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潜艇领域,我国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设计、试验、制造、测试的核潜艇产业体系,而且装备了一支具有极高战略威慑力的、成梯次配备的、已近实现战备巡逻的核潜艇部队。回顾我国核潜艇的发展历程,人们自然会想起以黄旭华为代表的五位两院院士及无数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人员的皓首穷经、筚路蓝缕、无私奉献,正是他们所铸就的国之重器使我国彻底摆脱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更使我们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而今,由黄旭华院士等人所开创的核潜艇工程以令世人震撼的力量,继续承载着捍卫“中国梦”的伟大重任。
黄旭华是我国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1924年2月24日,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墘镇,原籍广东省揭阳县。1949年,他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1958年,黄旭华开始参与并领导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工作,先后出任第一代核潜艇副总设计师、第二任总设计师,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及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黄旭华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黄旭华出生于以医为主、兼理农商之家,正直、勇敢、仁厚、坚毅的父母自小给予了他良好的道德与文化的熏陶。在历经了树基小学、作矶小学、聿怀中学、广益中学、桂林中学、教育部特设大学先修班的坎坷求学历程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当时著名的国立交通大学,系统学习造船专业理论与技术,以期实现“科学强国”的报国理想。同期在地下党的培养下,历经风雨的洗礼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党校系统培训学习,黄旭华在政治思想上逐步成熟。经过苏联军事舰船的转让仿制的锤炼,黄旭华在专业技术上也崭露头角。1958年,黄旭华因为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湛,成为开启“09工程的最初29位专业技术人员之一,从此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在核潜艇的研制过程中,黄旭华秉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倡导以常规技术系统集成的科学理念,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与创新,先后设计完成了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实现了毛泽东主席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宏伟誓言。与美苏第一代核潜艇相比,我国一代两型核潜艇的大部分技、战术性能都实现了超越,这不仅使我国拥有了一支新型的战略核力量,而且为我国后续核潜艇的技术突破与性能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多来,访谈小组严格遵守国防工办、719所规定的保密要求,签署并执行保密协议,克服黄旭华工作繁忙的困难,见缝插针,先后对黄旭华院士进行了8次总时长为1020分钟的直接访谈,每次访谈均在2个小时以上。此外,依据黄旭华的人生轨迹和工作经历,报请719所审批后,访谈小组在719所保密人员的监督下,对张金麟院士、宋学斌总师、李世英女士、张卫老师夫妇等8位黄旭华的亲属、同事进行了7次总计648分钟的间接访谈。其中黄旭华的弟弟黄绍赞书面回答了采集小组提出的问题。
除访谈工作外,采集小组遵照保密协议,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收集到了大量的关于黄旭华院士的档案、照片、手稿、部分学术成果、书籍、报纸、音视频、实物等十三类资料,基本覆盖了黄旭华院士一生的主要经历及学术成长过程,其主要的学术成就得以完整呈现。当然,还有许多极其珍贵的、反映黄旭华院士最核心学术贡献的设计图纸、计算材料、试验记录、工作手册、工作笔记、技术照片、部分非公开出版的内部资料由于高度涉密,甚至许多图纸和资料名称都不得有半点泄露,采集小组无法采集。在允许采集的资料当中,有一部分进行了脱密处理。
按照采集工程的要求,采集小组对所有资料进行了系统的订正、分类、整理、著录、标引、组卷,对大部分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形成了“黄旭华学术资料总清单”、“黄旭华学术资料实物清单”、“黄旭华学术资料原件清单”,以满足保管及利用的需要。在此基础上,采集小组对全部资料进行了系统的组织与研究,编制了《黄旭华年表》,并以年表为脉络,编辑了《黄旭华学术资料长编》,从而使采集而来的黄旭华学术资料井然有序,以利于将来的科学研究与深度开发。
采集小组所做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按照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规定,撰写黄旭华院士的传记。依据传记的写作特点,考虑采集工程的主旨意义,分析黄旭华成长的时代背景与成长轨迹,采集小组明确了传记的如下写作思路。第一,完整而有序地反映传主从童年到当前的人生历程;第二,重点还原传主曲折求学、地下党生涯和核潜艇研制等核心事件及其历史进程;第三,力图理清传主人生转折、学术成长、科学成就的思想背景、因果关联与历史经纬;第四,尽可能准确铺陈传主的科学成就,客观评价其科学地位与历史贡献。
首章展示的是黄旭华的家庭背景与童年生活。本章重点介绍黄旭华父母亲的道德修养、文化背景、职业操守及性格禀赋,以此追索黄旭华精神品德之源。此外,对于媒体广泛传播的生日进行了求证,从而还原其人生的真实起点。
次章主要叙述黄旭华曲折的求学过程及人生目标的转变。黄旭华的求学生涯戏剧而曲折,期间充满艰辛。本章不单是重走其求学之路,更重要的是在描述与展示黄旭华知识的收获、优秀教师对他的影响、动荡时局对其心灵的洗礼,最终揭示其人生目标转变的根本原因。
第四章主要介绍黄旭华交通大学毕业后直至参加“09”工程十年间的工作经历。该章看似为一个过渡性章节,实则描述了黄旭华的思想观念成熟、专业技能提升的磨炼过程,暗示了黄旭华之所以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思想及专业技术渊源。从学术成长的规律与轨迹看,这十年不是过渡,而是思想成熟与专业技能蓄积的必要环节,笔者也因此将其命名为“十年磨一剑”。
加入“09”工程不仅是黄旭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时代给予他的重大机遇。第五章首先介绍了我国核潜艇研制的时代背景及缘起,尔后描述了黄旭华加入“09”工程的过程,介绍他为核潜艇研制所做的主要的开拓性工作,最后叙述了核潜艇工程下马的经过,并分析下马的原因。
第八章是对黄旭华的科学贡献及其人生追求的总结,同时展示其退居二线后对核潜艇发展的忠贞情怀,其中重点对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第一代核潜艇人所铸造的核潜艇精神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进行了剖析。
第九章是关于黄旭华和谐的家庭与幸福的生活的,反映了其家人对其事业坚定的支持与理解。本章对他的夫人李世英进行了重点介绍,突出反映她的品德、品质与品位。李世英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黄旭华,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诠释了其作为知识女性的另外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