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逝世的35位院士,多已到耄耋之年。
百岁院士两位:李东英、沈善炯;
“90后”院士19位:张乾二、童秉纲、曾毅、曹楚南、戴元本、刘若庄、保铮、冯端、王绶琯、程镕时、周毓麟、谢毓元、郁铭芳、肖碧莲、文伏波、陈灏珠、侯锋、沈忠厚、彭士禄;
“80后”院士12位:李吉均、陈定昌、张新时、张俐娜、金展鹏、周又元、陈肇元、许其凤、郑守仁、李冠兴、邹德慈、李京文;
令人痛惜的是还有两位“60后”院士过早地辞别了中国科技界,一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卫星,另一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普。
核动力事业拓荒牛
——缅怀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
作为我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您一生对祖国的海洋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怀。
您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参与成功研制第一艘核潜艇、引进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秦山二期核电站,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建造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为“核”戍边献芳华
——缅怀核燃料与核材料专家李冠兴
在我国,提起核燃料与核材料专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您。
您是一位谦和而执着的学者,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智者,您诠释了风度与才华的完美融合,也谱写了科学家与管理者的“双料”传奇。
您带领二〇二厂职工,建成了我国首条也是目前唯一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如今,这条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已安全稳定运行20余年。
毕生追梦神盾铸
——缅怀中国精确制导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陈定昌
您为“激光之问”交出了答案,推动先期调研任务变成了预研项目。作为项目组长,您带队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达样机,比美国林肯实验室领先多年。
1984年,您出任航天工业部二院二部主任,全面规划和未雨绸缪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在二院研制第二代防空导弹的同时,您和一些专家前瞻性地提出第三代防空导弹设想。
在第三代研制的同时,您又将眼光瞄向了第四代。当年您提出的发展规划设想,已被事实证明富有先见之明,您提出的空域和体系思想一直沿用至今。
牛角两尖探宇宙
——缅怀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
王老,您好。
这是您离开后的第一个清明,我们以文字遥祭您的英魂。
作为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您曾长期主持我国天文学的总体发展,为天文事业整整奋斗了七十年,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您领导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射电天文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等重要观测设备,取得了多项巡天观测科学成果;为突破天文学发展瓶颈,您提出实现超大规模光谱巡天的科学思想,今天已成为国际上巡天观测的主要手段。
在颐养天年的年纪,您又扛起“科普教育事业”的大旗,“大手牵小手”,创办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探索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之路。作为“为明日杰出科学家创造机遇”的领路人,您被科学后辈们尊敬而亲切地称为“科学启明星”。
三峡之子写忠诚
——缅怀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
“我走了以后,你们要多替我回三峡看看。”这是您生前重病卧床最常说的话。
您81年的生命定格在2020年7月24日。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坝区十四小区办公楼205室那盏灯,再也没能亮起。
从事水利工作57年来,您先后负责乌江渡、葛洲坝导截流设计、隔河岩等现场全过程设计,并主持了“国之重器”——三峡工程设计及现场勘测、设计、科研工作。
自全面负责三峡工程设计以来,您攻克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把一个个问号变成了惊叹号。在葛洲坝导流围堰和大江截流设计中,您提出“钢筋石笼”龙口护底方案,实现首次腰斩长江。
定位北斗报国情
——缅怀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其凤
2020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这光辉的一刻,您没有等到。就在20多天前,您离开了我们。作为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您留给北斗事业的一切,都会永远被铭记。
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工程立项研发。作为中国最早开展卫星大地测量与GPS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您承担起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座设计工作。发射多少颗卫星、卫星的发射高度以及怎么进行排列等前期设计,都需要您一一计算。
但得众生皆远“艾”
——缅怀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
艾滋病病毒、肿瘤病毒,您一生都在和它们打交道。
您在全国各地收集了上千例鼻咽癌患者样本后发现,鼻咽癌患者EB病毒筛查均呈阳性,证实鼻咽癌与EB病毒之间的关系。
是您,建立了简便、安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用消毒针刺破手指头抽血,经免疫酶法检测,即可判断结果。在国内广泛应用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从20%至30%提高到80%至90%,很多病人的生命得以挽救。
卸任公职后,已耄耋之年的您依然心系艾滋病防控,您说,艾滋病疫苗没有成功前,最好的预防就是宣教。
为国执笔作长缨
——缅怀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毓麟
如果可以选择生命的起点,您是否还选1923?
新中国成立,您进入清华园。您把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的“偶数维单位球上不存在连续而又处处不为零的切向量场”变成地球上不可能处处有和风的想象。此后,做有用的数学在您心中萌芽。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那时人们还不知道,四年前的春天,您悄然走进那个没有挂牌的院落,东方巨响震惊世界的背后,您和同事们在草稿中度过无数日夜,为试验完成了第9次演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