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8.02.25
《神农本草经》作为中药学科的经典之作,系统总结了古代医家各方面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整理。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记载之药物,历用不衰。就其学术价值,文献价值,理论价值则非《本经》莫属。
《神农本草经》旧时多认为是上古圣人神农氏所传,但与《内经》一样,显然也是后人托名之作。其作者至今仍然成谜。从文献记载来看,在汉初方才出现踪迹。约着成书于东汉时代以前。原言三卷,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流传于世。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事实上,当时掌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纵观古代本草学,还有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工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分为上、中、下三品。本书收药物365种,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这倒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对于所载药物的功效认识大都是正确的,而且各种药物主治的种类也非常广泛,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其中许多药物比如人参补益、黄连止痢、麻黄定喘、常山截疟、大黄泻下等。此外《本经》中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与采制、炮制方法,乃至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等都有涉及,极大地丰富了药物学的知识体系。
01章总论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品》。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品》。
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品》。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和合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良者,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治时日,生熟,上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及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病在胸鬲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利、大小便不通、贲肫、上气、咳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澼食、坚积癥瘕、惊邪、癫痫、鬼注、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创、踒折、痈肿、恶疮、痔、瘘、瘿瘘、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虫蛇蛊毒所伤,此皆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节,各宜依端绪以取之
02章玉石部(上品)
《神农本草经》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乃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中国医学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为医者,多多参学,广为宣传,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