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达,中国冶金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冶金科技领域的带头人之一。在抗日根据地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将白口生铁铸件韧化处理加工制作炮弹;为了生产灰口生铁,创建了故县铁厂,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主持和指导了太原钢厂、大冶钢厂的扩建和改造以及武钢转炉炼钢的技术攻关;将钢铁研究院建成冶金新型材料研究和开发的重要基地,研制出为国防尖端技术和国民经济急需的重要金属材料。与此同时,为培养冶金科技人才和发展、提高钢铁品种和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任中央军委兵工局工程师、八路军减连纸总司令部军工部工程处副处长360百科、钢铁局副局长,建国后,历任干系啊极正西死导经持消重工业部钢铁局副局长、重工业部市相司钢铁设计院副院长、冶金工业部北京钢铁研究院院长、冶金工鲜答节挥练异结业部副部长、总工局重县边扬草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金属学会第三、四届副理事长。班找看娘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四我罪养、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背景
兵工局工程师
边科研边培养人才
为中国钢铁实业做贡献
创建了第一座近代高炉炼铁厂
仿制日军炮弹
供了50毫米和8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弹达11万多发。但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弹壳脱皮严重,厚薄不均,软硬不一,有的甚至发酥等严重现象。对此陆达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特别是对白心法和黑心法两种韧化工艺进行了对比试验。根据太行山实际情况,放弃了白心可锻性铸铁方案,集中力量于黑心可锻性铸铁的方案,采用将炮弹坯放在密封的生铁箱中进行焖火韧化的方法,以防止氧化脱皮;以银元块和硼砂的熔点温度为标准来控制焖火温度;用特别卡具板检测焖火后弹坯的膨胀量来控制韧化处理的程度等。这样,炮弹毛坯韧化处理的合格率由30%提高到95%,而且大大提高了机床生产炮弹壳的效率。柳沟铁厂的月产量由4000发提高到30000发。白口生铁韧化处理工艺在抗日根据地取得成功,为革命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兴建高炉
支持前线
高炉出铁后,迫击炮弹的生产量有了成倍的增长。以60、82、120、150四种炮弹为例,1947年高炉投产前总产量仅为20.88万发,1948年激增至102.8万发,1949年提高到175.63万发,相当于1947年的8.4倍,有力地支援了前线,迎来了全国的解放。
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究
勇于探索、敢于攀登
陆达在严峻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面前,深入发动群众,对全院职工进行形势教育和国防意识教育。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全院职工奋发图强,密切配合,形成了勇于探索、敢于攀登、联系实际、团结合作的优良院风。那时,虽然生活艰苦,但人们思想境界很高,工作不计报酬,埋头苦干,涌现了一批学科带头人。被誉为科技战线铁人的陈箎(原金属物理室主任、中国断裂力学研究的最早创始人之一)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面向实际的研究
重视配套技术和试验设备的研究
为了研究成果能用于尖端技术、武器装备以及冶金生产技术上,陆
为建设一个新材料的研究基地,陆达十分重视选拔和培养人才。在建院之初,首先从冶金企业选调了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技术骨干;继而从苏联、东欧学习的归国留学生中调集一批技术骨干;又从国内大专院校毕业生中选拔一批青年学生。对科技人员,他不仅重视
陆达在钢铁研究院工作近20年,1977年后他担任冶金部领导工作,但仍然十分关心院的工作,经常给予指导。钢铁研究院的建设、成长和发展凝结着他的心血,他为中国尖端技术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恢复钢铁工业的生产
1950年陆达到重工业部钢铁局工作,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需要钢铁,因此,恢复钢铁工业的生产,成了国家的一项突出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重工业部的领导下,他一面积极筹划恢复钢铁生产,一面考虑在恢复生产的基础上拓宽品种、提高质量。他首先为太钢的扩建,特别为发展钢铁新品种做了大量工作。他提出在太钢建设热轧硅钢片生产线,并在他的组织下,太钢成为国内生产硅钢系列产品的首家钢铁企业。同时他还组织建设了电炉炼钢车间及锻钢车间,为太钢从生产普通钢迈向生产优质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改造炼钢厂
其次是将生产普通钢的大冶钢厂全面改造成为特殊钢生产厂。为此,陆达专门组建了一支钢铁设计队伍--212设计组,并邀请钢铁专家孙德和任大冶设计总工程师。
大冶特殊钢厂的设计是独具匠心的,不但主体工艺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辅助公用设施也有创新之处,经过长期生产实践证明,工程设计是优良的。大冶钢厂的建成,开创了中国自力更生地建设、发展钢铁工业的先例。
研制斯贝发动机的材料
1975年中国从英国罗斯-罗依斯公司引进军用"斯贝"发动机的技术专利和产品。1977年9月冶金部、三机部联合下达了"斯贝"发动机用材的研制任务,要求所有8大类548项其1700余种不同规格的材料按罗斯一罗依斯公司提供的技术标准供货。当时陆达任冶金部副部长,他组织有关企业和研究单位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尤其对一些重大项目,还亲自参与制定研究和试验方案。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在对"斯贝"发动机用的零件和材料进行解剖分析和对英国"航空用材内控标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涡轮叶片、涡轮盘、火焰筒以及加力燃烧室、作动筒等的全部用材。
对"斯贝"发动机用材的消化、吸收及研制生产、是中国系统地按照英国航空用材料先进标准和质量控制办法进行研制、生产和使用的开端,所消化、吸收的许多经验,已在其他机种用材料的研制工作中得到广泛采用,因而对提高中国航空用材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多年来,陆达在钢铁战线上进行了多次技术攻关。他始终以冶金学为基础,从科学研究入手,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着眼点,不断地为改进钢铁产品质量,增加新品种,为发展钢铁工业而艰苦奋斗,取得了显著成就。
陆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他提出学会要向冶金科技界、企事业单位和全社会,广泛宣传人才的作用;要宣传老一辈冶金专家、学者的优秀业绩,学习他们为冶金科技事业献身的精神。他建议学会设荣誉会员,并举荐了一批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和为冶金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老领导为学会荣誉会员,同时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对冶金工业、对学会及时发表意见。他还很重视培养中青年科技人员,专门组织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会议,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并要学会及时发现人才,向党和政府以及有关领导推荐。
1931~1932年在东吴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3~1937年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系学习。
1938年任延安兵工局工程师。
1939~1949年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工程处副处长,工业学校副校长,青城及故县各厂厂长。
1949年任太原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业接管组副组长。
1950~1952年任重工业部钢铁局副局长。
1952~1954年任重工业部钢铁设计处处长。
1954~1957年任重工业部钢铁设计院副院长。
1957~1977年任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1977~1983年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总工程师。
1984~任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荣誉委员。
1陆达.迅速过技术关,为转炉高产优质高效率而奋斗.钢铁,1957(7):221~224.
2陆达.西德、奥国和法国炼钢技术的动向.钢铁,1964,8.(3):1~7.
3陆达.中国古代的冶铁技术.钢铁,1966,10(2):12~13.
4陆达.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把低合金钢、合金钢搞上去.第一次全国合金钢会议报告,1983.
5陆达.参加西德钢铁学会及参观西德钢铁企业的观感.冶金经济研究,1984(3):1~6.
6陆达.钢铁冶金材料为国防服务四十年·回顾与展望,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476~477.
7陆达.关于发展中国炉外精炼技术的意见.钢铁,1989,24(11):1~3.
9陆达.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速发展中国钢铁工业.中国金属学会五大学术报告集,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