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流传着一条名为“菜市场死鱼这样变活鱼”的视频。视频中,目前有鱼贩会利用药物将濒临死亡的鱼变成活鱼,而这种药物就是过氧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视频中还进行了类似实验,实验人员用液体双氧水代替过氧碳酸钠,在向容器里加入少量双氧水后,濒临死亡的小鱼很快“复活”了,灵活地游动起来。
那么,双氧水是否真的能让死鱼复活呢?华商报记者用两条濒临死亡的鲫鱼实验。
实验真的能让鱼“复活”?
只能续命20分钟
实验用具:两条濒临死亡的鲫鱼、医用双氧水(含量为2.7%-3.3%)、塑料盆
实验过程:
两条鲫鱼放入水中后其腮部仍然不停地呼吸,说明两条鱼仍然活着,但其中一条已经“翻白”(以下称1号鱼),另一条“平躺”着浮在水中(以下称2号鱼),两条鱼的身体都基本不动了,即便是用手碰它们也没什么反应。
起初,华商报记者向水中倒入少量医用双氧水,但过了约5分钟后鱼都没有什么反应。随后,华商报记者先后在水中倒入共100毫升的双氧水,又过了5分钟后“平躺”着的2号鱼开始活动起来,随即便“活蹦乱跳”地在水中游起来,跟新鲜的活鱼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区别。而1号鱼只是身体有些抽搐,但仍然是肚子朝上,并没有大动静。
约20分钟后,2号鱼又恢复了原来浮在水中不动的状态。又过了半个小时后,两条鱼都彻底死了,此时再加入双氧水也没有再游动起来
实验结果:
释疑为什么能让鱼“活”过来?
显著增加水中氧含量
其实,早在几年前,关于让鱼“起死回生”的神奇粉末就引起大量转发,有媒体也曾报道过“鱼浮灵”这种东西。
由于“鱼浮灵”可以显著增加水中的氧含量,缺氧而萎靡的鱼虾也会因此活跃起来,所以它被广泛应用于缺氧池塘急救与鲜活水产品运输中。
毕业于西安某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吴先生也表示,双氧水遇水溶解后能迅速分解出氧气,而将死的鱼有可能因水中氧气增加而兴奋游动,但这改变不了它即将死亡的现实。
解读给鱼使用后是否安全?
如用工业原料将危害健康
南郊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刘宁表示,双氧水主要用于外伤消毒,医用双氧水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因此不能口服。但从“鱼浮灵”的成分和供氧原理来看,使用“鱼浮灵”是不会造成什么危害,因为它所含有的钠离子和钙离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而在农业部公布的禁用渔药名单中,并没有“鱼浮灵”。
但刘宁同时表示,如果不法分子用工业级纯度的原料生产出来的过氧化钙或过氧碳酸钠来替代“鱼浮灵”,人体间接服用后,就有可能会引起胃肠道等方面的疾病。同时可能有摄入重金属等有害成分的风险。
走访市场上用的多吗?
养殖中会用零售商多用增氧机
从事十余年鱼养殖生意的于先生说,目前在养鱼的过程中一般都会用一些固体过氧碳酸钠,但都是在夏天鱼塘缺氧的时候使用,这主要是起增氧的作用,但用量非常少。比如,他的鱼塘占地约60亩,每次也就用两三公斤。而且过氧碳酸钠必须提前使用,一旦发生鱼已经有缺氧浮头的现象,那时候再用也会有鱼死亡。
华商报记者采访多名鱼贩子了解到,增氧设备足以满足长途运输需要,所以在鱼运输环节使用药物的可能性也不大。华商报记者张成龙
>>教你一招
如何鉴别鱼是否新鲜
首先,看鱼的光泽度。新鲜鱼的鱼皮应该具有金属光泽,并且不会褪色,而变质的通常会褪色。新鲜鱼的鱼鳞应该颜色明亮,并紧紧地附着在皮上;而变质鱼的鳞片光泽度差且较易脱落。
其次,看鱼的眼睛。如果鱼头连着身体,鱼的眼睛应该是明亮的、清澈的、透明的,并且一般都是全部突出的;而变质鱼的眼睛将变得浑浊,可能变成粉红色并会收缩。
再次,看鱼肉的弹性。新鲜鱼的鱼肉应该是坚硬的、有弹性的,并且不会与鱼刺分开,指压后凹陷立即消失;而变质鱼的鱼肉稍呈松散,指压后凹陷消失得较慢。
最后,闻鱼的味道。新鲜鱼的味道应该具有海水鱼的咸腥味或淡水鱼的土腥味,无异臭味;而变质鱼具有轻度腥臭,气味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