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从深圳盐田港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第27次科学考察任务。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东南大学联合研制的南极冰穹A天文科考支撑平台随船出发。该平台是我国首座独立设计、制造及运行管理的南极天文科考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结构与温控系统、电源系统、现场主
4月6日,记者从上海边检获悉,“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顺利回家,靠泊在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科考国内基地码头。据悉,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共同开展,其中,“雪龙”号已于4月3日返沪。上海边检总站外高桥边检站科学优化勤务模式,实行“窗口查验前置+一站式办结”通关便利
前不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会透露,“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启动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其中就包括探月工程四期。中国探月工程四期目前进展如何?具体将如何实施?未来中国的深空探测还有哪些计划?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进行了深入解读。
根据一份法庭文件显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南极洲基地搜救队一男子在被指控攻击一名女同事后,被抓捕并送往夏威夷。据12月12日的一份刑事申诉书显示,男子名为比恩曼(StephenTylerBieneman),被控犯有攻击罪。报道称,比恩曼的首场听证会将于2023年1月12日举行。据驻守南极
子弹型水下机器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新近研制出了新型高科技水下机器人,这只子弹形状的金色机器人被取名为Gavia,它可以帮助人类探寻南极洲附近水下冰融情况。一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为不能探知被冰封的水底资料而烦恼,特别是在厚度100米的伊里布斯冰川舌(ErebusGlac
据美国宇航局(NASA)网站消息,一座面积相当于两个纽约大小、约1700平方公里的冰山,剥离出南极洲布兰特冰架。据预测,这座冰山可能是最近一百年来最大的。据报道,此次布兰特冰架的断裂将导致冰山形成,冰山面积相当于纽约面积的两倍。报道称,不知道这是否会影响未来的研究和民众在冰川上的存在。值
“这是中国科学家解决世界性难题的范例,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安芷生如此评价这项由28人、十余家单位共同完成的成果。2024年8月2日,由安芷生院士等以研究论文(ResearchArticle)的形式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南极
白皑皑的冰川中,“雪龙”号困在那里。上万公里外的北京,程晓心急如焚。不时比对卫星遥感图,观察着冰川的变化,为“雪龙”号寻找着出路。因营救俄罗斯航船,“雪龙”号已被困十来天。1月7日,西风,“雪龙”号终于等到了脱困的机会。但到底向哪个方向走专家仍有争论。“向东南,
陆地脊椎动物祖先从海洋登上陆地,鸟类的祖先又从陆地飞向了蓝天,而企鹅作为鸟类,却在约6000万年前,抛弃蓝天,再一次适应了海洋生态系统的,成为了鸟类中的最强潜泳者,并成功地在地球上的极端环境中生存下来的?7月19日,我国科学家领衔的中外联合团队通过多学科联合的方式重建了企鹅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据《中国日报》报道: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透露,2020年,中国拟建成从地面到空间,从内陆到南极冰穹“空天一体”的天文观测网络。在贵阳日前结束的中国科学院2010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研讨会上,赵刚展望面向2020年的天文发展规划时说,中国天文学发展需求多,空
新华社圣地亚哥1月29日电(记者党琦王沛)“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在执行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任务期间与冰山碰撞后,船上53名科考队员29日从中国长城站搭乘包机撤离南极,取道智利回国。中国驻智利大使徐步说,使馆成立了“雪龙”号科考队员应急撤离小组,于27日派出3名工作人员赴智利最南端城市蓬塔阿
企鹅是南极标志性海洋生物,对气候变化响应非常灵敏。历史时期企鹅的变化规律能够为我们预测南极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过去15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孙立广课题组提出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的方法,在环南极地区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现企鹅、海豹、磷虾
苔藓覆盖的海岸是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形成的研究人员解冻这些古老的植被之后就惊奇的发现,它们很快就出现了新枝叶。虽然科学家们之前曾经复活过类似历史年代的细菌,但是科学家们声称,这些苔藓是他们复活过的最古老植物。碳年代测定方法最终确定这种新生长的苔藓具有1530年的历史。苔藓覆盖的海岸是南极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食品中罗丹明B的测定》等3项食品补充检验方法的公告。按照《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工作规定》有关要求,《食品中罗丹明B的测定》《食用植物油中苯残留量的测定》《鳕鱼及其制品中裸盖鱼、油鱼和南极犬牙鱼源性成分检测》3项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已经得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食品中罗丹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极为特殊的两个地方,特别是南极的高寒荒漠,一直有着“生命禁区”之称。在过去的18年里,中共二十大代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的工作就是来回穿梭于这两个“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今年刚满40岁的赵炎平已经是个“老船长”“老极地人”了。他32岁时成为“雪龙”号最年轻
中国专家日前对记者说,中国将在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在位于东南极的中山站全面建设极区地球空间环境实验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高空大气物理学研究室主任胡红桥说,极区是地球面向太空敞开的窗户,在那里地磁场近乎垂直地进出,太阳风中的带电能量粒子易于进入地球磁层,并接近垂直地向电离层以至中高层大
近日,中科大教授孙立广课题组又有一篇论文在《自然—地球科学》上发表。这是该小组今年4月以来在《自然》子刊上发表的第二篇关于热带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孙立广教授原本从事地质学研究,近十多年来,他另辟蹊径,率领弟子下南极,上北极,赴南海,寻找企鹅粪、鸟粪,独创“企鹅考古法”,开拓了“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一个天文学研究团队10月21日发表报告说,他们通过分析太阳观测数据发现,在太阳北半球黑子数增加最显著的时期,在太阳的北极会出现磁场南北极反转的磁极颠倒现象。同样情况在太阳南半球的南极也会发生。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上出洋介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札幌市举行的“地球电磁
执行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于今天晚上10时05分在深圳盐田外港1号锚地停靠。11月8日下午2时30分左右,深圳海监9102船将在大鹏湾迎接“雪龙”号,15时30分到达引航站。预计17时30分,“雪龙”号将在盐田港西港码头靠泊,并于18点开始举行欢迎仪式。据悉,
比卫星遥感数据获得的南极洲全图精确110倍在中国即将开展的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国科学家将在世界上首次绘制出冰穹A地区4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000地形图。这项测绘工作由黑龙江测绘局的吴文会和吴学峰负责。“极地基础测绘,既是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保证,也是中国极地科学研究
“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6日抵达澳大利亚霍巴特港的港外锚地,与4日停靠霍巴特港的“雪龙2”号相距4.5海里(约8.3公里)。“雪龙”号计划7日停靠“雪龙2”号旁边的码头,这将是“雪龙兄弟”首次相聚。此前,“雪龙2”号于10月15日从深圳起航,而“雪龙”号10月22日从上海出发。按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