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海事大学的“水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实验室,一位致力于突破水下机器人技术瓶颈的科研人员,正在为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绘制蓝图,他正是颜明重博士。他不仅带领团队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还通过实际案例为水下机器人在社会领域的应用树立了标杆。
颜博士鲜少向他人谈及个人的成就,他总是着眼于行业的整体发展,展现出深刻的专业洞察力和宏观视野。“海洋的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约71.8%,深海对于人类是一片未知、复杂和难以预测的神秘领域,对这个领域的探索和开发,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无尽的创新空间。”他的话既展示了对行业的深刻理解,也流露出他作为技术开拓者的谦逊。
颜博士的研究经历充满了里程碑式的案例。犯罪嫌疑人将凶器及受害者遗体分别沉入漳河水库中,该水库面积广阔且水下地形复杂,令警方在使用传统的搜索手段历时半年仍未成功。颜博士带领水下机器人的技术团队奔赴荆门,凭借精心设计的水下搜索方案、有条不紊的团队协作,加上颜博士本人熟练的水下机器人操控技术,在短短的十天之内就从超过百万平方米的水域面积内搜寻到遗落在水底的凶器和受害者遗体,为案件的成功侦破提供了决定性的支持。这一案例不仅展现了水下机器人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更成为中国水下机器人迈向水下搜救实用化的标志性事件。“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藏在高校实验室里的技术,其真正价值在于能够走向社会去,解决现实问题。”颜博士回忆道。
在“水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实验室里有着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水下机器人设备,他说:“我们实验室自主研发了多款有缆遥操作水下机器人和无缆的自治水下机器人,小型的可以做水下目标观测,大型的能够执行某些水下作业。希望将来不断开发和完善这些设备的不同功能和用途,早日将它们推向市场应用,服务于各行各业。”他还特别强调,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的工作环境更加严苛,比如深水的压力强、水下的能见度非常低、水下地形复杂未知,还有水下通信远比水面通信难度大,这些因素使得水下机器人的技术开发难度更大,成本更高,其可靠性要求更高,应用局限性更多。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行业内技术人员们的广泛赞同。
对于水下机器人技术的未来,颜博士认为,随着深海开发和资源利用的需求不断增加,水下机器人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走向“深蓝”,无论是有缆的,还是无缆的,载人的还是无人的,所有的技术都在引领水下机器人向更深更广阔的海洋进军。另外,关于水下机器人的智能问题,他提到,“以ChatGPT为代表的一些AI大模型已经开始被集成到机器人设备上,用于提升机器人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然而,目前水下机器人的智能性远落后于其他类型的机器人,AI与水下机器人的深度集成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是极具前景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之一。当下被普遍认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寒武纪大爆发年代,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水下机器人不再仅仅是一个运载器(Vehicle),而是名副其实的智能机器人(Robot),能够完全替代人类,深入水下危险环境中去,自主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颜明重博士展现出的不仅是对研究的专注和对未来技术创新的畅想,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他的研究以创新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彰显了一位科研人员的卓越素养。他用技术为水下探索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用思考和努力为行业和社会注入了无限可能。(文/林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