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国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在武汉下水。作为我国7000米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专用母船,“深海一号”建成后可以充分发挥“蛟龙号”的技术性能,显著提升我国精细探索大洋资源环境的能力与水平。
蛟龙号征程
项目立项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3000米级海试
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工作。2010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并创造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记录,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5000米级海试
第一次试潜
2011年7月21日凌晨3点,中国载人深潜进行5000米海试,“蛟龙号”成功下潜。经过5个多小时的水下作业,2011年7月21日8点,“蛟龙号”首次深潜圆满成功。此次乘坐“蛟龙号”潜水器下潜的三名试航员是崔维成、叶聪和杨波。
2011年7月26日3点38分,第二次下潜试验任务正式开始。参加下潜任务的潜航员为叶聪、杨波、付文韬。
2011年7月26日4点46分,下潜深度达到2000米;
2011年7月26日5点40分,达到4072米;
2011年7月26日6点07分,成功突破5000米级水深大关;
2011年7月26日6点17分,下潜至5057米水深;
2011年7月26日6点48分,潜器抛弃压载铁后开始上浮;
2011年7月26日9点30分,浮出水面,在第二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
2011年7月26日10点,回收至向阳红09船,整个过程各项仪器指标及通讯正常。
此次下潜试验完成了既定目标,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057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历史。
整个过程历时近6个小时,潜航员在5000米水深时对潜器水下各项功能进行了验证,多次进行坐底试验,同时拍摄到海底生物照片。此次下潜成功,为后续第三次下潜——开展海底观测和取样等水下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次试潜
第四次试潜
2011年7月30日4时26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四次“入水”;
2011年7月30日7时29分,“蛟龙号”在深度为5182米的位置坐底,成功安放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一个木雕的中国龙。
2011年7月30日13时2分,蛟龙号在完成第四次下潜并在海底布放木雕的中国龙后顺利返回到“向阳红09”母船,全程历时8小时57分。
第五次试潜
2011年8月1日在东北太平洋海域完成了5000米级海试第五次下潜科学考察和试验任务,全程历时8小时32分。完成了沉积物取样、微生物取样、标志物布放等作业内容,进一步验证了载人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
此次下潜位于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内。“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于2011年8月1日3点准备,2011年8月1日3点28分开始下潜,2011年8月1日12点潜航员顺利出舱,全程历时8小时32分。此次下潜最大深度5180米,完成了沉积物取样、微生物取样、热液取样器ICL功能测试、标志物布放、6971通信测距等作业内容,进一步验证了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