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是学术期刊编辑常常挂在嘴上、放在心头的一把尺子。但逻辑是什么?它究竟为什么如此重要,以至于不知不觉成了编辑审视稿件的一条重要标准?它是如何被表现出来的?区分逻辑与非逻辑的标准究竟是什么?由于学术论文涵盖学科过于广博,而每一学科学术论文写作又有其自身的范式和特点,逻辑思维虽适用于各学术论文的论证和写作,但为了能将上述问题阐释的更加清楚明了,旨在将逻辑学的术语和基本原理与经济类学术论文写作实践相结合,思考和讨论如何应用逻辑学基本原理帮助学者在写作中加强学术论文的逻辑性与说服力。
“逻辑”一词源于希腊文,由英语Logic音译而来,原指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从古至今,人们对“逻辑”一词的定义,莫衷一是。现代汉语中,“逻辑”一词有规律、规则;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以及提高思维能力的意思①。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些人对于本应承认的真理也加以争论的企图,是由于缺乏逻辑的训练,当他们从事专门研究时应是已经懂得逻辑,而不应在听学术讲授时才来过问。”罗斯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本意认为逻辑不是一门实质科学,而是每个人在研究任何一门科学前将要经历的一般文化的一部分。②”可见逻辑学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逻辑学是帮助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是帮助科研人员认识客观事物、做出正确判断和推理,并最终对客观规律进行合理解释说明的科学方法。
第三,虚假假设。如果一个论证以一个错误的假设开始,那么它必将以一个错误的结论结束。一些论文,论证的前提是假设,而非客观的事实,这样的论证,结果的不确定性很大,所以要格外慎重。第四,迷信传统、权威和大多数。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在文中写道:“某某(权威专家)认为……”“大多数学者认同……”“这类问题学者们多采用……的方法进行研究”,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只是我们要知道,无论多么权威的专家、还是大多数的人与我们秉持相同的观点,或是我们的做法、想法多么符合古往今来的传统,都不会为我们的论证加分,我们结论的正确性和说服力,只在于我们论证过程的有效性,根本上取决于其客观真实性。