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渗透装置组成:

3、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具有:某些物质可以通过,而另外一些物质不能通过。(如:动物膀胱膜、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

4、水分子的运动方向: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的方向水分子数的方向;双向运输。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

2、半透膜:

3、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浓度<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浓度>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浓度=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胀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主要靠细胞内的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等亲水性物质吸收水分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后)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里面的细胞液。

3、半透膜:(和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4、可以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

(1)具有

(2)具有

5、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6、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原因分析项目类型内因外因宏观表现微观表现液泡质壁分离相当外界溶液浓度植物由细胞颜色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浓度变得原生质层与细胞壁液泡质壁分离细胞壁的伸缩外界溶液浓度植物由细胞颜色复原性原生质层细胞液浓度变得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7、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物质:

8、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应用:

①判断细胞的死活

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活细胞待测细胞+蔗糖溶液镜检不发生质壁分离→死细胞

②测定细胞液浓度的范围

待测细胞+蔗糖溶液分别镜检细胞液浓度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刚发生质壁分离的两种外界溶液的浓度之间

③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四、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验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科学家科学实验假说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对红细胞膜化学分析膜中含脂质和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面积细胞膜中脂质为家是细胞膜的.2倍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生物膜为三层静态统一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结构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细胞膜具有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分子有的,有的,有的(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3、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4、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作用;糖被与的识别有密切关系。(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5、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而成的糖脂。

三、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功能特点: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

1、概念:物质进出细胞,的扩散。

2、分类: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二、主动运输

1、概念:

2、意义:

3、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比较物质进出细胞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的方式浓度梯度(一般)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图例影响因素①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①②②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举例O2、CO2、水、甘油、萄糖、氨基酸;脂肪酸、乙醇、苯等离子通过细胞膜表示曲线(一定浓度范围内)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胞吞:细胞外→细胞内,如:变形虫吞食食物颗粒,白细胞吞噬病菌等。

2、胞吐:细胞内→细胞外,如: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

3、特点:非跨膜运输;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

4、进出细胞的结构基础:生物膜的流动性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收水分膨胀。

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去水分皱缩。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3、原生质层:指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⑴、细胞核在原生质层内(P61图42)

⑵、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4、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

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5、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⑴、直接原因:细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应会知识点

1、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人工膜。

3、选择透过性膜:是生物膜。表现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如细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浅变深;复原过程中反之。

1.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欧文顿(E.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

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⑵、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⑵、发现:单层分子的面积为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⑶、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的发现和论断

⑴、发现: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⑵、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的发现和结论(P67图45)

⑴、发现: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370C下40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⑵、论断: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⑴、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⑵、蛋白质分子或镶或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⑶、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6、糖被糖蛋白

⑴、位置:细胞膜的外侧表面。

⑵、组成:蛋白质和多糖。

⑶、功能:细胞识别作用、信息传递等。

保护和润滑作用。如消化道、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3、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被动运输:指物质进出细胞时顺浓度梯度的扩散。

2、主动运输:指物质进出细胞时逆浓度梯度的运输。

3、自由扩散:指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P71图47)如O2、CO2、H2O、乙醇(C2H5OH)、甘油、苯等

4、协助扩散:指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如葡萄糖分子等

5、主动运输:指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过程中,既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又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的方式。如Na+、K+、Ca+等离子

意义:保证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6、胞吞:是细胞吸收大分子时,大分子首先附着在细胞膜表面,然后细胞膜包裹着大分子内陷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的现象。

7、胞吐:是细胞需要下外排大分子时,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包裹着大分子,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的现象。

1、扩散作用:指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即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的扩散。

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的比较物质通过细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的高是否需要载是否消耗细胞膜的方式低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体蛋白质胞内的能量不消耗不消耗消耗不消耗O2、CO2、甘油、乙醇、苯等葡萄糖分子进入人的红细胞K+进入红细胞等酶原颗粒的分泌由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不需要边由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需要边与浓度无关需要不需要举例内吞、外排与浓度无关。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方式叫做脱水缩合。

3、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做肽键。

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

5、多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做肽链。

6、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它是构建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它还具有催化,运输,调节,免疫等功能。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3)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5)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6)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7)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强弱是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8)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生物学中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及用途:

1、致癌因子:物理因子: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等。

化学因子:砷、苯、煤焦油

病毒因子: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已发现150多种病毒致癌。

2、基因诱变:物理因素:Χ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

化学因素:亚硝酸、硫酸二乙酯

3、细胞融合:物理方法:离心、振动、电刺激

化学方法:PEG(聚乙二醇)

生物方法:灭活病毒(可用于动物细胞融合)

生物学中常见英文缩写名称及作用

2.ADP:二磷酸腺苷

3.AMP:一磷酸腺苷

4.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

5.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RNA:核糖核酸,分为mRNA、tRNA和rRNA。

7.cDNA:互补DNA

8.Clon:克隆

9.ES(EK):胚胎干细胞

10.GPT:谷丙转氨酶,能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它在人的肝脏中含量最多,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的一项指标。

11.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

1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13.HGP:人类基因组计划

一、认识生物

1、生物:是有生命的个体。区分:生物和非生物:“活的”

2、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特征)除此外还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都能进行呼吸(3)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5)有遗传和变异;(6)能生病、老化和死亡;(7)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8)有严整有序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3、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举例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环境)。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2)生态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植物、动物、微生物)或(竞争关系、捕食关系、互助关系等)或(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能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理解成变得环境怎么样啦):①有利的一面:如蚯蚓改良土壤,森林净化空气。②有害的一面:蝗虫啃食庄稼,蚊蝇传播疾病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以理解成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它怎么样啦):例如:青蛙冬眠(温度);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刺(水分)等。

适应方式:保护色、拟态、警戒色、假死或自残等

三、生物学

1、生物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调查、实验、分析等,但主要方法是实验法。

2、实验法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其中①制定计划要注意变量和设置对照组,②任何探究活动的开始都是提出问题的。3、生物学发展历程:(略)

四、光学显微镜

Ⅰ生物和细胞

1、说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目镜的倍数×物镜的倍数=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2)显微镜下呈现的像为倒像,所以像在视野的哪一方,要将像移到中央,玻片就继续往哪一方移。

(3)当光线强时,使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当光线弱时,使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4)从低倍镜转向高倍镜,视野变暗,细胞数目减少。

(5)当镜头有污点时,使用擦镜纸擦镜头。

(6)先使用低倍镜,再使用高倍镜;先使用粗准焦螺旋,再使用细准焦螺旋。显微镜对光完后,视野是雪白色的。

(7)粗准焦螺旋还可以调节镜筒的高度。在转动粗准焦螺旋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8)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①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②滴一滴生理盐水在载玻片中央③取口腔细胞④将口腔细胞涂抹在生理盐水中⑤盖上盖玻片⑥染色

(9)制作洋葱临时装片的步骤:①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②滴一滴清水在载玻片中央③取洋葱表皮细胞④将表皮细胞放在清水中⑤盖上盖玻片⑥染色(生理盐水的作用:①保持细胞正常形态;②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2、区别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学会绘图

(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共同拥有三个基本结构是: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注意:动物和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但是上图中没有画线粒体。

(3)细胞结构的功能: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使植物细胞呈现方形)细胞膜:保护作用和控制物质进出(物质交换)细胞质: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等

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并且含有遗传物质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能进行能量转换液泡:含有细胞液,各种色素,糖分等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叶绿素,使叶子呈绿色。

(3)绘图注意事项:①图的大小适当,位置一般稍偏左上方;②一般使用3H或2H的铅笔③图由点线组成,较暗的地方用细点表示,不能涂;④字尽量注在图的右侧,用尺引出水平的指示线,然后注字;⑤在图的下方写上所画图的名称。

二、细胞的生活

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①有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等;②无机物:水、无机盐、氧等。

(2)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两种能量转换器,动物细胞只含有线粒体一种能量转换器。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而线粒体则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把其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

(3)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并且含有遗传物质。细胞核内含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遗传的主要物质。

3、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1)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细胞核分裂为二→细胞膜向四周凹陷→细胞质分裂为二→形成两个新细胞。

(2)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细胞核分裂为二→两个新核之间形成细胞膜→形成细胞壁→形成两个新细胞。

(3)细胞核最先分裂;植物和动物细胞分裂的细胞膜分裂不同。

(4)细胞分裂的特点: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而平均分配,保证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也就是原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经过分裂形成的2个新细胞也有23对染色体)

三、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1、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

(1)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经过分裂、分化形成不同的细胞群,相同的细胞群就形成了组织。

(2)人体和动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或动物体

(3)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八大系统:消化、呼吸、运动、神经、泌尿、生殖、循环、内分泌系统

2、描述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

(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2)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等

(3)共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这三者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三者是生殖器官)3、细胞的分化

在发育过程中,受精卵分裂形成的细胞在功能、形态、结构上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这就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概述植物有哪些类群,并能区分这些类群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有30多万种,它们可以分成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前面三种属于孢子植物)(孢子植物的受精过程离不开水,而种子植物可以)

植物:葱、蒜、竹子、水稻、小麦等)双子叶:两片子叶、直根系、网状叶脉。(代表植物:白菜、桃树、花生、大豆等)。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

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说明绿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①植物生活需要水:a水是生物体重要组成原料;b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水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d水能保持植物挺立的状态;e水能调节植物体温度。②植物生活需要最多的三种无机盐:氮、磷、钾氮:使植物枝叶繁茂;磷:促进幼苗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前成熟;钾:使茎杆健壮抗倒伏,促进淀粉形成。

(2)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①定义:在温暖、有阳光照射的条件下,植物体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汽形式散失到体外,这种生理过程叫蒸腾作用。②场所:叶片的气孔③蒸腾作用的意义:a蒸腾作用是植物散失体内水分的主要方式;b它可以降低叶面的温度,防止叶片被阳光灼伤;c它可以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d促进根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并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e蒸腾作用使得水能从根向上流向茎,相当于一个拉力。④农业上的应用:移栽幼苗时,为了提高成活率,可采取以下措施: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菜苗和花草移栽后遮阳:剪去一部分枝叶等。

1、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O元素,组成细胞干重的主要元素中含量(质量比)最多的是C元素

2、将某种酶水解,最后得到的`有机小分子是核苷酸或氨基酸请解释?

人体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水解后得到的是氨基酸;有少部分酶是RNA,水解后得到核糖核苷酸、

3、激素和酶都不组成细胞结构,都不断的发生新陈代谢,一经起作用就被灭活对吗?

不对,酶属高效催化剂能反复反应。

4、酶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的区别

酶促反应速率和酶的活性、底物浓度都有关。当底物浓度相同时,酶活性大,酶促反应速率大。当酶活性相同时,底物浓度大,酶促反应速率大。

5、由丙氨酸和苯丙氨酸混和后随机形成的二肽共有几种?

可形成丙氨酸——丙氨酸二肽(以下简称丙——丙二肽,以此类推),丙——苯二肽,苯——苯二肽,苯——丙二肽,共有四种。

6、甲基绿吡罗红与DNA和RNA显色的原理是什么?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7、什么是还原性糖,又有哪些?

还原性糖种类: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非还原性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8、儿童和病愈者的膳食应以蛋白质为主,对吗?

不对,应该是膳食增加适量的蛋白质类营养。因为生命活动以糖为主要能源。

9、在鉴定还原糖的时候斐林试剂甲和乙为什么要混合均匀?分开不行?

实质而言,斐林试剂就是新制的Cu(OH)2悬浊液,斐林试剂甲和乙混合均匀后生成Cu(OH)2悬浊液

10、双缩脲试剂A和B分别按先后加如有它的什么道理吗?解释、混合加又为什么不行?

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共同的物质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基础:细胞结构(除病毒外)

(二)都有新陈代谢。

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要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区别于非生物最本质的特征。

(三)都有应激性。

植物的根: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植物的茎:向光性、背地性动物:躲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

(四)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生长的原因: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生长的表现: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长大个体发育的起点:受精卵生殖的目的:延续种族

(五)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遗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维持种族的稳定

变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六)都能适应和影响一定的环境(如:地衣)。

三、生物科学的发展

(一)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1.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

(二)实验生物学阶段: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提出标志着实验生物学阶段的开始

(三)分子生物学阶段:

1.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首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1953年,美国沃森,英国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阶段的开始)四、当代生物的发展方向

微观方向:从细胞学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

宏观方向:生态学的发展解决全球性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3.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H、O、N,最基本元素是C

4.大量元素:C、H、O、N、P、S、K、Ca、Mg

5.微量元素:Fe、Mn、Cu、Zn、Mo、B,Fe为半微量元素。

6.构成生物体(家兔)的主要元素:C、H、O、N、P、S,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7.植物“花而不实”是由于缺少硼元素。

8.各种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

9.人缺钙会出现抽搐,这说明无机盐离子能够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10.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

11.植物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是淀粉,动物细胞内的储存能量物质是糖元,生物体的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是脂肪。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磷脂构成细胞膜)和固醇(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1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其结构单位是氨基酸结构通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通过肽键连接成多肽。

14.蛋白质的多样性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15.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决定者,其结构单位是核苷酸。核酸具有两类:DNA和RNA,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内。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其结构特点是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是物质交换和保护,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主动运输的进行需要载体和ATP。

17.细胞壁的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植物细胞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酶、ATP等)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0.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

21.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22.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3.中心体是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处于30%的蔗糖溶液中,成熟的植物细胞会发生渗透失水,表现出质壁分离的现象。吸收水分和运输水分的动力是蒸腾作用,植物所吸收的水分95%以上蒸腾作用散失,少量用于生命活动。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呼吸作用为矿质元素吸收提供动力,运输矿质元素的动力是蒸腾作用。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本P28)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7)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凡是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两者比较: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四、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挡力)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呈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

结构:

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注:目镜无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呈像原理:映入眼球内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

注: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二、显微镜的使用: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

1.安放。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物镜10×)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

3.观察。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高倍镜的转换。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移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问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ABC)

A、物像不在视野中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D、未换目镜问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故装片不能反放。

5.装片的制作和移动:制作: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移动: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原因: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

6.污点判断:

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7.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放正。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三.方法步骤:

操作步骤注意问题解释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载玻片要洁净,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取细胞

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下烘干防止污迹干扰观察效果

保持细胞原有形态

消毒为防止感染,漱口避免取材失败

固定装片

水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溶液中,用300C水浴保温5min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促进染色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而被染色冲冼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洗去残留在外的盐酸

染色滴2滴吡罗红甲绿染色剂于载玻片上染色5min

观察先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调节清晰后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使观察效果最佳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如:

葡萄糖+Cu(OH)2葡萄糖酸+Cu2O↓(砖红色)+H2O,即Cu(OH)2被还原成Cu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

1.制备组织样液。

(去皮、切块、研磨、过滤)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3.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OH)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OH)2生成。

4.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液颜色: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

也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二)脂肪的鉴定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滴上清水可防止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RNA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制片低倍观察高倍观察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一、渗透作用:

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

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一、细胞膜结构:

磷脂蛋白质糖类

二、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高考生物复习基本方法技巧

1、要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

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

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

④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

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学习减数分裂过程,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区别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练习与复习中慢慢掌握。

2、设法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识,能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末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2)抽象问题形象化。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一旦出示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3、经常归纳总结。

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

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

抓特点就是抓重点、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大杂烩,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THE END
1.水进出细胞的神奇原理,你知道吗?,科学,生命科学,好看视频水进出细胞的神奇原理,你知道吗? 百度文库 52万粉丝 · 72万个视频百度文库官方账号 关注 接下来播放自动播放 03:38 12岁女孩7-8天来一次“月经”,以为是生理期,检查后确诊癌症晚期!妈妈:感觉天塌了 小莉帮忙 19万次播放 · 1550次点赞 00:24 不管张艺谋在外名气有多大,都要听老婆的话 大象新闻 18万次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5308957641740295660
2.水进出细胞的原理是什么水进出细胞的原理是渗透作用,指的是水分子(或者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细胞得具有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https://edu.iask.sina.com.cn/bdjx/6fBC0kPoZZB.html
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讲水进出细胞的原理.pptx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讲水进出细胞的原理.pptx,水进出细胞的原理;;1.渗透作用;;;液面上升,漏斗内液体的压强增大,从而使水分子从漏斗内移向烧杯的速度加快,水分子进出漏斗的速率 完全相等,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此时水分子的进出达到动态平衡。;考向1 围绕渗透作用的原理及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929/8070117052006131.shtm
4.2021.11.22水进出细胞的原理——记生物组公开课今天,我们的新老师董美妤在高一5班开启了她的公开课首秀——四、1 被动运输-第一课时-水分子进出细胞的原理。 作为新老师,董老师表现得很稳!教态自然大方,语速不疾不徐,为你的稳定输出点赞 从渗透装置说起,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当半透膜两侧浓度不一样时,水分子会如何运动呢~ https://www.meipian.cn/3wxlsfa0
5.高一生物考前必看知识点综合文档(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https://www.027art.com/fanwen/wendang/14070173.html
6.20230527七上生物知识点记忆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孔雀开屏、雄蛙鸣叫、蜻蜓点水。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龙生龙,凤生凤(遗传);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是生物,能繁殖后代,但不具有细胞结构。 https://www.jianshu.com/p/5ca85664fd7f
7.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⑸渗透作用的结果:水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进行双向扩散。从宏观观察,水分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直到达到动态平衡。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请同学们回忆细胞膜制备的实验。 分析“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实验现象。 在屏幕上打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示意图。 https://ah.download.ahedu.cn/9/previews/9af7188e92cc48b9ac37d0064536c43f_pad_high.html?ctype=te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