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首发《中国的南极事业》报告

11月11日,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从深圳盐田港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第27次科学考察任务。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东南大学联合研制的南极冰穹A天文科考支撑平台随船出发。该平台是我国首座独立设计、制造及运行管理的南极天文科考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结构与温控系统、电源系统、现场主

4月6日,记者从上海边检获悉,“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顺利回家,靠泊在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科考国内基地码头。据悉,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共同开展,其中,“雪龙”号已于4月3日返沪。上海边检总站外高桥边检站科学优化勤务模式,实行“窗口查验前置+一站式办结”通关便利

前不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会透露,“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启动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其中就包括探月工程四期。中国探月工程四期目前进展如何?具体将如何实施?未来中国的深空探测还有哪些计划?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进行了深入解读。

根据一份法庭文件显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南极洲基地搜救队一男子在被指控攻击一名女同事后,被抓捕并送往夏威夷。据12月12日的一份刑事申诉书显示,男子名为比恩曼(StephenTylerBieneman),被控犯有攻击罪。报道称,比恩曼的首场听证会将于2023年1月12日举行。据驻守南极

子弹型水下机器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新近研制出了新型高科技水下机器人,这只子弹形状的金色机器人被取名为Gavia,它可以帮助人类探寻南极洲附近水下冰融情况。一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为不能探知被冰封的水底资料而烦恼,特别是在厚度100米的伊里布斯冰川舌(ErebusGlac

据美国宇航局(NASA)网站消息,一座面积相当于两个纽约大小、约1700平方公里的冰山,剥离出南极洲布兰特冰架。据预测,这座冰山可能是最近一百年来最大的。据报道,此次布兰特冰架的断裂将导致冰山形成,冰山面积相当于纽约面积的两倍。报道称,不知道这是否会影响未来的研究和民众在冰川上的存在。值

“这是中国科学家解决世界性难题的范例,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安芷生如此评价这项由28人、十余家单位共同完成的成果。2024年8月2日,由安芷生院士等以研究论文(ResearchArticle)的形式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南极

白皑皑的冰川中,“雪龙”号困在那里。上万公里外的北京,程晓心急如焚。不时比对卫星遥感图,观察着冰川的变化,为“雪龙”号寻找着出路。因营救俄罗斯航船,“雪龙”号已被困十来天。1月7日,西风,“雪龙”号终于等到了脱困的机会。但到底向哪个方向走专家仍有争论。“向东南,

陆地脊椎动物祖先从海洋登上陆地,鸟类的祖先又从陆地飞向了蓝天,而企鹅作为鸟类,却在约6000万年前,抛弃蓝天,再一次适应了海洋生态系统的,成为了鸟类中的最强潜泳者,并成功地在地球上的极端环境中生存下来的?7月19日,我国科学家领衔的中外联合团队通过多学科联合的方式重建了企鹅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据《中国日报》报道: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透露,2020年,中国拟建成从地面到空间,从内陆到南极冰穹“空天一体”的天文观测网络。在贵阳日前结束的中国科学院2010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研讨会上,赵刚展望面向2020年的天文发展规划时说,中国天文学发展需求多,空

新华社圣地亚哥1月29日电(记者党琦王沛)“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在执行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任务期间与冰山碰撞后,船上53名科考队员29日从中国长城站搭乘包机撤离南极,取道智利回国。中国驻智利大使徐步说,使馆成立了“雪龙”号科考队员应急撤离小组,于27日派出3名工作人员赴智利最南端城市蓬塔阿

企鹅是南极标志性海洋生物,对气候变化响应非常灵敏。历史时期企鹅的变化规律能够为我们预测南极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过去15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孙立广课题组提出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的方法,在环南极地区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现企鹅、海豹、磷虾

苔藓覆盖的海岸是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形成的研究人员解冻这些古老的植被之后就惊奇的发现,它们很快就出现了新枝叶。虽然科学家们之前曾经复活过类似历史年代的细菌,但是科学家们声称,这些苔藓是他们复活过的最古老植物。碳年代测定方法最终确定这种新生长的苔藓具有1530年的历史。苔藓覆盖的海岸是南极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食品中罗丹明B的测定》等3项食品补充检验方法的公告。按照《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工作规定》有关要求,《食品中罗丹明B的测定》《食用植物油中苯残留量的测定》《鳕鱼及其制品中裸盖鱼、油鱼和南极犬牙鱼源性成分检测》3项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已经得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食品中罗丹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极为特殊的两个地方,特别是南极的高寒荒漠,一直有着“生命禁区”之称。在过去的18年里,中共二十大代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的工作就是来回穿梭于这两个“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今年刚满40岁的赵炎平已经是个“老船长”“老极地人”了。他32岁时成为“雪龙”号最年轻

中国专家日前对记者说,中国将在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在位于东南极的中山站全面建设极区地球空间环境实验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高空大气物理学研究室主任胡红桥说,极区是地球面向太空敞开的窗户,在那里地磁场近乎垂直地进出,太阳风中的带电能量粒子易于进入地球磁层,并接近垂直地向电离层以至中高层大

近日,中科大教授孙立广课题组又有一篇论文在《自然—地球科学》上发表。这是该小组今年4月以来在《自然》子刊上发表的第二篇关于热带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孙立广教授原本从事地质学研究,近十多年来,他另辟蹊径,率领弟子下南极,上北极,赴南海,寻找企鹅粪、鸟粪,独创“企鹅考古法”,开拓了“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一个天文学研究团队10月21日发表报告说,他们通过分析太阳观测数据发现,在太阳北半球黑子数增加最显著的时期,在太阳的北极会出现磁场南北极反转的磁极颠倒现象。同样情况在太阳南半球的南极也会发生。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上出洋介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札幌市举行的“地球电磁

执行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于今天晚上10时05分在深圳盐田外港1号锚地停靠。11月8日下午2时30分左右,深圳海监9102船将在大鹏湾迎接“雪龙”号,15时30分到达引航站。预计17时30分,“雪龙”号将在盐田港西港码头靠泊,并于18点开始举行欢迎仪式。据悉,

比卫星遥感数据获得的南极洲全图精确110倍在中国即将开展的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国科学家将在世界上首次绘制出冰穹A地区4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000地形图。这项测绘工作由黑龙江测绘局的吴文会和吴学峰负责。“极地基础测绘,既是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保证,也是中国极地科学研究

“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6日抵达澳大利亚霍巴特港的港外锚地,与4日停靠霍巴特港的“雪龙2”号相距4.5海里(约8.3公里)。“雪龙”号计划7日停靠“雪龙2”号旁边的码头,这将是“雪龙兄弟”首次相聚。此前,“雪龙2”号于10月15日从深圳起航,而“雪龙”号10月22日从上海出发。按照计划,

THE END
1.不仅造得出还造得好首台“中国造”水下机器人与他有关发展史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 “海人一号”试航成功 能灵活自如地抓取海底指定物 技术达到了当时同类型产品的世界水平 是我国机器人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离不开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 我活着就干,要为国家做贡献。 蒋新松潜心于 “海人一号”的研制工作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OKKQTK0514D3UH.html
2.黑科技来了!美科学家研发可水下探索的鱿鱼机器人美科学家研发可水下探索的鱿鱼机器人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工程师们制造了一种像鱿鱼一样的机器人,它可以自由游泳,还可以通过产生水来推动自己。机器人把自己的力量带进身体。它还可以携带用于水下探测的传感器,如照相机。 鱿鱼机器人主要由丙烯酸聚合物等软材料制成,具有刚性、3D打印和激光切割部件。在水下探索https://www.robot-china.com/news/202010/10/64140.html
3.前瞻机器人产业全球周报第35期:中车株洲所超级水下机器人全球首发当地9月3日,中车株洲所旗下的SMD公司,在英国阿伯丁举行的SPE Offshore Europe展会上,发布了一款具有超强作业能力、绿色环保工作级电驱动水下机器人(简称ROV)——QUANTUM/EV。该型号ROV是目前全球最高性能的电动ROV,可以下潜到6000米深的海底,整机功率高达400千瓦,是目前世界上下潜最深、功率最大的作业级电动ROV。还https://ecoapp.qianzhan.com/detials/190909-b3938d94.html
4.“一带一路”青少年科技人文交流活动(广西)科学家报告等系列主题此次“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活动(广西)的科技主题系列活动,宛如一座连接不同国家青少年的知识桥梁。从科学家报告中对生态学和鲸鱼保护的深入探讨,到水下机器人主题课程里的创新实践与团队协作,再到红树林实践中的生态感悟与友谊传递,每一项活动都充满了意义与价值。 http://m.gxkjg.com/detail/?id=4792
5.哈佛大学研发水下机器人,ScienceRobotics发表AI日报日前,来自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就从鱼群中汲取灵感,研发出了一批水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以像真正的鱼群一样同步运动,且不需要任何外部控制。同时,他们也首次利用水下机器人展示了具有隐性协调的复杂三维集体行为,该论文发表在《科学机器人》(Science Robotics)上,并被遴选为2021年1月份的月度封面。 https://blog.csdn.net/BAAIBeijing/article/details/113011543
6.水下机器人南极首秀!Ta都“探”到了什么?早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就开始了极地考察水下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专用于极地考察的水下机器人,包括遥控式有缆水下机器人(ROV)和自治式无缆水下机器人(AUV)。 南极地区存在许多冰架,如何对冰架进行有效的考察一直是极地科学考察的难点。2005年,英国科学家利用AUV对南极芬布尔冰架进行了首次https://aiqicha.baidu.com/qifuknowledge/detail?id=10008293328
7.研发计划“功能可再编辑的拟态水下机器人”项目启动会成功召开近期,由北京大学牵头,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青年科学家“功能可再编辑的拟态水下机器人”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召开。 工信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项目专员马伟佳,项目主管范玫杉,北京大学科研部副部长张琰,重大办主任廖日坤,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王启宁https://www.coe.pku.edu.cn/newsfocus/fast/12057.html
8.一位战略科学家的塑像光明日报他亲自指导和参加了总体设计,提出了完整的动力学分析及各种情况下航行控制的理论。1995年春,深潜6000米的水下机器人经中俄两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研制成功。这个当代世界领先水平的水下机器人于当年5月赴夏威夷东南海域进行深潜海试。经过连续3个月的奋战,它成功地测量了海底地貌,并摄取了深海锰核录像和照片。https://www.gmw.cn/01gmrb/1998-04/10/GB/17658^GM1-1018.HTM
9.科学网—战略科学家的领袖胆识——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自适应厚度控制系统,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控制的示教再现机器人SXJ-1号,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海人一号水下机器人样机,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型水下机器人RECON-IV(300米水深、有缆),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6423-1309361.html
10.这款海洋柔性机器人引起世界瞩目,厉害了word中国科学家们!潮科技海洋探索一直是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事业之一。2016年,哈佛大学的George Whitesides研究团队就曾研制出类似于半透明章鱼的柔性机器人Octobot,用以在海底遨游,收集数据信息。 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整个Octobot的“身体”以及它的燃料储存系统,都是3D打印的。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https://36kr.com/p/1721464700929
11.水下机器人(ROV),你知道多少?特种机器人资讯无人系统网水下机器人是一种可在水下移动、具有视觉和感知系统,通过遥控或自主操作方式使用机械手或其它工具,代替或辅助人去完成某些水下作业的装置。 水下机器人为服务类机器人,具有60多年的发展历程。水下机器人的研究方向以无人化为主,使其可在高危险、被污染以及零可见度的水域环境下工作,配备声呐系统、摄像机、照明灯https://www.youuvs.com/news/detail/201911/2583.html
12.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2024水下机器人可以按照不同的功能和用途进行分类。首先是科研型水下机器人,这类机器人主要用于海洋科学研究和深海探测。它们通常搭载先进的导航系统和传感器,具备高度自主导航和避障能力,可以在深海环境下进行长时间的探测和研究任务。科研型水下机器人的使用不仅为科学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还有助于深入揭示海洋环境的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417/8124070112006057.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