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陆寿康教授的针灸临床治病八法(上)学术园地

本文作者:陆寿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医药临床治病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这是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所倡用的方药治则。针灸不同于方药,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法则。根据《灵枢》所述,笔者2012年提出针灸治病八法:调、通、引、决、温、劫、补、泻。因补、泻法古今有大量文献论述,故在此主要讨论其他六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虚则掣引之,血实则决之。”其中的调、通、引、决四字,正是针灸最重要的治疗大法。值得重视的是,《灵枢·经水》以十二水比喻十二经,经脉流注如同江河横流。而调、通、引、决四法均为治水之法,缓则调、引,是为治本;急则通、决,是为治标。

调法

王冰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调谓调适。”所谓调,就是调适、调和、调节、调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灵枢·根结》)“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府为阳。”(《灵枢·终始》)可见调气就是调阴阳、和五藏,此乃针灸基本治法。

调五脏

通过五脏原穴和背俞的针灸,可用来治疗五脏神气病。如抑郁症见五藏神志不安,心神散而不藏,脾忧思而不解,肾恐惧而不收,肝魂伤而狂忘,肺魄伤而悲泣,致焦虑、抑郁、恐怖等症,可取五藏之原(即太白、太溪、大陵、太渊、太冲)和中脘(代鸠尾)、气海针刺。又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应属五脏气乱、气虚者,也可用五脏原穴、背俞为主,运用走罐和针刺等,达到宁心安神、阴阳调和、气机通达、调和五脏的功用。

调督任

针刺五脏原穴即所以调五行,同时也用以调和阴阳。除此而外,针方中还常配合膻中、鸠尾、中脘、气海、关元诸任脉穴,百会、神庭、本神、前顶诸督脉穴,如此任督合用,同样是调阴阳的核心。督、任同调,神气共治,可用于各种精神神经病症。如用督脉百会、大椎、筋缩、腰奇,任脉关元、下脘、鸠尾、巨阙等穴阴阳互(针)刺法,治癫狂痫有效。又如小儿抑郁太息,可取天突、膻中、中脘、神阙和身柱、灵台、至阳等,用药物敷贴法获效。

调乱气

《灵枢·阴阳清浊》:“清浊相干,命(名)曰乱气。”《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调法可用于虚实不太明显或虚实相兼的慢性病症,如郁证、瘿病、慢性喉痹、藏躁、遗精等。尤其适用于清浊相干、气乱于脏腑经络的病症,如胸痹、咳嗽、胃痞、腹胀等。在临床上,可根据脏病取背俞、腑病取募穴,经脉病取荥、输穴(以输穴为主)的原则来取穴,远取与近取结合组方。如气火上逆、清浊相干,乱于胸中心肺者,表现为头胸烦热、俯仰喘喝(气短)、心烦、恐惧、失眠,可选用调气复方,取大陵、鱼际、太溪、膻中、气海、中脘等。

针法

毫针治五脏久病之法调法以针刺为主,迎之随之以意和之,以静、徐、缓、轻、浅、弱刺激为要,可运用调气、导气、平补平泻等手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认为毫针的基本操作方法,是静以徐往,微以久留,通调血气,祛邪扶正。《灵枢·官能》强调针刺必须神定气闲、心静手巧,过程徐缓,用针端正,治神安静。

导气之法导气法出《灵枢·五乱》,在于引导脏腑经络中互扰乖错的清浊之气,恢复正常的阴阳平衡状态。故调神气常用徐往徐出的导气针法,和平补平泻调气法,取得微弱针感后静留、久留,以养神气为宜。

通法

包括通经脉、通六腑、通孔窍等方面,要求强刺、深刺、重刺,取得较强针感,并气至病所。

通经脉

通经脉,循经取远端穴和以痛为输、局部取穴相结合,治经脉血气不通的疼痛、瘫痪、痿痹等疾病。通经脉应用广泛,以实证、闭证为主,常取十四经要穴、大穴、针感强者。如通督阳法,可用于阳气闭阻,不能宣达,督阳不通,见身体各部感觉异常,四末不温而寒凉者,多取大椎、至阳、腰阳关等督脉穴。如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交会穴,总领一身阳气,是最重要的通阳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该穴可适当深刺,有时还可采取多向行针,以获得到不同方向的针感传导。又如针刺内关施以气至病所手法,使针感上传心区,用治冠心病心绞痛。

通六腑

六府,胃、大肠、小肠传化水谷,三焦、膀胱运行津液、通利水道。在临证时以“六腑以通为用”为原则,对胃、肠、膀胱病采用募穴为主的通腑法。

胃病取用中脘、上脘、下脘和梁门、足三里。上脘、中脘、下脘可合称为“三脘”,用以通胃腑、和胃气,《灵枢·四时气》:“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如胃气不降,见饮食不下、胃纳差、恶心欲呕等,可刺三脘以治诸症。

大小肠病用天枢、大横、气海、水分、神阙、水道,及气海旁开2寸处、关元旁开2寸处等,组成各种有针对性的通腑针治处方。除可治便秘之外,还可治疗各种难治性肠病。在治疗结肠病症时,要注意右、左下腹部有无压痛点,如有明显压痛者宜加针穴,甚而在该痛点加用傍针刺或齐刺法,以加强疗效。通腑法用于中焦脾胃和下焦肠腑等病时,常以大肠传导为指归,使糟粕浊气应时而下,则胃气自和。故通肠则和胃,和胃必通肠,如三脘、建里、足三里健胃,天枢、大横、气海、上巨虚、大肠俞通肠合用等。

膀胱病用中极、曲骨和以此两穴为中心、旁开0.5~1寸的一系列穴位,如大赫、气穴等。可用长针排刺中极、关元或曲骨及周围穴,如大赫、气穴,在膀胱、尿道、前列腺病症针刺时,务求针感下传至会阴、尿道。

通调和合《素问·五脏别论》曰:“魄门亦为五脏使,使水谷不得久藏。”通达大肠也可通达全身气机。因此,在治胃肠病、代谢病时,清浊相干、脾胃失调者时,常用足太阴、足阳明和任脉穴配方,如取足三里、阴陵泉、中脘、气海、神阙、阴交、水分等调脾胃升清降浊,可交替配用上述通大肠法,是为通、调和合之方。

深刺法对胃肠部分病症可用单穴深刺法。如胃下垂,取6寸针从胃上穴(脐上2寸、下脘旁开4寸处)沿皮下肌层透刺至脐孔,加强手法,使胃部出现热胀、收缩感即止。又如深刺中脘、天枢,将针刺入腹腔内,可分别用治胃痉挛、小儿急性腹泻等。

通孔窍

以咽喉和眼病为例说明。

开音启闭急性创伤性喉炎,可取开音1号穴(位于颈喉结旁开1寸,即甲状软骨切迹向外旁开1寸,也即紧贴甲状软骨外侧缘),用1寸针雀啄进针,针刺入皮下后。再进针时用呼吸泻法分别进针,紧贴甲状软骨外侧缘边小幅度捻转,边缓缓向深处直刺,刺入约1寸,留针30分钟。

益明通窍风池、球后、睛明深刺,可用治青光眼和视神经萎缩等内眼病。如风池用毫针直刺1.5寸得气,针尖朝向患眼眼底,应用取热法将热送至眼底。球后,毫针直刺1.5寸得气,留针30分钟。睛明穴用毫针直刺1.2寸得气,留针30分钟,浅刺则效果不佳。

通法均应以疾、急、重、深、强刺激为要,取得较强的针感,从而取得迅速疗效。在临床上,可根据相应病症,采用多穴同经强刺激,以构成针穴方阵取效的通六腑针方,和单穴、少穴深刺法的通经脉、通孔窍等针方。

引法

引法,引有引流、引领、引导之义。一般而言,引法是在与病位相距较远处或相对处的穴位进行针灸,以引导经气和调节经气,实际上也是选用针穴调和阴阳的一种特殊“调气”法。

《内经》的“引”

阴阳互引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用阴经穴治阳经病,用阳经穴治阴经病;还包括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脏病(阴病)取背俞(位于阳),腑病(阳病)取腹募(位于阴)等。

气血分治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虚则掣引之,血实则决之。”马莳曰:“谓导引其气。”决,决破其血。气虚宜引经气,血实则决络血,是为针刺两大治法。

标本虚实例《灵枢·卫气》曰:“下虚则厥,下盛则热痛。故实(原作“石”,据《太素》《甲乙经》改)者绝(截)而止之,虚者引则起之。”说明十二经标本上下各有所主病症,属实者当绝其根而止,虚者当引其源而起。虚者在起点(本)引之,实者在止点(标)绝(截)之。

病位上下例《灵枢·刺节真邪》曰:“上寒下热……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是上热下寒,以下引上之法。《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痛……取行间以引胁下。”即为取以下部穴行间,引治上部病胁痛,是引而下之例。

可见,引法可从气反理论去理解,从阴阳、气血、虚实、标本、上下去把握应用。而其中以本(四肢)引末(头面躯干),以标本虚实例来指导引法应用者为多。

引法的应用

灸法常以远道穴用麦粒灸法,是为引法之妙用。远道取穴常以身体末梢穴为主。如耳尖穴是麦粒灸和药笔点灸,可用于各种病症,包括各部扭挫伤、多种急性炎症(急性结膜炎、扁桃腺炎、腮腺炎等)、术后感染和疼痛、急性关节、运动系病症等。再如十二井穴可表里同取,如少冲、少泽治面热面赤、口舌糜烂。也可上下同取,如关冲、足窍阴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等。

THE END
1.十二经补泻药(附用药歌诀走品:凡药之体重浊者,诸脏腑皆能走泻,是以不属经络也。 川乌、草乌、三棱、莪术、威灵仙、穿山甲、葶苈、海藻、昆布、五加皮、抚芎、常山、青黛、巴豆、益母草、桑寄生 附:十二经用药歌诀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02/15/7306526_1125115059.shtml
2.38117.中医中药治疗各种疼痛参考思路身上来自仁善本人以控涎丹治愈过不少疑难怪病,总的经验是用控涎丹可以泻身体十二水,凡水肿、痰瘀、血瘀皆可用,基本不用凭脉只需看患者舌苔,凡患者舌苔红绛、无苔者不可用;凡体虚极元阳不保不可用!另泻后必喝一碗稀粥以补脾胃之气!甘遂、红牙大戟必须制熟才不至呕!https://weibo.com/7691411659/My8uh6dU4
3.红矾中药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39问医生红矾一般指十二水硫酸铝钾,十二水硫酸铝钾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是抗酸、收敛、止血、解毒、杀虫等。1、抗酸十二水硫酸铝钾属于一种抗酸药,服用后可以中和胃酸,从而达到抗酸的效果,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感等症状。2、收敛十二水硫酸铝钾具有收敛的https://wapask.39.net/question/_t809w5.html
4.贵州省疗效很好的十二种草药,你听说过吗?不能随便拿自己的身体做试验! 任何中药,都是根据偏性治病,所以如果用药不对症,不但起不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而且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越吃越重。比如大家都知道冬虫夏草可以治咳嗽,但是肺炎咳嗽等咳嗽最重最急的时候,都不能用的。 冬虫夏草仅针对腰膝酸痛等肾虚证的治疗,而对其他情况的腰膝酸痛无任何作用。所以,https://www.jd.com/pccontent/236264
5.中药煎煮方法,您知道吗?有研究报道发现,某患者服用微波炉加热的冷冻中药汤剂后引起呕吐,而使用砂锅对同样的冷冻中药汤剂加热后服用并未出现呕吐症状。因此,建议在以后的服药治疗中最好不要使用微波炉给中药汤剂加热,以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一杯黄芪水,养生大功效,你真的了解它吗?https://www.jdh.com/pccontent/11610441
6.白矾的功效与作用中药白矾怎么用→MAIGOO知识白矾对人身体有什么危害 白矾的禁忌 白矾哪里有卖的 中药白矾怎么用 白矾使用常见问题 白矾怎么弄成粉 白矾炮制枯矾的过程 推荐阅读 白矾是什么 白矾[fán]是一种矿物质中药材,其主要成分就是十二水硫酸铝钾,是含有结晶水的硫酸钾和硫酸铝的复盐。白矾化学式为KAl(SO4)2·12H2O。 https://www.maigoo.com/goomai/233631.html
7.中药白矾的作用与功效及食用方法【中药白矾的作用功效】:白矾主要应用于消痰,燥湿,止泻,止血,解毒,杀虫。治癫痫,喉痹,疚涎壅甚,肝炎,黄疸,黄肿,胃、十二指肠溃疡,子宫脱垂,白带,泻痢,衄血,口舌生疮,疮痔疥癣,水、火、虫伤。 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可用于湿疹。 内服:止血止泻,祛除风痰;内服用于久泻不止,便血,崩漏,癫痫发狂。 https://www.med66.com/new/201312/sq201312162462.shtml
8.中药樊石的别名什么–960化工网问答主要化学成分为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外用能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用止血,止泻,化痰。主治:中风;癫痫;喉痹;疥癣湿疮;痈疽肿毒;水火烫伤;口舌生疮;烂弦风眼;聤耳流脓;鼻中电降息肉;疮痔疼痛;崩漏;衄血;损伤出血;久泻玖痢;带下阴痒;脱肛;子宫下垂等。药品名称矾石别名涅石、羽涅、羽泽https://m.chem960.com/ask/q-508ffaab87f44b6e848df0a996c6fc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