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题研究成果(十七):小学低年级学生唱读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微型课题教育科研

【摘要】小学低年级孩子在朗读时,一字一顿、音义分离、拖腔拉调的唱读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分析了唱读现象的成因,并结合实践,提出在朗读训练指导实践中,根据低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训练方式,多元评价方法等预防和纠正小学低年级唱读现象的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唱读成因对策

对于低年级学生常出现的唱读现象,笔者根据调查数据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细致的成因分析,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能有效预防和纠正小学低年级学生唱读现象的针对性策略。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唱读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说话习惯造成了读书尾音的拖长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大多在父母的万般呵护下成长,平常他们说起话来就有些娇里娇气,这种发音习惯也被带到了朗读中,使朗读拖着尾音,带着唱腔。

2.识字量少造成了朗读的频繁中断

低年级孩子入学不久,识字量较少。在朗读课文时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此时他们往往习惯停下来拼读拼音,这种较频繁的朗读中断极易造成一字一顿的唱读。

3.好胜心强造成了朗读变成“喊读”

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十分外露,他们喜欢用自己最响亮的读书声向身边的教师和同伴证明,我是个读书很响亮、很流利,表现很棒的好孩子,这时,他们往往会竭尽全力地提高音调。当朗读变成“喊读”时,唱腔就无可避免了。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范读不够标准

部分语文教师自己的普通话不够标准,或是对教材理解不透,对课文所表现的情感把握不准,自己在范读时带着唱腔。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将教师的读书方法照搬过来,你先唱罢我学唱,唱读变得理所应当了。

2.教师忽视了朗读指导

3.教师过度要求齐读

许多低年级教师在课堂中不敢放手,过于追求“步调一致”,他们觉得学生个别读书检查面太窄,担心未抽到的其他学生读不准字音,上课走神,于是让齐读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学生朗读水平不一,在齐读中只能互相等待,“拖长音,慢节奏”的唱读应运而生。

二、预防和纠正小学低年级学生唱读现象的对策

小学低年级出现唱读现象并不可怕,只要语文老师冷静下来,对该“病症”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地进行引导,是不难“治愈”的。下面,笔者列举自己在教学中对预防和纠正小学低年级学生唱读现象的常用对策。

(一)顺应学生身心特点,预防唱读

1.多给学生贴些标签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很在意并会不自觉地向别人为他们贴的“标签”靠拢。教师要不断地在各种公众场合向他们“明示暗示”——“你们已经长大了,在平常说话或读书时不会还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娇里娇气,拖拖拉拉的吧?”这一招一定很见效,因为低年级的孩子都很想向别人证明:我已经是小学生了,我长大了!如果教师这样巧妙地将“唱读”与“没长大”划上等号,他们一定会在心里产生督促自己的愿望:我不能唱读,因为我已经长大了!

2.指导学生理解文本

前不久,我让学生朗读《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时,吃惊地发现孩子们唱读得很严重!我一向很重视引导他们要感情朗读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询问我知道,原来是生字词没过关。《邓小平爷爷植树》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遇到的长篇课文,生字词很多,其中诸如“兴致勃勃、手握铁锹、春风拂面、茁壮”等学生平日接触很少的生词出现在了课文中,我仅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却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生词的意思。可想而知,孩子们把“邓爷爷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读得平平无奇也就可以理解了。于是我又花了大半节课,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们理解了课文中生词的意思,当然,孩子们也将一次“兴致勃勃”的感情朗读当作礼物送给了我。

3.诱发学生朗读热情

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一年级上册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先用白纸提前剪了许多漂亮的雪花图形,上课时我将它们贴在黑板上,引起了孩子们的一阵惊叹。这时我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下雪的美丽景象,南方大多数的孩子们都没见过雪,他们都被课件中粉妆玉砌的雪景吸引了,这时我再追问:“多美啊,一群小画家也走进了这块美丽的雪地,他们的心情会怎样呢?”孩子们非常活跃,感同身受地理解了雪地里的“小画家”们在雪地里“画画”时的高兴之情。“读能把自己的感受送进课文,读给我们听听?我们就送一朵黑板上的雪花给他,好不好?”孩子们的兴奋点被我抓住了,个个朗读都充满了激情。

(二)教师提高朗读水平,拒绝唱读

1.教师需提高自身朗读能力

低年级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看什么就跟着做什么,听什么就跟着读什么。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语文老师在讲台上操着浓厚方言腔的普通话教学,却还要求学生“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能吗?作为一份育人的职业,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是孩子的“朗读启蒙人”,所以更不能误人子弟。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加强学习,要学会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消除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2.教师需重视范读的作用

简单说,范读就是老师亲自读给学生听。低年级的孩子语感还没有成熟,教师激情的范读是引导孩子们拒绝唱读的一条捷径,能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语言的情感美、音韵美、节奏美。如平常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诵时,常常强调应该怎样读好轻重音,儿化音,应该怎样注意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这么多“外在”的注意事项,孩子们能理解那么多吗?百遍说不如一遍行,如果此时教师能范读一下,一定会现实得多,有效得多。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范读。例如《夏夜多美》的朗读指导,我根据文中蚂蚁、睡莲、蜻蜓和荧火虫之间故事内容的变化起伏,适当的变换语调进行范读,生动地表现故事的内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都跃跃欲试。当然,范读也要选择好时机,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读得艰难生涩时,我总爱说:“老师也想试试看,行吗?”

3.教师要善用丰富的表情

我觉得一个好的低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感情细腻而丰富的人,用她的一颦一笑,各种丰富的脸部表情神态激发孩子们的视觉感受,使他们更直观地体会课文的情感变化。我曾经聆听过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葡萄沟》,窦老师的脸部表情特别丰富,让我更深的领略了教师的表情魅力。窦老师戴上维吾尔维小帽子,让学生看她读,听她读,不知不觉中就把学生带到了“葡萄沟”。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低年级孩子更喜欢老师夸张的表情动作。所以我也尽量让自己在朗读时“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如对《美丽的小路》进行朗读指导时,学生第一次读“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这句话时过于平淡,这时我用表情进行引导,高高地扬起眉毛,张大嘴巴,表现出一副十分吃惊、失望的神色。学生看着我的表情,也扬起了眉毛,再读时,语调也随着表情的变化而发生了相应变化。

(三)指导学生朗读方法,纠正唱读

1.循序渐进读准音

纠正唱读,要从“字——词——句”循序渐进。对于读字,最重要的是“读得正确”。所谓“准”,就是要求学生发音准,不念错。在读准字的基础上再读词就容易多了。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词语是组合在一起的几个“字朋友”,在朗读时不能随意拆散他们。词语读好了便可以开始训练读句子,要求孩子们不任意添字、丢字,要根据意思读出相应的语气来。

2.抑扬顿挫读出情

唱读的最大特点是没有鲜明的节奏和重音,所有的字和词在朗读中都成了没有区别的“孪生兄弟”。所以要纠正低年级孩子唱读,教师就一定要引导他们注意节奏和重音。

所谓朗读的节奏,说得简单些,就是在朗读时词语与词语间的逻辑停顿。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不必抽象地去讲解这些道理,只需通过具体的例句分析,使学生在长期积累的过程形成良好的语感。如对《棉鞋里的阳光》中“他轻轻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进行朗读指导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提示性的问题:他在摆什么?他的动作怎样?他把奶奶的棉鞋摆在了什么地方?引导学生划分出“轻轻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三个部分,读出适当的节奏来。

朗诵的重音就是在朗读课文时需通过增加声音的力度及强度体现出来的词语,也就是关键词。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前先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如表示动作、感情变化的词语。对含义比较深刻的复杂的句子,教师也可以用直接提示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如把要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一句一句标出停顿、重音、节奏等,这样能让孩子们较快地读好重音,读出感情。

当然,不管教师如何细致地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都应该先要学生了解,远离唱读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反复的感情朗读训练,才能纠正唱读,打动听众。

(四)采用多种朗读训练,远离唱读

1.表演读

低年级孩子好动,注意力的指向性较差,表演读正好适应他们的心理特点,能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荷叶圆圆》一文的朗读训练中,我让孩子们用动作表现“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孩子们乐坏了,纷纷动了起来,兴趣高涨,在手舞足蹈的朗读中更深刻地体会了青蛙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2.分角色读

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角色体验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如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我就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训练方式。我一边播放课文动画,一边让学生变成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对照课文给画面配音,尝试做配音演员的乐趣,学生当然兴趣高涨,在轻松快乐的角色朗读中读出了春雨的美、动物的乐。

3.联系生活读

我在《失物招领》一课的朗读指导中运用了这种方法。课文中有一处写到“四十张小嘴一齐喊:‘唐老师,我没丢东西!’”学生读了几次都是拖得厉害。这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平时你喊人的时候是怎么喊的?妈妈喊你吃饭时用的是什么语调?”学生联系生活,一下子就有了感觉,纷纷喊了出来。

4.想象读

想象是最具创造性的思维,有了想象,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朗读声中就一定不会再带唱腔了。如《柳树醒了》这篇儿歌,我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进行想象:“春风吹来了,有一棵贪睡的柳树还在冬眠呢?你想知道春风会对她做什么吗?”这时我再播放优美的钢琴曲,伴着音乐中悦耳的鸟鸣声,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再回头读课文时,赞美春天的情感自然而然就流露了出来。

当然,感情朗读的训练方式远远不止以上四种,还有配乐读、比赛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我们的目的都是让孩子们远离唱读,调动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一个孩子想读、能读、乐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五)师生互动多元评价,消灭唱读

低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往往是在他人的评价中建立起来的,他们还没有强烈的自尊心,对来自老师和同伴们的赞美和建议大多都能欣然接受。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个别孩子出现唱读现象时,采用师生多元化评价的方法,能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较易消灭其唱读习惯。

1.教师赞评

2.生生互评

3.学生自评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引导低年级孩子用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如一位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请他进行自我评价,他说:“我认为我字音读得很准确,声音也很响亮,就是没读出课文中难过的感情。”我顺势引导说:“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能读得更好些吗?”他又读了一遍,这回真的好多了。

以上种种做法,我一直在坚持着。现在我走进课堂,常常会被孩子们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朗读所感动。作为他们的启蒙老师,我觉得很欣慰。其实,低年级的唱读现象并不是“绝症”,只要我们教师真正做一个有心人,根据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认真地范读,耐心地指导,采用多种训练方式,多元评价方法,让每一个孩子在更多的机会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让他们在朗读中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就能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童音,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参考文献】

[1]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

[2]张启超.语文课堂应让“读”占鳌头[J].小学教学参考,2008,(12)

[3]梁祖国.语文教师谈语文学习方法[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4]王宇红.朗读技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5]陈金柱.如何杜绝唱读课文的现象[J].《新课程(小学)》2010,(06)

载于《教学与管理》201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8期转载

THE END
1.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主观条件:本课题的研究由教学一线教师为主,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具备农牧技术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具备相应的学历水平和研究能力。 在人员配备上注重了多学科、跨年级的要求,有利于研究的全面性。 客观条件:我校将聘请省、市职教专家及农牧技术教育专家指导本课题的研究,确保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示范性。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2772003
2.论文开题报告研究水平是什么意思论文开题报告研究水平是什么意思 论文开题报告研究水平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深度。论文开题报告这是一种新的应用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分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https://wenku.baidu.com/view/132fcde2b8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12.html
3.课题研究个人总结(15篇)一、课题实施总体情况 本阶段加强生物实验创新的实践研究,不仅为学生学好生物服务,更为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师生生物实验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师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龙岩市生物学科教研基地校(武平三中https://www.wenshubang.com/gongzuozongjie/gerenzongjie/2703212.html
4.课题组工作总结3、观察各年龄班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现状,通过观察记录了解小班幼儿自主操作能力的现有水平、掌握中班幼儿合作交往存在的问题以及大班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等,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做好前期的准备。 4、各年龄班根据课题研究的计划,逐步落实阶段研究的内容,交流商讨各子课题的研究进程和存在问题,以观摩互动的方式阶段性地进行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zzj/20221123150128_6002588.html
5.如何选择研究课题科研动态管理工程学院教育现象是复杂,多变的,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纷繁复杂的,多样的。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都有限的情况下,教育研究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复杂的现象中发现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抓住教育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来研究,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研究的价值。 4、选择研究课题是研究者研究水平的反映 https://glgc.jscc.edu.cn/2019_10/10_00/content-17730.html
6.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1篇(全文)经过近两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的最主要途径,在有限的城,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了课堂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https://www.99xueshu.com/w/file7v9nkjpo.html
7.一份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习“入坑”指南:学历不重要,学校也不陈琪:可以,实习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提交选 mentor 的申请。 12. 对英语水平要求高么? 陈琪:不会比学校要求的高,一般实习项目也没有严格的英语要求。其实,微软亚洲研究院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有来自不同背景甚至不同国家的实习生,可以在这里多跟大家交流,语言都是靠多交流来提升、进步的。 https://www.msra.cn/zh-cn/news/features/internship-application-guide
8.西安市基础教育形题研究结题论文(2019年度)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在全面加强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大背景下,关于推进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华东师范大学的赵彩玲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研究》中指出在整本书与单篇文章、课外阅读、名著阅读比较中要明确整本书阅读特点。现代教育时期则存在于课外阅读课、名著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多样形式http://www.xaeduyun.cn/s40ir/ablog/cblog/mblogBrowse.do?blogid=2c90815f799dc3430179c06616fc0bef
9.衣芳同志在省委党校课题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近年来,我校大力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将争取课题立项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充分发挥课题立项和课题研究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尤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代表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水平,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的多少、完成质量的高低,成为社会公认的衡量一个单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大力实施“课题http://www.sddx.gov.cn/info/1024/4640.htm
10.教学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完小“形题研究”汇报为了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让教师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为了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我校于11月24——11月27开展了第三次“小课题研究”汇报展示活动。 汇报展示 发现问题 https://www.meipian.cn/3a0m1v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