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尾,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评选出2012年度十大新闻。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参与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创造载人深潜新纪录的新闻入围多家媒体十大新闻。2012年6月间,我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
深海大洋蕴藏着无穷的宝藏和科学奥秘。进入深海大洋,离不开深海装备。2018年,我国有哪些深海装备值得期待?“2018年,大洋协会将继续推进‘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有缆潜水器、‘潜龙’号无人无缆潜水器等‘三龙’大型装备体系和11000米遥控潜水器系统的升级改造、试验和应用工作。”中
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昨天进行了7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试验。在总时长超过10小时的下潜试验过程中,“蛟龙”号两次坐底,深度分别达到6905米和6965米。据央视报道,“蛟龙”号在6965米深度完成的沉积物取样、定高航行、高清摄影摄像等作业,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深度的海底作业。
只有加快发展深海装备,实现自主创新、集成发展,以强大的装备来支撑深海科研,才能早日取得突破性、引领性的海洋科考成果前不久,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82岁的汪品先院士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完成3次下潜。这位耄耋老人对于海洋事业和科学探索的热爱,令人动容。将汪院士顺利送抵海底的“
没有光,没有氧气,也没有浪涛,对于人类来说,这里仍是神秘之境——千米以下的深海。胡震(见图,资料照片)领衔研制的“深海勇士”号载人作业潜水器,就是要让中国人在4500多米的深海海底任意潜游。3月20日,“深海勇士”号潜水器从海南三亚出发,开始在南海执行应用
“蛟龙”号海试队员挥举红旗向码头上的人们致敬。“蛟龙”号机械手。母船上的“蛟龙”号。■“蛟龙”归来可能人们对2010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海底插上五星红旗的一幕还记忆犹新。明年,“蛟龙”号将有望再探南海,对南海的形成、环境、地质地貌进行研
2012年6月3日,江阴苏南国际码头。一声绵长的汽笛在空中回荡,承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缓缓驶离码头,96名参试人员向岸边挥手道别。继1000米、3000米和5000米级海试后,这条海洋调查功勋船将奔赴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南端,向我国首次载人深潜
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由国家海洋局推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国家海洋局主导的项目首次获得该奖项一等奖。刘峰在国家科技奖讲堂发
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这是中国深海战略的目标指向。在任何海域深度科考畅行无阻,业内人士称之为“全海深”科考。要实现“全海深”科考目标,中国海洋科技工作者必须突破1.1万米深潜技术,进入世界大洋最深处即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深约1.1万米处的地方,叫挑战者深渊。近日
5月28日,“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抵达青岛母港,圆满完成我国首个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航次任务。中国大洋83航次自2023年12月17日由青岛起航,先后在印度洋、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开展调查作业,共历时164天,总航程约5.7万公里,开展蛟龙号载人深潜作业46次,将我国载人深潜调查由两洋一海拓展
记者从26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获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将在2012年组织实施。据介绍,2012年,在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方面,将切实提高极地和大洋科学考察能力和水平,组织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和第5次北极考察。积极开展资源调查和环境评价,加大在多金属硫化物勘探
“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95%,“奋斗者”号是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它们为我国深海科学探索立下赫赫勋功。这三个大国重器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叶聪。他是我
6月10日,载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在江阴起航。记者6月10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10日上午,“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江苏省江阴市苏南国际码头起航,奔赴南海和太平洋执行为期103天的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任务。与以往的海试不同,除潜航员外,
4月5日傍晚,“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其全体科考队员停靠海南三亚凤凰岛码头,标志着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即2017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任务顺利结束。自2月6日青岛起航以来,历时59天,航行10274海里,本航段共计18家单位94人参航,“蛟龙号”累计安全下潜1
记者10日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深海基地)获悉,目前正在深海基地大修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于2020年执行首次全球航行科考任务。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告诉记者,“蛟龙”号新母船初步命名为“深海一号”。此前,“蛟龙”号的母船是已届退役年限的“向阳红09”船。新母船
7月16日上午,随着“向阳红09”船顺利返抵青岛,为期44天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圆满完成,这也标志着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持续支持下,“蛟龙”号历时10年的研制和海试工作圆满结束。在此次海试任务期间,“蛟龙”号共完成6次下潜试验,其中3次超越7000
近日,中国自主研制的海底1万米潜水器载人球舱完成出入口、观察窗的开孔工作,载人球舱是潜水器最核心的部件之一,是潜航员的主要活动区,球舱主体为钛合金,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最先进的潜水器之一。为载人球舱的出入口和观察窗开孔是载人球舱最重要的工序之一,对材料和技术要求极高。在现场,
研制万米级载人深渊器挑战全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国际海洋领域极具标志性和影响力的科技工程。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技中心获悉,该中心通过吸引民营资本参与的方式,自筹经费启动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渊器“彩虹鱼”号的研制工作,并计划2019年载人挑战马里亚纳海沟。据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技中心主任崔维成
认识海洋、保护和开发海洋,深海科考及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已拥有“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三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记者日前从“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用户科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会议上获悉,“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2022年分别完成了100潜次、75潜次作业,这
认识海洋、保护和开发海洋,深海科考及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已拥有“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三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记者日前从“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用户科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会议上获悉,“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2022年分别完成了100潜次、75潜次作业
记者3日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我国深海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工作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延期申请已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核准,国家海洋局先后组织了5个大洋航次任务,重点保障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工作和勘探合同区的外业调查工作,调查工作不断拓展。此外,深海装备技术逐步走向应用
记者28日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获悉,我国新研制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已完成方案设计及载人舱半球加工,今年有望进入总装集成阶段。中船重工办公厅主任刘郑国介绍说,目前正在研制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的特点与“蛟龙”号并不相同。“‘蛟龙’号突出的是能潜多深,作业能力比较简单;而4500米载人潜水器
今天(4日)上午8点半,中国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结束为期两个多月的南海试验性应用科考航次,返回三亚。本次科考任务成果丰硕,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407.7米。为了对潜水器性能进行全方位测试,“深海勇士”号最大连续昼夜下潜天数达到19天,成功实现夜间下潜常态化。不仅如此,潜器搭载了各年龄段的乘客
2018年10月,“探索一号”第三次万米深渊综合科考归来对于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中国来说,具备深海探测能力,意义不言而喻。“下五洋捉鳖”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梦想。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火车头”和“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探索深海的努力从未停歇。“蛟龙”号让中国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了
搭载着中国自主研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6日从青岛启航,奔赴西北印度洋,开启为期124天的中国大洋38航次科考之旅。本航次分三个航段,将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南海、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开展大洋资源和深海前沿科学调查,航次不仅要开展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硫化物资源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