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波塞冬”超大型无人潜航器水下航行设想图。
近年来,凭借高度自主性、长续航能力以及强大的载荷能力等优势,超大型无人潜航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海军的青睐,或将成为未来海战场的“新势力”。近期,美国海军对去年接收的首艘超大型无人潜航器“虎鲸”进行了测试,澳大利亚海军也发布了一款名为“幽灵鲨鱼”的超大型无人潜航器照片。在分析人士看来,越来越多超大型无人潜航器的下水服役,犹如一匹匹闯入海战场的“水下黑马”,围绕水下制权展开无声较量。
多国取得重大进展
美国在军用无人潜航器的研发方面起步较早。20世纪40年代末期,美海军开始研制一种名为CURV的遥控式无人潜航器,用于寻找海中的失事飞机及设备。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美海军又推出猎户座级无人潜航器,用于海底侦察和情报收集。进入新世纪后,美海军明确提出打造强大、超前的水下无人作战力量的目标,发展了多型无人潜航器,“虎鲸”则是其取得的最新成果之一。按照设想,美海军到2027年将拥有6艘以上“虎鲸”,2040年前后将拥有40余艘超大型无人潜航器。
此外,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也纷纷根据需要发展自己的超大型无人潜航器。2022年,英国海军建造了第一艘“鲸鱼”超大型无人潜航器,并计划将32型护卫舰用作“鲸鱼”的母舰,协同完成水下态势感知、反水雷等任务。澳大利亚海军日前公布的“幽灵鲨鱼”超大型无人潜航器,可执行远距离自主水下作战任务。
具备多种比较优势
超大型无人潜航器相对于其他型号无人潜航器,在多个方面都拥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更强的载荷搭载能力。由于体量较大,超大型无人潜航器能够携带更多的探测设备和武器,执行多样化复杂任务。搭载先进传感器可执行水下监视、侦察任务,搭载轻型鱼雷或反舰导弹等有效载荷则可执行打击任务。根据任务需求,不同的载荷模块可以实现快速更换,提高了水下对抗的灵活性。这类可搭载多种载荷、具备自主识别和自主决策能力的超大型无人潜航器,能够实现从侦察到打击的无缝衔接,大大缩短从发现目标到实施攻击的决策周期,提高作战效率。
更高的自主性。得益于导航、通信、自主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无人潜航器在执行任务时的自主性越来越高,降低了人工干预的需求,提高了作战效率和生存能力。具备较高智能化水平的超大型无人潜航器不仅能够在复杂的水下环境中探测和规避各种障碍物,还能对目标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应用和决策,并根据环境的变化自行调整行动,完成指定任务。
丰富水下作战样式
超大型无人潜航器的使用,能够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同时提高了作业的隐蔽性和灵活性。目前,不少超大型无人潜航器在承担以往辅助侦察、攻势布雷等作战任务的同时,具备了更为强大的直接作战能力,能与其他作战力量协同执行作战任务,丰富了水下战场的攻防样式,为未来的海战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突袭威慑效果显著。装备鱼雷、巡航导弹等武器的超大型无人潜航器,一旦发现敌方潜艇、水面舰艇等高价值目标,可自主激活战斗模式,对目标实施近距离突击,取得出其不意的作战效果。此外,超大型无人潜航器往往无需依赖近岸基地或大型军舰等传统力量投送平台,即可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关键海域,这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威慑。像俄罗斯研发的“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能够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点发起攻击,甚至以自我爆炸的方式与敌人同归于尽。
提高整体作战效能。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新的导航技术,超大型无人潜航器将具备更强的智能感知、智能识别、智能决策能力,变得越来越“自主”。同时,其还可与载人潜艇、水面舰艇、空中无人机以及岸基指挥中心形成紧密的网络,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在这样的体系支撑下,其不仅能够独立执行任务,还能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与其他作战单元相互配合,形成兼顾远近、浅深、攻防的海上作战集群,实现海上作战体系的深度融合与持续优化,提升整体作战效能。(张孝芳刘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