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院士度过百岁寿辰。
在视频中,百岁的黄老,一头银发,身着红衣,兴奋地和医生护士一起唱生日歌。
▲黄旭华院士百岁生日影像
黄旭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100岁高龄的他,已把三分之二的人生都献给了他一辈子的作品——深海中的核潜艇。百年风雨,百岁荣华,他是中国科技力量的骄傲,是国家进步的闪亮丰碑!
人物简介——黄旭华院士
黄旭华,原籍广东省揭阳市(今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1924年2月24日(一说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今汕山尾市田墘街道)。核动力潜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原所长。
黄旭华长期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他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他主持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研制,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83年黄旭华被任命为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2月10日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9年9月29日获颁“共和国勋章”;2020年1月10日获颁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三十年未与父母团聚,为国“深潜”造出大国重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快的发展和最大的跨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得益于党和国家为科技发展绘制的清晰蓝图,更归功于一代接一代怀揣科技报国志的科学家们,坚贞不渝地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前途、民族和人民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2017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时,紧紧拉住了一位白发苍苍,已过鲐背之年却精神矍铄的老人的手,执意邀请他坐在自己身边。这一温暖的场景通过媒体传遍大江南北,直抵人心。
这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名叫黄旭华,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我国第一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研究所名誉所长,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为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的事迹至今依然激励感动着无数人。
少年信仰,誓言心生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的一个医学世家。少年时代的耳濡目染,让黄旭华立下了救死扶伤的从医志向,也是继承父母的意愿。然而事与愿违,在他上小学毕业时,七七事变,抗战爆发,让他的家乡饱受战争的摧残,侵华日军的飞机肆意轰炸,沿海的学校大多被迫停办,为了求得一个能够安下心来读书的地方,他和他的同学,不顾交通的困难,徒步走了四天的山路,脚上都是血泡,但是日军的轰炸更加频繁,每次警报响起,就被人潮裹挟着逃到城外山洞避难。“一股非常屈辱的怒火在我身上燃烧起来,我想为什么日本鬼子敢这么猖狂?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为什么我们中国老百姓不能好好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却要四处逃难,妻离子散?为什么我们中国这么大的土地,我却连找一块可以安下心来读书的地方都没有?”黄旭华如是说。
也是在这时,黄旭华意识到,中国太弱了,落后就要被欺凌,被宰割,于是,一心救国的他改变了自己的志向,“我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因为从小在海边长大,对海有更深刻的情结,权衡之下,在1945年,黄旭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大学毕业后,黄旭华成为了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的一名技术员。随后,1958年,在组织的安排下,黄旭华参与中国核潜艇研制工作。他终其一生,都在核潜艇研究岗位上,兢兢业业,克服国外的技术封锁、国内的艰苦的科研条件等重重困难,带领团队最终研制出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核潜艇被誉为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国之重器,是一个国家海军实力强大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重要保证。
我们国家自行研制核潜艇,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为了突破帝国主义的国家对我们的包围和封锁,为了早日掌握好核潜艇的研制技术,我们国家曾经寄希望于苏联的技术援助。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中国领导人希望苏联可以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提供技术援助。但赫鲁晓夫却明确表示:核潜艇技术复杂,要求高,花钱多,中国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来研制,并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中国想研制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
正是这样的话语,深深的刺痛了中国人民的心,并让毛泽东主席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也正是这句话,坚定了黄旭华献身核潜艇事业的人生走向。
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当时34岁的黄旭华接到秘密调令,来到北京,参加“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工作,是最早研制核潜艇的29人之一。
对于选择从事核潜艇研制的人来说,首先给出的承诺就是甘于无名。若要问起步阶段的保密工作对核潜艇事业有多重要,黄旭华回忆说,“第一,进入这个领域就不能出去,干一辈子,犯了错误也不能出去。你一出去就把国家机密带出去了,犯了错误留在这儿打扫卫生。第二,绝对不能泄露单位的名称、地点、任务和工作的性质。第三,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不出名。一般的科学家一旦有成绩就马上公布、争分夺秒,但核潜艇领域保密非常严格,全世界都一样。”有人问黄旭华能够承受得了这些吗?他的答案脱口而出:“我能够承受得了。参加核潜艇工作,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我不希望出名。”
▲1971年9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成功
▲黄旭华(后排左一)同参与深潜试验的科研人员合影
紧接着,在1988年4月29日,中国核潜艇“404艇”准备进行首次“极限深潜”试验,为了稳定军心,时年已经64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参加这次深潜行动,“我是总师,总师不仅仅要为这条艇的安全负责到底,更重要的是要为在这条艇、这次下去的170个人的生命安全负责到底!”尽管有着周密的准备和测试工作,但是无法保证这次的深潜实验百分之百的安全,他一边着手准备应对突发情况的预案,一边从操作细节上巧妙安排,尽可能降低试乘人员的心理压力,最终,深潜实验顺利完成。这艘完全由中国制造的核潜艇成功完成水下300米极限深潜任务。“404艇”成为我国第一代鱼雷攻击型核潜艇的定型艇,黄旭华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实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他对家人有愧,但对祖国无悔
由于核潜艇研制是国家最高机密,从1958年到1988年,黄旭华一直隐姓埋名,30年未能回家,与父母的联系也只通过信箱。
30年来,他虽然一直与家里保持通信、经常寄钱回去,却没有回过一次老家。
父母多次写信问他到北京去做什么工作,可因为工作的保密性,他一直闭口不答。后来,父亲病重到北京看病,可家人除了145号信箱外,再也没有黄旭华的任何联系方式。等他收到消息时,父亲已经去世多日。黄旭华的父亲直到去世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做什么,老人家是带着埋怨和不解离开人世的。
父亲去世,没能回家;二哥去世,依然没能回家。这30年,黄旭华成为亲戚们口中的那个“不孝子”,渐渐对他有了怨言。直到1987年,黄旭华隐秘30年的生活才渐渐显露于世。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黄旭华将杂志寄给母亲,母亲一看,这里面所讲的黄总设计师,就是自己的三儿子。
当时,文中虽然没有黄旭华三个字,却写到了“他的妻子李世英”。老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黄旭华竟然是在为国家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她立刻召集了一家老小,郑重地告诉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黄旭华听到这件事后,愧疚得泪流满面。
直到深潜试验成功后,他才回老家探望母亲,30年后再相见,母亲已是95岁高龄,黄旭华也已两鬓斑白。
▲黄旭华在母亲百岁大寿时合影
后来,有人问他如何看待忠孝不能两全,他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但有国才有家,没有家,孝又从何谈起,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的铮铮誓言犹如深海里的核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2019年9月17日,黄旭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
他的一生就像他亲手设计的核潜艇,行于惊涛骇浪之下,隐于茫茫人海之中,却成就了无穷的力量,来守卫祖国的盛世和平。
“从1958年开始到现在,我没有离开过核潜艇研制领域,我的一生没有虚度。”黄旭华院士正如自己说的这搬,六十多年如一日地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倾心竭力奉献。以身许国,誓干惊天动地事;潜心研究,甘做隐姓埋名人,黄旭华的“深潜人生”,正是中国科学家们科研报国、无私无我的生动体现。
在此,让我们向黄旭华院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祝福黄旭华院士生日快乐,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