联络开关,一般情况下处于开断状态;
在故障隔离的一瞬间,分段2、3、4、7、9五个开关全部失电。自愈的目标是尽量用最优化的方法恢复供电。
基于以上的优化目标,确定自愈系统的评定体系中含有以下两个因素:
(1)开关的操作次数,用CZ来表示;
(2)未失电区负荷的转移量,用ZY来表示;意义为负荷的转移量与失电总负荷的比值表示;
本论文含有三个重要的指标,会在自愈过程中出现,现阐述如下:
(1)最大备用容量。从所给的图而言,为联络开关供电电源的是馈线F4,从到F4之间可能含有多个支路,设其为、....,每条支路每相的额定电流与支路的电流值即为(以a相为例),那么最大备用容量就是中最小的值。
(2)可转移负荷,即分段开关可向该联络开关转移的负荷量。就所给图而言,对于
分段开关5而言,可以向联络开关转移的负荷量是其下游母线集(粗线部分)的负荷总量。
图3可转移负荷的概念阐述图
Fig.3Conceptionofloadtransfer
(3)联络开关与发生电压越限(即超出电压允许值范围)的母线之间的电气距离。需要注意的是,当电压越下限的时候,某一联络开关的应该取电气距离中的最小值。这是因为此值的设定是为了运用此指标对联络开关进行排序,选择闭合合适的联络开关,消除电压越限。取最小值可以防止电气距离较小的母线在联络开关闭合后越上限。
3自愈过程的方案选取
第一步是选择闭合适当的联络开关恢复对失电区的供电。
候选开关应该首先考虑支持馈线的联络开关。对于馈线F1来说,馈线F2、F3和F4是支持馈线。而馈线F5、F6都是下一级馈线。当分段开关1、2之间发生故障,系统会断开1、2进行故障隔离。由图中可以看到满足要求的只有馈线F2、F3、F4。计算三者的最大备用容量。由图中可知,其次是开关。即联络开关的最大备用容量最大。于是选择闭合来恢复供电。若出现电流越限,将也闭合。
图4有/无电流越限情况的网络图
Fig.4Networkwithexceed(ornot)currentlimit
【关键词】数据恢复信息资源
前言:现代化活动中,信息资源的价值就越来越显现出来,与此同时,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也随着信息的广泛应用而日益凸显。虽然可以对一些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但是当出现某些不可预见的因素和不可抗力的时候,比如:系统出现故障、病毒的传播、黑客攻击和自身的操作失误,都会使重要信息不同程度的丢失,对工作造成很大程度的危害。因此,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以及确保信息资源在活动中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我们必须掌握数据恢复技术。
一、威胁信息资源安全的因素
软件故障和硬件故障是对信息资源构成威胁的两大因素,主要的软件故障有:误格式化、误分区、误操作、误克隆、病毒感染、磁道损坏、网络删除、操作时意外断电等;主要的硬件故障有:磁阻变形、磁盘划伤、芯片以及其他一些原器件烧坏等。因为硬件的故障特殊性,本论文重点基于软件故障引起而造成的数据丢失来分析数据恢复技术在维护信息资源安全中的运用。
二、数据恢复原理
在计算机领域,数据恢复就是把异常的数据还原为正常数据的过程。计算机硬盘的数据结构、文件的存储技术决定了已经删除的数据的可恢复性。计算机完全有可能恢复误删除的分区和误格式化的硬盘。
2、1硬盘数据结构
一般的硬盘基本分为:主引导扇区、文件分配表区、操作系统引导扇区、目录区和数据区5个部分。主引导扇区一共512字节,包括硬盘分区表(DPT)和硬盘主引导记录MBR。硬盘主引导记录的作用是检查分区表是不是正确和确定哪个分区作为引导区,并且在程序结束是把启动程序从该分区中导入内存中执行。
操作系统引导扇区也就是DBR,是作为第一个扇区作系统直接访问,其中包括引导程序和本分去参数记录表也就是BPB。判断本分区根目录前两个文件是否作为操作系统的引导文件是引导程序的主要任务。本分区的起始扇区、结束扇区、硬盘介质描述符、根目录大小、分配单元的大小、结束扇区、文件存储格式等重要参数都是记录在BPB参数。
2、2数据存储原理
三、硬盘数据恢复方案分析
现阶段,绝大多数的都是在Windows系统操作平台模式下完成对工作的处理,最常见的形式基本是doc、ppt、pdf等电子文档。做好的资源很难避免由于病毒破坏、误操作、硬盘分区表破坏、突然断电以及系统崩溃等因素影响正常的使用或者保存,造成文件破坏、丢失的情况出现。当以上的情况出现时并且还需要对文件进行恢复或者修复时,就可以直接利用数据恢复软件而省去重新制作资源的麻烦。下文将主要对Windows98/2000/Me/XP(FAT16/32文件系统)以及WinNT/2000(NTF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将误删除文件数据的恢复技术进行系统分析。
3、1病毒破坏
计算机病毒能够通过很多方式的对硬盘进行破坏,而且对数据的破坏程度往往是无法预见的。更重要的是,多数数据在被破坏以后都不能够利用一般的软件完成恢复。大多数的数据破坏都是由于电脑病毒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最有效的手段是使用正规厂家出产的正版软件。
硬盘中的数据在被病毒破坏的过程中,方式不同。受此影响,恢复数据所采取的方案也应该根据病毒特点,对症下药。例如:CIH病毒,在CIH病毒如期硬盘数据以后,应该采用KV3000的F10功能来完成对数据的恢复。在这种情况下,虽然CIH病毒产生的乱码覆盖了计算机C盘中的FAT表与根目录中的文件目录,但通过KV3000还是能够成功将C盘恢复,虽然受病毒乱码影响,无法识别根目录的文件名,但是C盘的扇形区内仍然存储了文件的内容。然后,再通过数据修复软件TIRAMISU.EXE找回处于C盘的文件影响。存放文件影像的簇如果能够保证相连,恢复的文件将会是完整无损的。
3、2误操作
有一些用户在进行活动中,由于操作造失误,使一些重要的资料、电子教案、课件以及其他计算机上的资料意外删除。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这些文件的本身并没有被计算机破坏,只是在存储硬盘上的文件首字节改成了E5H,从而不显示,这种情况下是可以恢复的。利用数据恢复软件,根据扫描到的磁盘信息重建文件和目录,在Windows的平台下,能够通过Finaldata、Easyrecovery等工具完成操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误删除的文件资料进行恢复。在恢复误删除文件时,Finaldata、Easyrecovery恢复软件的效果最为理想。
3、3分区表破坏
对于信息资源数据的损坏,分区表的破坏时除了物理损坏之外最为严重的一种破坏,是灾难性的。通常情况下,误操作分区和病毒的入侵时分区表破坏最要的原因。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使用EasyRecovery数据恢复软件进行恢复操作,它支持多种文件格式,因为病毒感染、意外格式化、被破坏的FAT分配表、启动扇区等因素造成的文件丢失都可以恢复。
3、4文件损坏
因为数据逻辑上的原因,部分数据仅对操作系统可见,所以在应用Word文件时,经常会出现“文件损坏,无法打开”,或者出现乱码的情况,在此类现象发生以后,可以应用Esayrecovery工具的“文件修复”来修复文件。除此之外,Esayrecovery文件修复工具还能够修复Zip、PowerPoint、Excel、Access等文件
结语:在工作过程中,操作计算机往往存在数据的误删除现象,这样对信息资源安全有了很严重的威胁,由此一来,对数据进行恢复显得尤为重要。数据恢复技术的出现使误操作等原因下,数据丢失后的恢复工作成为可能,但对于维护信息资源的安全,最重要的是还是做好数据备份工作,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戴士剑,陈永红.数据恢复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心理训练;运动员;比赛能力
运动竞赛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运动员通常都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比赛发挥失常。稳定运动员的心理情绪,强化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不仅可以快速提高运动员的发展水平,而且有利于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
1.肌肉神经放松训练
运动员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的最佳方法是快速“小睡”状态。运动员可以静坐下来深呼吸,全身做放松动作,进入睡眠状态。这种心理通过放松肌肉,调节意念,减少运动员的能量消耗,摆脱各种杂念,稳定情绪。
2.转移注意力训练
竞赛前后的体力、脑力恢复措施有所不同,前者须用运动心理学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运动员比赛前,由于精神高度紧张,休息不好,心理负担过于沉重,担心自己在比赛的过程中失败或者出现意外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赛前的运动体力不支,没有达到最佳的比赛状态。因此,教练员可以让运动员在赛前参加适当的休闲娱乐活动,放松心情,消除因比赛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教练员或者朋友应该主动与运动员进行心理沟通和交流,安排运动员和他们的家人相见或者让运动员短期休假,转移紧张的注意力。
3.提高睡眠质量
4.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
很多运动员的运动技能不高,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肌肉训练不足,而是因为智力水平的差异,缺乏良好的运动心理素质。因此,要想提高运动员的智力水平,可以采用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方法,加强对运动员的运动思维训练,运动员可以先静坐下来,闭上双眼,放松神经和肌肉,再系统地回忆自己在平时训练过程中所学的技术动作,掌握动作要领,提高肌肉感知的正确度,努力形成动力定型。
二、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比赛中,转移运动员的注意力可以缓解运动员的紧张情绪,教练员可以让运动员想想平时生活中发生的愉快的事情,等到运动员的情绪恢复平静之后,再引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比赛中去。心理训练的方法要因人而异,对要针对每个运动员的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方法来转移紧张情绪,让运动员既能在比赛中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又能发挥最佳的比赛水平。
三、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
情绪对比训练方法是指让运动员时刻回忆起自己紧张的比赛场面,非常复杂、困难且危险的运动技术动作,从而引起运动员消极的紧张情绪,这种心理训练方法重复实施之后,运动员的紧张情绪一般就会达到一定的强度,此时运动员再回忆起自己在比赛中取得胜利之后的兴奋、欢呼情景,就会主动地用积极的情绪抵消消极的情绪。当然,运动员还应该与注意力集中训练和放松性练习等多种心理训练方法相配合。虽然这对运动员来说是一件比较复杂和困难的事情,但运动员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自我调节,自我暗示,调动自己内心的意志力。这种训练的方法必须反思实施才有效果,运动员要学会使用这种方法,才会在比赛之中保持稳定的情绪。
四、增强竞赛信心的心理训练
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应该认真分析自身在比赛中的优势和劣势,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端正比赛的态度,树立比赛信心。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赛前谈话时,应该符合实际,突出重点,论据充足,给运动员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指导,增强运动员的比赛信心,达到激励的目的。这种心理训练方法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帮助运动员走出误区,准确认识自己在比赛中所处的地位,了解自身的能力和不足,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赛出自我,赛出风采。
[1]李友良.CUBA男子运动员心理训练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5.
[2]吴伊静.吉林省射击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的构成与评价[D].吉林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