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汪道辉具有50年的技术经验和智能制造技术方面大量突出成果
汪道辉自1971年进入国营成都有机化工厂工作以来,在自动化等技术领域一直打拼了50年。自1081年参加国家项目高精度数控制铣床开发以来,在智能制造技术上历经了近40年的锤炼,在AI技术研究上历经了30多年的锤炼,典型代表性主要成果有两方面:
①典型成果:面向中国2050年技术难题“智能制造装备的多CPU并行分布AI体系结构”
2019年汪道辉接受国家任务,为国家撰写面向2050年的科学前沿课题和技术难题工作中的一项智能制造技术难题,题目是“智能制造装备的多CPU并行分布AI体系结构”。
该技术难题已被中国自动化学会正式推荐给国家竞评国家2019年10大技术难题。
从技术思路层面上说,这是目前全国智能制造技术思路中最有代表性、最典型的技术成果。也是国际国内制造装备技术必经之路,我们将是走在最前面的探路者。
该生产技术难题“智能制造装备的多CPU并行分布AI体系结构”将作为汪道辉为国家编撰智能制造技术团体标准的主要的、重要的技术指导思想之一。
②汪道辉参与开发或拥有的智能制造技术方面的典型产品
ⅰ.高精度数控铣床伺服系统(参与开发)
ⅱ.机器人控制器(参与开发)
ⅲ.智能制造PLC(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ⅳ.电路板故障智能诊断平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同一企业参与开发或拥有四种智能制造方面相对顶尖的产品,如此丰硕的成果在国内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院所还是企业都是很少有的。
2.汪道辉个人挺进智能制造之路的经历
中国智能制造这个伤心的历程,汪道辉个人是鬼使神差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并不知不觉从头到底走完了全程,而且也更鬼使神差地比大部队甚至多前进了近20年,这里简单叙述一下:
1981年做大学毕业设计时,即参与了当时国家下达给中科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的高精度数控铣床的开发工作,还得了校级优秀论文,这是汪道辉进入智能制造行列的练兵、试水。
1982年留校工作后,以后相继担任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工学硕士点的学科带头人及“控制工程”工程硕士点的学科带头人,前后给大学生、研究生讲授了10门以上课程,所讲述与智能制造有关的是智能控制、智能仪表、模式识别方面课程。这给介入智能制造技术项目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1991年~1993年作为四川大学4人专家组组长,一直深入参与国家863自动化CIMS主题在成都飞机公司的重点工程研究、开发工作。这是中国智能制造的早期版本(目前清华大学仍然按照这个思路教学生的智能制造技术),自此,汪道辉就正式踏上了在智能制造技术方面前行的道路。
1996年开始自带研究生以来一直到退休,直接带的研究生刚好达到50个(含访问学者),其中有近1/3的学生是攻读智能故障诊断研究方向的,他们的许多成果也部分体现在四川省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开发的电路板智能故障诊断平台产品中,指导研究生的工作变相促进了汪道辉在智能制造方面的进一步深化,因为智能故障诊断是智能制造对内部扰动自适应的关键。
1997年~2001年由于汪道辉在智能故障诊断方面国内、国外的普遍认可,1997年国家在发展核潜艇高技术水平制订的国防第27项预研项目中通过四川大学聘请作为专家参与核潜艇故障智能诊断项目,该项目结题时,国防科工委于2001年给汪道辉个人颁发了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段经历更加夯实了汪道辉行进在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的道路。
1999年~2005年受一公司邀请,开始参与研制当时国家直接倡导开发的税控收款机,后来继续与另一公司合作,再后来进入国家税务总局主持的税控收款机标准起草工作组,一直工作到2005年。不想这一与智能制造好象八杆子打不着的7个年头的马拉松式技术开发,反倒从根本上帮助汪道辉奠定了智能制造最正确、最坚实的基础。原因在于税控收款机要处理事务太多,既要处理扫描条码、键盘输入、显示、打印、开关钱箱、管理电源和备用电源,又要处理数据、当前实时营业处理账务、统计账务、存储数据、数据税务加密、存储进税控CPU卡、以及报税操作等等,这诸多的事务加之营业进程中不允许一刻的停顿,因此一开始开发时就发现我们习惯用一个CPU打天下的本事在这里一点不管用,不得已在3个CPU和4个CPU开发中折腾了7年,反倒给汪道辉打开了一片天地,也奠定了汪道辉2019年给国家撰写面向2050年智能制造生产技术难题“智能制造装备的多CPU并行处理AI体系结构”的坚实基础。
2009年汪道辉根据多CPU开发的经验,申报国内最早的智能制造装备即智能制造PLC国家级课题,获得批准,经过研究所近两年奋斗,于2011年研制出国内最早的多CPU体系架构的智能制造PLC产品,今后一直致力于该方面研究、开发与生产。这个产品的显著优势是能够全面同时处理应对复杂的控制问题,并极大地提高控制可靠性,是智能制造装备的姊妹篇。这个产品,已经成批应用在我研究所支持的一个生活饮用水深度净化装置中。
2019年在上述研究、开发的基础上,汪道辉在承担给国家撰写面向2050年前沿科技课题和生产技术难题的工作过程中,于2019年给国家撰写了面向2050年智能制造技术方面题目为“智能制造装备的多CPU并行分布AI体系结构”的生产技术难题,获得承担国家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战略规划的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并将此课题推荐申报2019年全国十大生产技术难题。
2020年四川省自动化仪表研究所与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签定合作协议,一起起草《智能制造技术团体标准》,由汪道辉作为主研并执笔草拟标准。
四川省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在近期陆续开始了协助温州乐清工业设计研究院、重庆市九龙坡区、四川省生产服务业发展中心、德阳旌阳区机械制造同业商会、成都市青白江区以及研究所单独联系的三个典型企业进行智能制造技术方面的技术开发、产品装备研制、技术培训以及对周围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等工作。
但是从另一个侧面说,由于汪道辉个人在智能制造方面可以说是上天安排的很偶然、很奇妙的经历,加之汪道辉个人从1971年就开始的对于底层硬件、软件做过细开发技能的热爱,造成了汪道辉这个有幸运撞进CIMS专家行列的人比别的专家多走了那么非常渺小、但又至关重要的那几步,这就给我们同行的所有人多少能够起一点萤火虫的作用,能够帮助大家在智能制造技术、装备的开发、研制方面,尤其当前编撰智能制造技术标准方面走出一条道来。
3.汪道辉目前在智能制造方面开展的工作
⑴与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合作编撰智能制造团体标准
⑵与温州市乐清工业设计研究院(2020年国家新批准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同开发智能制造技术
⑶被聘为四川省经信厅四川省生产服务业发展中心智能制造技术顾问,近期即开展“振兴产业,走进市州”推进地市州生产企业智能制造技术改造活动
⑷从2020年开始即与德阳市、成都市青白江区合作,启动了推进当地工业企业智能制造技术改造活动
⑸与多所职业院校合作,推进智能制造职业教育与为企业培训技术人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