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水的组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人教版《水的组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水的组成》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

情感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电解水的实验

2.确定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2.使学生充分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1.你知道哪些有关水的成语?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水的诗句?

[总结]这么多有关水的成语和诗句,足见人们对水寄予的感情和人们对水的熟悉程度。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生物体内都含有水,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千差万别,但有一共同点:体内水的质量和生物体总质量的比一般都在60%以上。

成年人鱼类水母、藻类香蕉、生菜等

65%-75%70%-80%90%以上90%以上

二、推进新课

[引入]可以看出水是不可缺少的宝贵的资源,那么你对水的组成,水的净化,水资料等知识了解多少呢?本单元将领我们走进水的世界,对水进行一个系统的了解。

[板书]课题1水的组成

[设问]谁到底能不能分解呢?

[设问]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

[演示实验3-1],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现象](1)通电后,两根电极上都出现气泡,即产生气体,气体都是无色的。

[分析]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我们用实验来探讨

[板书]2.验证实验

[演示实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学生观察现象

[提问]试管1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1.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2.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通过预习可知是氢气,但对氢气不太了解。

[板书]

(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为氧气

(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

[提问]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学生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产生了新物质,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知识目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科学素养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实验器村,学生电源1只,霍夫曼水电解器1只,玻璃水槽1个,长导线2根,小试管两支,酒精灯1个,火柴1盒,木条1根。

教学过程:

复习讨论:

研究性学习,调查本县的空气,水源等污染情况,同学们调查情况如何,互相展示成果,污染现状如何,污染原因有哪些,应如何消除或减少污染。

参考要点:

①污染形势较为严峻。

②污染原因

a工业“三废”

b农业生产上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的污染。

c生活上的污染

③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建议

a严控工业“三废”

b严控农业上的污染

c严控生活上的污染

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水的组成

讲述:下面大家一起来观察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关水的物理性质?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

要点:

1、无色无味液体

2、在/0/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

3、40℃时密度最大,为1g/cm3

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

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

学生实验:(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要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电解水的表达式:水通电,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学生结合上述实验结论讨论水的组成。

要点:∵VH2:VO2=2:1ρH2:ρO2=0.899g/L:429g/L

∴mH2:mo2=

查相对原子质量,可知H-1,O-16

∴在水中,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即在每个水分子牛,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所以水分子为HzO

要点:形象地说明了水的组成,进一步验证了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1、水的物理性质

2、水的组成H2O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1.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2.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难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

教学工具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条、酒精灯、小试管。

师:古人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金、木、水、火、土)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息。因此他们认为水不可以继续分解,水到底能不能分解呢?

(一)水的组成

[演示实验4-25]水的电解实验

教师先进行演示,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所示进行水的电解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提示](1)提示学生观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

(2)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增强水的导电性。

[现象](1)通电后,正负电极上都出现气泡,即产生气体,气体都是无色的。

[提问]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猜想:可能是氧气、二氧化碳、氮气……

师:下面,我们就来检验这两种气体分别是什么。

2.实验验证

(1)(教师演示实验):用带火星的.火柴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将试管2移近火焰检验试管2中的气体。

[提问]试管1和试管2中的气体分别是什么?

[现象]试管1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火柴条复燃,试管2中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2)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试管1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火柴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②试管2中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通过预习可知是氢气。

师:试管2中产生的这种无色气体是叫氢气,也就是拉瓦锡所谓的“易燃空气”。

[结论](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为氧气。

(3)水可以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

师: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产生了新物质,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师:对,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变化表示出来。这个反应中,水为反应物,反应条件为通电,生成物为氢气(H2)和氧气(O2),所以可表示为:

水(H2O)氢气(H2)+氧气(O2)

师:从上面这个反应式中可以看出,水中含哪些元素?

生: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

师:电解水的反应类型是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氢气的有关性质,能说出氢气验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判断。从水的电解的实验探究中,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在合作与讨论中,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

电解水的实验。

教学难点: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

教学准备: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等。

一、设置情境,激趣引课由海水燃烧的故事引课。

二、探究新知:

(一)水的生成

1、学生自学课本:完成表格

学生自学后,得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色、味、态、密度、溶解性。

教师小结:

上面表格中主要体现的是氢气的物理性质,那么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学生回答:氢气具有可燃性。

教师强调: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不纯的氢气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演示实验。

2、演示实验:氢气的验纯方法及氢气的燃烧实验。教师总结:氢气的验纯方法。

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

氢气燃烧实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氢气燃烧的现象:

(1)产生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

(3)有水滴产生

思考:

a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b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点燃

C写出文字表达式:

教师:我们知道氢气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能生成水之后,就会思考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不会分解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一试。

(二)、水的分解。

演示实验,教师接通直流电源,演示水的分解实验。同时观看水电解的录像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介绍水电解器,并强调:

(1)是直流电源。

(2)水中可加适量的硫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提问:两电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1页资料卡片,水的组成揭秘。(让学生猜想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氧气。为下一步的验证作铺垫。)

讨论: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检验氢气、氧气最佳。

验证实验: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电解反应

中产生的气体。

学生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小结:水电解巧记忆:

给水通上直流电,两级均有气泡现,正氧负氢一比二,助燃可燃来检验。

a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的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c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水通电氢气+氧气→播放:水分子分解的flash。

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体会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而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讨论:通过水的分解实验以及水的分解微观示意图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教师总结:

1、通过水的生成以及水的分解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2、揭秘:海水燃烧的秘密。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发表一下的看法:

1、我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2、水通电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交流

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活动天地]

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标:

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2、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

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

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

收集资料:

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分析归纳:

1、电解水是变化。

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是和,二者的体积比为。

交流与反思: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和改变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知识应用:

1、下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氢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3、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水受热蒸发和电解水这两个变化。

[板书]一、电解水

1、水通电氢气+氧气

H2OH2O2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化学反应。

[分析]讨论分析图片获得的信息

2、化学变化的实质: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

[说明]水、氢气、氧气由分子构成,也有的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

3、原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练习]做P38[在线测试]

[小结]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建立了微观想象

第二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氢气和氧气反应结果是不是还能生成水呢?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探究]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用手轻轻触摸烧杯。

[友情提示]本实验导管点火的一端不要用普通玻璃管,最好用铁管、铝管或瓷管、石英管,这样才能看到氢气燃烧时的淡兰色火焰。

[板书]氢气+氧气→水

H2O2H2O

[讨论]该反应是否是分解反应?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描述]氢气作为新型燃料的优点,教会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交流共享]从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反应。

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分割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板书]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线测试]

1、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

A、氢气和氧气组成B、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

C、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水在通常状况下很稳定,4℃时密度最大

C、蒸馏水是最纯的水

D、0℃时会形成冰、水的混合物

3、电解水的实验时,看到的现象是()

A、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出气多

B、正极出氧气,负极出氢气

C、可以看到体积比VH2:VO2=2:1

D、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的玻璃管内汇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然

4、化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把糖和水混合后形成糖水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D、3体积水和7体积酒精混合成70%的消毒酒精

5、在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小结]P73[长话短说]

[反馈练习]P74[挑战自我]

[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实验很成功,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一)、设计指导思想:

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初步形成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保护水资源——来构思和组织学习活动。

水的组成的学习以实验为出发点,尽量以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逐步地了解水的组成和构成,力图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在拓展部分——保护水资源方面,主要以讨论的形式进行。

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得到一些水的知识,还要让他们感知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虽然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不冲淡本课题的主体知识──水的组成,作为引入的史实很简短,但在课题之后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用作对这段引入的呼应,供师生教学中灵活选用。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重点:水的组成实验。

难点:水的组成的论述和表述。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总结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第二单元水分子运动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只是分子的间隔,但却不知道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

在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把如何根据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水的组成和探讨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别。

(3)通过查阅“水的组成揭秘”等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归纳、和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五)、教法学法:

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六)、媒体选择:

多媒体电脑、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水的电解装置。

(七)、教学程序

(一)对水的组成的探究

师:水是大家非常熟悉一种物质。江、河、湖、海、大气中、生物体内都含有水。水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工业上用水作原料、冷却机器等,农业用水浇灌农田,生活中用水洗衣、做饭。那么,水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可以这样说:水是生命之源!既然水这么重要,那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这个结论你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1:从书上找到的。

师:你们从书上获得的结论只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是抽象的。下面我们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认识水的组成。

师:[演示实验3-1]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为让学生好观察,将水染成红色),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投影出示表一:

观察点

现象

电极上

玻璃管内

生2:电极上有气泡产生,负极上的气泡比正极上的多

生3:玻璃管内夜面下降,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比正极玻璃管内气体要多。

师:能否用具体的数据或比值来衡量气体的多少关系?

生4:近距离观察后得出:2:1

师:这个实验是比较粗略的,经过更精确的实验,其体积比约为2:1。

师:那正、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分别是什么气体呢?

生5:氢气和氧气。

师:同学们有很多猜想,究竟是什么,请看下面的鉴定实验。

师:投影出示鉴定方法,师生协作演示鉴定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要求学生观察

并记录。

检验方法

结论

正极玻璃管内的气体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

用火柴点燃

师:鉴定正极玻璃管内的气体时有什么现象,由此你获得的结论是什么?

生8: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种气体是氧气。

师:点燃负极试管内的气体时有什么现象?

生9:气体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师:这种气体在玻璃管口燃烧时,由于受玻璃管内钠离子的.干扰,产生的是黄色火焰,实际上,这种气体燃烧时发出的是淡蓝色火焰。经过更科学的实验鉴定,这种气体是氢气。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是:“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师: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产生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0:有。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师:你能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吗?

生11:在黑板上写出:水通电氢气+氧气

师:从上面的实验和发生的化学反应,你能得出有关水的组成的什么结论?

生12: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生1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生14: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生12说的对吗?

生15:不对。所以水不可能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师:说的棒极了!同学们听懂了吗?以后千万不要说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哟!

师:生13说的对吗?

生:不知道。

师:生13的说法也不对。因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说法中,“氢和氧”是指氢元素和氧元素还是氢气和氧气,是不具体的,所以是不具体的说法。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才是正确的说法。

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么氢气和氧气又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6: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师:说的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思考47页讨论题2:化学变化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

生17:没有变化。

师:说的也很好!掌声鼓励!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生23: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生24:我懂得了实验是进行化学研究的好方法。我们在做实验时要认真观察、思考。

生25:我知道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师:说的都很好!相信通过努力,你们在化学的海洋中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为了巩固大家今天所学知识,请大家完成教材49页2、3、4题。

(说明:生1、生2……只是代表学生,有可能是同一人。)

(八)、教学评价设计: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化学课堂中,如果老师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利用简短的语言把学生好奇心紧紧抓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兴趣并设法论出个究竟,它会比老师直接灌输知识或逼着学生去学作用大许多。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兴趣的起源。有了兴趣有时会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本案例中教师用水受热有三态变化,水的化学式有2个氧原子1个氢原子组成等,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然后设下悬念:“如果水中插入电极,情形是否与受热有所不同呢?”用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语言虽然简单,但收到了投石激浪的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2、巧设台阶,引导学生实验操作的完成

知识的发现往往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学生即便产生了探究欲望,但受知识的局限、经验的缺乏限制,因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把探究过程分解为几步,并会启发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沿着老师设好的台阶逐渐蹦级。本案例中,老师巧妙的把实验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水的电离,第二步生成气体的检验。还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水中插入电极将如何?”“生成的气体不是水蒸气呢?是不是CO2、H2、O2等常见气体呢?”这种逐级递升的引导,使学生自然地沿着老师设定的途径去操作。克服了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又引导他们掌握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捷径,可谓提高了探究过程的高效性。

3、顺水推舟,促成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究经常需要实验作依托,但实验获得的结果往往是具体表面现象,正确结论往往是抽象概括的本质内容,实验结果距绪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两者有质的区别,如果仅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而不能得出正确结论,那么知识就没有被发现,也可谓是功亏一篑。因此教师还应抓住有利时机,顺势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来分析实验结果。本案例中引导学生注意气体V正极:V负极=1:2,帮助学生猜想气体会不会是CO2、H2、O2等,最后让学生知道O2:H2=1:2等。至此,完成了使学生从宏观的体积的不同推论出微观上原子个数不同的认识。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地促成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称得上乘借东风、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4、巧妙点拨,诱导学生由结果上升理论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很成熟,对概念等抽象问题认识较片面,这时就需教师适时搭设铺垫,诱发其抽象思维。本案例中教师能从能量角度、从元素组成角度、从微粒组成角度启发学生自己进行飞跃式思维得出结论:2H2O2H2↑+O2↑同时还诱导学生认识到H2O通电生成H2和O2的过程中有分子结构的破坏及原子重新组成分子的过程。学生经过教师的铺垫点拨,自己的思维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螺旋式上升变化,最后才产生思维结果。学生不仅发现了知识,而且掌握由实践到理论的一般方法。如果师生们长期坚持,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认识水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2、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1、认识水的组成。

2、电解水所得出的结论。

3、了解化合物,单质的区别。.

4、初步学会从微观角度去分析问题。

难点:化合物,单质概念的理解.。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1.强化学生的“现象论证-结论推理”的能力。

2.加深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3.要学生学会用微观的角度去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反思:

1.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困此要加强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实验的结论不能直接,牵强地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已根据实验的现象去分析总结.

2.学生明白水电解的生成物是氧气和氢气后,提示他们去看P50页图3-12,可以帮助他们较快地,较直观理解水的元素组成.同时,帮助他们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3.要注意单质和化合概念的理解,有个前提,都必须是纯净物,不少同学会以为空气是一种化合物,因此,要加强在这方面的练习.

4.讲课的过程中加入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实物练习,可以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及其它初步知识;通过对水组成的分析实验,巩固和提高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电解水实验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并非臆造而是根据实验结果所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熟悉的水进行科学的认识和研究,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难点:电解水实验及其对实验结论的理解。

实验准备

课本第48页[实验3—1][实验3—2]教学用品

水槽、试管、直流电源、带电极的导线、烧杯;小黑板。

一、复习提问(小黑板出示)(提问)

1、下列符号的意义:(追问2的意义)H____,2H_____,H2_____,2H2_____,H2O_____,2H2O____。

2、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氢、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二、引入新课

(引言)我们已学了水的化学式H2O,通过第2题的练习,知道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也会计算出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8,但事实是否如此?

三、新课讲授

1、水的物质性质

(观察)展示一杯纯净的水。引导学生按照氧气的物理性质顺序认识论述水的物理性质。

(阅读)课本第47页水的物理性质。

(小结)

(1)常温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2)凝固点:0℃,沸点:100℃;

(3)1标准大气压下,4℃时密度最大为1g/mL。

(4)冰的密度比水小。

2、水的组成

(实验)课本[实验3—1](观察)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出现。

(讨论)正、负两极管内分别为什么气体?如何检验?(实验)课本[实验3—2](观察)用点燃的木条分别进行检验,可以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能使点燃的木条燃烧得更旺;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小结)由此可见,阳极(正极)产生氧气,阴极(负极)产生氢气。

(提问)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分析)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然后互相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讲解,分析过程可用投影。

(小结)(1)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了氢气,证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氢和氧气两种单质,证明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了分解反应,水氢氧+氧气。

(3)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可进一步扒导水的化学式是H2O。根据实验事实。

生成气体的体积比VH2:VO2=2:1氢气的密度为0.089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

所以,气体的质量比:H2:O2=(2×0.0899):(1×1.429)=1:8所以,水中H元素:O元素=H:O=1:8氢的原子量为1,氧的原子量为16,所以,H2O中原子个数比为H:O=

根据实验测得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结论)(1)一个水分子只能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水的化学式为H2O

四、巩固练习

1、巩固练习(小黑板展示)(1)通电分解水可得到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证明()

A、水的组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通电时,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D、通电可使水中的氢气和氧气分离

E、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2)计算水中H、O元素的质量分数。

(提示:①B、C②H%=11.1%O%=88.9%)

五、典例分析

例1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果所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又知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88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及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通电计算确定水的化学式。

(分析)这是一道根据实验数据判断物质组成的计算题,一般情况下确定物质的化学式的步骤是:

(1)确定该物质组成的无种类,例如该题中根据实验事实得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根据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及该物质的相对分发子质量确定它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3)根据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写出该物质的化学式。

(详细解题步骤见新课讲授中的最后小结中第(3)点。)例2下图是简易的电解水的装置:(1)在图括号内标出电的正、负极;(2)与正极相连的试管里产生的是________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是_____________气,两种气体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分子个数比_______。

(分析)由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得知:(1)负极产生的'气体为H2,正极产生的气体为O2。

(2)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2:1.所以分子个数比也是2:1,因此根据氧气、氢气的密度计算出它们的质量比为:mH2:mO2=2×0.0899g/L:1×1.429g/L=1:8

六、归纳小结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水的组成,水分子的构成。会用符号表达式表示电解的水的反应。

3、通过电解水生成了氢气的和氧气的事实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理解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七、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

2、课时作业设计:第一大题。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见课文第47页

二、水的组成: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1、有气体生成;

2、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H2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O2

3、氢气与氧气的全积比为2:14。结论:(根据实验事实)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水氢气+氧气;

(3)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了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是H2O;

(4)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H2OH2↑+O2

1.水的物理性质。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教学重难点

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确定水的元素组成,引出氢气。

多媒体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了解水是由氢元索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的化学式是H2o。

(二)整体感知

本节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教材。通过电解水实验的事实,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并且通过实验和推导要给学生一个启示,物质的化学式是实验事实再通过严格的计算得出的,不是凭空捏造的,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含义,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本节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引出氢气,为下一节内容打基础。所以本节的关键是做好实验,一定要保证实验成功,否则必须重做。以使学生对实验事实有正确的表象。使他们可以进行正确的分析,得到正确结论。

讲解本节内容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水污染的形成,危害以及防治办法。知道了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要保护水、爱惜水,节约用水。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的物理性质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强调]:水是一种纯净物,而江水、河水以及我们日常所用的自来水都或多或少带有杂质,是混合物。通常我们化学中所说的水或蒸馏水都是指纯净的水。在前面我们学化学式时,我们就已经知道水的化学式是h2o。水是我们天天接触到的东西,但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首先我们来学习水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水的物理性质

[教师活动]:展示一瓶蒸馏水。

[学生活动]:观察后描述一下水的颜色、状态,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概括一下水的物理性质。

[总结板书]: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并且,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lg/cm3,水结冰时密度减小,体积膨胀。

[讲解]:那么水是单质还是化合物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水的元素组成。

[板书]:二.水的组成

[实验]:演示实验3—1:电解水实验,注意提示学生观察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

[总结板书]:(一)电解水实验

现象:

1.正负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2.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

[讲解]:那么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实验]:演示实验3—2:用燃着的木棒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

用带火星的木棒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

[总结板书]:

(二)验证实验

1.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包火焰;

2.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火柴樟复燃。

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分子氢分子

[讲述]:所以水电解的反应用化学式表示为:

[板书]:通电

h2o——→h2↑+o2↑

[讲解]:这个反应也证明了这样一个理论: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练习]:第49页第l题。

课后小结

本节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以及水的化学式的确定。通过学习同学们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习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1、设计思路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氢气(H2)的制取与物理、化学性质,理解水的组成及其化学式的确定。

2.2过程与方法:通过H2的制取与燃烧、电解水等探究实验,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验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科学结论的过程。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了实验是化学探究的基础,明白化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

3.1H2燃烧的现象及其产物,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2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进一步探究水的组成,通过实验产物的体积比是V(H2):V(O2)=2:1,进一步理解水的化学式――H2O。

4、教学难点:

H2燃烧,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理论上的推断,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充分证实了推断是正确的,探讨并确定了水的化学式。

5、教学过程:

5.1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教师](出示烧杯盛装的水)说出水的重要性,你们对水的了解有多少?

[学生]回答。

[教师]这是从那个角度对水的认识?

[学生]这是从物理性质的角度认识。

[教师]导入新课:水的组成。

5.2H2的仪器介绍和制取原理

[教师]在了解如何制取氢气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我手中的这套仪器————启普发生器,(讲启普发生器的作用)。实验室是用锌片和稀硫酸反映制取,现在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为什么不用稀HCl来制取氢气。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大家总结的很好。不用稀HCl的原因正是同学们分析得到的结论,因为HCl有挥发性,制得的H2中会混有HCl气体而是氢气不纯。(将锌粒和稀H2SO4装入启普发生器中,准备制取H2)。

5.3H2的爆炸实验

[教师](实验)大家观察看到了什么?

[学生]肥皂泡快速上升。

[教师]这说明什么。

[学生]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教师](将导管插入水槽中,有大量气泡冒出)这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H2难溶于水。

[教师]你们总结的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且难溶于水是氢气的什么性质呢?

[学生]是物理性质。

[教师]氢气还具有可燃性,现在我就将氢气点燃,请同学们观察。我点燃H2的结果与课本上的结果一样吗,为会么?怎样才能让H2安静的燃烧呢?

[学生思考讨论]点燃前要对氢气进行验纯,而老师在点燃氢气前没有进行验纯,所以发生了爆炸。

5.4H2的验纯

[教师]氢气如何验纯呢,如何判断氢气是否纯净呢?

[学生]根据课本描述H2验纯试验的操作过程。

[教师](按试验要求进行验纯试验)根据同学的描述,大家判断现在氢气是否纯净,是否可以点燃了。

[学生]爆鸣声小,说明氢气纯净度高,可以点燃了。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点燃其他可燃气体时是否需要验纯?

[学生]需要,点燃可燃气体时都需要进行验纯。

[教师]那么点燃可燃气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爆炸呢?我们需要知道另一个名词————爆炸极限。(解释)我们现在已知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4%(体积分数)

5.5H2的安全点燃

[教师](点燃导管口的氢气)同学们观察火焰的颜色。

[学生]火焰的颜色是淡黄色的,与课本上描述的不一样,为什么呢?

[教师]释疑。

5.6H2燃烧的实质

[教师](在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只干而冷的烧杯)请同学们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烧杯上有水雾生成。

[教师]这说明什么呢?

[学生]说明H2燃烧产生了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教师]这正好说明水是由H、O两种元素组成的。大家能否写出H2与O2通过燃烧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表达式呢。

[学生](板书)氢气+氧气燃烧水

[教师]用元素符号如何表示这个化学反应的表达式呢?(在下面写出)

5.7电解水实验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电解水实验)让学生观察。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两个试管中分别收集到的是什么气体,并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们的猜想。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新物质氢气和氧气,这是一个物理变化的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是化学变化,

[教师]在这个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元素在反应前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教师]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同学们还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电解水的表达式是H2O电解H2+O2

[教师](总结)

5.8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教师]从上面的实验和发生的化学反应可以说明,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这种组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我们知道的.化合物还有哪些?

[学生]学生举例。

[教师]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上面同学们指出的化合物中哪里些是氧化物?

[教师]我们在实验中还接触到象H

2、O2这样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我们把它们叫做单质。同学们总结一下单质的定义。

[学生]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6、教学反思:

6.1本课为《自然节的水》一章的第一节“水的组成”,课程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了水的组成。改版前的课程中将氢气的燃烧做为选学内容,认识水直接从电解水入手,改版后将氢气的燃烧改为必学内容,让学生从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方面去认识水的组成。我认为是这样设置更科学,更合理,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接受知识。

6.2引导学生探讨液化气、天然气使用中的安全防范知识,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常识结合起来,用理论去指导生活实践,体现了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理念,培育了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价值观。

THE END
1.某课外小组的同学想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组成,请你一起参与探究过程,并填写(1)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a、b两玻璃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 ,其中b管产生的气体为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实验证明水是由 组成的;(2)饮用硬度过大的水不利于人体健康,在生活中可用 区分硬水和软水;(3)如图2是自来水厂净化水的主要步骤。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A.步骤①中https://www.jyeoo.com/shiti/7e0a10e9-15a9-4158-a5d2-c2594b0ce42b
2.化学课上用图1所示装置研究水的组成.(l)完成下列探究水的组成的(l)完成下列探究水的组成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 在电解器试管里加满水,通直流电. 切断电源用 . (2)宏观与微观是人类看待事物的两种基本视角.请根据图2所示水分子示意图,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水通电分解的变化过程. (3)请你再设计个实验,验证酒精的组成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 http://www.1010jiajiao.com/czhx/shiti_id_081ee0950949ee2ad445c9549d5a4473
3.研究水的组成.(l)完成下列探究水的组成的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现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完成实验报告如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在电解器试管里加满水,通直流电. 电极上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负极是正极上气体的2倍 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切断电源用 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正极的试管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25080874651367804.html
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2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教学1.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整理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观察 结果和结论。 2.实践作业:设计一个小实验,探究生活中其他常见物质的 组成,如食盐、醋等。 3.预习任务:预习下一节关于酸碱性质的内容,思考水在酸 碱反应中的角色。 以上就是《实验活动2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的教学过程 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805/7160023163006141.shtm
5.强弱电解质实验(精选13篇)实验原理:酸溶液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的速率处决于溶液中的c(H+)的大小。相同浓度的、相似组成的酸溶液,强酸溶液中c(H+)大于弱酸溶液中的c(H+),强酸与足量金属的反应速率大于弱酸与足量金属的反应速率。反应速率的快慢看单位时间内放出气泡的多少。 实验方法:配制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与醋酸溶液,取相同体积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dp2tv60.html
6.水结冰实验报告单三、实验结论: 电解水探究实验报告 一、文献综述: (一)实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水是由氢氧两种原子按二比一的比例组合而成,采用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https://www.360docs.net/doc/4d0192b7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72.html
7.水的组成评课稿直到18世纪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确认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演示】实验3-1水的电解实验 在做实验之前,提醒学生注意: (1).提示学生观察两电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 (2).实验过程注意观察实验变化、实验产生的物质。 3、验证实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https://www.docin.com/p-1995318572.html
8.绿色化学论文通用12篇在考试和练习过程中,适当增加绿色化学理念方面的内容,有意识地加强训练,指导学生的日常行动.在布置习题和练习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课要求,精心设计习题,合理设置环境保护方面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讲“水的组成”后,教师可以设置习题: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的主要对策有哪些?在做“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https://zgnn.xueshu.com/haowen/7800.html
9.有机化学基础全册教案8篇(全文)阅读比较、实验探究、讨论、归纳法 【教学过程】 [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饮食水平也逐渐提高。吃得好是否就身体好呢?如果饮食不合理会引起营养不良。如何才能使身体更健康呢?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的万物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而我们人体中的元素约有80多种,含量较多的有11种,约占人https://www.99xueshu.com/w/filedquh4t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