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睡眠问题的发生率约为35.9%,我国青少年睡眠问题发生率为26%。睡眠出了问题,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哪些影响呢?
中国之声、央视频携手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推出全媒体科普栏目——大师课堂《科学家讲科学》。20位院士名家畅谈热点事件,为公众科普答疑。
本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苏彦捷,将和大家一同了解睡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你确定你真的会健康地睡觉吗?
睡眠是我们的生命在进化过程中一个保守的生命现象,和日照、吃饭以及喝水一样,睡眠也是维持我们生命的基础。
在健康中国行动中,给社会大众睡眠健康的建议就是,高中生要睡够8个小时,初中生要睡够9个小时,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要睡够10个小时以上,成年人要睡够7~8个小时。老年人睡眠较少,每天能睡够5~6个小时。
对于其他方面的健康睡眠建议,陆林院士总结道,卧室的温度对我们的睡眠是有影响的,我们建议要在20摄氏度左右不要低于18摄氏度,不要高于24摄氏度的卧室睡眠。同时,我们建议在睡前半小时到一小时把手机关掉,放到远离自己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
睡觉节奏和睡觉时长哪个更重要?
苏彦捷教授提到一个疑问,我们是保证睡眠时长更重要,还是说保持我们的睡眠节律更重要,比如我们11点睡,然后六七点钟起床?
为什么有些人晚睡早起还精力充沛?
睡眠是非常具有个人化特点的日常活动,有些人晚睡早起还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有些人似乎总是睡不够,这其实也是涉及睡眠质量的问题。
对于睡眠时长的差异,不同睡眠阶段的不同特点可以带来新的思考角度。人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状态有多个阶段,可以依次为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以及深睡期,还有快眼动睡眠期。苏彦捷教授提到,有一种说法是,深睡眠是恢复体力,快眼动睡眠是恢复脑力。
陆林院士介绍,在深度睡眠时期,我们肌肉受的力量都会消失,所以主要是恢复肌体的一些力量,因为心率会降下来,对我们的心脏也有保护作用。而在快速眼动时期,我们大脑在加工白天的信息,让大脑把我们每天做的事情、很多的记忆都保存下来。
知晓了这些不同睡眠阶段的规律特点,我们可以结合我们实际身体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睡眠,这不仅是我们个人可以探索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许多科学家正在研究的议题。
阿尔茨海默病和睡眠有什么关系?
睡眠和一些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科学家已经意识到,睡眠障碍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始终困扰着科学家与医生,陆林院士介绍,过去,全球科学家和医生对阿尔茨海默病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找不到它确切的发病机制,只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目前已有研究发现,很多长期睡眠质量不好的人、长期吃大量安眠药的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机率增加。陆林院士表示,有些科学家也找到了部分证据,我们没有深度睡眠时,大脑内代谢的一些垃圾没有被处置,逐渐堆积在大脑里,因此在熬夜后我们通常会感觉到脑子昏昏沉沉。
这一前沿研究成果其实打破了此前存在的一些刻板印象,苏彦捷教授提到,原来我一直认为知识分子不应该得阿尔茨海默病,因为大脑越用越灵,但其实发现有很多老师也会有这样的问题,看来可能是和没好好睡觉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