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揭牌仪式暨建设方案论证会在兰州大学举行。据介绍,该中心依托于兰州大学,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协同共建,针对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以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着力进行青藏高原隆升对泛第三极环境格局的影响、泛第三极环境形
记者3月30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牵头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科考分队,对可可西里地区的主要湖泊进行了系统科学考察,首次获得了该区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质剖面等数据,钻取了多支湖泊岩芯,填补了该区域湖泊基础地理信息空白,为“亚洲水塔”湖泊变化、三江源国家公园建
气温递减率是高山地区最常用的气温插值参数。大量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气温递减率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和季节变化,但稀疏分布的气象站点难以提供准确可靠的温度递减率参数。虽然利用遥感地表温度估算气温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尚无研究定量评价利用遥感地温数据估算气温递减率的可行性及精度。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
1月13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发布消息称,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汪涛及合作者利用观测数据约束了地球系统模式对降水和径流的未来预估,绘制了包括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湄公河、长江和黄河等主要河流上游人均水资源量分布图。研究人员发现:在全球升温2°C情景下,青藏高原将持续变湿,
青藏高原是亚洲主要大河的发源地并且是地球上除南极北极外的第三大冰川集结区。伴随着全球升温,高原上的冰川正呈现出总体退缩的态势。高原上持续的升温和冰川退缩对下游生态和数十亿人口的供水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目前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而已有的青藏高原径流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主要集中在印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青藏高原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调节性,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青藏高原湖泊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储量约占全国湖泊水体DOC储量的76%。研究青藏高原地区湖泊中D
由中、美两国学者组成的团队在一项最新研究中发现,气候变化与土壤微生物种类的多少关系密切。按目前气候变化趋势,未来土壤微生物种类或将进一步增加。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降解和转化污染物。科学家发现,气候变化对微生物的群落、功能都有影
启动会现场全球变化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对东亚区域的影响与机制研究”项目启动会于9月2日在北京举行。启动会由项目专家组组长郑度院士和首席科学家马耀明研究员主持。启动会开幕式上,首先由“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领导秦大河院士、吴国雄院士介绍了全球变化专项
中新网西宁6月3日电(马红璐梁奔奔孙睿)记者3日从青海省气象科研所获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联合组成的综合科学考察队(以下简称“科考队”)日前赴青海玉树、西藏山南和阿里地区开展野外科学考察,圆满完成了围绕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以下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任务之一—
温度低、海拔高,是人们对青藏高原的固有印象。由于这个原因,过去科学家猜测这里的河流也应是“低碳”。但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一项成果表明,青藏高原河流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处于世界中高水平。该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中。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极”,温度低、海拔高
青藏高原具有地球上最为广泛的适合高山植物生长的生境,第四纪冰期的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植物物种的分布范围有着显著的影响,但对青藏高原水生植物分布区范围的变动是如何响应第四纪气候变化的这一问题却知之甚少。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适应性进化学科组陈进明博士等在王青锋研究员的指导下,
长达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未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不过,在专家们看来,大会的争议、收获大小只是战术性问题,重要的是各国能从中吸取教训,并为此坚持不懈地作出努力。11月23日晚,第1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经历了长达12天的艰难谈判后,终于在波兰华沙落下帷幕。然而,一
目前的气候变化,全球科学家的共识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自己的责任,我们今日所作的决定和选择,会影响气候变化的走向。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今日,我们的地球比过去两千年都要热。如果情况持续恶化,于本世纪末,地球气温将攀升至二百万年来的高位。我们何以制造了气候变化
据世界气象组织宣布,1998年至2007年是有记载以来最暖和的十年。没有人知道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才能算是“安全”,但我们却清楚知道全球气候变化为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极端天气、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等等。现在,不再是科学
11月23日,第二次青藏科考第八场跨学科学术交流“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主题交流活动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形式召开。与会科学家带来了近期我国自主研发的“贡嘎”大气碳反演系统的好消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朴世龙院士指出,2001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和世界气候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总面积约为146万km2,主要分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由于高海拔、寒冷、半干旱气候、强烈的太阳辐射、贫瘠的土壤以及短暂的生长季等,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且敏感。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升温速率约为全球同期的两倍,降水也呈显著增加趋势,整体呈现出“暖湿化
多年冻土与高寒草地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协同进化。全球变暖导致多年冻土融化和退化,引发高寒草地变化,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从而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同时,高寒草地影响地表和大气及活动层与多年冻土间的水分和热量交换,进而影响多年冻土变化,而多年冻土温度是衡量这些变化的重要指标。当前,少有关于高寒生态系
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高级讲师AlbertGaly博士于10月11日至29日访问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访问期间,AlbertGaly博士作了关于从全球和区域角度定量考察青藏高原构造-风化-气候相互关系和变化的系列报告,从元素地球化学和Sr、Os、Mg和Ca等常规和非常规稳定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